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乐器,苗族的芦笙节是什么时候有何特色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苗族老百姓的传统节日,约在阴历9月27日举办,历时一周。流传,芦笙管是三国诸葛亮教苗族老百姓做的,所以它们又把芦笙管称为诸葛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就在唐朝西部地区就普遍时兴吹芦笙了,芦笙节具备悠久的历史。节日期内,男人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运动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执芦笙、锁呐、铜制鼓,涌进主会场;姑娘们衣着绣有各色各样纹路、图案设计的连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刺绣彩绸,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追随而成,大家伴随芦笙的曲子翩翩飞舞。芦笙是苗族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乐器,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关键庆祝活动,让节日的氛围热情下去,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备受苗族老百姓钟爱。
而在其中以贵州凯里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村两个地方的芦笙节更为盛大游戏。芦笙节风俗习惯节日期内,男人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运动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执芦笙、锁呐、铜制鼓,涌进主会场;姑娘们衣着绣有各色各样纹路、图案设计的连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刺绣彩绸,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追随而成,大家伴随芦笙的曲子翩翩飞舞。舟溪芦笙节于每一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办,芦笙堂建在河沙坝。十六日逐渐“起堂”,十七日聚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提升赛马会主题活动,二十日还举办牛牛游戏,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人女人青年人开展“游方”主题活动,双双对对的恋人用对歌来寄情说爱你,亲亲我我地给芦笙会留下年再相见的誓约。
Ⅱ 苗寨男人镰刀剃头佩戴手枪,可身后为何挂彩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数十个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差异造就了不同民族风俗和文化上的的多样性。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族群——苗寨人。他们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的苗族寨子中,那里有着群山围绕、深林簇拥的隐蔽环境,鲜少的与外界社会联通造就了苗寨人自古以来以农耕和狩猎为主的生活形态,实现自给自足。
Ⅲ 两个十堰男人本来在岸边烤火,为什么却突然跳入水中
现在的天气可以说是越来越冷了,我们都穿起了袄子来度过这个冬天。在十堰市有两名男子他们是在市场上去卖肉和卖鱼的,当时他们两个人正在烤火,但是却突然听到了一声喊叫。在听到了这个喊叫之后,他们就看了过去,发现有一个孩子在河中。面对这种情况,这两名男子就迅速的下去救人,将这个孩子救了上来。
现在的天气这么冷,他们却能够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直接跳水救人,他们的这种行为才是值得去进行赞扬的。当时他们看见了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觉得还有救,直接二话不说地脱下了外套去进行营救,这种做法让网友们看了之后都热泪盈眶。
好在有着两名男子,不然的话,这个小孩就会发生危险的事情了。这小孩为什么会发生落水的情况呢?主要的情况就是他为了捡东西,不小心就掉到了水里面。在看到这两名男子的行为之后,也不禁为他们点赞。希望在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好人,才能够让那些孩子不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Ⅳ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苗族的姑娘给别人下蛊,那么蛊真的存在吗
古人对蛊非常迷信和崇拜,认为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特别是看似柔弱的女子,掌握了蛊术无疑就等于掌握了一门神秘的力量。他们或者用蛊术来拴住自己的丈夫,或者用蛊术来谋财害命,所以蛊术在千年来一直流行不衰。
Ⅳ 想要关于苗族有特色的建筑图片、以及苗族的舞蹈动作图片 (苗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的特色建筑,土砖、木制、青瓦等多些
由于苗族分支比较多,多以花鼓戏扬名,其中猴儿鼓惟妙惟肖,你可以在网络搜一些,不过很多是表演性质的,不够传神。
Ⅵ 苗族泼水节的来历 苗族泼水节怎么来的
导语:泼水节不仅仅是傣族的传统,很多国内外的民族都有泼水节,只是节日的意义不一样而已。在我国的湖南酉水就有一个泼水节,他被称为沅陵苗族泼水节。那么苗族泼水节怎么来的?苗族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苗族泼水节的来历。
苗族泼水节的来历 苗族泼水节怎么来的
每年的9月11-13日就是沅陵苗族泼水节,也叫作沅陵山水运动节。湖南酉水岸边的泼水节自古就有,泼水是他们寻找爱情的主要方式,因为男人大多做船工纤夫排古佬,在水里讨生活。女人常在河边等男人,所以对上眼的男女就以对歌与泼水表达爱意,后来逐步就延伸成了苗族泼水节。
苗族泼水节的活动
几十个身着苗族民族盛装的女子在岸边载歌载舞,唱着《六口茶》、《黄四姐》。一条龙舟载着40多位赤膊汉子闻声而来,对着岸边的女子大喊一声“那个妹子,我喜欢你”,一桨水打了过来。女子觉得那汉子不错,一盆水泼了下去,歌声唱了起来“喝了老娘洗脚水,快来陪我嬉一嬉”。40多位汉子大喊“岸上的妹子,我们来陪你嬉一嬉!”冲上岸,抱着女孩进入泼水场地。水池中央,击鼓巫师一声大吼,一面大的苗鼓响了起来,男男女女围着苗鼓跳了起来,这是本土的“苗鼓舞”。游客肩搂肩、手牵手跳了起来,欢了起来。随着击鼓巫师一声大吼,苗族女人首先向空中泼水,泼出不同的造型。击鼓巫师又一声大吼,女人突然向男人发泼,双方对泼起来,泼水节进入高潮。
苗族水的文化
关于“水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年春天,夜郎大旱,水井枯干,溪河断流,田土龟裂,饿殍遍野。眼看在这方土地上将无法继续生存不下去,一位苗名叫告翌仲的老人为寻水源,来到了如今水鼓舞起鼓的地方掘井取水,却不慎被身后倒塌的泥土掩埋而亡。当日晚上,老人托梦与其儿孙,说这是个好地方,就让他在此长眠吧!翌日,子女们便携带香纸来到此地祭奠老人。说也奇怪,顿时乌云密布,雷声齐鸣,随后普降甘露,解了苗族人民们的燃眉之急。
从此,每逢遇到久旱未雨,当地苗族同胞们便邀约来到今天起鼓的地方,进香烧纸,天必显灵。于是相沿至今,演变成俗。
起鼓仪式庄重而颇显神秘。只见参加祭奠的男女老幼皆双手撑地,伏在水地泥里,任衣服泥垢浸湿也毫不介意。长者右手执刀,左手拿鸭,一边口中吟诵祭词,一边把鸭子杀死,把鸭血洒向四周,把鸭子抛向空中。其他众人皆在四周焚香烧纸,酌酒敬主,口中祈福,以祭先人。
水鼓节起鼓当天,苗族村民们便早早地叫醒自家孩子,赶去集市上买来香纸酒肉等祭品。吃过早饭,全寨人穿戴一新。男子身穿女人衣裙(不知有啥讲究?),头戴斗笠,倒背蓑衣,脚穿草鞋;女子与小孩则身着节日苗族盛装,穿金戴银,早早地来到起鼓地点等候。而众多年轻男子则会敲着一面木鼓,抬着一只公鸭、箩筐、酒坛等物件从“甘栋榔”(苗语,寨中一地名)出发,挨家挨户讨祭品,当地称“走寨”。然后,把征集而来的祭品抬到起鼓的地方,由寨中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起鼓”仪式。
Ⅶ 长角苗族在中国哪个省有什么特色的风俗习惯么
很多少数民族都住在大山的深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现在社会发展快速,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把自己民族的风俗文化一代代的相传下去。
一个民族的习俗在出现的时候必然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故事,长角苗族头顶着用祖先头发而编织出长角据说也是来自一个久远的故事,参加族里有一位领袖被称为“苗王”,苗王有一个神鞭在一次打仗的时候被敌人偷走了,苗王的法力都来自这个神鞭,没了就等于法力也没有了最后也牺牲了。临死前苗王担心族人被欺负于是告诉族人把树枝插在头发里,敌人就会以为是新的神器就不敢再来了,所以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苗王的。
Ⅷ 土家族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土家族的性格特点:
1、勇猛善战:在中国战争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战绩:刘邦讨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为其冲锋陷阵,深受刘邦赞赏;大革命时期,土家人跟随贺龙、任弼时、肖克将军坚持游击战争,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等;2、心灵手巧: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100多种图案,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3、热情好客:放铁炮以迎 主人为宾客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4、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