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古代女人鞋图片
扩展阅读
图片打开方式是什么 2025-07-20 02:31:02

古代女人鞋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18 07:10:16

Ⅰ 古代的女人穿着鞋子怎么画

可以仿照现代靴子的画法,不过要去掉高跟,靴筒可以带子捆绑的形式或直接在上面画根蝴蝶结

Ⅱ 古代女子鞋

古代宫廷女子穿的鞋叫高底旗鞋,这是清代特有的。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2/23/5/114c0c2cddc.jpg http://icache.kuaiche.com/585_0_0_85_img2.kuaiche.com/pic/h009/h58/img200703300043460982.jpg 还有很多别的名字呢(根据花式、图案等),如皇帝所穿的“杏黄缎云头尖底鞋”(当然不是高跟);皇后、妃子、格格所用的“黄缎绣盘肠花盘底鞋”、“湖意色缎绣梅蝶元宝底棉鞋”等。 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图中那女人穿的是绣花鞋, 绣花鞋并不是上面有花才叫绣花鞋。 也可以是 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 还有 就是花纹了。

Ⅲ 古代穿的鞋子有哪几种最好能配图片。

千层底--当官的或者文人穿---当官的叫朝靴,
一般人叫布履,
草鞋---穷人穿,
清代满人穿高中鞋,
当兵的穿军靴,
汉族女人穿小鞋---金莲,

Ⅳ 古代女子鞋子名称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靸或履,也有称为屦、𪨗、屐、鞮的。

履、屦为同一物,只是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汉代以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
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

𪨗,系草鞋。东汉刘熙所撰《释名 释衣服》:“𪨗,草履也……出行着之,𪨗𪨗轻便,因以为名也。”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 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𪨗之。不曰帛𪨗者,𪨗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

靴,是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随胡服的传入逐渐普及,在汉代后期大量出现,到唐代普及。

《晋书.刘兆传》:“尝有人着靴骑驴,至兆门外。”

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

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汉书.扬雄传下》:“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

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八:“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

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已开始穿草鞋。

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的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

南北朝时,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

唐代,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

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

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晋时,着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着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古人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

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中国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

Ⅳ 古代女子穿的鞋子大都有什么样式

鞋尖上翘,我们姑且称之为鞋翘,是中国古代鞋子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贫者只能穿青布靴。在官场,牙缝靴为高级官员所穿,其他官员所穿大都是黑色缎料方头靴.

Ⅵ 请问那个古代女子的高跟鞋是怎样的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高底旗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穿上此鞋,走起路来,显出女性的袅袅婷婷、轻盈文雅、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Ⅶ 古代鞋子的图片及名称

度娘
鞋在中国的历史

Ⅷ 古代女人穿的鞋有什么

1、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2、岐头履

岐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3、麻鞋

麻鞋是一种制作精巧、美观、经济、时尚、实惠,千年传统民间的工艺品。 麻是一种草本植物,用麻的径皮纤维制成绳索、布,再编成鞋子-麻鞋,也即是草鞋。

4、勾背鞋

朝鲜族的“勾背鞋”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5、花盆鞋

花盆鞋,也称“高底鞋”、“马蹄底”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其鞋底以木制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花盆鞋在清代特别盛行,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女性穿着。

Ⅸ 二次元古代女子的鞋子怎么画

sai吧、漫画吧、还有一些关于绘画的贴吧里应该都能找到详细教程的,就是不知道你是指的哪种绘画方式。也可以去书店买本有关的书,一般稍微大点儿的书店都有卖的,有专门讲古风漫画的,那个手绘鼠绘都试用的,最简单的就是直接去网络上了解一下古代鞋子的样式照着画就好了(。。。)祝你成功!

Ⅹ 这个是什么石头,像古代女人的小脚鞋子

有点像是鸡血石,难道是传说中的鸡血石?请问这个石头具体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