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内容如下: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相关内容解释:
1、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
2、布依族:服饰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3、侗族: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4、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5、白族:崇尚白色,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⑵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
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
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拓展资料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古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汉服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古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古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古代各个时期汉服的特征。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⑶ 塔吉克斯坦族人,为何坚决不肯外嫁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国家,这点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我们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小编曾认识一些朝鲜族的中国人,她们会说朝鲜的语言,但中文也相当流利。虽然在长相上,她们会更加偏向于韩国人或是朝鲜人,但她们与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都非常自豪的生活在中国!
我们56个民族其乐融融的生活在华夏大地上,而在众多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这么一个非常少见的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唯一的白种民族,当地的女孩们论颜值和身材都不输给欧洲美女!
在去塔什库尔干游玩的时候,都被当地的人文文化所熏陶,所感动。对于这么一个民族,不知道你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有机会的话,你愿意去我们中国的边疆地区游玩吗?
⑷ 塔吉克斯坦族女人为什么不嫁汉族
哈萨克的女人可能有自己的传统,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是完全不同的,家里汉族人自己的信仰有可能会改变,所以不和汉族通婚
⑸ 中国有塔吉克斯坦民族吗
1、满族;2、朝鲜族;3、赫哲族;4、达斡尔族;5、鄂伦春族;6、鄂温克族;7、蒙古族;8、回族;9、东乡族;10、保安族;11、撒拉族;12、土族;13、裕固族;14、俄罗斯族;15、乌兹别克族;16、塔塔尔族;17、锡伯族;18、哈萨克族;19、克尔克孜族;20、维吾尔族;21、塔吉克斯坦族;22、藏族;23、珞巴族;24、门巴族;25、纳西族;26、彝族;27、普米族;28、白族;29、傈僳族;30、怒族;31、独龙族;32、景颇族;33、阿昌族;34、德昂族;35、佤族;36、拉祜族;37、布朗族;38、傣族;39、基诺族;40、哈尼族;41、京族;42、黎族;43、毛南族;44、壮族;45、仫佬族;46、瑶族;47、侗族;48、苗族;49、水族;50、布依族;51、仡佬族;52、羌族;53、土家族;54、畲族;55、高山族;56、汉族
有些民族在国内也有,当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民族也成立自己的国家,例如朝鲜、蒙古等。
像中亚一些以斯坦为民的国家,都和我国新疆一带聚焦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
有的就留下来了。这也和当年成吉思汗带兵打到欧洲有关吧。
⑹ 中国最怪异的白皮肤民族,为什么从不和外族人通婚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大家都很熟悉,在我们中国广阔的大地上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才能构成今天的中国文化。我们平常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民族,像汉族、藏族、苗族这种经常会出现的民族。但是有一些民族因为自己民族人数很少,所以就很少有人了解。
不过这个白种人的民族很奇怪,从来都不与外族人结婚。这是塔吉克斯坦族人的传统习俗,塔吉克斯坦族的姑娘们都只能嫁给同族的小伙子。所以即使塔吉克斯坦族的美女特别多,外族的人也只能驻足而望了,不能娶回家。不过相信在以后大家的思想更开放的年代,说不一定可以打破这项习俗。
⑺ 我是浙江人,我想去塔吉克斯坦族聚居区找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做妻子,这个方案可行吗那里金发碧眼的女孩多吗
朋友,塔吉克斯坦男人可以娶外族女子,但按照传统TAJIK女人是不外嫁的,不过也许你可以努力
⑻ 蒙古族少女的头饰表达的含义急需!!!!!!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头饰
文/图:楼望皓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头饰,使民族妇女显得阿娜多姿,楚楚动人。
长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草原、绿洲的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不仅为自己增添了姿色,而且为单调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使西部的荒漠变得五彩缤纷。
每个民族妇女的头饰都跟她们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历史沿革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她们都生活在新疆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头饰的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不过,也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在她们头饰上,用艳丽的彩线,绣成各种花卉,并用金银线、珍珠、玛瑙、玉器和精美的工艺品来点缀和打扮自己,使西域的美女锦上添花,更加迷人。 人口众多的维吾尔族大都生活在城市和农村。数十种花帽是妇女们主要头饰之一,不同的花帽代表不同的年龄和身份。漂亮的花帽,配上金光闪闪的耳附和熠熠生辉的项链,使如花似玉的维吾尔族姑娘,增添了倾国倾城的姿色,而中老年妇女,则喜欢用丝、绸、棉、绒等材料做成大小不一和五颜六色的头巾、披肩来衬托那成熟的脸蛋,使中老年妇女仍不减当年的风韵。
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蒙古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如草原上的鲜花那样,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着实迷人。年轻的哈萨克少女用猫头鹰羽毛装饰“塔合亚”(花帽)来妆扮自己,而中老年妇女则用乡有花卉图案的“开米赛克”(头巾和披肩连在一起的装饰)来表示自己成熟的年龄,从这种装束中,我们仍可看到当年如花似月的倩影。柯尔克孜族妇女用那尖顶、圆顶的帽子和披着透明的纱巾的打份,使人想起历史上“女皇”,显得富贵而动人。柯尔克孜姑娘天生丽质,再加上这种头饰,往往使人误为天女下凡。富有悠入历史的蒙古族,男人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而妇女的头饰则玲珑多变,华而朴实,除了在绒布上绣有图案处,帽沿上还有珍珠、玛瑙和银器,显得华贵多彩。当这种装束的蒙古族姑娘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时,不知蒙古族小伙子心里是什么滋味。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白皮肤的塔吉克斯坦族妇女的头饰更加迷人。她们头戴库勒塔帽,配上硕大的耳环、项链、披上纱巾,使这个皇冠上的民族(塔吉克斯坦意为皇冠上的民族)的妇女展示了她们高雅的气质。塔吉克斯坦族妇女出门或探亲访友,都 是这种装束,在大街上常常可见到“公主”似的装束。
满、达斡尔、塔塔尔、锡伯和俄罗斯民族人口较少,但妇女的头饰却另具有特色。如满族妇女戴扇形冠帽,用黑色绒缎制作,上缀以金银花卉和银簪玉珠,戴上此冠,艳丽端庄,多为过节或结婚时所戴。锡伯族妇女头上讲究戴额箍,插簪子,鬓钗和绢花。塔塔尔话妇女头戴的帽子十分别致,扁长形的黑绒帽子上绣有花卉,还镶嵌有宝石、玛瑙等,别有一番情趣。
无论哪个民族的妇女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头饰,以展示对生活的追求和情趣。而这种装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⑼ 塔吉克斯坦斯坦的生活习惯
文化传统
塔吉克斯坦斯坦民风
传统的春节每年的3月21日(波斯历法)。在波斯历法中这一天是旧岁的终结 和新年的开端。农村热闹的春耕仪式,是春节庆贺活动的最高潮。在节日里人们要走亲访友,互赠早开的春花。这一节日源于古代波斯,已有2700年历史。 居室大多为砖瓦房或楼房,但室内均有装饰。门窗上的幔帐、桌布和枕巾以及其它一些室内物品绣有奇花珍鸟和多种多样的花纹,反映出塔吉克斯坦民族的风习。塔吉克斯坦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喜欢饮酒,特别是伏特加酒和啤酒等。
礼节
塔吉克斯坦人十分重视礼节,这对老人更是倍加尊重。幼辈见长者要问安,亲友相遇时要握手、抚须,即使遇到不相识的人也要问候,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好。塔吉妇女穿戴和装饰比较讲究。不论年幼、年长都喜欢戴十分别致的用白布或花布做成的圆顶绣花小帽,外出时帽子上还要披一块 大方头巾,一般都是白色的,新嫁娘为红色的,小女孩多为黄色的,并爱佩戴各种银珠玉饰。塔吉克斯坦人特殊崇拜鹰,认为鹰象征着勇敢和英雄。他们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纯正洁净;塔吉克斯坦人还喜欢绿色,认为绿色象征着幸福和美好。
礼仪
塔吉克斯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多以握手为礼。他们与宾朋好友相见,一般男子行礼时,右手要置于胸前并鞠躬,女则双手扪胸躬身为礼。
宗教
塔吉克斯坦斯坦塔吉克斯坦人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属什叶派。他们忌讳指点着人说话,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他们忌讳用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对人的不敬。他们忌讳用脚踩食盐或其他食物,也不得骑马穿过羊群及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脚踢羊,否则便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交谈时脱帽,认为戴着帽子才为礼貌的表示。他们禁食猪肉,忌食狗肉、骡肉、驴肉及一切自死的动物肉和血液,还忌讳谈论猪和使用猪制品。
饮食
塔吉克斯坦斯坦面食
塔吉克斯坦人每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还喜欢饮奶茶。他们以肉食为上好的食品,爱吃抓饭,喜欢羊肉汤,并以羔羊肉做的汤为最好。他们非常喜欢中国菜肴,用餐惯于以手抓食取饭。
塔吉克斯坦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讲究菜肴鲜嫩酥香,注重菜品肉多量足。
2、口味一般口味喜咸,爱甜、酸、辣味道。
3、主食以面为主,离不开馕。
4、副食爱吃羊肉、牛肉、鸡、鸭及蛋类;蔬菜喜欢甜菜、洋葱、豌豆、黄瓜、薯仔、豆苗、西红柿等;调料爱用伏牛花、胡椒、榅桲、色拉、糖、盐、葱等。
5、制法对炸、烤、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清真菜、京菜。
塔吉克斯坦斯坦7、菜谱很欣赏什锦拼盘、手抓羊肉、烤鸭、奶油扒白菜等、烤肉、栗子鸡、琥珀桃仁、咖喱牛肉、烤全羊、氽丸子等风味菜肴。
塔吉克斯坦斯坦丰富的美食
8、水酒对啤酒、葡萄酒较适应,喜欢饮料中的矿泉水、柠檬汁、桔子汁、酸奶和奶茶等。
9、果品爱吃哈密瓜、葡萄、苹果、梨、西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干、葡萄干、栗子等。
塔吉克斯坦人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为主。农区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早餐一般为吃馕、喝奶茶,午餐吃面条,晚餐多以肉食为主。最佳民族食物:抓饭、烤包子、焖肉、牛肉汤。喜好砖茶、绿茶、红茶。喝茶时一般搭配一些干果、甜食等。
餐仪
塔吉克斯坦人进餐时注重传统的礼仪和习惯,坐次有上下之分,长辈和客人坐上座,其他人围坐一圈,中间铺饭单(类似桌布,因不用桌椅,铺在毡子或地毯上)。端茶递饭按坐次先后,进餐时很少说笑。如有远方贵客来临,家有羊者即宰羊招待。宰羊待客时,主人将羊牵至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客人表示满意,即行宰杀。进餐时,主人首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客人割一块肉吃,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主人又将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请客人吃。然后主人拿起割肉刀,刀柄向外,请一位客人分肉,此时客人往往互相推让,或同请主人分肉。食毕,大家按伊斯兰教的传统,同时举起双手做“都瓦”(祈祷)。待主人收拾残肴,取走饭单后,大家才能起身,否则,将被视为不尊重主人。
衣着
穿着 塔吉克斯坦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分明的四季换装。男子着肥大的白色衬衫、灯笼裤、外罩一件宽大长袍,腰束腰带或方巾,头戴绣花小帽或缠头巾,脚穿软质皮靴。女子穿一种类似丝绸做成的灯笼裤,配长衬衫或外罩彩裙,头扎白纱巾或丝绸巾,或戴绣花小帽,饰物有珠子、珊瑚项链,手镯,耳环等。民族服装多山区人。
塔吉克斯坦斯坦女人化妆只画眉毛
塔吉克斯坦的风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丽的塔吉克斯坦女孩。
塔吉克斯坦斯坦境内塔吉克斯坦族人占有绝对优势,从外表看,塔吉克斯坦族人和印度人很像,少女尤其美丽动人。典型的塔吉克斯坦女孩的装束是头上扎着花头巾,身穿齐脚踝的长袍,长袍下面一定还要穿着条长裤,赤脚穿一双拖鞋。
塔吉克斯坦女人是不太爱化妆的,她们有天生的美目和浓眉,很多塔吉克斯坦女人脸上只做一种化妆,就是用又黑又粗的眉笔把两条眉毛连在一起,看起来额头上只有一条眉毛,非常醒目。
居住
过去居住在平原和山前地带以土坯和泥掺草筑墙的平顶房,多为砖瓦房。为防地震,建筑物多为平房及多层楼房,高层建筑很少。 室内陈设仍保留传统的特点。窗户及门上的帐幔、被罩、客厅铺的餐巾、包馕用的餐巾、枕巾、手巾等织物均绣有稀奇的花鸟和美丽的图案。
⑽ 塔吉克斯坦族男女是怎样以物传情的
如果你是一位姑娘,有人给你送来一个精美的荷包,里面放了一些石头子和一些已燃烧过的火柴棍,你会觉得莫明其妙。但是,如果塔吉克斯坦族姑娘收到这样的礼物,她会心慌脸红。因为她知道,有人向她求爱了,火柴棍表示对爱情像火焰那样炽烈燃烧,石头子表示忠于爱情像石头那样坚定,海枯石烂不变心。
“以物传情”是一种古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斯坦族中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青年男女相爱了,往往采取送荷包的方式,里面除了石头子、火柴棍外,还有杏仁(表示忠心或掏出心让你看)、盐(表示你和盐一样重要,天天离不开你)等许多表达情感的东西。信物让你去捉摸、体味,去抉择。人们通过来往的信物传情,表白双方的爱慕之心。虽然双方所送的东西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送之物的含义却是约定俗成的。
除了送荷包传情之外,小伙子也常利用叼羊的机会来物色自己心爱的对象,并用所叼得的羊传递信息。在叼羊中,小伙子会拼命地去叼那只羊,因而使叼羊活动显得十分激烈和精彩。一旦那只羊得手,小伙子会迅即将那只羊摔到早已相好的姑娘面前。大家都明白,小伙子向姑娘发出了求爱的信号。
此时,如果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那么,她会立即委托身边年长的妇女,将一块绣花手帕系在小伙子的马头上,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情意。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传情方式,会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和祝福。有的吹起口哨起哄,有的喝彩祝福,为叼羊活动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塔吉克斯坦族小伙子善良而诚实,但在求爱时,办法多也灵活。在遇到节庆或是喜事时,人们往往要击鼓吹笛,狂歌欢舞。这种场合人很多,人们除了庆贺这个主题之外,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成了喜庆活动的内容之一。
只要乐器一响,小伙子频频出阵。他们一边跳舞,一边向四周扫描,寻找目标。面对围观的姑娘,他们会展示最拿手的舞姿,以博得姑娘的欢心和爱慕。动情的姑娘,也许是恋人,为了表达对小伙子的钟情,会害羞地将自己的红头巾搭在小伙子的左肩上,传递爱的信号。有时,人们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或是为了戏弄某个小伙子,一些已有情侣的少女或是少妇,也会向小伙子肩上搭红头巾。结果,有的小伙子肩上搭了好几条红头巾,弄得他不知是哪位姑爱上了他,使他哭笑不得。更有趣的是,有的姑娘竟将—条又破又脏的、老太婆用的深色头巾搭在小伙子的肩上。顿时,全场哄堂大笑,搞得小伙子啼笑皆非,十分尴尬。不过,小伙子并不生气,仍在翩翩起舞。塔吉克斯坦人“以物传情”的方式独特,但他们的开朗性格为他们的这种传情方式奠定了一个和谐的基础。
塔吉克斯坦人的“以物传情”不仅用在青年男女的恋爱上,在遇到丧事时,也用“以物传情”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安慰死者家属或亲友时,有的要送上一支香烟,或是莫合烟(新疆的一种烟草),或是“纳斯”(用麻黄草灰和莫合烟叶磨碎搅拌的一种鼻烟)。
塔吉克斯坦人认为,烟是苦涩的,用“苦”来抑制“苦”,以此表示希望死者家属及亲友节哀。在塔吉克斯坦人举行婚礼前五六天,对亲属中有丧事的人家,举办喜事的人家要把他们请来,在手鼓上摆上香烟或“纳斯”或莫合烟,希望他们节哀,忘掉过去,敲响手鼓,为青年人祝福。
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塔吉克斯坦人,得知亲朋好友的不幸后,又赶不回去吊唁,便会给过世人的家属寄一封信,在信封中放一支香烟,表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丧家接到信后,会理解寄信人的意图。这也是一种“以物传情”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