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造地球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是地球运行的环绕速度。人造地球卫星只有获得了这个速度才能进入地球轨道,绕地球飞行。多级火箭能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我们叫它“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使用液氧推进剂,逐级推进、加速,使卫星达到环绕速度,围绕地球飞行。
现在发射卫星只需三级火箭就够了。每级火箭头尾相接,用串联或并联的形式组合成一体。在发射卫星时,三级火箭从地面垂直起飞,在发动机的强力推动下,火箭飞出地球的大气层,当达到规定的速度后,便熄灭了。这时火箭已经获得的能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行,在卫星最后进入轨道时,火箭再次点火,使卫星加速达到环绕速度,卫星就会绕地球飞行,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❷ 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那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
卫星公司的人造卫星模拟图
[1]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
朱宣咸作品《并肩前进》
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轨道,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786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❸ 第一个卫星上天是那一年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
苏联宣布说,这颗卫星的球体直径为55厘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用两个频道连续发送信号。由于运行轨道和赤道成65度夹角,因此它每日可两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苏联对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没做详细报道,不过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离开地面。他们说,这次发射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主要任务并非科学考察,而是进行政治宣传。第一颗卫星上天是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科学事件。
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space age)。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
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多级火箭先到达900多公里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约28800公里的速度与地球平行飞行,最后卫星脱离停止燃烧的最后一级火箭,在距地球约880公里的上空建立自己的运行轨道。人造卫星每96.2分钟绕地球一圈。由于地球的自转,人造卫星能飞越各大洲以及所有有人居住区。
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是用P-7(SS-6)洲际导弹改装的。经过改装的P-7定名为“卫星”号运载火箭。它由中央芯级和4个助推级捆绑而成,共用20台主发动机和12台游动发动机。火箭全长29.167米,最大宽度10.3米,起飞重量267吨,起飞推力3900千牛(398吨力),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卫星主要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重83.6公斤。
壳体由两个铝合金半球壳对接而成,借助橡胶件保持气密,内部充有0.12兆帕(1.3大气压)的干燥氮气。下半壳表面是热控制系统的辐射表面;上半壳外面加有隔热层。壳体内安装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电池组由3个银锌电池构成。在电池组中央的矩形槽内安置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工作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有4根鞭状天线,重8.4公斤,长2.4~2.9米,内装有科学仪器。
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是:近地点215公里,远地点947公里;轨道倾角65°;运行周期96.2分。卫星共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人造地球卫星”1号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
(3)人造卫星上天的图片卡通扩展阅读:
1、人造卫星的分类:
(1)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作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作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5)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作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6)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2、各国首颗卫星发射:
(1)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6)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❹ 发射上天的人造卫星,通常会在哪些地方转动
如果没有这样东西,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看电视,不知道在旅行的时候如何导航,并且会面临极端天气带来的未知的危险。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当然是卫星!
卫星是在太空中围绕着另外一个物体旋转的物体。一些卫星是大自然的产物,一些卫星是人造的。月亮就是一颗自然卫星,绕着地球旋转。我们接下来深入讨论一下人造卫星。
前苏联发射了地球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1号。从那开始,大约有超过40个国家的8100颗卫星成功发射。根据2018年的统计,4900颗仍然存留在轨道,其中1900颗正在工作;剩下的卫星生命耗尽并成为太空垃圾。大约500颗正在运行的卫星是近地卫星,50颗是中距离轨道(大约20000千米),剩下的是地球同步轨道(36000km)。少部分大型卫星是分块发射并且在轨道上组装的。十多个太空探测器已进入轨道并且成为月球,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少量小行星,彗星和太阳的人造卫星。
❺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上天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❻ 人造卫星的图片有哪些
有很多种,不同的卫星的照片是不同的
❼ 为什么人造卫星能上天
人造卫星是用火箭送上天的。它装在火箭的项部,外面戴着圆锥形的防护罩。火箭发动机里的燃料和混合氧化剂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和它装载的卫星及仪器向前飞行。当到达预定的轨道时,人造卫星就和火箭分离。这样,人造卫星就能按预定的轨道绕地球转了。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动物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开路先锋是一只名叫“莱伊卡”的小狗。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在这颗卫星的卫星舱里,就载着小狗莱伊卡。由于当时无法使卫星返回,莱伊卡在进入太空的第六天就死去了。
❽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上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代表了我们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❾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什么时候上天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尔年初发射的卫星重8倍。
苏联宣布说,这颗卫星的球体直径为55厘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用两 个频道连续发送信号。由于运行轨道和赤道成65度夹角,因此它每日可两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苏联对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没做详细报道,不过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离开地面。他们说,这次发射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
苏联的发射卫星计划和美国的发射卫星计划一样,都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成部分,是探索地球及其大气层奥秘的共 同努力。美国专家说,苏联的卫星不能马上用于军事,但表明了他们在宇宙探索方面占优势。苏联科学家在宣布他们卫星发射 计划时调子很低,并坚持认为他们没有同美国进行宇宙竞争。
❿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上天的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由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发射。起飞以后的几分钟内,卫星从第三级火箭中弹出,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进入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它距离地面最远时为964.1千米,最近时为228.5千米,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5度,96.2分钟绕地球1周,比原来预计所需时间多1分20秒。卫星在天空中运行了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千米,于1958年1月4日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