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名人与命运做抗争的事例10~22字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2、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着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3、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其中最着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4、罗斯福
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姿态。
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重的姿态,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是最有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
5、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着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贝多芬一样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谁
保尔柯察金;吴运铎;
吴运铎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就当了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一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不管是在马达轰鸣的车间里,还是在危机四伏的试验场,吴运铎不停钻研设计出了许多武器装备,并多次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吴运铎的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
吴运铎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苏联人民,他们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对这位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1953年7月,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在北京首次出版。这本书虽然只有6.8万字,但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异乎寻常的强烈,特别是对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影响更大。那时,中学生的书包里,差不多都装着这本珍贵的书。每逢少先队、共青团活动日同学们读这本书;写课外读书体会,同学们要用到这本书;学生寒暑假选读书目中也列有这本书。它就像是青年学生的座右铭,成为青年人人生的路标。
一本《把一切献给党》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人。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教育丛书,它继续影响着新一代人。该书的作者,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在1991年5月2日,结束了74年的光辉人生,离开了人间。
3. 与命运抗争的伟人故事
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贫寒,其父是歌剧演员,粗鲁酗酒,母亲是女仆。贝多芬相貌丑陋,小时候生活困苦,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他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了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故乡波恩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接踵而至,从1796年始,他耳朵日夜作响,听觉逐渐衰退。1801年,他爱上少女朱丽埃塔,但因他的耳聋及她的虚荣心,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激使他写出了《幻想奏鸣曲》、《克莱采奏鸣曲》等不朽作品。席卷欧洲反抗专制暴虐的革命风暴也波及到维也纳,随即他谱写出伟大的杰作《英雄交响曲》和《热情奏鸣曲》。
评价:面对苦难,并没有使贝多芬屈服,他以顽强的毅力及求实创新的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由于兄弟故世及侄子教养的纠缠,耗损了贝多芬的大量精力,但他在生命的晚期,又为全人类谱创出了不朽的杰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
这部曲子在音乐史上习习生辉,永放光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告别了人间。贝多芬受病痛折磨与世态困扰,但靠他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创作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杰作。
贝多芬那些记录了他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阴暗,体现了他对神的信仰,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3)与命运作战的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贝多芬作品的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
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4. 与命运抗争的名人事例
1、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美国着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
其中最着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2、罗斯福
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姿态。
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重的姿态,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是最有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
自信是所有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信心建立之后,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
3、NBA博格斯
在NBA夏洛特黄蜂队打球的小个子博格斯,身高只有1.6米,在即使身高2米都嫌矮的NBA里显得十分矮小。但这个矮子可不简单,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个云集的赛场上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
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球迷们心里总忍不住赞叹。这个小个子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要知道,博格斯并不是天生的好手,他的成就纯粹是他个人意志与苦练的结果。
博格斯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玩耍。当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是待遇奇高,而且也很风光,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
每次博格斯告诉他的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时,所有听到他的话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人甚至笑倒在地上,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矮子是绝不可能打NBA的。
同伴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斯努力的方向,他用比一般高个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的重心最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抢球常常得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努力,博格斯终于成为NBA球场上一颗闪亮的明星。事实上,所谓靠自己拯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正是无端的自我疑虑,自我打击,将一个又一个前景非常看好的希望和一个又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成功者扼杀在摇篮中。
有一则西方谚语说:“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自己不自救,上帝也帮不了你。
4、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了世界。贝多芬的伟大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善良、仁慈,对于所有的弱小者,都充满了关怀与热爱之心。
他是依靠心灵的善良而成为“伟大的英雄”的。如果说,与不幸的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搏斗,是贝多芬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主旋律”,那么,还有另一些生动的乐章,还有另一些在人生的琴弦上弹奏出的音符,也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启示 。
5、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与病魔抗争
21岁生日后,经常无故摔倒的霍金被查出患有肌肉萎缩性硬化病,全身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必须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 。没有被疾病击垮的霍金,更加成熟,更加勤奋。
1965年,年仅23岁的他仍在剑桥大学任研究员,1969年 成为该学院杰出的科学家。 当别人问他怎样看待自己的病时,霍金总是回答:“我根本不去想它,也不抱怨这种疾病让我无法去做一些 事。”甚至还开玩笑说:“由于残疾,给了我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问题。”
5. 这个人是谁哪部动漫的、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40b9be0123222238728da54e.jpgv=tb
angle beats里的音无和天使
6. 想海伦·凯勒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有哪些,举出一例,并叙述他的身残
张海迪 身患小儿麻痹,坚强不屈,成为了优秀的人。
7. 像海伦·凯勒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有哪些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八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
、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8. 人与命运之间的抗争
1、贝多芬出生贫寒,其父是歌剧演员,粗鲁酗酒,母亲是女仆.贝多芬相貌丑陋,小时候生活困苦,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他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了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故乡波恩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接踵而至,从1796年始,他耳朵日夜作响,听觉逐渐衰退.1801年,他爱上少女朱丽埃塔,但因他的耳聋及她的虚荣心,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激使他写出了<幻想奏鸣曲>、<克莱采奏鸣曲>等不朽作品.席卷欧洲反抗专制暴虐的革命风暴也波及到维也纳,随即他谱写出伟大的杰作《英雄交响曲》和《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甜美的爱情催生了一系列的光辉作品.可爱情再一次把他遗弃,未婚妻和别人结了婚.然而,这时他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蔑视一切艰难困苦,创作了《莱奥诺拉》`《科里奥兰》序曲,《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第四`第六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精妙绝伦的乐章,受到世人的瞩目.与成就相继而至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拮据,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大家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苦难,并没有使贝多芬屈服,他以顽强的毅力及求实创新的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由于兄弟故世及侄子教养的纠缠,也耗损了贝多芬的大量精力,但他在生命的晚期,竟然又为全人类谱创出了不朽的杰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它将在音乐史上习习生辉,永放光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告别了人间.
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记述了受病痛折磨与世态困扰的乐圣,靠他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创作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杰作.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3、 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4、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