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男人四大皆空图片扩展阅读
“四大皆空”是指世间的森罗万象,无论有情、无情,动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如人的毛发齿爪、皮骨筋肉、脑髓等属于地大。“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如人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便尿等属于水大。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如人的体温暖气等属于火大。“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属于风大。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分,温暖如“火”的阳光,以及流动的微“风”,倘缺少一大,便无法开花结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调,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离死亡不远了。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皆空”,意指万物由众缘所生,若缺少因缘和合,则不生万物。四大皆空,不仅在众缘离散时才说空,当人健康的时候,花正开放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要说“有”,就是如实的“空性”。
B. 求四大皆空的图片,要竖着的
四大皆空的图片:
C. 出家人说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无图片无关
“四大皆空”,空在哪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会脱口而出:“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则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
D. 男人和你说四大皆空
摘要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根据你的说的情况,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当时的语气,该做出不同的回答,一般情况下,男人和你说四大皆空说明他已经进入空门,了无牵挂。
E.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着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 “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F.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则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
(6)男人四大皆空图片扩展阅读: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则是指物态的现象,并非根本元素。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然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而“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即非常直观的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也是会被“四大”所空,也就是指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
G. 什么是“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经的两句话,也称得上是佛语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话。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会念叨这两句。但对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实在不多。
《心经》记载了观自在菩萨的修行历程,是佛经里比较短但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就像一部成佛心法,主要讲解了心的修行法。从心去看破一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纯粹地成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观自在菩萨其实早已经成佛。
那么到底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质。佛教中说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质为主导的世界。比如我们的世界就属于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说存在无色界,即以能量为主导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不难想象。一个能量团就相当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一个物体。那里的万物都是由虚空的能量射线组成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墙壁,估计是无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理解起来,就是物质等同于能量,能量即是物质。这一点爱因斯坦也已经证明。质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看破实体,不要执着于实体。我们凡人往往觉得实体踏实,好用。可其实还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虚体呢!举个例子,我们都认为柜子好用,可以储藏文件。但看看今天的硬盘,那里的虚拟空间不是可以储藏更多的文件吗?而且更小更保险。当然,也不要执着于能量虚体,否则会停滞在仙人这一境界上。虽然已经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终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诉我们是实体也好,能量虚体也好,都不要执着,都无所谓。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更接近于观自在菩萨的境界。
从深层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我的一点个人体会,非常浅薄,愿大家指正!
地上有一张一百元大钞,你看见了捡不捡。其实捡与不捡是完全一样的。你捡了,看似你得到了一百元,其实你一生应有的财富中减少了一百元。你命中注定的财富与你不捡还是一样的。有的人非常执着赚大钱,其实赚大钱即过度透支你命中注定的财富,今生富贵则一定会有一世贫困(当然赚了钱能舍掉的除外)。看似相反的一对事物,其实是不可能分开独立存在的。
从上可得,有为无为的结果其实是一样。你去害一个人,一定会有一个被人害的结果;你去帮一个人,也肯定存在得到别人帮助的福报。相互一抵消,就跟没做一样。当然,在这里还得说明一点,虽然有为无为结果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去做。无为是指既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而什么都不做并不代表不造业。而且,我们为了消业,必须多为善事,多造善业。当你从心里真正不执着得到造善业的福报,也不怕恶业带来的恶果时,你离佛菩萨又进了一步。
有人会说,捡钱与不捡,贫穷与富贵说不定都是你的臆断,你能证明吗?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很多佛理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修习,不断守戒,慢慢地证得的。光别人告诉你你也的确不信。就好像告诉你有的足球运动员可以把球精确定位到60米外一枚硬币,你信不信?如果你不踢足球或从不接触足球,那你是不会信的;但如果你真正去练习去深入了,你就会认为没什么不可能的。佛法也是一样。而且我们的祖先留下很多明言警句,如不义之财不可贪,路不拾遗等。这些都是祖先们的经验总结,一定有某些道理在里面。“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不就是财富和贫穷分不开的最好的现世证明吗?佛说万物都有佛性,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或接近佛理的谚语,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它了,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心量如何了。
我们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1、 不要再生贪有心。因为得到什么一定以失去什么为代价。你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没有失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凡人来说,世间万物都要靠自己争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东西争取了仍得不到也没办法。信奉什么“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得到等于白得,危害了别人还造了恶业,以后就得承受相应的恶报,多不合算!
2、 不要再生悲伤心。我们凡人往往感情多变,一不如意,就心生难过。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件坏事已经发生,再难过也是无济于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刘少奇不也讲过“吃亏就是占便宜”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遇一切事都要保持平静,心不动。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悲,这才是佛菩萨的智慧。《黄帝内经》中也说喜伤心、恐伤肾、悲伤肺、怒伤肝。可见从生理角度讲,心动不如不动。
3、 对于很多学佛的人来说,很多专心于戒,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以致于很多人某一天破了戒就十分在意,认为自己水平不够,信心大减。其实吃了就吃了,这也是前世恶缘所致,承受个恶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动想吃,把戒与破戒看破,不执着于相,境界反而会提高得越快(当然,破戒越多可能得到的福报也越少)。像我学佛,偶尔同学请客也会吃点肉,但我知道我其实已经戒掉了荤,因为我不会去主动吃荤。但至于戒淫,表面上看我守得不错,其实我内心还是有点向往的,所以我知道自己还没戒掉淫。一切唯心,色即失空,空即是色。
现在的人注重科学,信仰唯物。所以很多人都武断地认为佛教是迷信(包括很多从没看过一本佛经的人)。其实,佛教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智慧。佛理之中很多道理对于我们处世做人都是有帮助的。也有人讲佛教消极。佛法的根本是因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金榜题名的果,就得种勤奋好学的因;你想得左右逢源的果,就得种慈悲待人的因。哪里有什么消极?只是佛菩萨可怜我们受轮回之苦,希望我们超脱三界,所以叫我们看清福报,专心成佛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远不如此,希望我所说的能给看到的人一点启发,一点开悟。
H. 为什么说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就是色
原因:
色,就是物质。佛教中说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质为主导的世界。比如我们的世界就属于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说存在无色界,即以能量为主导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不难想象。一个能量团就相当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一个物体。那里的万物都是由虚空的能量射线组成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墙壁,估计是无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理解起来,就是物质等同于能量,能量即是物质。这一点爱因斯坦也已经证明。质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看破实体,不要执着于实体。
(8)男人四大皆空图片扩展阅读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补充解释: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
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
从本源上说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
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I. 女生说四大皆空什么意思
女生说四大皆空的意思是对生活没有想法。
四大皆空的经典句子:
1.失业数年,吃尽用尽,我已经是四大皆空,一贫如洗了。
2.失业数年,我已经是四大皆空、一贫如洗了。
3.如今男人四大皆空:被工作掏空了脑袋,被烟酒掏空了肠胃,被朋友掏空了时间,被雄性激素掏空了身体。男性健康日,做男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4.求婚宝典:一心一意,两情相悦,三寸不烂之舌,四大皆空,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心不换,八辈相爱,久久天长,十全十美的求婚!美好的爱情,是由你细心的呵护!
5.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眼里全是,胭脂花红,醉在花丛,笑是心痛,谁来和我,深情相拥?为你心动,为你吟颂,一曲高歌,诉尽情衷!来时汹涌,去时想通,人生不过,一场好梦!
6.没有你的日子,我可是一无是处二心两意三省吾身四大皆空五月飞霜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面来风九九回肠十分难过啊!今天1.25,一定一定“要爱我”啊。
J. 带字图片 放下执念四大皆空
这是释家的,您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