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挝媳妇可靠吗
老挝媳妇大多数不可靠。老挝媳妇大多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生活习惯和文化也不尽相同,需谨慎考虑。
近年来,中国人娶越南、老挝等一些东南亚新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中国农村地区贫穷的大龄单身汉,为了完成终身大事,只想着早点找个老婆传宗接代,甚至不须从中介手中直接买新娘。
和中国人民的勤劳不同的是老挝人民更喜欢安逸一点点生活,当然完全的安逸那更求之不得。我见过的老挝人可以在一两年不工作赚钱的情况下顽强幸福的生活着,非常的不可思议,所以不要以为天下人民都像中国人民一样勤劳。会花钱买媳妇的大多是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素质水平和对女性的态度可想而知。
全家人省吃俭用砸锅卖铁的攒够了“买”媳妇的钱,当媳妇到了家之后,自然会被认为是自己出钱买的一个物件,要求就是干活和生孩子,一旦提出反抗就会遭到毒打,这种非人的生活自然是促使很多老挝媳妇逃跑的重要原因。
B. 开放程度令人咋舌,老挝的女人很随便传闻是真的吗
是真的呀本来就是
C. 老挝的美女为啥唯独对中国男人钟情
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的美女,而且每个国家基本都不会要求自己的国人只允许和自己的国人结婚,现在的社会倡导的是恋爱自由,一般来说很多人都是会选择自己的的人,但唯独老挝这个国家,他们的美女钟情于我们中国人,这是为何?
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文化,就好像老挝的这个传统习俗一样,我们在旅行的时候最好就是要提前了解些许再出门,千万不可到了之后因为不懂闹了笑话,或是被人坑人,其实像老挝和越南这些地方,有很多东西都是专门设计给我们中国人的,去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时候,大可不按照我们寻常的思维来,不然到时候可能遭殃的就是自己的了。
D. 去老挝你会发现很多当地女性在路旁,她们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
因为老挝这边还是稍微比较落后,很多人都是靠打猎维持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的原始。所以一般都是男人出去打猎,把猎物交给女人,然后女人坐在路旁对猎物进行售卖,以换取生活所需物资,有点类似中国的摊贩。
在老挝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不管房子有多破,房子周围的卫生一定是整洁干净的。而且老挝是个山地为主的国家,到处青山绿水。可能也就是这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善良朴实的民风。
E. 老挝有一位中国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叫莫占,谁知道她的详细情况
在老挝解放军的巴特寮部队中,有一位中国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莫占。
莫占的家在桑怒省香科县,上有父母,下有弟妹,一家人种地为生,家境十分贫困。
村子里有个叫陶坎的“贡滥主”,如同中国农村的恶霸地主一样,横行乡里,残酷剥削压榨农民。每年向农民收税就达20多种:地租税、养牛的牛税、养狗的狗税、结婚的婚税、死人的丧礼税、养孩子的出生税、修路、修庙、砍柴、汲水都要交税。甚至头人出门进城百姓们还要交鞋底税!这些税当年交不清,第2年就增加百分之百的利息;第2年交不清,还要利滚利,有如中国人常讲的“驴打滚”。
莫占的父母连自己也算下清欠了陶坎多少税,每次陶坎来催税,都要挨一顿毒打。
这天,陶坎来催税,莫占父母躲出去了。陶坎大发淫威,将莫占家的饭锅砸,锅灶毁了,又要动手拆房。莫占只有14岁,上前拦阻,几次被打倒在地。眼看陶坎要搬倒屋中“神灵居妆的那根柱子了,她一声呼唤,叫来了家里的猎狗。狗通人性,一声咆哮,扑上去将陶坎臂上咬下一块肉。陶坎嚎叫着夺门而逃,莫占家的房子才保住了。
莫占父母回家知道了情况,吓坏了,以后怎么在村子里住呀?他们连忙赶到陶坎家去赔礼。可是进门后,陶坎不容分说便将他们捆绑起来。莫占父母苦苦哀求,陶坎下依不饶,竞将莫占父母活活打死了。若不是乡亲们全出来拦阻,他还要打死莫占,烧毁她家的房子呢!
莫占掩埋了父母的尸体,又将年幼的弟妹寄托到亲戚家,便只身逃到解放区。她要求参加已特寮部队,而且一定要去拿枪作战的连队当兵,她要亲手为父母报仇。
可是,已特寮连队只收男兵,不收女兵。无论莫占怎样求情,连长总是一句话:“女的不要,再说,你才14岁呀,还没有一技枪高呢。”
莫占流着泪离开了。从此,她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可是在巴特寮部队的另一个连队里,却增加了一名新兵,是男人的名字,男人的衣装,男人的短头发,但也是又瘦又小14岁的年纪。这名新兵其实就是莫占。她为了拿起武器报仇,女扮男装参了军。
14岁的莫占还未发育起来。连年战争,兵源困难,14岁的小兵在部队里并不稀奇,没有谁会想到她是女的。在两年的战斗生活中,莫占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更没有谁会怀疑她是女兵了。战友们甚至把她当成男人中的勇士,把她当成“拿主意”“下决心”的人物。
然而,自然法则不可抗拒。随着年龄的增长,莫占的胸部无法阻挡地高耸起来,说话的声音也无可奈何地变细变尖。她打起仗仍然凶猛胜过男兵,但他冲锋时,高耸的乳房却在胸前颤动不已;她尽可沙着嗓子说话。但她帮助同志时那女性的温柔便不知不觉流露出来。她已经当了班长,战斗间隙,大家聊天逗乐时,便有大胆的战士说:“咱们班长多像个女人埃”这一来,战士们早已憋在心里的疑惑便被引发出来:“是啊,班长准是个女的。”“我看也是女的。”班长的胸脯比姑娘的还漂亮”……莫占急了,尽量憋粗了嗓了说:“胡说,我是男的!”
大家仅仅是怀疑,仅仅是逗笑,便有人喊:“是男的吗?
那就脱下裤子检查检查。”战士们围上来就要动手,莫占沉不住气了,叫喊一声逃掉了。
幸亏又打仗了,班长在战场上的勇猛减轻了大家一些疑惑。但是,长期生活在男性集体中的莫占,从身体到心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老挝人有个爱洗澡的良好习惯。战士们每天早晚都要下到河里去洗澡;大家都脱光了下,唯独她穿着衣服下,怎么能不引人注目;不引人议论呢?
晚上睡觉,都是以班为单位睡大通铺。雨季天冷时,大家都紧紧贴在一起互相取暖。莫占是女孩,皮下脂肪多,贴着她睡最舒服,战士们就都想钻她的被窝……怎么办?莫占想把实情讲出来,可是一个女孩子跟全班的小伙子生活了这么久,说出来有多难为情埃何况。说出来。上级就会把自己调出连队,那就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为父母报仇了。
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天宿营,战士们又和班长开玩笑,都要跟班长睡一个被窝,屋子里乱嚷一片:“我跟班长睡一起!”
“不行,我睡,我跟班长睡一个被子。”
“让班长说,跟谁唾?”
“班长,你说跟……”
屋里突然静下来,战士们张口结舌怔在了那里。
他们的班长哭了,就那么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啜泣,悄悄地擦眼泪。
于是,所有的战士都明白了,并且眼睛也湿润了。他们不声不响地在各自的位置躺下来。规规矩矩,一动不敢动。
离开一个距离,让班长独个儿躺着流泪。
第2天早饭后,指导员来到班里。
“莫占!”指导员突然叫一声她过去的名字。莫占本能地回头答应:“到!”
于是,指导员笑了,问:“听同志们讲,你是女的,是吗?”
莫占脸上泛起女孩子特有的羞红,却一时难于承认,吱唔着:“我,我是,我不是……”指导员索性对这位英勇善战的女兵挑明:“我们调查了,你的真名叫莫占。你不是男孩,是女孩,你最近是不是来月经了?”
莫占到这时再也不能隐瞒下去了,就流着泪把自己家庭和自己的全部情况向指导贝做了汇报。
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根据她的请求,把她调离连队,安排在585营营部当卫生员。
为了表彰莫占的英勇事迹,部队报请总指挥部授予她一枚“伊沙拉”勋章。从此,中国式的“木兰从军”的故事便在巴特寮部队广泛流传开了。
http://book.new.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905&ArticlePage=12
F. 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如下:
1、哈尼族的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
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
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
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各种美味,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3、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
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
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下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宴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
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
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
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5、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6、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
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8、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8、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9、哈尼族的饮食,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6)老挝阿卡族女人图片扩展阅读: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参考资料:网络-哈尼族
G. 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中,哪个国家的美女容貌身材最好
感觉越南这边的女孩子容貌身材都还不错。
H. 缅甸老挝阿卡族人有身份证怎么办
居民的《居民户口簿》丢失、被盗后,户主本人应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并提出补发的书面申请(本户的所有成年成员都须在申请上签名)。户主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前往派出所申请办理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申请,并签名捺印,被委托人应是本户的成年人员;若本...
I. 阿卡人的简介
阿卡 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称爱尼人,自称阿卡,阿卡人是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我国称哈尼族)、缅甸东北掸邦、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他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属于典型的高山民族,属于少数民族。 拘无束、简单古朴是这里的生存方式,传统的刀耕火种依然是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住的是茅草屋,烧林开地种植旱稻,一季的庄稼收成只够吃四个月,其余时间全靠上山打猎或采摘野果野山芋维持,当森林烧完时就全寨迁徙;他们信奉神灵,阿卡妇女结婚前一般穿上衣,婚后则上身赤裸,不穿上衣;阿卡人的结婚习俗是女人要先怀孕才能结婚,结婚只需要攀车同意即可;女人结婚后家里所有事务都由女人来做,包括割草、种地,但家里大事小情都由男人做决定;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得了病除了请攀车祈祷就是捱着等死,偏远落后的生活方式导致伤寒、虐疾不断;阿卡人共同的价值观是一切平均分配。
泰国、缅甸的阿卡人以种植鸦片为生。云南孟连阿卡人主要种植旱稻、玉米、荞子、甘蔗等。 阿卡人村寨处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替的一个特殊时期。男人和女人终生不在一个床上睡,房子中间有一个叫“露卡”的东西隔开,男人睡一边,女人睡一边。女人走女人的楼梯,男人走男人的楼梯,把女性贬到特别低。但是很奇怪,女性又保留了一些特别的权利:祭祀祖先的祭台,必须设置在女人这一边的房间里;女人要出嫁,必须获得这一姓最年长女人的同意,才算合法出嫁,才受到这一姓氏的庇护。
有一年,寨子里生了一对双胞胎,这在他们看来是恶鬼降临,于是从祖训杀死双胞胎,举寨搬迁;有人死亡时,攀车(头人)会沿着阿卡人千年前的迁移路线,把死者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传说中,最早的时候寨子没人管理,很混乱,第一代的祖先就给了三个鸡蛋,孵化出来三个人,也就是头人、宗教头领和铁匠,就是管理寨子的人。
寨子至今仍是“三权分立”,一个宗教头领,一个头人,一个铁匠,三个人的权利是相互制约的。每个姓氏有一个“寨老”,就相当于“议员”,构成“议会”,宗教头领又相当于“议长”。有什么事情就开会,喝点酒,抽两根烟,讨论决定。由议长一宣布,这事就成了“法律”了。很民主的一种方式,没有一个人说了算的绝对权力,都可以行使否决权。
在大的法律框架下,寨子的内部管理,依循习惯由他们自己来管理,这在法律上叫“习惯法”。所以他们的头人攀车,也正是“村民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