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怀疑我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不是心理问题
这些天,我一直怀疑我得了一种新型肺炎。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三通过发烧37.3,胸闷憋气等症状验证。我很着急,也很担心,害怕如果不幸真的被感染了,会传染给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婆婆。
所以,那几天即使在家,我也戴着口罩,让孩子不要靠近我。但是我很清楚,我没有流行病学史(没去过湖北疫区,也没接触过湖北疫区的人)。同时我也很注意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从21日下午开始,我出门总是戴口罩,出门勤洗手,所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很小。但是为什么我还是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我怀疑?
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否则也不会有患者挤入医院,严重挤占新型冠状动脉肺炎重症患者医疗资源,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以及后来呼吁互联网医院会诊,轻度患者在家自我隔离的新闻报道。
我一个没有流行病学史的人,还能有这么严重的怀疑。确实有流行病学史的,在解除医学观察前,会有更严重的怀疑。本文旨在通过自我案例分析,客观、科学地解除非常时期个人疑病焦虑,重获身心轻松。
1.个人疑病经历过程记录
20日晚,钟南山院士公开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呼吁大家出门要勤洗手,戴口罩。
21号一大早,上班前,我挨个去了居民楼下的所有药店,问有没有口罩卖。结果口罩都卖完了,我也买不到了。我有点焦虑。
22号晚饭时间,我姐给我打电话,说我大哥住院了。一开始我以为大哥又受伤住院了,比如打架。仔细听了,才知道是在县医院隔离治疗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幸好是虚惊一场。我大哥当晚确诊甲型流感,第二天就出院了。
23日晚,武汉宣布封城,湖北多个城市紧随其后。
24号在家吃了好几天热腾腾的零食坚果,口腔溃疡。大年三十中午,感觉胸口闷闷的。我拿了个体温计测了一下37.3。第一次出现发热、胸闷、憋气等症状,开始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25日和26日,我刻意减少热零食和坚果的摄入,在家多喝水,不熬夜刷手机,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放下手机,试着给孩子的绘本编辑音频自制阅读包(跟随后可以用笔点击的网络工具)。不适症状很快消失了。
27日,大年初三,新闻开始报道存在无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第二次发烧,胸闷,憋气等症状。我的体温是37.2,我再次怀疑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到了晚上,儿子严重上火,嘴里莫名其妙地冒出一个大泡泡。当时还不到晚上8点,他想带儿子去社康中心。结果,两个社会保健中心被关闭。于是决定去宝安中心医院,不远。到了医院,医生给大家量了体温,问有没有流行病学史,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把他们引到儿科急诊。
直到这次去医院量了体温,我才渐渐放心,确信自己一定不是新型冠状动脉肺炎,不应该总是疑神疑鬼,焦虑不安。这不仅增加了我的精神和心理负担,也增加了医院医务人员的检测和调查负担。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有了分享和分析解释自己可疑经历的想法。
2.疑病症成因的分析与解释
我毕业了
死刑犯以为自己的血在不停地往外滴,没多久就在这种巨大的恐惧中死去,但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流。
他的身体是被吓死的还是失血过多而死的?对他的身体检查后发现,他身体的所有反应都和大量失血的症状一样!
也就是说,他的意识认为自己在流血,进而导致身体反映失血过多。这个实验揭示了心态影响生理,内心的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
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够戏剧性地得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个实验。他们选取了一至六年级的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希望的人”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实际上,罗森塔尔说了一个“权威的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择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重新检查了那18个班级的学生。结果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同学都进步很大,而且活泼开朗,自信,求知欲强,更愿意与人打交道。
事实上,罗森塔尔的“权威谎言”起了作用。这个谎言给了老师一个暗示,影响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通过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超常的进步。
安慰剂效应
又称伪药效应、假药效应、替代效应,是指患者“期望”或“相信”治疗会有效,患者的症状会得到缓解的现象。这种缓解并不是服用的药物造成的,而是基于患者对康复的心理预期。使用安慰剂时容易产生相应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类人的人格特征有:善于交际、依赖、容易被暗示、缺乏自信、关注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疑病倾向和神经质等。都是心理暗示对行为的影响。于是我试着做自我分析,寻找自己疑病惧冠的现实原因:
首先,自知之明,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敏感且自我暗示的人,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比如我生完孩子后一度怀疑自己子宫脱垂,直到医生确认我没事,我一直怀疑宝宝髋关节脱臼。我会一直关注孩子的腿部线条是否对称。孩子每次体检,医生都要重视。直到孩子学会走、跑、跳,我才会完全放心。因为工作压力大,我曾经有过胸痛的身体反应,很怕胸痛,很怕猝死。去医院挂了胸痛,急诊科拍了胸片,确认没事,才渐渐好起来。
所以疫情爆发以来,每天更新的新闻事件,身边的突发事件,都给了我很大的暗示。这体现在武汉市封城,大哥疑似住院等事件中,让我感觉疫情越来越严重。所以除夕中午第一次出现37.3的发烧,胸闷,憋气等症状。但是初三存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的报道让我担心春节出去几次会不会被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感染,于是又发生了第二次。
发烧、胸闷、严重不适这两天,我就是没有好好休息,熬夜刷剧,同时吃了很多热零食坚果,导致口腔溃疡,口腔发炎,导致发烧。我猜这也是发烧的真正原因。后来,我去睡觉和休息,喝了大量的水,我的症状
确保你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人。
你可以和我一样,想想自己过去有没有什么受暗示的现实例子。如果你确认自己是一个易受暗示的人,当你出现发热、胸闷、不适,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时,明确告诉自己这是自我暗示的结果,你没有被感染。然后反思自己在饮食和睡眠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及时改善,快速消除不舒服的症状。逐渐巩固这种我没有被感染,我很健康的想法。慢慢的,疑病症的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
改变注意力的焦点
没必要一直刷新新闻,尤其是发现新闻对自己有影响的时候。不会刷的话,及时停止做别的,刷一部制作精良、收视率高的电视剧。
网上搞笑的笑话图片,比如:终于到了第五天,我可以躺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为社会做贡献了。天气多云。我在床上失控15次,心跳2681次,眨眼588次。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哪个沙雕会吃蝙蝠?他想飞吗?
其实等待也是转移焦点的一种方式。重心一转移,人一忙起来,自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担心生病了。
保持客观理性。
病毒不会无缘无故从湖北飘来传染给你,但必须有一个载体来实现传染。所以,如果不与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基本上不会被感染。即使被感染,身体免疫力好的人也能自愈,给自己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及时和家人朋友倾诉。
缓解那些不良情绪,减少不良心理暗示,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网络公益心理平台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方法和知识,缓解释放压力情绪。适当的关注和应用可以缓解焦虑,恢复内心的平静。
附2张网友无聊解压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⑵ 转绿码在手臂盖章,你还见过哪些疫情防控的“神操作”
我们都知道,自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后,病毒本身变异很快。
在本轮疫情中,我国很多地区的传播都是由奥密克戎引起。
特别是其中的奥密克戎BA.2变异株,被称为“隐形的奥密克戎”,它的隐蔽性、传播力特别强。
据吉林省疾控中心通报,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比原始的BA.1变异株传染性增加了30%。
如果出现社区传播,感染病例可在2-3天翻倍。
病毒的来势凶猛,更让我们对漠视规则的人感到气愤。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引爆一座城”的沈阳老人。
去年11月底,老人从国外回国。
按沈阳政府明确规定,归国人员必须严格遵守14+7的隔离政策。
结果,她无视规定,在居家隔离的7天的时间里,打出租、坐地铁、逛商场……
就这样跑遍全城,引爆了整座城的疫情。
一个人漠视规则,整个社会都在为她买单:百万人排队核酸,学校停课,店铺关门……
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被生生打破,本来热闹起来的大街,又开始变得空空荡荡。
疫情蔓延,的确给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每个人都很焦虑、紧张。
但是,情况越是紧急,就越是考验我们对于底线的坚守。
正如《韩非子·解老》中所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懂得规矩,守住规矩,才能守住人生。
这场硬仗,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任何人哪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坚守底线,前面那么多轮都挺了过来,这次也一定要咬牙扛过去。
最近因为河北唐山突发新冠疫情,本打算19日结婚的刘女士取消了婚礼。
原来,新娘刘女士在结婚当天一觉醒来后,发现新郎所在的小区被封了(只能进不能出)。
尚未接到自家小区封控通知的刘女士,便踩着厚厚的积雪,自己拎着装着礼服的箱子,走进了新郎所在小区。
没有化妆师,新娘自己动手;没有摄影师,他们用手机拍摄……
前后不过10分钟,俩人的婚礼圆满礼成。
简单的仪式后,新娘和新郎就下楼排队去做核酸。
俩人甜蜜地笑着:“我们今天结婚啦!虽然不能出门,但我们也很幸福。”
⑶ 为什么很多老中医反对喝牛奶,连老外都受不了了
牛奶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接近完美的理想食物。它几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不仅营养比例适合人类,消化吸收率也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我们日常每天摄入奶和奶制品300g。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也提到要保证各类人群奶类的摄入,每天摄入300g奶及奶制品,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
但是奶制品的品类太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牛奶呢?
1.种类
从牛奶的新鲜度和饮用方便程度上来看,建议首选液体奶,也就是鲜牛奶或纯牛奶。
鲜牛奶和纯牛奶最大的区别在于杀菌方式不同,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般在外包装上可以这样区分。
鲜牛奶VS纯牛奶
2.保质期
牛奶的保质期应选择3天、1个月的,还是半年的呢?
很多人认为,保质期越短的牛奶越好,甚至觉得保质期长是因为加了防腐剂。其实不然,牛奶还真的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
这两种杀菌工艺现今已非常成熟,最大限度保留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从钙、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来看,二者基本没有差别,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需求挑选。
如果平时牛奶喝得比较多,购物也方便,家里还有个大冰箱,可以尝试鲜牛奶。如果嫌总去买麻烦,喜欢囤食物,或外出没有冷藏条件,又或者不方便去超市,那纯牛奶自然是最佳选择。
3.包装
光和空气会破坏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加速牛奶变质,所以推荐阻隔性强的包装。牛奶的包装最好不仅可以隔绝空气,还要隔绝光线。
挑选时,建议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4.奶源
很多消费者觉得欧洲、澳洲进口的牛奶更好,其实不然。
国外牛奶也出现过问题,而我国很多乳企的生产标准和检测指标已与国际接轨,甚至更加严苛。国内高要求下生产出的牛奶的品质,丝毫不逊色于进口牛奶。
所以大家不必过度崇尚进口牛奶,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的国产牛奶足矣。如果想品质更有保障,首选自有牧场的品牌。这点可以去品牌官网查询,或拨打包装上的服务热线咨询。
5.营养
高钙奶中添加的钙,大多是碳酸钙或乳酸钙,相当于牛奶+钙片。与牛奶中本身的钙相比,添加的钙吸收率会差一些。另外,牛奶本身就是富含钙的食物,每天喝一杯牛奶,再加上蔬菜、豆制品,就可以满足日常钙的需求,无须刻意买高钙奶来喝。
脱脂奶在脱去脂肪的同时,不仅带走了奶香味,还去除了牛奶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因为这些维生素只能溶解在脂肪中。一般人真不用担心一盒牛奶中的那几克脂肪。如果你很喜欢喝牛奶,每天能喝到500g以上,那可以选择脱脂奶。
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就是喝牛奶会腹胀腹泻的人,可以考虑喝酸奶或无乳糖牛奶。这两种奶中的乳糖被分解,可以减轻肠胃不适。
市面上无乳糖的牛奶也是五花八门,建议大家看两个指标:(1)乳糖含量为零;(2)配料只有生牛乳和乳糖酶。
6.小众奶
近年来,水牛奶、骆驼奶等小众奶越来越火,有些商家更是把小众奶的营养和功效吹上了天。
老爸评测对比过牛奶、羊奶、水牛奶和骆驼奶的营养成分,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小众奶并没什么优势,甚至有些水牛奶和骆驼奶还“挂羊头卖狗肉”,掺了不少牛奶。无论是从营养价值、性价比还是养殖技术等方面考虑,牛羊奶都是优选。
7.时间
牛奶应早上喝、中午喝,还是睡前喝?
有人认为早上是喝牛奶的黄金时间;有人认为应该睡前喝,有助于睡眠;还有人选择在两餐之间喝,用来充饥。一天之中,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喝牛奶的最佳时间?
的确有研究发现,饭前30分钟喝牛奶,可以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这不仅有利于控制血糖,还可以延长饱腹感,预防肥胖。
但乳糖不耐受的人不建议空腹喝牛奶,因为会加重腹胀腹泻。至于其他人群,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开心喝就什么时候喝。
其实什么时间喝牛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喝足量的牛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我们每天摄入奶及奶制品300g,差不多是1盒牛奶+1小盒酸奶的量。
大多数国家奶制品推荐量为每天500g以上。2019年12月,中国奶业D20峰会在上海举办,在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奶业质量报告》中显示,在乳制品消费方面,2018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34.3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每日300g的奶和奶制品摄入量。
我国居民长期钙摄入不足,和牛奶喝得少可能有很大关系。牛奶中的钙含量丰富,且吸收利用率高。所以别一说到补钙就想着吃钙片,先把牛奶喝起来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