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闽南女孩给人感觉
前晚,同追梦人和行者谈到惠安女。行者问及“惠安女美不美?”,也对我所说的“露肚脐装”有所误解。
应该说,不但是他们,有很多人一听到闽南、甚至一听到福建就想到惠安女,并有着强烈的好奇。
所谓的“封建头,明主肚”其实说的是惠安女装束上的特点,相信也有很多朋友通过电影或图片看过:花色的头巾将脸包了一大半,还戴上一顶金黄色的大斗笠,紧身短小的衣服,盖不住肚皮,下身是宽松肥大的裤子,很多装饰的大腰带扎在肚脐下面。
至于惠安女美不美,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是惠安女,闽南女子一般都美,即便脸蛋不怎样的,身材也一般苗条,腰肢特别纤细。这与她们喝茶的习惯和长年辛苦劳作分不开。在田间、在海边、在建筑工地、甚至在山上打石头,女人的身影从来多过男人。
我在闽南读书三年,后来又去那呆过两年,而且我的很多亲戚都在那一带,可对那地方却说不上喜欢,是因为那里女人的地位低下和男人的大男子主义。
我记得我在那的时候,常听人诅咒孕妇:“不生女儿就生妖怪”,让人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城市里会好些,可重男轻女仍然严重。
闽南人骂女儿是“赔钱货”,那是真得赔钱,在闽南不少地方有嫁妆攀比的风气,一般人家都会在嫁女儿上撑面子,周围人也喜欢津津乐道。所以,娶了一个家境好人家的女儿,男人就可以少很多奋斗了。
因而,在我们当地有“找个闽南婆,很好过生活”的说法。这个“很好过生活”还包括男人几乎可以当“甩手掌柜”,家务活是不用沾手的,田间地里的活也是由女人干的。就算在城里同男人一样上班的女人,也仍是家务活全包。即便是部分事业有成的,回到家也会自觉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温馨舒适。
那男人干什么呢?——泡茶!闽南男人最喜欢的就是泡茶。从早晨泡起,只要闲下来,只要一坐下来就泡,有客人朋友来泡,没人来自己也泡。当地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就是:傍晚时分,几个打着光背的男人,坐在门前的茶几上,边喝着茶边谈论女人。此时他们的老婆往往刚收工回家不久,在厨房里忙着做他们的晚饭。
既是重男轻女,对男人的教育就特别注重,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闽南男人很多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更有侨乡的天时地利,让他们更有机会成功。于是,让他们也有机会在泡茶之外又多了一项娱乐:泡妞。闽南男人的出手阔绰多少弥补了相貌上的不足,加之能说会道的特性,泡妞是他们的强项。而更难得的是,闽南女人更是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是闹,也通常“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在闽南,离婚率是极低的,这与闽南女人的宽容克已和传统保守有关,而闽南男人也聪明,知道外面的女人可以同享乐,而能够共甘苦的也就只有家中的那一位。
与内地很多男人出来打工一样,这里的人早在他们祖辈就开始了外出打工,只是他们走得更远,是飘洋过海去“打洋工”。当时很多情况是这样,男人在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就开始外出了,有些一走就是几十年,女的就留在家里带孩子、侍奉公婆。现在的很多闽南男人也或者出国、或者在全国各地做生意。
闽南女人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婚姻的隐忍绝对是其他地方女人所不能及的。从以前的一等就是几年、几十年到现在仍然很多的聚少离多,却鲜有女人出轨。当然,从小就受的传统思想教育是一点,地方上对于这种事的强烈鄙视更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于是,在闽南歌里,歌词多是直白的思念和盼而不归的幽怨。我不是很喜欢闽南歌,尽管有些旋律是真的不错。但如果爱情一定要以女人的等待和泪水来成全,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很多人对闽南女人的了解是通过电影《寡妇村》,更因此对惠安女那奇特的婚俗好奇。现在的她们自然不用成亲三年不同床,更不用只在一年中几个节里的夜晚才来往。只是,闽南人结婚还是普遍性偏早,早到很多还不到二十岁。很多夫妻都是先生孩子后领结婚证。
记得我当时有个惠安的同学,才到二十一岁,她的母亲都快急死了,怕因读书而耽搁了婚嫁,怕好人家都让别人选走了。因为他们的“排外”比较严重,一般只选同地域的。
对我来说,对闽南女人印象最深的是晋江女人。我当时在泉州一个服装厂做过财务,那个厂主要是做来料加工,常与晋江那边的小型加工厂打交道。在晋江最多的就是服装厂,也有很多那种家庭式作坊,在一幢几层楼的大房子里面,楼下住人,楼上是车间。晋江人特别豪爽好客,每次下去,不论在哪家,总能够受到热情款待。可他们的老婆无一例外的是泡茶时不会坐下来,吃饭时从不同桌。有时客人喝酒时间拉长了,就端一大碗,用小碟子随便装点菜,边走边吃。特别让我佩服的是她们可以捧着碗还能用手指夹住碟子,这手法我私下里模仿过多次,怎么也做不到。
后听说,在闽南,不单是晋江女人是这样,还有很多乡镇的女人都是不能与客人同桌吃饭,就算是平时,做好的饭菜也是要男人和长辈先吃。
闽南女孩子的性情特别温顺,她们从小就受地方传统的影响,一切以男人为中心。很具备勤俭持家、贤惠能干的美德。不过,那些年龄大些的,反倒骂起人来就歹毒多了,“夭寿”(骂人短命的意思)成了她们的口头禅。
年轻女孩子在穿着上也极少花俏,在街上看到浓妆艳抹的一定是外地人,她们就算是化妆也是淡淡的生活妆,倒是年龄大的妇女喜欢穿大红色,没看习惯的外地人会觉得有些滑稽。
闽南很多男人的小名都是叫“鸡”“牛”“阿狗”之类的,一定是为了好养,倒是女人的名字我见过的很多都取得特别好听。不过,再好听结过婚也极少会被人利用,那里的女人一般婚后就变成了“谁家的查某(女人的意思)”
不过,闽南男人对自己老婆的称谓是“牵手”,最温馨也最浪漫。为了茫茫人海中有缘能够牵手,思想传统、感情专一的闽南女人就这样无怨无悔地为她的男人付出她的一生
⑵ 闽南一国画怪才王柏生先生的一切的资料
王柏生(1941.10—)福建泉州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64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后任教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作品有水粉画《待郎归》,中国画《阳光下》、《女选手》等。
福建泉州人。
1964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
曾从事装潢美术设计、美术宣传、中学美术教育等。
1980年调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为讲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美协理事,厦门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副会长。
擅长中国人物画,兼及色彩画及版画。
中国画《一路海风》藏于福建省博物馆;水粉画《待郎归》入选中国水彩、粉画展,并赴朝鲜展出;连环画《探亲记》(与蓝丽娜合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书画院画师、厦门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原集美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王柏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中国人物画协会会长。这位执着于人物画创作己届古稀之年的艺术圣教徒,跋涉在艺术的漫漫征途上永不停息的艺术家,一味的执着地往前走,似乎不曾留意脚步的歪斜与正直。
一手连接着浩渺的千年古文化,一手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叩响生活之门。
2000年之际,我仿佛感受到他大浪淘沙后沉淀的无数闪光的珠贝。在沉甸甸的厚实里挥写着低吟浅唱的轻扬。线条、墨韵、色块、肌理的有机组合和合理碰撞,促成了柏生先生个性化语言的独响。这不由使我想起泉州,这块文人的沃土——孕育着画家成长的摇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和下西洋的隆隆礼炮,李叔同沉寂落寞在冥冥之中弥漫,思想家李贽不灭的魂灵,张瑞图桀骜不驯的书法光照史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空的跨越,远去的足音,接踵而至的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和人文的精神。
这是一块神奇土地。这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民族部落。这里涌动着一群自古以来被涵泳被讴歌的“惠安女”。海风吹掀了姑娘的围巾露出了黑里透红的娇美脸庞。蓝蓝的短短的齐齐的上衣,遥相呼应着紧身的、宽宽的腰带,美丽动人的腰肢随着宽大的优柔的裤筒在晚霞的余辉中随风招展。
这是一个勤劳而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海滨。柏生先生钟情于此不知不觉已有二十年的光景。
以惠安女为题材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在当今画坛多如牛毛。画出惠安女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美感则寥若星辰。
写出惠安女内在的美以及对生命状态的深层理解,王柏生当之无愧。
在为美国C.C.KUO先生创作的惠安女系列,我们找到了一个艺术家呕心呖血的佐证,这是精神的盛筵。翻开《闽南一怪》——王柏生,这里有深情的表述:宏编巨着中闪烁着西画的色、磨漆的光、木刻的韵、笔墨的情和诗意的豁达。虽然,典雅中稍失本真,明丽中偶露苍白,但是整体格调的清新,毕竟奏响了中国人物画的最强音,“越是民族的越有可能走向世界”也是画家始终把握的底线,这是中国画内在的“魂”。可以想象柏生先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驻足本土,力挽狂澜于艺术圣殿的睿智和心力。
柏生先生没有陶醉在人们设置的盛宴和掌声中。他扬起了晚年变法的风帆。涉足西部,深入纳西,以水墨淋漓的写意手法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纳西的风俗人情,地域风光。着名画家黄启根先生深情地说:“柏生先生是福建画坛不可多得的、衰年变法的一杰”。
甲申年初春,柏生先生自鹭岛而来,寒暄之后说明缘由。
他是冲着千年古县长泰而来。无数前人的石雕带着远古的回音在看守所与囚犯同栖,百年的铜钟在时间的隧道里沉寂,在这批凝固的艺术精灵面前,柏生先生像儿童一样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他说:南方的雕塑,特别是狮子最具神韵。狮子的造型有别于北方的粗犷和暴猛而呈现细腻的温柔,有“不怒自威”的味道。在领略长泰陶然园里的五尊石塑后,柏生先生赞声不绝。认为塑像的造型简洁、明快,无须西方的解剖、透视、东方的审美情趣在此展现无遗。
我不由得想起柏生画过的人物缱绻、困惑、呆滞的目光,造型的扭曲,恣意的夸张承接着远古民间佚名艺人纯朴古拙的气息。衣褶飘带,手脚的勾勒与环境的点缀相互映衬,色不碍墨,墨色交融,信笔点染一派天成。民间艺匠的纯朴和野逸,融进了画家调控有度的画面——奇迹便出现了。
是受传统的浸淫?受西画的启迪?受民间艺术的陶冶?是油画、国画、水粉、水彩、连环画综合艺术溶汇使然?不!是一个艺术家精神守望在笔下的自然渲泻。
在通往长泰山重村的路上,漫山遍野含苞待放的李花,飘着如云雾般的花絮,沁人心脾。沿着山旯旮的羊肠小道漫步。铺满鹅卵石的路,古老的民居,淳朴的民风,唤起了柏生潜在激情,“这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并颇有兴趣地说,山重的民居四合院最适合于绘制巨幅国画。除了光线充足,环境幽雅静谧外,他找到了流风遗韵与自己的心境合拍的契合点。
在山重村的宋代“佛塔”边,一湾潭水清洌流淌,两岸青山翠绿斑驳倒映其中,我与柏生先生并肩留影,数码相机即刻锁定,柏生先生面容清癯目光深邃,额头上溜溜地闪着亮光,一身素装如闲云野鹤,柏生若有所思:“有如弘一法相”。
岂止形似。在柏生先生深入浅出的近作中,我分明感到蕴蓄其中的道家的精警,佛家的飘渺之气,扑面而来。
衷心祝愿王柏生先生艺术人生天心月圆。
图片是王柏生先生作品《春潮》
⑶ 高一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研究惠安女服饰与当地环境的关系。紧急!!
收集图片·· 环境 经济 资料··,人文特色···· 还有 婚俗 ,,这些 啦
⑷ 求剑三下面图片帽子的出处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如果问游戏。
英雄无盐岛老二掉一个这款式的帽子
⑸ 猪油冻茶杯有什么好
我最初接触“猪油冻”,源于尚古堂的郑魁方老先生。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郑先生和我同在古玩城,那时汲古斋初出茅庐,而郑老先生已经是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冻石之王”了。冻石晶莹润泽,是雕刻工艺品和印章的良材,也是质地细密、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的深奥饰物。我时常去郑老先生的店里坐一坐、聊一聊,那时的郑老先生已过花甲,正是和我现在一般的年纪,积淀了半生时间来钻研冻石。那时一起聊天的还有《大草赋》的作者王同山先生,冻石、书法、紫砂,我们仨被称为收藏界的“铁三角”。这事已隔20多年,但我每每想起初遇“冻石”的岁月,心中犹然激动不已。
冻石印章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缘分定不须颦。也许这一生注定和“冻石”有缘,在郑老先生的影响下,我对冻石也产生了浓郁的兴趣,阅读了大量关于冻石的书籍,还请郑老先生来汲古斋给我和高端粉丝讲了很多关于冻石的课程。现在想来,真的感谢郑老先生的垂爱,那是中年时代的一份精神食粮,我陷入了对冻石中寿山石的研究,寿山石有许多白色的品类,猪油白寿山石是我最倾慕的,它的白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还可以在白色的外表下看到细腻的纹理。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东北人进入腊月后杀年猪的传统年俗,那时,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会齐聚一堂,热气腾腾地吃上一番,剩余的猪皮用来“熬皮冻”,熬好的皮冻上有一层油油的白脂,吃起来却软嫩Q弹,劲道爽滑。
王文老师 猪油冻主人杯
以致十几年后,我在福建德化,看到白瓷,好像一下子见到了昔日最要好的伙伴,它们全热烘烘扑到我身上,不亦乐乎。德化窑以白瓷着称,它的猪油白兴于明代,胎釉中含铁量低而含钾量高导致烧成后油光温润,胎白质坚,有隐约可见的乳白色而得名。那时结识了德化瓷的大家胡老,记得我们一起欣赏林魁殿大师的猪油白作品“惠安女”,我仔细发掘着它身上每一个细微的特征,它以猪油白为材质,瓷塑造型、技艺、材质、釉色、烧制技艺都自成特色,堪称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尤其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呈现出名窑气质的猪油白。后来,我将“惠安女”分享给好友老江了,但还好拍了很多照片,时常拿回来看看,常忆常思,一直没能忘怀。
汲古斋早期藏品 林魁殿大师 “惠安女 ”
前几天,我到了龙泉。按照惯例,我每年都会到大师园或者高端的大师家里走一走。今年由于市场的变化,我也在寻找和汲古斋深度合作的大师,因为我今年预备创办一个陶瓷礼品公司,公司要走高端商务礼品和大师对接的路线。其实,我想大师做商务是一个进步,对消费来说也是一种普惠,能把陶瓷产品、商务礼品和大师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新时期选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无论做实体店也好、做电商也好、做自媒体也好,任何一种销售模式都是产品为王、渠道为王,这才是商业的硬壳。在这个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到龙泉后,我首先把龙泉的订单交给了徐建新大师。得空我又自己暗访了龙泉的整个市场,也想找到一些新的发展亮点。在无意中,我找到了王文老师的店,看到了王文老师的作品“猪油冻纯手工茶杯”,它温润自然的观感、细腻柔滑的触感,仿佛是一件有温度、会呼吸的器物,庄重典雅,矜持内秀。我被惊得眸子发亮,心中发生阵阵惊叹,龙泉怎么会有猪油冻呢?竟也和德化猪油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王文老师没在店里,我简单地和他的店员交流了一下,留了电话号码便离开了。我又顺着街路走了几家店,也有猪油白的作品,但始终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便悻悻离开了。这时,王文老师的电话打进来了,约了下午2点见面。
汲老与王文老师合影于龙泉
见面后讲真话,开始聊得不是很开心。汲古斋几十年做全国各大陶瓷区的高端产品,品质、服务有口皆碑,我感觉一般人对汲古斋应该有认知,但是王文老师可能在这个行业做得也很棒,也不知道我就是汲古斋的老头儿。他问我拿多少货?我微微一笑,说,拿多少货是事儿吗?他的意思是说因为批发嘛,需要设置门槛,但我觉得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所 偏颇,便亮出了我的观点。很多好的东西,尤其是艺术品不能以量取胜,而是要以品质为王,以品牌为王,以文化为王,以现金为王,就如同树木的生命不是看它长多高,枝叶多茂盛,而是要看根儿有多深。做事业也一样,不要看它发展多快、多忙,而是要看它生存多长。现在,我们处在讲求品质和质量的时代,无论企业、个人、品牌都要有一个生命周期,都要有一个生命的基因,这个基因不在,仅凭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另外,我说,拿货量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昙花一现,很多创业者怀着梦想到这里选择了很多杯子,一次拿货五十万、一百万,甚至承诺拿货几百万,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能说他不懂,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市场不是这么培育的,他不知道未来的艰险,市场需要什么要素来整合,市场需要培育,需要铺垫,需要开发,在不懂的时候进那么多货,简直就是一个狂妄者。谈到这里,我又跟他讲一个道理,我说一个商家,特别是一个大家,他能玩十年的就是优秀的,这一点不容质疑,十年本身就是一个标签,就足以说明企业的诚信度、经济实力和商家的经商之道。王文老师眼睛一亮,他问道,为什么您要拿“禅定杯”和“闻香杯”两个器型呢,我还是微微一笑,因为此行之前,我就想好了推广和众筹的方案,只是含蓄的没有直说。这次我准备推广猪油冻,禅定杯和闻香杯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任何一次推广和众筹一定是一个事先有准备的过程,众筹的产品要有文化、有故事、有艺术特点,还要价位适中……王文老师说,这次,我遇 到高人了。接下来,我们的谈话柳暗花明,非常愉快,离别前,王文老师要请我吃饭,因为当天晚上答应了徐建新大师的宴请,我们约在第二天共进晚餐。
王文老师 猪油冻主人杯
晚宴时,王文老师很热情地找了六位龙泉的知名人士,也请来了徐建新大师夫妇和叶梓老师夫妇。我们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后来的称呼已经由汲总变成汲老,再变成汲大哥了。“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我们的相处越来越亲切,合作也自然而然地完美谈成了。
王文老师 猪油冻主人杯
一回忆着一拈看,便似花前重见面。今天,做一场众筹猪油冻的活动,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老友郑老先生、王同山先生,想起了远在德化的胡老,这是人生的意蕴;更想起了曾经翻阅艺术画卷,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骨架和主线,一是大师们迷人的个性与绝世的才华,一是艺术嬗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尤其是后者。在今日之龙泉,我惊喜地看到了耳目一新的面貌。龙泉,除了莹润青翠的梅子青、天蓝之美的天青、裂片层叠立体的冰裂纹、散发酥油气韵的传世哥窑,还增添了新的元素--猪油冻,新一辈的年轻人了不起,他们钻研工艺、研究釉水、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样样都做得都非常好,这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这是他们对文化的深情,如我初遇冻石时是一般模样!
⑹ 卡通版惠安女的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