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清朝女人缠脚图片
扩展阅读
头像女女人图片大全 2025-07-28 04:44:30
文字控手机背景图片高清 2025-07-28 04:39:54
悉尼歌剧院唯美图片 2025-07-28 04:32:17

清朝女人缠脚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0 02:41:56

1. 清朝女人裹小脚的风气为什么比历代都严重呢

女子裹小脚(或曰缠足),是中国历史上的痛苦记忆。自从北宋裹脚风气兴起以来,历代传承,尤以清朝最为盛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不论大江南北,不论身份贵贱,皆可见小脚女子颤颤巍巍行走的身影。相比之下,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裹脚更是司空见惯。

拍摄于1900-1910年间的满族女性,天足,穿着"马蹄鞋"。

第二个是客家女子。客家人(客家人也是汉族哦)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等地,女子大多数不裹脚,个别富家巨室可能为之。

这些省区遍布高山激流,生存环境恶劣,一家人仅靠农业难以糊口,男人常常出海谋生,女人不仅要做家务,还要挑起一部分养家的重担。如果裹了脚,她们显然难以承受重活,家里就有断炊挨饿的可能了。

2. 为什么古代的女人要裹小脚,缠足真的美观吗

古代以小脚为美,凡是女性,皆是要在儿时缠住双脚,束缚脚的生长,等到长大就固定住了。

男女天生便有着生理上的不同。男性膀大腰粗,女性柔弱娇细。

一直以来,女子的形象就是以温婉见人。直到现在,社会风气的放开,女性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装扮以及身材。

古代的审美观念是要体现女性天生的优势,也就是阴柔美。

清朝灭亡后,孙中山曾要求废除缠足,但是社会总是转变不了观念,还是有人裹着小脚。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陋习被彻底废除,中国女性从此彻底解放。

3. 中国历史上女人缠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尸尚未发现有缠足者,可见在当时缠足也并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

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缠足风俗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蒙古贵族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大盛时期。清代,统治者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

(3)清朝女人缠脚图片扩展阅读

缠足,加剧社会贫困人类社会男女各占其半,女子缠足,半为残废,缠足时代的女子多以“没脚蟹”自比。脚小难行,行必扶墙,拄杖持杆,有条件者则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仅能步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负的时有所闻,倘若孤立无助,那么由此室移至相邻的彼室也难以做到。

至于出门行路,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远便以气喘吁吁,时不时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莲钩解痛除乏。若逢兵荒马乱,只有坐以待毙。

为了使小脚易于裹成,往往有故意使肌肉糜烂的举动。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石、瓦砾、瓷屑,有人用针刺刀划的办法弄破皮肉。想缠就一双金莲,非到折筋断骨不可,掉落一、二个小趾也是家常便饭,女子缠足,坐卧不安,行之不能稳,夜痛不成寐,历尽极度煎熬,惨遭至酷折磨。

4. 清朝的时候满族女人裹脚吗

清朝的时候满族女人裹脚的。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还未入关,太宗皇太极就于崇德三年(1638年)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

大清入主中原后,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裙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4)清朝女人缠脚图片扩展阅读:

相关资料:

满族女性穿的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得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耻、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记住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满族妇女在穿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

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

高底鞋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故而称“花盆底”;另一种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所以得名“马蹄底”。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

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清朝灭亡后,对满族女子的缠足禁令已成废纸一张,满族女子为了生计,主要是与汉族通婚的需要,模仿汉族女子缠足,不过此时缠足之风已是强弩之末了。

5. 清朝严令禁止女性裹脚为什么民间却还推崇至极

裹脚:即为缠足。是古代社会一种历史悠久的陋习,指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缠足严重限制女人的自由,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歧视、压迫女性、违反人道主义的典型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中原地区的“剃发易服”等强行统治象征规定的推行严重伤害了汉民族;但有利于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的“缠足禁令”却也落得一个无疾而终甚至愈演愈烈的结果。

缠足对于中国女性的严重伤害和在传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甚至延伸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好多80后的年轻人甚至都见过因为缠足而形成脚部畸形的女性长辈。缠足的陋习“合地球五大洲万国九万余里,仅有中国而已”。缠足几乎贯穿封建社会女性的一生,自幼时开始便强行用布帛将双脚紧紧缠住,强行限制其自由生长,以达到封建社会人们认为的“美足”状态。

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发起了对女性缠足的禁止,但也未能成功。清朝末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女性缠足对女性尊严和女性权利的严重践踏,康有为甚至专门就女性缠足向光绪皇帝上呈《请禁止妇女缠足折》:

从国家法度讲,缠足是对无罪女子滥用刑罚;从家庭关系讲,有伤父母对女儿的慈爱;从人体卫生讲,造成了不该有的病态;从民族利益讲,削弱了种族。

而后在光绪皇帝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缠足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对当时女性缠足的习惯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存在,等到“男女平等”、“解放双足”等思想全面推广开来以后,女性缠足的陋习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完全消失。

6. 缠脚,裹足畸形美感的恶俗,为何能沿袭千年呢

缠脚,裹足畸形美感的恶俗,为何能沿袭千年呢?

很多不熟悉古代历史的人,以为裹脚是清朝才开始的,其实不是这样,虽然裹脚开始的确切历史不可考,但最晚在北宋时期,裹脚之风已经开始盛行了。关于为何要给女性裹脚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是这种行为是家庭富裕的一种象征。女性裹足之后,基本失去了劳动的能力,就连走路都很困难,只能靠别人伺候。这说明这个家庭很有钱,有能力养活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再者是到了清朝,裹足成了一种反抗的象征。清朝时期,曾多次针对男性的头发和女性的缠足下过命令。尽管很多汉人反对,甚至付出过很多血的代价,但最终还是在“留发不留头”的逼迫下,选择了屈服。在这种情况下,裹足这种汉族特有的传统习俗,成了对抗满清统治的一种形式。所以到了清朝,虽然清政府严令禁止女性缠足,但裹足还是以史无前例的势头疯长起来,甚至到了任何女性都要裹足的地步。

7. 晚清老照片: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站不稳、走不动吗

刚刚开始缠足的女童。女孩在5岁、6岁的时候,就要用布条将稚嫩的双足紧紧地缠裹起来了。在成长过程中,脚部骨骼逐渐扭曲变形,脚趾头不是向前生长,而是卷曲着挤到脚心处。这导致女性站立不稳、行走缓慢,痛苦不堪。


缠足的年轻女子。在清朝男人的审美趣味下,女人的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甚至有人研究出一种“金莲美学”。比如方绚就在《香莲品藻》一文中说,最美的小脚具备这样的特征:“秾纤得中,修短合度,如捧心西子,颦笑天然。 ”这种恶俗的趣味真是令人费解。


女子展示小脚。男人的小脚审美绑架了广大女性,她们被裹挟着不得不承受缠足的苦果。当时在民间存在一种情况,天足女性很可能找不到婆家。淮北一带以前流传着这样的婚俗:“看新娘,要看脚”;“小脚才能嫁到好人家,大脚嫁到婆家会受气”。这体现了当年的“大脚歧视”。


摄影师展示小脚。小脚使女性困于闺阁之中,不能参加生产活动,不能独立谋生,成为男人的附庸。

8. 古代的缠足陋习盛行,那为什么满族女子不缠足

清朝时汉人女子需要裹脚,满族女子私下也裹小脚。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缠足之风已根深蒂固,到公元1668年(康熙七年)只好罢禁。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