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当年昆曲界精心培养她9年,却转身却踏进了娱乐圈,理由让人感慨,她是谁
她就是李沁,无论是从长相、气质还是观众缘都是非常好,这几年作品更是一部接着一部,热搜一直很高,演技令观众拍手称好。
李沁相信李沁多年的戏剧经验,肯定会在娱乐圈迅速地走红的。李沁虽然已经成为娱乐圈的有名演员,但她并不骄傲,更愿意学习,期待她未来的发展。
㈡ 古代四大美女,是以什么标准选出来的
说起古代四大美女,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这四个名字: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虽然现代没有人见过她们的真实样貌,但是也看过很多描绘她们美貌的故事,后世对这些故事也是百看不厌,广为流传。
不过为什么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选出了这四大美女,怎么不见选出十个八个美人呢,毕竟中国也不缺美女,而且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都不尽相同。
之前马王堆古墓出土了一位丞相夫人,她的尸骨经过还原后也是一位绝代佳人。还有干隆的一个妃子,据说是干隆非常迷恋的香妃,经过科技复原头像后,也符合现代审美中上的水平。
所以,中国从来不缺少美女,而且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美。
图片:不仅美在皮囊的王昭君剧照
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这四大美女不仅仅有好看的皮囊,还有一颗有趣又美好的灵魂,所以被后世为其钦慕至今。
㈢ 求一个手拿扇子的花旦,就是京剧脸谱的女旦,有图,求相关资料及意思!!谢谢各位
《贵妃醉酒》梅兰芳的
㈣ 昆曲有哪些角色,昆曲的人物行当
昆剧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昆曲《西厢记》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干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长生殿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担》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㈤ 昆曲中的女一号一般是那类的旦角
那要看是什么角色了,你可以与如下作对比……
老旦是年老妇人,用本嗓近似老生,和其他旦行不相通,如《荆钗记》的王母、《精忠记》的岳母、《牡丹亭》的杜母。正旦采用本嗓,咬字吐音比较用力,有“雌大面”之称,大都是正直刚毅的妇人如《琵琶记》的赵五娘、《窦娥冤》的窦娥、《慈悲愿》的殷氏。在正旦行当中有几个特殊的角色,违反传统,性情尖锐的妇人特别归成一类,她们在服装上有一特色,是把水袖翘起不用,故称为翘袖旦,如《烂柯山》的崔氏、《狮吼记》的柳氏、《蝴蝶梦》的田氏。作旦是年幼的儿童,不分男女,作幼童打扮如《浣纱记》的伍子、《邯郸梦》的番儿、《白兔记》的咬脐郎。其中咬脐郎头带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因此也可以雉尾生应工。刺杀旦的着名戏码有所谓的“三刺、三杀”。刺杀他人的“三刺”是《铁冠图.刺虎》的费贞娥、《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及《一捧雪.刺汤》的雪艳娘。被杀的“三杀”是《义侠记.杀嫂》的潘金莲、《水浒记.杀惜》的阎婆惜及《翠屏山.杀山》的潘巧云。刺杀旦并非武旦,除了刺杀时有些翻扑打斗外,演唱时必须要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个性。闺门旦简称旦,嗓音讲究宽而甜、腔要柔,柔中仍需有抑扬顿挫,实腔与虚腔要分明,发挥抑扬最重要的就是橄榄腔。闺门旦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富感情的深闺少女或年轻妇人,如《牡丹亭》的杜丽娘、《玉簪记》的陈妙常、《长生殿》的杨贵妃。唱腔、白口及身段都必需在细腻庄重中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贴旦简称贴,穿坎肩彩裤,系腰巾,持团扇,不带水袖。嗓音细而脆,演唱节奏较轻快,需注意行腔运气、步法身段。贴旦大都扮演丫环或性格爽朗的少女,如《西厢记》的红娘、《牡丹亭》的春香、《钏钗记》的芸香,天真活泼但不逾矩,这和京剧中的花旦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剧种的武旦只重开打,而昆曲的武旦唱念作打并重,要把动听繁重的唱段、高难度的作功配合在精彩的开打之中。如《扈家庄》的扈三娘、《西游记》的铁扇公主。
㈥ 求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的扮相,从服饰到衣冠尽量说的详细些。急急急!
传统京剧中的年轻女性都梳“大头”:额前贴片子、脑后绾发髻,垂下三绺长发,两小绺在胸前,一大绺在身后,叫做“线尾子”
梳大头是一门高深技艺,得有专门的师傅来做。梳头前要先化好妆。
妆面完成后,梳头师傅出马啦。第一道工序是勒头,就是用长带子紧紧吊起两边眉梢,显得更加精神。
勒好头,贴片子。“片子”就是脸周这一圈黑发,乃是真人头发制成,分成一绺一绺,扮戏时候用榆树胶泡开刮平,贴在脸周,起到修饰脸型的作用。
传统大头要贴七个“小弯”,额头正中一个,两边各三个;两个“大绺”,两腮各一个。贴片子的位置和手法对扮相非常重要,啥样脸型都可以通过贴片子调整成一张漂亮的鸭蛋脸。
贴完片子,还有一系列的美发工序:扣网子,插大簪,绾大发,打发髻,包水纱……满头乌丝完成!可以插戴头面了。
严格说来,“头面”包括头上戴的一切,发网、大发、发簪等等那叫“软头面”;以下出现的首饰叫做“硬头面”,通常也简称“头面”。
头面分“水钻”“点翠”“银钉”三种,根据不同身份佩戴。水钻头面主要是娇俏少女或是小家碧玉戴,杜丽娘戴的这种就是,bling bling亮闪闪。
绢花,通常一枝两朵,垂一串骨朵儿,戴在两侧耳边,用以挡住耳朵。京剧中的旦角不可以露耳朵。
杜丽娘游园这一场,穿的是“帔”,属于家居常服,大领对襟,胸前系带。男帔的领子是平头,下摆及足;女帔的领子是如意云头,下摆及膝,露出半截马面裙。
不同身份人物所穿的花色也各各不同。杜丽娘作为还未出阁的娴静少女,穿淡雅的白色或浅粉色绣花帔。
㈦ 《昆曲600年》开头那个女花旦是谁啊那叫一个漂亮!
魏春荣
㈧ 简笔画昆曲人物
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杜宝陈最良春香杜母石道姑李全杨婆郭驼苗舜宾判官狱卒大花神男花神众花神花郎四小鬼艄公通事金国大使
㈨ 昆曲都有哪些角色
昆曲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㈩ 昆剧的代表人物、名家都是谁
有俞振飞、周凤林、姜善珍、韩世昌、岳美缇等。
1、俞振飞
俞振飞(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着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着名昆剧小生,着名昆剧演员,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生于苏州义巷。
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小生。1993年7月17日(农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太白醉写》、《墙头马上》、《游园惊梦》、《琴挑》、《断桥》等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监酒令》等。
2、周凤林
周凤林,男,昆曲闺门旦、贴旦。兼长刺杀旦。字桐森。江苏苏州人。他是继葛子香、谈雅芳之后最负盛名的旦角演员。
在主持丹桂茶园时,与天仙茶园的老生演员汪雅芳一起,一时有“雄天仙,雌丹桂”之说。他是昆曲中难得的技艺比较全面的人才。
曾致力于排演昆曲小本戏,灯彩戏和连台本戏。在与小生周钊泉,二面姜善珍合作演出时,评论界誉他为“一等第一花旦”。
3、姜善珍
姜善珍,清同、光年间苏州大雅班昆剧名伶。师承晚清昆班名副陈老四。清光绪三年(1877)初,随苏州大雅昆班赴上海丰乐园献艺,即享盛名。
翌年八月起,与名旦周凤林合演《打斋饭》、《描金凤》等新戏,风靡一时。是年年底,改搭京班,隶上海天仙茶园,享有演中轴子、不演日场之优越待遇,但仍以插演昆剧为主。
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周凤林接办丹桂茶园后,姜亦应邀搭班,成为丹桂的台柱之一。他能戏颇多,表演风格冷隽、含蓄,刻画人物,无不神态逼真、性格鲜明。
饰演《钗钏记·讲书、落园》中韩时忠、《西厢记·游殿》中法聪、《鲛绡记·写状》中贾主文、《水浒记·借茶》中张文远、《西楼记·拆书》中赵伯将、《燕子笺·狗洞》中鲜于佶。
《连环记·议剑、献剑》中曹操、《风筝误·前亲》中戚友先、《跃鲤记·芦林》中姜诗、《万里圆·打差》中二海,以及时剧《借靴》中刘二等各路角色,均极着名,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一等第一副、丑”。
4、韩世昌
韩世昌(1897~1976) 中国北方昆曲演员,工旦。河北高阳人 。幼年搭庆长班从白云亭、王益友学艺,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
1917年在北京组荣庆社,拜吴梅、赵子敬为师,也曾师从吴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进。1928年东渡日本 ,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演出,并观摩能乐等日本古典剧艺 。
5、岳美缇
岳美缇,女,生于1941年,岳飞第二十七代孙,昆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曲学校首届昆剧班毕业,工小生。
世界闻名的昆曲艺术表演家,上海昆剧团主要演员。曾赴世界各地参加艺术节及文化交流演出、讲学、授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