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时,抱拳行礼,是左手握住右手,还是右手握住左手
抱拳行礼左手抱右手表示吉拜,右手抱左手表示凶拜。在一些电视剧当中,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武林高手在比赛之前都会行抱拳礼,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一般会武术的人相互见面也要行抱拳礼,这其中是有很大的规矩,不能够乱行抱拳礼,如果使用错误的话,可能给对方就是一种恶意的警告。不过现代生活当中已经很难见到报全理了,一般在一些正规的场合才能够看到这样的礼仪,不过接下来还是要给大家讲一讲,毕竟中国的文化我们都有必要知道这其中的一些奥秘。对于古代的抱拳礼,你要是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②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什么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4、两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5、叩首礼: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时的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礼。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6、鞠躬礼: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8、抱拳礼:抱拳礼一般为习武之人所用的见面礼。
③ 古时男子作揖时的规矩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求详细解释
古时男子作揖需要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30、45度不等),表示向人敬礼。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作揖的时候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3)汉朝男人行礼手势图片扩展阅读:
据考证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有一种说法是“拱手作揖”,其具体形式是将自己的双手握住,向受礼者不断摇晃.一是将两手掌互抱成拳状,称作“拱手”;另一种是将两手掌平合,称作“作揖”。拱手礼一般用于迎送宾客,而作揖适用于敬神、尊长,是一种更加体现真诚尊敬的礼节。其伦理基础是行礼者表示谦逊,对受礼者表示恭敬、尊重之意。以此待人,能收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易于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中国古代作揖礼与现在的握手礼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民族伦理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谦逊恭敬,因此行礼时要弯腰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包含自谦的含义。西方的握手礼则体现着平等,友好。通过握手传递信息,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
④ 抱拳礼的正确手势是什么样的
抱拳礼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掌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大方。
抱拳礼,与其类似的礼节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多见于习武之人)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另外武术界中的抱拳礼是由“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要领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⑤ 古代男子怎么行礼
1、拱手礼
(1)动作: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2)适用范围: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1)动作: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2)适用范围: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2、一拜礼
(1)动作: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2)适用范围: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3、两拜礼
(1)动作: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2)适用范围: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4、叩首礼
(1) 动作: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即不要下跪。第一个礼拜,第二个。敬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头前鞠躬然后倒下。双手向前方的地面鞠躬,身体向前倾,手臂向前倾。在进行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低头,手背放在身体前方的地面上,额头轻触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不可分开双手,前额轻拍手掌。这三种礼仪行为越来越受到尊重。今天人们可以再次朝拜和磕头,或者只能举行磕头仪式。站在线上的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2) 适用范围:只用于特殊的仪式,如敬天拜祖、在特定场合敬祖、在特定场合敬拜父母、祖父母、结婚当天向夫妻拜年等。你不能随便做。这是亵渎神明。这是亵渎神明。
5、执手礼
(1)动作: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2)适用范围: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5)汉朝男人行礼手势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男子行礼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礼,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头之礼分为九拜,稽首最重,顿首次之。所谓大礼,不过跪拜九次,不复再多。
2、双手抱拳(注意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⑥ 拱手礼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老子·三十一章》中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
相关礼仪:
万福:一种古代妇女相见行礼的方式。此种行礼方式多口称“万福”,故又称万福礼。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视下微屈膝。行礼方式在各个朝代也在变化。历史文化界对万福礼的具体细节还有争议。
另外注意:虽然满族建立的清朝也有道万福的说法,但与汉族传统的万福礼是不一样的:“女子叩首称行‘万福’之礼, 用手按腿三叩首后, 手抚鬓角后起身。后又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满族的万福礼实际上只是套用了汉族的万福礼之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拱手礼、央视网-春节礼仪不简单 拱手抱拳有学问
⑦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礼是什么姿势
古代大臣一般向皇上行跪拜礼,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7)汉朝男人行礼手势图片扩展阅读: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着地为拜”。
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
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跪拜礼
⑧ 万福礼在各个朝代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女子行礼多用肃拜为跪坐时行礼,身体微倾,双手作揖。到了唐代,武则天称帝时特地制定了女子相见礼,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倾,双手合拢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虚坐之势。
唐朝以前,人们只是语言上的“万福”以表达自己的祝福,而在唐朝肃拜时,专门为女子设立了礼仪,被历朝历届所延续。
行礼时,右手放于左手上,再握拳,放于腹部正中央,然后屈膝。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女子行礼时,手会放在腹部偏左或偏右,这是不同朝代的变形。“万福礼”刚形成的时候,讲究中的“正”“和”,因此手会放在正中央,讲究平衡。
(8)汉朝男人行礼手势图片扩展阅读:
“万福礼”的使用对象。“万福礼”刚开始的适用对象是需要肃拜的对象,后来用于女子与女子之间,和关系较好、相熟的男子也可行“万福礼”,也是随着时间朝代的变化,行礼成为了日常,就算是不相识的人,也需要行礼,以表达尊重。
“万福礼”的演变十分复杂。唐朝之前的“万福礼”就是口头之礼,行礼时说一声“万福”就算是行礼了。唐朝武则天在位时专门为女子设立了礼仪。宋明时期,女子见面所行的礼仪皆可被称之为“万福礼”,相关的礼仪动作也有了变化。
⑨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什么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拱手礼,揖礼,一拜礼,两拜礼,叩首礼,鞠躬礼,执手礼,嵇首礼等。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拱手礼又叫作揖、揖礼,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其历史非常悠久。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应该叫揖礼。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
拱手礼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土揖,下揖。上位者还礼,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长辈行礼。
双手抱拳,注意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常见的手法就这五种,当然还有侧揖,旁三揖,旅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