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的分别
要分析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区别,首先要清楚各自的教义是什么?
天主教教义:
1、“三位一体”。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亚、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
2、天主创世说。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主创造的,人类当然也是天主创造的。
3、原罪说。天主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
4、救赎说。天主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天主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天主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
6、忍耐顺从说。天主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
伊斯兰教教义:
1.信仰独一的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2.信仰使者。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
3.信仰天仙。《古兰经》认为天仙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它们的本能就是顺从和忠实地执行安拉的命令。天仙行动神速,数量众多,各司其职。
4.信仰安拉的经典。安拉既然是异常超越的,而先知却和普通人一样,因之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通过颁降启示来实现。《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由上可见:二者之间有共通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摒弃了多神信仰,要求人们信奉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主,都有“创世说”;其次,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信仰末日审判,信仰着“天堂”和“地狱”;另外,两者的教义中都要求其信徒要“忍耐和顺从”,而且在各自的教义中都信仰本教中主留下的不会错误的“经”。
对于两者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伊斯兰教信奉的是安拉,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天主教信仰的对象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单一神——天主。伊斯兰教信奉的不会错误的宗教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天主教强调来自圣经和圣传,并称之为信德宝库,世世代代忠诚地保管,认为《圣经》是一本不会错误的书。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还有一点,天主教神职人员,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女等需要发愿终生坚贞,伊斯兰教无此要求。而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B. 山不就我我就去就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遇事情不要想着放弃,坚持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该典故出自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
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天和他的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
一位门徒说:“老师,您有信心,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山,你过来!”回声最终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让我们去爬上这座山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人物简介
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632),伊斯兰教先知。我国曾经译为“摩诃末”、“马哈麻”、“谟罕蓦德”。全名艾布·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本·哈希姆。他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拥有掌管麦加克尔白祭祀、召集古莱氏部落议事会议等权力。从其曾祖父后家境开始衰落。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殁于经商途中。
C. 穆斯林清真寺上的圆和月亮是什么意思
表现穆斯林对月的崇拜之情。
远古时期,对太阳、阅历、星星的迷信与崇拜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曾经有过的现象。而在沙漠热带地方,对月亮的崇拜就更为突出。
安拉(突厥语、波斯语系穆斯林称为胡达,汉语系穆斯林称为真主)将《古兰经》降示给圣人穆罕默德后,伊斯兰教首先在阿拉伯地区弘传。那里炎热干旱,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多在夜晚进行。阿拉伯历将太阳降落到太阳初升作为一天。而新月初升则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
伊斯兰教的斋月,就是从见到新月的第一天开始封斋、到再见到新月开斋为止的一个月时间。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伊斯兰教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界。
(3)古兰经上说女人是安拉从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2、宜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宜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
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
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着名清真寺同时也是着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学等。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5、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D. 回族里“哈吉”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哈吉”是其身份转换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标识,哈吉的称号不仅反映了朝觐者本人具备一定的宗教品行,而且,当哈吉归来时,回族穆斯林都要举行隆重的“接哈吉”仪式,接哈达也被成为朝觐。
接哈吉是圣行,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把接哈吉演变成拉关系、露面子、比排场的活动,那无疑是对哈吉本人、亲属和大家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体现在劳民伤财,造成浪费,更是伤害在人们举意的纯洁上。
“朝觐”是伊斯兰教为信徒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经济实力和体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负有赴麦加朝拜的宗教义务。所有穆斯林,无论男女,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
朝觐也是伊斯兰教五功之一,是历代中国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独特的行进轨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穆斯林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有机会跨出国门实现朝觐的愿望,并获得“哈吉”这个受人尊崇的称号。
(4)古兰经上说女人是安拉从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朝觐接哈达的由来:
曾几何时,朝觐对于中国穆斯林来说,是一件真正的大事。从东土到遥远的天方,不管是骑马骑骆驼走陆路,还是漂洋过海走水路,没有大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是完成不了的。
更不用说这漫长旅途的费用,可能更需要提前十年的准备。那时候,能完成朝觐的哈吉,不但需有足够的财力,更是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
于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接送哈吉是理所应当,更何况去朝觐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多人归真在了朝觐的途中。作为亲朋好友,走时送别、归时迎接,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接哈吉是圣行,且有详细的规定,如拥抱、喝赞目赞目水等等。
参考资料:朝觐-网络
E. 亚当和夏娃造人的故事 400字
创造世界之后,上帝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叫做伊甸园。这是一个充满动物、水果和树木的天堂。在花园的中央,有一棵树,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把善恶的知识传授给吃它果实的人。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
上帝让亚当照看花园里的树,并警告他说:“你可以吃任何树上的果子,但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你若不听从,就必死。
为了陪伴亚当,上帝用他的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并给她取名为夏娃。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因为他们没有知觉。
在同一个花园里,住着一条蛇。它建议夏娃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并告诉她如果她吃了果子,她就会变得像上帝一样聪明。夏娃受了试探,把果子吃了,亚当也吃了。
第二天,当上帝来到花园时,亚当和夏娃像现在一样,对上帝藏了起来。
上帝问他们:“你们吃过智慧树上的果子吗?”两人承认道。上帝发怒就惩罚他们说:“你们没有听从我的话。所以现在,你必须离开这个花园。你将不得不生活在地球上。亚当将不得不努力工作来种庄稼和创造食物,夏娃将不得不忍受分娩的痛苦。”于是二人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5)古兰经上说女人是安拉从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亚当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夏娃则是耶和华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的。
二人住在伊甸园中,后来夏娃受蛇的哄诱,偷食了知善恶树所结的果,也让亚当食用,二人遂被耶和华逐出伊甸园,成为人类的袓先。按照基督教,偷食禁果是人类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耶和华给了人类以自由意志。
只不过不是根据真主的肖像,以及不是取肋骨造人。《古兰经》中认为人生来是无罪的。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之一)徒据信亚当乃在色法尔月(即伊斯兰历二月)期间被逐出伊甸园。
犹太教文献《便西拉的字母》则以莉莉斯为亚当的第一个妻子,由耶和华用泥土所造。
F. 伊斯兰歧视妇女吗
在伊斯兰社会,妇女地位是低下的,应该说,伊斯兰妇女是受到歧视的。
由于妇女不能工作,导致许多学校师资不足,无法正常开课。这些激进保守的措施,改变了妇女的生活。失去了收入的妇女,只能依靠救济生活。国际社会向阿富汗提供的援助物资中,有一半都被妇女领走了;许多战争寡妇面临贫困饥馑,不能养活白己的孩子,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塔利班虽然会对她们进行一定的生活补贴,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003年,阿富汗的女性提出一份“女性权力账单”,其中被放在第一位的是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然后才是医疗保障、个人安全、对丧偶妇女的支持和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即使这些最基本的权利,在阿富汗妇女眼中依然还是奢侈品。可见妇女地位上多么低下。
G. 关于女性 伊斯兰教到底是怎样说
伊斯兰教是主张男女平等的。《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为人类极其重要的基本原则,因为所有的人,不分男女,都受造于一个生命共同体。无论男女,都将一视同仁地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整个大地上有意识的生命群体中,人们无论是怠慢、忽视,还是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在即将来临的“审判日”,都要对各自的行为作出解释。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心灵问责制度。
H. 伊斯兰教女人为什么要带头巾
穆斯林女性戴头巾的规定源于伊斯兰教的“羞体”观,认为人类需要穿衣服不仅用来遮羞,还用来敬畏真主。伊斯兰教认为敬畏的衣服是最优美的,礼拜的时候必须要穿衣服,同时成年女性礼拜时必须要戴头巾,这样才能得到真主的喜悦。因此,穿得体的衣服成为了穆斯林的一项宗教义务。
在社会道德规范上,《古兰经》要求男性遮盖下身,而女性不仅要遮盖下身,还需要在亲戚之外的男性面前“用‘乎木尔’遮住胸膛”,最好遮盖到不露出首饰。
“乎木尔”是“黑麻尔”一词的复数,意思是“披肩”、“围巾”、“头巾”,泛指用来遮住头发、耳朵、脖子的东西,有时候还包括肩膀和胸部。据“圣训”记载,当先知穆罕默德传达了这节启示经文后,在场的穆斯林女性都立即撕下衣襟(裙裾),罩在了头上。
当穆斯林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都戴上头巾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艾布伯克尔的女儿艾斯玛依穿着细薄而显露肤色的衣服去见先知穆罕默德,他看到这样的着装后就背过脸去,并说女人到了行经之年,除了脸和手,全身不宜外露。由以上的经训内容可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女性戴头巾并且穿宽松不透明的衣服。
(8)古兰经上说女人是安拉从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头巾的功能:
虔诚信仰,在现代社会,即使平时不戴头巾,穆斯林女性在礼拜时仍然要戴,所以头巾是无法完全从穆斯林的生活中消失的。
首先,头巾与社会道德有关。在伊斯兰社会里,一个戴头巾的女性被认为是虔诚的、与人为善的、端庄的、明事的、守约的、耿直的,是纯洁的、贤淑的、聪慧的、持家的,是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和好榜样。
可以看出,穆斯林赋予头巾很高的道德诉求,它几乎成了“善”的代名词。一个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是善的化身,她只会做与人为善的事,杜绝与人为恶的事。作恶在她们看来不仅不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也不利于她们的宗教功修,会减少她们在真主那儿的品级。
在一个女性戴头巾的社会,社会道德是纯良的,社会秩序是良性运转的。正是有这样的观念,伊斯兰世界直接把社会的道德涣散归因于不戴头巾,要制止年轻人的不良习惯,先从母亲的头巾做起。
其次,头巾与完美信仰有关。在虔诚的穆斯林女性看来,盖头与真主的关系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变得牢不可破,她们把头巾上升到对真主的敬畏层面,以及对先知妻子圣品的向往。
这种敬畏感表现在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表达了她们对天堂生活的追求和对火狱生活的畏惧。女性做礼拜要戴头巾,不能穿显体形的衣服,不能露一丝头发,否则她们会担忧做的礼拜不完美,可能会得不到真主的接受,进而影响到她们在后世的归宿;
见亲戚之外的男性时要戴头巾,哪怕是在盲人面前,因为头巾可以阻止男女双方产生非分之想并可以维护双方心灵的纯洁,进而增加双方的功修,以便接近天堂之门。这种通过头巾来表达对纯粹信仰的追求从先知时期起一直亘古不变。
I. 尔萨是伊斯兰教的先知吗
是的。
在伊斯兰预言的末日征兆中说:末日来临前,尔萨(耶稣)圣人在大马士革再临人间。
《古兰经》中更是大篇幅提到了尔萨:
2:87 “我的确曾经赐给姆撒(摩西)经典,并在他之后陆续地派遣了许多使者。我给马尔嫣(马利亚)之子尔撒(耶稣)明显的证据,并且以圣灵加强了他。每逢一位使者带了你们所不希望的到达你们时, 你们就高傲起来。你们不信(他们——使者们的)一部份;另一部份(的使者)你们就加以杀害。”
2:136 你们说:“我们信仰安拉和他启示给我们的,和他赐给伊布拉欣、伊斯马义、雅谷跟各部族的(天启),以及他们的主赐给姆撒(摩西)和尔撒(耶稣)同(一切)先知们的(经典);我们对于他们一视同仁,我们顺从他(主)。”
3:45 那时,天仙们说:“马尔嫣啊! 安拉用一句话赐给你喜讯,他的名字将是马尔嫣(马利亚)之子买希哈、尔撒(弥赛亚、耶稣)。他将享有今世和后世的尊荣,并将是那些接近安拉的一位。
(9)古兰经上说女人是安拉从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相传,尔萨是童贞女麦尔彦之子,被称为麦西哈·尔萨,安拉曾赐予他《引支勒》经典,以印证在此之前曾赏赐先知穆萨的《讨拉特》经典,并奉命传播基督教,“教化以色列的后裔”(3:45~49,5:46)。
他在传教过程中受安拉启示和佑助,曾显示过若干奇迹,如“医治天然盲、大麻风,又能使死者复活”,能使泥制的鸟状物通过吹气而飞动(3:49;5:110);曾预言“在他之后诞生的使者名叫艾哈默德”,即先知穆罕默德(61:6);曾应门徒们的请求而祈祷安拉降赐筵席(5:112~115)等。
其门徒都确信安拉、经典和使者(3:52~53),在他们的协助下,尔撒的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信仰安拉的人与日俱增,却遭到某些犹太教徒的忌恨,他们阴谋策划,想根除尔撒及其信徒。在他被门徒掩护秘密转移后,歹徒们四处查访搜捕。
但尔撒的队伍里出现叛徒,向敌人告密并出卖他,歹徒们杀死和俘虏不少人。结果,被误认为是尔撒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家伙,并非尔撒,却是告密的叛徒犹大。
J. 穆斯林妇女为何戴面纱
面纱的存在一个简单的原因是阿拉伯人生活与沙漠,面纱是遮挡风沙之用,而伊斯兰教最早兴盛于阿拉伯,故此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面纱可以保护妇女避免不必要的骚扰。
许多学者和宗教专家解读《古兰经》要求女性在有丈夫或直系亲属以外男人出现时,至少遮盖头部,但有时也包括面部,手和脚。
伊斯兰教的确是完美的、清洁的宗教。提倡穆斯林在其他人面前无论穿戴、交通工具表现出清洁、优雅的仪表。因此安拉创造了装饰以及所有享受的衣服和点缀。
清高的安拉说:“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遮盖阴部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这是属于真主的迹象,以便他们觉悟。” [ 第 7 章 26 节 ] 安拉又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
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 [ 第 7 章 31 节 ] 我们可以在一下简略叙述安拉规定的服饰、装饰仪表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