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北京的朋友,你们感觉现在男人的地位高还是女人的地位高呢
在外男人高。。。。
在内女人高。。。。。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
Ⅱ 中国现阶段的女性地位究竟是高还是低从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
中国现阶段的女性地位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说,还是很高的,首先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男性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承认,国家又成立了专门保障妇女权益的机构【妇联】,从而保障了女性的就业和社会地位得到承认和肯定。
中国现阶段的女性地位比世界其他国家相对要高,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女性权益有专门的立法保障,而且还成立了专门保障妇女权益的机关【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各级行政机关有专门的妇女干部【妇女主任】落实保障妇女工作。
Ⅲ 从古到今,凭什么要女人的地位要比男人的低一点
这只是你的错觉而已,不要太当一回事儿。
生活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论是在社会当中,还是在家庭生活里,女性都有平等竞争的权力。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你就能在这个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社会不曾亏待谁。
好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奋斗的人生更美丽。
Ⅳ 古时候的女子,为什么地位都那么低下
第一个,因为古代是父权社会,男子有力气,能干活,能种田,能打猎,而女子显然体力跟不上,胆子也跟不上,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采桑,织布,做饭,洗衣服。在一个家庭,谁能养家糊口,谁就话语权大,谁就能抬头挺胸。然而这个时候是男人养家糊口,女人做饭洗衣,所以男人话语权大,女人自然就地位低下,没有说话的权利。就像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女人地位就高,因为靠女人生孩子,繁衍后代,但是逐渐的男人地位就提升了,自然就成了父权社会,女人就地位低了。
第二个,封建思想的原因。当时的思想就是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没用,地位低下,看不起女人,思想的逐渐形成,也就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自然而然就导致了人们的行为,所以才女人地位低下。这都是封建思想的原因啊,认为养女儿没用,都重视儿子,自然女人的地位就低下了。大男子主义盛行,社会风气就低看女人,女人的地位怎么能不低呢。
Ⅳ 女人过去50年在社会中地委的改变
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
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
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
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
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
力分工,社会性别与语言行为,社会性别与国家和殖民主义的研究,其基础的研究主要
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妇女生活地位成为社会性别研究的始点,涉及到女性概念、角色、身份和认同,包
括对“妇女不洁”观念的批判,对母亲角色的反思,对“家庭:社会=妇人:男人”逻
辑的批判和妇女性低下地位的认同等。认为,文化将女性定义为生儿育女的母亲角色,
正是女性附属地位形成的社会基础,两性差异普遍存在,其社会历史根源复杂而深远,
并且不仅仅是家庭范畴,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对社会性别史的回顾还追溯了19世纪巴巴
拉·韦尔特(Barbera Welter)的成果:社会性别分工割裂了男女,社会价值观以男性
为准则。开始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研究其与男性地位的差异,美国妇女学者提出
需要修订通常的历史分期,以使妇女生活得以纳入正史(琼·凯利 1977),英国的妇
女人类学,讨论妇女作为沉默的群体的地位,伦敦妇女人类学小组受到马克思学说的影
响,探讨不同经济社会妇女生育生产问题,法国则中心研讨性别歧视与压迫。性别歧视
成为男性批判的热点,它是男女不平等事实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集中表现即暴力强奸
。
妇女人类学对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1、 关于“人”的观念的质疑,
指出有史以来人(man)与人类(human)均可以男人(man)一词来代替、函括、等同使
用,不仅是文字, 而且绝大部分图示图像、刊物杂志、教科书、博物馆陈列,都以男性
形象来表征人类,“人类起源”实际陈述为男人的起源。2、由于用男性代表人类进化过
程,因而女性的这一作用、权力被淹没,导致以往有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概念、过
程只是男性能力所达的成果,男性自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者、生产活动与提供者,女
性只是被动参与接受者。3、 向社会生物学挑战,强调雌性动物的积极地位,认为自然
选择对雌性动物同样增加适应力,表明雌性类人猿在社会互动(社会合作,家庭组合)
中起着不少于雄性的作用。4、 人类学史前研究将女性作为生产过程和精神文化创造者
,并开始研究史前人类性别的文化关系如何产生,以及各种历史形态性别角色关系如何
被定义、协调和操纵。
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仍然是妇女人类学研究的课题,旨在了解女性在由婚姻和生育
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中的位置。80年代中期后人类学逐渐对“亲属制度”提出质疑,认为
亲属称谓作为接受或排除一部分人的条件或标准,并非在任何文化或社会都是一样,否
定虚构亲属制度概念,并产生结果,许多人类学研究课程不再将之作为重点。
关于劳动力分工,早期妇女人类学受马克思有关生产与再生产方式影响,认为男女
分别主要从事与生产和家庭有关的劳动;80年代末女性主义人类学开始修正和补充恩格
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认为男女分工自然发生的看法过于绝对化
(注:罗萨林德·考沃德(Rosalind Coward):《父权的先例》,伦敦,1984年,第
146 -149页。),妇女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是生育, 且并非所有女性都承担这一
角色;人的再生产不是妇女自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口的素质(注:AnnAna
gnost:《毛泽东之后的人口和国家的理性》,《再生产政治中的地方与全球交叉点》。
加利福利亚大学,1994年。),突破了传统女性与两性关系的研究局限。
妇女人类学关于语言行为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语言如何反映社会性别、
特别是女性意识,语言行为、社会性别与社会交往和政治的关系。把社会性别概念引入
语言行为与权力运用关系,是女性人类学的一大贡献。
妇女人类学一以贯之的领域还在妇女与国家的调查。70年代李柯克、雷特和沙克丝
的报告认为,国家的出现限制了妇女的活动空间。80年代希维布莱特分析了国家形成的
不同,并非以同等方式带来妇女的历史地位(1988)。凯利还考察了殖民主义对性别关
系的影响,即资本主义传入非等级社会,瓦解了原亲属关系制度,带来了妇女的隶属地
位(1987)。
学科的产生伴随着新的解释方法,70年代广为应用的两性不平等分析模式为《女性
、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自然\文化,家内\公共(领域)二元说。欧特娜(Sherry
Ortner )以自然\文化解释两性关系,认为男性从事的生产、技术与理念发明,高于
女性的自然文化创造,因而其价值和地位被认为优越于女性。罗萨多提出,母性意识和
“女性的家庭定位”把女性局限于家庭空间,这使男性更多地活动于公众领域营求政经
资源,构成了两性的家内\公共格局。另外,以男性生产和女性生育角色框建的生产/
复制二元说,也解释于两性支配/附属关系。这一模式显然接纳了60年代末广为传播的
列维·斯特劳斯以思维类比解释社会的方法,并使女性附属性得以强调和普遍认同。
80年代初上述解说受到跨文化论点的颇多质疑。斯琴利格、布里格丝及沙克丝都提
到,两性在享有同等生产资源和方式的初民社会,其地位平等。李柯克等论陈,一些社
会原居民的两性不平等,是欧洲殖民改变当地经济形式形成的。麦克玛(Carol Maccor
nack )和史翠珊(Marilyn Strathern)《自然、文化与性别》指出, 两性角色的自然
\文化观是西方式的,在许多非西方社会二者没有截然或优劣之分或一致联系, 如新几
内亚Kaulong人以自然?br> 饕鸦檎撸�幕�馕椿檎摺<夷冢芄�材信��郑�脖恢赋鑫鞣绞?BR>家庭为次等的偏解,家庭制度下二者非上下分立,家庭的亦是公共的,且男性是家庭领
域重要角色。显然上述解析模式因标准单一未虑及文化差异与变迁而限制了研究,也说
明了人类学结构主义二元论的局限。同时不论是自然\文化或复制\生产,都呈现出传
统文化观的沿袭,将女性活动归于单向生殖,限制其劳动范围和价值,以其对家庭的责
任来确定其角色地位;而跨文化的评释似乎意味着存在即合理,这只利于文化传统的认
定而不是改变,这些则反映出功能主义静态范式本身的局限。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的
实际作用和适应现状,认为一种社会秩序起作用,是因为文化规范及绝大多数成员履行
其社会地位职责,因而保持社会结构,展现事物的面貌是功能学者的主旨,主张文化认
为妇女怎样,她就怎样和应该怎样,而无须有其它选择。然而男女分工和不平等的传统
恰是人类文化的长期产品。功能主义忽略矛盾、差异和变迁,它解释两性差异如何存在
,但未揭示两性不平等形成的文化条件,未能解释其为何持续存在,没有研究在远离两
性角色起源的现代多样化社会,决定两性关系的复杂社会因素。于是一些学者转向历史
分析,考察不同时期妇女的地位,以解释妇女历史变化的中心环节(E·P·托马斯)和
其地位改变的可能。同时,否认功能主义文化整体观的心理动力学民族志,指出社会对
思维模式形成的作用;新结构主义关于社会与文化形式间的权力形态说(道格拉斯),
结构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关系与意识形态的支撑,及文化逻辑与社会现实、权力结构联
系的主张均产生了影响。妇女人类学在延伸文化视野的同时,开始联合历史学、社会学
等研究,关注到两性地位与生产方式、社会权力、阶级、种族意识等关系,形成了两性
关系的社会历史建构,代表作为《自然、文化与社会》(注:Carol MacComaor,Marily
n Strathem:《自然、文化与社会》,剑桥,1980年。);继之受到政治经济学派论说
影响,外来因素对传统社会文化的渗透、改变引起注意,突出研究了全球资本主义对原
住民和土着社会两性文化生活的冲击;另外一些学者受冲突论影响,开始关注以经济不
平等引起的两性不平等(注: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94年
,第417-418页。);女性研究开始置于更深广的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内涵中。
二、关于妇女社会地位
妇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阶层,不只具有性别归位,应有多重社会位置,而不平等使
其难以获得多种社会地位。
女性整体上处于政治之外。20 世纪初美国妇女才取得投票权, 在100名参议员中只
占两位,在总统顾问团中只占一位, 全国只有一个女州长,至美国第96届国会,女性只
占参议员的0.6%,占众议员的0.9%,律师和法官中只占9%。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女
议员只占4.7%(注: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妇女的劳动力市场参与,20世纪前主要是低收入家庭,60年代美国高校毕业从业
女性为56%(比斯康蒂1974),70年代妇女占整个劳动力39%(H·阿斯廷1976)。在欧
共体中1970-82年男子失业人数增加1倍,而妇女增加 7 倍(注:陶春芳:《女性的过
去与现在》, 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3页。)。女性职业分布与男性差异显着,妇女
多就业于工时长、报酬低的纺织、印刷、服装和食品加工行业,或从事医护,妇女占登
记护士的94.6%,占护理员的89.8%(注:《妇女与发展》,天津师大,1987年,第14
8页。)。其次,从事初等教育的女性占84%, 图书管理员占82%,服务业占55%,勤
务工作占74%,家务劳动占96.5%,而充任经理的只占17%。(奥本海默1972)。男女
同工不同酬,美国近20多年妇女平均工资为男职工的3/5,1970年女售货员工资为男性
同行的43%(注:J·A谢尔曼,F·L登马克:《妇女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第97页。),日本女工工资为男工的58%(注:富士谷笃子:《妇女学入门》,中国
妇女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英国、爱尔兰、希腊、卢森堡,妇女工资为同行男
子的2/3,法国女工工资是男工的3/4。妇女与贫困化相连,美国贫困户及儿童半数以
上都在无丈夫或父亲家庭。
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多层面性,意味着女性地位多层面性,其构成因素是多重的,包
括社会阶级、文化教育、职业婚姻、角色年龄、族群国家等;而这些因素起作用时或有
关联,或各自产生影响,因而地位关系又非绝对。卡罗尔·史密斯·罗森伯(Carroll
Smith Rosenberg )关于女性领域特点的研究,曾形成“女性群体”概念,而跨文化研
究则打破了女性文化的一体性。怀特曾做93个前工业社会的泛文化比较,找出52种可能
影响女性地位的因素,而每组因素不超过5个, 认为没有一套通用标准或最重要因素可
以衡定女性地位,女性间也有差异,并无统一地位。朱迪思·贝特纳则指出不同种族、
民族、阶级的女性有不同文化、利益观念(注:朱迪思·贝特纳:《女性主义和历史》
,《社会性别和历史》,1989年秋季刊。)。一般构成女性地位的负向指标有:父权制
下的从夫居、早婚、包办婚、男子继承权、女性歧视与隔离、多妻、男子初夜权、守寡
、家务、禁止社会活动、失业率、非正式职业、男女不同酬;正向指标为:妇女财产继
承和支配权、婚姻自由、夫妇平等、妇女资助、就业与教育机会、政治参与;中性指标
有:财产使用权、管理权,父母、丈夫的地位、职业及收入等。
一般,学者讨论女性地位主要在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前者如李柯克与珊代,以经
济获得自主为女性高地位标准。李氏认为资本主义和采猎社会男女权益差异,正是基于
二者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不同。珊代也以女性是否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和是否有产品控制
权为其地位重要指标,同时还提到社会赋予女性劳动产品的价值和女性团体是否致力于
谋求女性社经利益。还有许多学者从观念层面,认为声望可以赋予高地位,亚非拉美社
会母亲角色(尤其是老年)的高地位,是精神的而非经济上的(布朗、肯恩)。按马克
斯·韦伯的阶级分层方法(1946),政治地位(权力)与经济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
(声望)相并列,而且事实上它是地位的重要成因,经济地位在政治场合有时没有意义
。许多收入不低的妇女并没有摆脱家庭束缚和不平等关系。
家庭与阶层背景对女性的成就机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个人的阶层位置往往取决
于其父母社经地位、尤其是父亲的经济来源,父亲属于工人阶层,本人受过良好教育者
,其正向发展机会和父亲属于中产阶级而本人未受教育者相同(罗伯逊 1994)。父母
有社会固定职业的女性可以体会到婚姻与事业的结合,并有助于创造性的启发,而尚未
自立就成为母亲或做母亲就离开社会的女性则无益于子女学业的成长。社会下层往往传
统两性观念深厚,不同教化方式影响着其阶层和家庭的女性个性。
文化对女性职业、教育的限制,仍是影响女性地位的现实因素。职业是女性参与社
会的重要标尺,而大文化认为女性不宜竞争,职业是男性的领域,女性的成败则在于婚
姻。大多数女性不愿做出职业妇女的自我归属(奥本海默 1972),而且当某种职业被
说成适于男子,女性会自动放弃信心和选择。青年女性大都先考虑传统职业而非发挥创
造性,女生学业领先让位于男生的现象随年龄而增长,成年女性(包括学有所成者)大
都自动降低青春期职业志向(贝尔德 1973)。得到男子(和多数女性)的肯定是婚姻
的关键,避免不被认可的行为成为通则。妇女择业的真实缘由即,职业选择以婚姻的选
择为前提,妇女的创造力只在“女性气质”下发挥作用。这与专业化职业要求的基础和
经验积累相分离。兼顾婚姻和就业是已婚妇女的现代选择,生育造成的不连续性已非妇
女的从业障碍,丈夫的态度和家务则构成其婚姻与职业的冲突。妻子一般比丈夫干家务
多3倍时间(佩奇 1974);在择业抽样中, 男性从未有婚姻的顾虑,而41%的妇女认
为婚姻是就业的主要矛盾(戴维丝1964)。马尔维(1963)妇女职业生活研究展示出,
妇女择业即对二者的选择:或婚姻第一、工作第二,或工作第一、婚姻第二;就业类型
主要为:婚后不就业,中断的就业,婚后再谋业,稳定职业型(独身)。但恩鲍姆(19
71)妇女研究结果有三类:传统型(婚后不从业),已婚职业类(先婚再谋业),单身
职业类(从业不结婚)。津伯格(1973)阶段研究模型为:女性气质的培育→结婚→谋
业,集中说明了女性择业对传统婚姻的妥协,即使就业从职的妇女亦未能坦然无视传统
角色,结婚并非能解除其对妇女的压力。
职业、教育的性别框定,障碍着女性从业、成就的信念与机会。不断提高的职业技
能要求就业者相应的受训、受教育程度,然而,职业分布是教学结构的反映;社会控制
机制使妇女很难得到创造性活动的鼓励、训练或从事之;高校毕业女性同样受限,美国
女教授的工资是男教授的2/3(罗琼 1986),苏联女医生工资不及技术工人的2/3(
罗伯逊1994);有创造成就的男性大都居于社会较高层部门,而1/3的创造型妇女没有
固定的职业位置(J·A·谢尔曼 1986)。不平等待遇致使知识女性相对低的自我估价
,并导致社会进一步轻视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本身。一些行业的生产或效益性有体
能要求,然而性别角色社会化扩大并加重了这种差异,造成劳动力使用的偏见性政策来
源。求职妇女的总失业率比男性高1/3(同上),在工作效绩与晋升中也施予女性不平
等的机会。
人的认知方式形成于外在世界所获经验,如果逊顺无争成为女性之谓女性的条件,
如果女性对社会排斥的顾虑、畏惧源于真实,那么不改变非合理的两性价值观,便不能
期望改变女性成功的内在认识障碍。妇女在许多社会场域都受到冲突标准压抑:职业、
家庭负荷要求妇女自强、有能力,包括精神、心理健康都以男子型为理想,而“正常”
、“成熟”的女性又不能脱离传统模式。在她们遇到压力时也不能象男子般采取行动。
一般,非传统女性比传统女性有较高的成功可能,受教育程度与此直接相关。在职业妇
女中,大学毕业已婚女性为27-57%,而更高教育程度者为66%(伯恩鲍姆 1971)。
并且高教育程度有助于婚姻与职业的协调。欧内斯特·W·伯吉斯和伯纳德·S·科特雷
尔大量研究指明,女性的婚姻和谐随着他们受教育与职业训练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女性
比顺应女性气质的女子更具责任感、自立心,她们从业并非主要出于经济需要,而为获
致一种社会地位和自主。
女性整体自我意识的更新,对妇女地位至关重要。妇女长期的自律心态强化着男性
社会的秩序,未曾试图要求其改变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提供女性比传统社会多样的角色
、机会,妇女往往仍自限于传统身份、形象,即使高校知识女性中仍存在着消极自然观
,自我抑制观和个人实用观,不利于女性地位的整体改观。罗珀(1980)美国民意测验
中,有1/3以上妇女反对为改变其地位而付出努力,好几个州关于男女平权的建议因妇
女的反对而败终。妇女在摆脱主妇定位时,会遇到其他主妇们的指责或鄙视,对男性在
家照顾子女有69%的妇女给予否定(哈里斯1971)。反映出性别歧视与偏见已成为女性
自身意识的一部分,构成女性自身变化内在障碍,而这种障碍需要认识和克服的强度,
不亚于来自男性的压力,甚至比男性的态度更具限制作用。妇女的真正对立面不是男性
而是深入内心的传统原则。女性内心的期待被社会化为“异常行为”,而异常的最积极
意义则在于变迁。但只有大量妇女从社会边缘走入主流社会才会重新安排妇女。
三、关于妇女权力与自主
就业本身并不代表妇女地位的改变,它可能成为一种附加角色,意味着妇女承担双
份劳动压力。只有当妇女拥有择业的自主权,它才是一种结构变量。在衡量两性关系是
否平等时,“权力”常与地位概念交替使用,可知它亦有多种来源和层面,且两性权力
关系并非固定。权力不只存在于公共领域,也存在于家内领域,不只有正式的法定权力
,也有非正式的个人权力。关于权力的定义,史密斯(Michael Smith )认定为“有效
地对人事采取行动的能力”;罗吉斯(Susan Rogers)认为它包括影响力和对资源的控
制与资讯的掌握,这些资源包含政治、经济、宗教或人际任何可供利用的内容。因此,
女性除了母亲的权力外,还常用舆论为争取自身保障,对男性主持的公众事务抗议、批
评、论说。这些虽然表现为弱者的权措,但显现着一个事实,女性并非只被动地接受文
化安排,也会主动营求权力,是行动的主体,个人对文化可有反作用。80年代始地位不
平等批判似使妇女成为消极的主体而不再是热点,两性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成为妇女研究
的重心,并认识到其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联,在不同情境下会发生变化,在此女性
自主性凸显其价值。同时对功能主义整体观的否定,也否定了公共象征的决定性,注重
表现人格、场域的多样化,突出了主观、自我和人观;80年代中期人类学实践论与权力
论,阐明实践并非都复制文化体系而可促生不同社会模式,社会性别理范对实践的约束
力有差异,为妇女自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80年代中期后女性的自主性成为妇女研
究的瞩目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以自主概念补充女性的“权力”。认为即使在父权极端
发展的社会,女性也有出自其意愿的行动能力,对其活动有某种程度的掌握。朱迪思·
贝特纳指出社会体制不同妇女社会境遇不同,有被压迫和歧视,也有能动和反抗。随之
出现以女性为主的民族志,如弗瑞德(Erika Friedl)着述即使在伊斯兰社会的伊朗迪
卡妇女,也擅于创造出他们的文化哲学,反映出两性文化的动态性。女性的自主也在妇
女团体的组织与运动上显现出来,80年代初欧洲即由玛丽亚·迈斯提出,妇女研究应对
妇女行动与运动有所贡献,并开掘这一新的领域。许多研究注意到妇女将联合争取政经
资源改变其地位,其正式组织透过社会和政治参与,影响男性中心社会的权力重新分配
;非正式组织在社区网络提供抵制男性的经验。
在此,女性权力与国家、少数种族及民族妇女地位与权力、女性身份差异研究具有
代表性。女性权力与国家的研究注意到在两性不平等社会,政治权力、资源分配、社会
价值均反映出国家的男权本质,政府官员及国家制度、政策、宣传与妇女直接相联,并
且男性特权可独立于国家体制,二者对女性劳动的控制同时维持对国家和家庭的权力。
提出关注的几个问题:有关妇女的社会福利与保健;国家机构如何使国家思想体系对妇
女产生影响;国家政体中妇女与男性的同等参与机会;国家对妇女组织的态度。人类学
的研究还把妇女和国家的关系定位到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中,认为妇女不是一个统一
的概念,存在着族群、种族、宗教、阶级以及认同等差异。(注:Irene Silverblatt
:《解释国家中的女性:新女性主义民族史》,米卡拉·特李欧纳多,1991年,第140-
171页。)
随着第三世界女性人类学者在本国研究的展开,以及一批美籍非洲裔女性人类学者
如邦迪、邓汉、戴格斯、格林、德洛尔等人的崛起,80年代有色妇女学者开始批评白人
女学者忽视种族、阶级文化限制下的性别定位,将其研究同其父辈家园和族属连结起来
,妇女人类学开始关注少数种族妇女地位与权力,并以非西方文化反思西方中心主义视
角,构成了妇女人类学的多种声音。受此影响,欧洲90年代初女性权力研究注意与人权
的结合,及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探讨。英国一些黑人女性学者考察移民妇女生活,并提出
挑战性问题,但尚未公诸学术界,法德荷比等国出现个别对移民、难民妇女的分析,但
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还未成为妇女人类学多种声音的一种(注:闵冬潮:《妇女研究在
美国、西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同③,第198页。)。 亚洲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曾
隶属于史学和民族学,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妇女研究本身正在形成中;女性主义影视
、艺术作品及其艺术节正不断问世。
80年代后期,受到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经典、注重大众社会、重视不同思想和结构
因素等影响,人类学重新思考异文化的解释性,反思田野研究与写作是否、如何和多大
程度地制造着非西方社会?以再造和再表现异文化维持西方文化权益?否定以超地域模
式涵盖地域模式,否定文化的异族化及对被研究者个性的隐抑,提倡研究者的主观性与
对权利霸权的批评。予以女性自我和权利意识积极的影响。女性身份的多重与差异性得
到研究。女性人类学家提出:“反思性民族志只有与女性主义结合,才有可能更敏锐地
意识到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和再表现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内在的不平等(衡)性”(注
: Judith Stacey: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rography?《能否有一种女性主
义民族志》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New York,19
91年,第115-171、第115-117页。)。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与写作方式的讨论,成为
实验的新“女性主义民族志”的主要手法,注意吸收边缘社会和社区的女性主义作品,
补充分析研究者自我文化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主张认识到女性身份的部分一致性。“认
识到在相同中存在差异,自我身份(self)可能包含多种认同,他者身分(other )可
能是自我的一部分,以突破自我与他者、主观与客观的禁锢”。(注:丽拉·艾布:《
能否有一种女性主义民族志》,《女人与表现》,1990年,第5卷第1期,第25页。)为
新女性主义民族志应以参与而非主导方式,来表达各种妇女的声音,研究各种个体及其
关联而非一般化,以具体再现不同的文化政治,对此最具表性的研究是卡麻拉·维斯卫
斯瓦朗的《虚构的女性主义民族志》(1994)。
人类学本土与人观的研究,指出了传统理论范式的非普适性,然而容易忽略可能存
在于不同文化和族群间的人类共同性,因而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无一需要一种
多元、多向度的取向与互动,妇女研究尤其如此。
80年代末,妇女人类学对于女性地位与权力的关注的一项重大现实成功是:妇女人类学走进传统系科的课程表。1985年美国人类学会通过了“妇女人类学教学计划”和新
的人类学基础课教学指南与文献目录,随后出版了《社会性别与人类学》(1989)基本教程,包含妇女人类学基本观点方法和所有重要课题,以及全世界性别研究信息。继之
成立了美国人类学会妇女人类学协会,并出版系列刊物和资料,致力于女性问题方案研究
Ⅵ 晚清和民国时期女人地位
在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的思想经过五 四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运动。开始了转变,在此之前,女人基本足不出户,出嫁后,就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不参与社会的发展。而到了民国后,这些都开始被打破,女性走上街头,开始张扬个性。先是不在裹脚,开始参与国家政治,女性在政商等界都开始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发型不再是传统的辫子,出现波浪卷,短发等时尚的发型。女性内衣也由肚兜转变成胸罩,这个应该是女性独立发展最重要的事件,这意味着女人不再因为身体上的原因,而不能参与一些事情,当代女性的地位正式开始。
在到现在,女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一夫一妻制标志着中国女人的地位和男人一样拥有了同等的地位,男女平等实现了。有了法律的保证后,在社会上,女人的工作机会完全和男人一模一样,甚至在某些领域,女人的地位已经完全超过了男人。在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保护妇女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
但这一切看似平等的背后,女性的地位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女性地位之高,已经成了一种变种的平等。而依然有女性算是男人的牺牲品。这个世界总体是一个以男性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依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或许能够真正的平等吧。
Ⅶ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
1、先秦时代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较高。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2、秦汉时代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如妇女可杀死通奸丈夫,丈夫殴妻与妻殴夫同等处罚,等等。
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地宽容。从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代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的规定。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为了生息繁衍,统治者对婚姻的要件给予了宽松的规定对于妇女再婚的问题,同样沿袭了汉代法律的宽松规定。
4、隋唐时期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北方异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之前几百年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因此,在隋代和唐朝初年,社会舆论和官方立法对妇女再婚的问题显得非常宽容。具有北方民族血统的唐代皇室,在一言一行为天下垂范的情况下,自身对妇女的再婚曾经毫不在意。
5、宋元时代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理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下,从宋初到南宋的几百年间,民间对于妇女再婚问题的舆论评价和社会风气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6、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明清时代,封建的宗族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大量的乡规族约充斥着迫害妇女、剥夺妇女再婚权利的条款。在当时,国家制定法,尤其是民事规范,实施的效果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在广大的乡村,宗族习惯法、地方习惯法实际上起着主要的调整功能。因此,妇女要想成功地再嫁,首先就要遇到极其强大的宗族势力的阻碍。
7、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8、解放初期
新中国建立之后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毛泽东同志率先地喊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一时间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9、二十一世纪
随着计划生育的普遍开展与教育的发展,更多人真正的摆脱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两性更加趋近平等。
(7)70年代女人地位和男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缠足礼教意义与婚姻稳定功能:
中国历史上妇女禁锢走向严密与缠足推广时代高度一致。缠足出现的年代说法不一,最早的有汉代之说,稍次的是六朝之说,最流行的是五代南唐后宫舞姬窅娘之说。不管出现年代的早晚,妇女缠足普及始于宋代,是普遍的共识。
更晚的是元陶宗仪《辍耕录》主张的元代说,妇女缠足是为了与蒙人区别。为什么原来少数人病态审美追求,宫廷奇巧翻新,邀宠帝王的行径,能够广为民间接受?不管怎么说,对于劳动人民,摧残妇女的双脚,实在有损生活的方便。
如果人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而无收益,恐怕风靡一时以后也难以为继。事物因其功能而存在,大致是不错的。毋庸讳言,任何时代,人们追求美丽向来是不惜自戕自己身体的。然而,缠足无论起初还是普及,似乎都不是女子本人的自愿行为,而是他人的强迫。
缠足是一个自五六岁开始至成年大约十年左右束缚改变脚骨自然生长的过程。不是妇女成年以后想做就能做成的事情,即使一位成年女子羡慕缠足甘愿如此,也彻底丧失了缠足的生理条件。
因此,追溯其初,必然是以献媚取宠为业的色情业或宫廷舞乐中人,在挖空心思寻求花样时找到的方式,不然就是受到什么启发而做的实验。
不管创意来自何方,都不可能是创意者本人的行为,且不论创意者可能是男性,就是宫廷舞姬或青楼舞妓,在拥有想法的年纪,也失去了自己实践的可能,一定是通过女孩来实验的。在这一意义上说,南唐的窅娘究竟是创意者还是实践者,则不能定论。
妇女缠足在支撑礼教约束方面的作用极其显着。其一,女子出嫁以前,可谓是伴随着缠足过程而度过的。因此,缠足犹如牢笼一样,锁住女童的行动,也就锁定她自由交往的空间,由此减低引诱私奔与被拐卖的危险。昔日家庭无论贫富,幼女若不缠足将影响日后出嫁与财礼薄厚。
男人重视女子缠足,实质上是把它作为女子贞洁标志看待的。这一显见的标志概括了女子在娘家生活的全部经历。其二,减低女子出嫁后逃跑的风险。男女未曾谋面的包办婚姻,双方婚后发生性格冲突的几率增高,下层家庭居室简陋,没有仆役侍女和闲人专门行使看管责任。
所以,妇女婚后,不管什么性质的逃跑行为,缠足都造成很难逾越的障碍。通过买卖实现的婚姻,在资金支付以后,不能不重视家庭的完整,在防止女子逃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平日的妇道行为约束。
缠足划定了妇女活动的空间,女人日常生活生产,诸如做饭、纺织、蓄养家禽等等并不倚重脚力,所以,男人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缠足妇女。因而,如此摧残行为能畅行无阻一千余年,形成难以更改的习惯,甚至清朝康熙年间几次发布上谕禁止缠足,人们都依然我行我素,照样缠足不误。
不过,人类生活实际需要永远是处于第一位的,狠心残害妇女的双脚也以不妨害日常生活为限度。当缠足与谋生发生冲突时,人们就不会再无条件的沿袭仿效普遍的习俗。譬如明清两朝,运河两岸,靠运输、拉纤为生的家庭,妇女就没有缠足的,流动的生活方式注定选择天足。
不管怎么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再如明代宫廷选淑女。选中入宫以后,皆放脚,就是为了服务奔走方便。不过这些人不是天足,而是改造脚。盖因入宫时已13岁上下,再放脚已不可能完全恢复自然生长状态。
Ⅷ 为什么历史以来,女人地位就比男人低
不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最先开始的是母系社会,就是女的地位比男的地位高。原因是因为女的比男的更加具有生产力,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不太会使用工具,男的靠打猎为生,他们打猎的方式基本就靠石头砸,人在后面追这种方法,效率很低,也很不稳定。但是女的就不一样,女的靠定点采集果实为生,到了季节直接过去就有吃的,效率高还稳定,所以女人的地位高于男人地位,那时候生的孩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是母系社会的特点。
后来随着人类对工具的加工和使用变得普及,男人打猎所获得的食物也越来越丰富,这样一来男人的地位就开始逐渐提高,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于是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因为男人比女人更能干体力活,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群体,地位自然比女的高。
现在是新社会,我们开始倡导男女平等,但是这个是一个很蛮长的路,因为“父系社会”主导这个世界太久了,比如在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已经从思想上告诉人们,只有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已经延续上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但是文化越悠久的,这种现象就越严重,美国这种现象要好点,毕竟“拥有文明”也没有多长时间,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所以要想改变男女不平等这种情况,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Ⅸ 历史上曾有母系社会,女人地位很高,是什么导致后来的男尊女卑
因为男人的体力优势在农业社会非常明显。他们能产出更多的资源。有了经济话语权。所以相应的地位也有了提升。一开始在原始社会中,女人可以通过采摘水果,采集到很多食物。而男人打猎却不是时常都能打到的。而且女人还可以生育。可以为人类的繁衍作出贡献。所以女人的地位很高。开始都是母系社会。
所以现在才鼓励女性都走出来,自己要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告知女性群体越来越壮大。在那些智慧型工作的面前。女性和男性同样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是优于男性的。女性细心周到。做事情会再三考虑。在那些工作面前。女性终于得到了尊严。
Ⅹ “70女性力量”有各行各业的女性代表,评判“70女性力量”的标准是什么
古人曾说过,女人能顶半边天,现如今,女强人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有其女性代表的存在,特别是70女性力量,已经化为各界的中流砥柱。就如,胡玮炜、吴艳、张欣、何巧女、吴亚军、董明珠、张茵、杨惠妍、陈丽华、周群飞等人。
无论是致力于自我实现的杨丽萍,还是给国家做出贡献的中国女排、杨绛,抑或是穿针引线留住最后手工苗绣的余英,她们都是当代中国女性美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美的定义绝不能被局限,任何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对他人、对国家有益的女性力量,都是美。这种美值得被传承,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