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这张图是基辛格来华还是尼克松访华的图片
这是1972年2月21日美国美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照片。
尼克松这次访华成为中美双方关系改善的起点。7年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 中美俄关系,基辛格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则关于基辛格及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报道,让世人,尤其是一些中国人搞不太懂了。德国《图片报》2016年12月26日援引“西欧情报机关”基于“特朗普团队信息”所做的分析报告称,美国前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亨利·基辛格正为美国当选总统制订计划以实现与俄罗斯关系正常化。而俄罗斯媒体也报道称,这位93岁的外交家认为,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修复对俄关系是正确之举。作为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且与俄总统普京本人熟识,基辛格将成为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最佳调停人。
《图片报》揭露说,为了向俄罗斯示好,基辛格将制定调解乌克兰危机的计划。根据该计划,俄罗斯应保证乌东部的安全,西方则应非正式承认莫斯科对克里米亚的权利,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俄美关系中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美国将变相承认波兰和伊朗、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的空间为俄罗斯势力范围。基辛格认为俄美力量平衡将有助于巩固全球稳定,包括在核问题上。
——这便是据称基辛格给特朗普团队“联俄抗中”的建议框架。
③ give sb a look和give sb a sight的区别
look 表示“脸色/眼色”,give sb. a look 意思是“给某人耍脸色”或者“瞪了某人一眼”
sight 表示“意见/见解”,give sb. a sight 意思是“给某人提出个人意见”或者“给某人预示前景”
④ 周总理有哪些事迹
周恩来总理的事迹: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2、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此刻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样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十分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必须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之后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那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比较。哎呀,周总理思考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好处,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样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4、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5、让人最感动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事迹材料)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但是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礼貌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但是来。但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但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6、一次,有人给周恩来总理出了一个谜语:“天下第一家,人人都爱他,人前他最小,春季开白花。”没有给出范围和提示,就叫总理猜,总理略加思索,说到:“赵钱孙李。”
7、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明白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8、有人问周总理“你们国家有多少钱啊?”总理机智的答到“我们国家只有十八块八角八分钱。”(在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这十种币值的人民币,其和正好是18.88元)。
9、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
总理回答到:“我明白,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总是高抬着头”
10、在一个外交场合,一位外国人问周恩来:“你们国家有妓女吗?”周恩来回答到:“有。”这时场内一片哗然。可总理之后说到:“在中国的台湾!”听到那里,场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11、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只但是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
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之后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齐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12、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就应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13、还有一次一个外国嘉宾问周总理:“总理先生,你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有点想嘲笑的意思,以为自己见过美女如云,周总理不近女色不可能明白世界第一美女的名字的。周总理说:“见过!”对方问:“是谁?在哪里?”周总理说:“是我夫人,在我家里。”
对方哈哈大笑:“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周总理说:“是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里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否则我也不会娶她。”总理是世界上少有的好男人,当他的夫人明白自己无法生育的时候,主动要求总理纳妾,能够为周家传宗接代,可周总理坚决不娶,并且告诉夫人:“中华人民的儿女都是我的儿女。
14、还有一次周总理出国访问时,在对方的宴会上有一道汤,从上面看不到热气上升,周总理没有留意其中的成分,舀一勺到嘴边被烫了一下,原先这汤上面是滚热的油。热油是看不到热气但温度十分高。如果没有接触很难辨认出温度的。这国家领导居然想出这么绝的手段。过一段时间这位国家领导访华时,周总理亲自出马,为他做了一道“热呼呼”点心――油炸“冰棒”。
周总理当着这外国领导的面命人拿来“热气上升”的冰棒,来到一锅滚热的油边,总理在冰棒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面粉,再往油锅里一放立即捞起,这时候面粉刚好被炸成干面皮包着冰棒,冰棒既不融化又能够看到“热呼呼”的样貌。总理把这“热呼呼”的冰棒递给这外国领导,这人因为以前用热汤烫过总理,这回又看到是刚从油锅里捞上来,接过手后不敢立即吃,先拿到嘴边慢慢吹气,不管他怎样吹“热气”依然不减。过了一会他才大胆的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结果被冻得打了一个哆嗦……
15、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你们中国人口众多,你明白你们中国有多少个厕所吗?”这是一个十分刁难的问题,总理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怎样可能去调查全国有多少个厕所呢?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等着周总理的回答。周总理不假思索:“两个。”这位西方记者有点纳闷:“你们中国人口周密,只有两个厕所怎样行呢?”周总理说:“我们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所以我们的厕所只需要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就已经足够了。”周总理就是这样轻描淡写把这西方记者打发了。
16、文革期间,江苏省射阳县的一群红卫兵到北京上访,周总理接待了他们。红卫兵要求把射阳县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阳”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红太阳。周总理听他们讲明来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不理解总理为什么发笑,几只眼睛盯着总理脸上望。
总理说:射阳两个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们这些小将看问题,为什么不从用心方面去看,而从消极方面去看呢?我说“射阳”两字很好,因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红太阳,而是红太阳光芒四射。周总理深怕他们听不清楚,又重复地说了一句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又哈哈地大笑起来。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心服口服,表示还是叫射阳县好。
17、在一次外交中,一位很不友好的外国人与周总理握完手后,竟然掏出手卷擦了擦手,之后又把手卷放入兜中。周总理见后,毫不客气的掏出手卷,擦了擦手后,直接把手卷扔到了垃圾筒中,有利地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18、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好处,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19、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能够问您一个私人问题?”“能够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
这正是很多人都想明白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20、1973年,基辛格造访中国,毛泽东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毛泽东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啊,只会几个单词,比如“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的。当时,引得众人开怀笑。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之后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
⑤ 为什么称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总理的握手是“历史性的握手”
因为这打破了中国外交的僵局
是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掀起了与中国结交的高峰
历史必修书上有的很完整的~~
《2月27日是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35周年的纪念日。35年前的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飞越太平洋,在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握手。这次震惊世界的握手,是双方克服了无数政治隔阂、跨越了巨大文化差异的结果。
(实况 中国老太的小脚 马路上推箩筐 万人扫雪镜头)
这些画面,是美国记者在1972年的北京街头拍摄的。
他们是1949年以来,第一批大规模进入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他们的镜头充满了好奇。
(三位美国记者在不同地点的出镜实况)
记者1:Good evening. The talks between President Nixon andPremierZhou En-lai continue behind closed doors.
译文:晚上好,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的谈判还在秘密地进行着。
记者2:Its a girl. Mother and child doing fine./ There is onlyoneword to describe it. Amazing.
译文:是个女孩,母女都很平安。我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太神奇了。
记者3:I dont know whether they know they are being watchedbyforeigners or not. I dont think most of them do.
译文:我很难说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正被一群外国人盯着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没有。
这些美国记者的报道范围很广,从中美外交谈判、到中医针灸麻醉,无所不包;他们的报道时间跨度也很大,比尼克松来得更早,比尼克松走得更晚。1972年1月21日的北京机场,记者们一大早就守候在寒风中,镜头的焦点,是即将到达的美国总统专机“76年精神号”。
在总统专机降落之前,尼克松就开始精心准备自己在中国第一个亮相。据基辛格后来回忆,尼克松反复要求所有随行人员,飞机降落后必须留在机舱里,保证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直到这个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结束。(实况)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握手持续了一分多钟,他说:“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
周恩来和尼克松乘坐红旗轿车离开机场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采访 章含之时任尼克松访华翻译毛主席有一个具体的指示,就是说这个接待美国人是八个字,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因为当时美国和台湾还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中美双方还是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就按着他是国家元首,已经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了。)
尼克松访问中国,是1971年6月,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后,最终敲定的。
(字幕: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电视讲话 )
(实况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尼克松宣布访华之后,200多名美国记者报名申请赴中国采访。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国人很难想象这些美国记者来到中国之后,到底会写些什么,拍些什么。
(采访 资中筠 时任美国记者陪同 我们从来没有接待过那么多美国人,而且都是记者,记者是最可怕的,当时认为,到处钻。)
新中国成立后,和美国没有经济往来、没有民间交流、更没有官方对话,之前还曾经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实况中国反美游行)到底让不让记者来,中方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
(采访资中筠后来总理说,来那么多记者有什么不好,他第一次来中国,而且他得说好话,他们已经骂我们骂够了,原来就一直在骂我们,也不可能骂得更多了,所以说来吧,那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来了。)
在允许记者采访拍摄的重要场合,美国人为了抢新闻争先恐后,而在相对轻松的参观游览活动中,他们却让中方陪同人员大伤脑筋。
(采访 资中筠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他们老想钻到一个不让他们看的地方,但是很难,babalawaters,是一个女的电视主持人,据说是很难对付的一个人,她老要半途下车之类的。)
这就是芭芭拉·沃尔特斯,着名电视主持人,她和她的同事在北京报道期间,把镜头对准了长城、熊猫、金鱼,也对准了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街道和学校。
(实况:电视报道现场画面)
不仅是记者,美国官方代表团的成员,也用西方式的手段测试东方人的诚信。
(采访 唐龙彬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处长他在他的住房里面,扔十美元在他垃圾堆里,我们服务员收到了,又报告我们办公室,我们办公室又报告了上面,上面说你让服务员放回去,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面,用压纸板那个东西压住。第二天我们跟他闲谈的时候,就说我们还有一个体会,因为发现你们宾馆的服务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这个话,没拿我十块钱。)
主持人李涛: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的当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七。在北京,正是隆冬时节,西方媒体称这次旅程为:破冰之旅。如何通过短短7天的访问时间,来化解长达二十多年的隔阂呢?更何况,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是如此的不同!为了达成共识,中美双方经历了多次艰难谈判,但仅仅因为一些礼仪习惯的差异,因为外交接待中的一些小事,险些改变了中美谈判的命运。
周恩来举起白酒杯向外国客人敬酒的翩翩风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热情好客的标志。但是,就在你来我往、互敬互让的酒宴背后,却也发生过波折。1971年1月初,美国黑格将军率领筹备组来华为尼克松打前站。在一次欢迎宴会上,中方先致祝酒辞,轮到黑格致答词的时候,他却按兵不动。当时担任黑格翻译的章含之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采访 章含之 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没有回敬。但是从当时的表现来说,好像他没有觉得他必须回敬。)
这场“祝酒风波”迅速成为中方改变态度的导火索,影响到了黑格随后的杭州之行。
(采访章含之这么大冷天一月份,杭州多冷啊,结果下(飞机)来了以后,也不让吃饭就拉到船上去了。拉到船上,船上冷得不得了,就一杯茶,除了之外,什么也没有。我那个时候,我就开玩笑,我说饥寒交迫。)
周总理得知此事,立刻严厉批评相关人员,并命令马上进行补救,毛泽东还特别吩咐给爱吃糖的美国人每人十斤糖果作为礼物,尼克松访华的进程得以继续进行。
(黑转)
(字幕:1972年1月21日 人民大会堂 )
(实况周恩来致辞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代表中国人民,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掌声)/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致辞实况(PBS) 毛主席曾写道,多少事,从来急。)
这一次,尼克松热情回应了中方主人的祝酒辞,并亲自修改了助手为他草拟好的讲稿,加进了毛泽东诗词。在举行宴会前几个小时,他刚刚会晤过这位中国最高领袖。双方原定的会谈时间是15分钟,到最后变成了70分钟。显然,中美双方都把中南海里的好心情带到了宴会厅。(实况掌声)不过,宴会真正的高潮发生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在场的美国人惊奇地听到了一首熟悉的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
(乐队演奏实况)
(采访 章含之时任尼克松访华翻译我们知道不能用那些进步的歌曲,工人阶级的歌当然不能选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选一些特别富有美国乡村音乐味道的那种歌曲。)
《美丽的阿美利加》,恰恰是尼克松在1969年总统就职典礼时为自己选择的音乐。中方选择这首乐曲,内部也曾发生过争议。
(采访 唐龙彬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当时总理给乐队讲话,当时有人说,我们演奏这种乐曲就是为美帝国主义唱赞美歌,他说完全是两码事,这些乐曲都是形容美国的风景优美,民族的淳朴,怎么能说是赞美歌呢?)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第一次响起了美国乐曲,中国人细心周到的接待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况画面:尼克松为周恩来脱大衣)
(采访 唐龙彬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尼克松)他夫妇两个人感动得,差不多眼睛有点潮湿的样子,/他说这是我在出访所有的外国国家,听到的奏我们美国乐曲奏得那么好的第一个国家。他没想到。)
宴会之后,周恩来去钓鱼台拜会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门口,并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大衣。这个镜头在美国连续播放了好几次。一些主要报纸在头版刊登这幅脱大衣的照片,并发表评论表示赞赏。
(采访唐龙彬安全人员还来不及上去给周总理脱大衣,尼克松马上就给他脱了。这个镜头引起全世界舆论界的重视,也是头版头条消息的。尼克松是的确很会作工作,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他的确心里也是非常佩服周恩来总理)
看来,中美双方领导人的感情开始逐渐融洽,但艰难的谈判还在后面。按照预定行程,尼克松在中国只逗留7天,中美谈判的难度、强度、密度都很大,很多时候,双方为了一个分歧的观点,为了一个词语的翻译,寸步不让。为了打破谈判僵局,中方在紧张谈判中穿插安排了一些较为放松的参观活动。
(字幕:杭州花港观鱼)
尼克松: The sightseeing Ive had is like the order of aChinesedinner. Id like to have more.
(记者:How is the entourage)? You see they are there.
(译文:我很喜欢这样的观光活动,就像我喜欢中国菜一样,事实上我希望这样的日程更多些。记者:其他的随行人员呢,他们喜欢吗?你看他们不都在这儿吗。)
周恩来: 今天晚上还请你们吃饭
尼克松:Id like to come back, to do the sightseeing, but thePrimeMinister and I have been a little busy on occasion, so we havenothad much sightseeing, but we were doing things that weremoreimportant.
(译文: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好好玩玩,这次我和周总理都忙于谈判,没什么时间到处看看,但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肯定比观光更有意义。)
在尼克松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上海,他和周恩来甚至还聊起了家常。
尼克松: But in the home the woman is always more intelligent thanthehusband.
唐闻生翻译:我觉得在家务事上女人往往比男人更聪明一些
周:不见得,不见得。
曾经敌对的政治家们似乎超越了政治、文化、地理的隔膜,找到了共同语言。而与此同时,历史性的《上海公报》正进入最后谈判阶段。》
⑥ 大家以为去世却仍健在的知名人物有哪些
一是戈尔巴乔夫。当年,他是咤咤风云的人物。他咳嗽一声,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猜测。此君1931年3月2日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他从基层一步步晋升,可谓四平八稳。可惜,面对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苏联经济低迷衰退等没有积极应对措施。反而听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忽悠,进行激进改革。致使前苏联这个庞大国家轰然倒地解体。成为九十年初最轰动世界的事件。黯然下台后,他又成了一名自己扮演(戈尓巴乔夫)自己的本色演员。此君经历诸多变故,依然笑傲江湖至今。心脏不可谓不强大。
五就是我们中国人人称颂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生于1930年9月,至今拼搏奋斗在科研一线,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世界人民都衷心祝福他:“寿比南山!"
当然,其他还健在人世的历史人物还有不少。他们对人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我祝福他们晚年幸福安康,长命不衰!
⑦ 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事迹
事迹
1、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2、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图片
⑧ 为什么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自己不可能赞美自己,但对于别人你却不可吝啬你的赞美。
赞美是欣赏,是感谢,是对别人表示的敬意,赞美带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把赞美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赞美在许多时候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赞美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人努力奋斗的兴奋剂。
赞美的话要说得舒心,热情才能沁人心脾。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打破了中美断交20年的僵局。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海峡,滚出东南亚。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紧张。
但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握住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这个中国人都讲不好,你是在香港学的吧!”又对斯迈泽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最后他握住洛德的手说:“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正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周总理简短的欢迎词里蕴涵了高超的赞美技巧。他认识到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情,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细微之处,拉家常似的,对其语言才能、论文、家庭成员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赞美,既亲切又得体,缓解了对方的紧张情绪,使对方对中国领导人顿生敬意,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真是一箭双雕。
周恩来总理能做到这一点,是事前大量细心准备的结果。他先对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确地找出了他们在外交场合一般不为人所提及的细小之处。同时对他们来华心理做了大致分析,这样才会有在外交场合出色的表现,亲切的言辞。
说一句简单的赞美话,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并留心观察,处处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适时说出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劲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
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女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称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宴会一定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进行这么漂亮、雅致的计划和布置。”尼克松夫人听了,十分高兴。
事后,尼克松夫人也夸赞戴高乐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为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和讲到别人。”
在以后的岁月中,不论两国之间发生什么事,尼克松夫人始终对戴高乐将军保持着非常好的印象。可见,一句简单的赞美的话,会带来多么好的反响。
赞美他人有助于消除怨恨,推动彼此之间友谊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一个懂得真挚赞美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而一个受欢迎的人,又是一个极易打开成功通道的人。
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
赞美别人,如同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赞美是件好事,但绝不是件易事。赞美别人如果不能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把好事变坏事。
赞美要看对象,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女人面前,赞美她的装扮;在有小孩的母亲面前,赞美她的孩子。
——在上班族面前,赞美对方的工作绩效!至于男人,最好称赞他的能力。
——对于商人,你如果说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安贫乐道,他绝对无动于衷。你应该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红光满面,发财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临,他才听得高兴。
——对于官吏,你如果说,生财有道,定发大财,他一定不高兴,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廉洁自律,劳苦功高,他定会笑逐颜开。
——对于文人,你说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思想深邃,宁静淡泊,他一定喜不自胜。
⑨ 中国犹太人是谁
潮汕人
⑩ 基辛格传今年多大岁
截止2021年基辛格年龄为98岁。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菲尔特,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着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6年5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获得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基辛格简介: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菲尔特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杀中,基辛格至少有13个亲戚被送进了毒气室。
主要着作
基辛格着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年)、《复兴的世界》(1957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年)、《白宫岁月》(1979年)、《纪录在案》(1981年)、《动乱年代》(1982年)[2]、《大外交》(1994年)、《论中国》(2011年)、《世界秩序》(2015年)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基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