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通图片 » 卡通山水画步骤图片
扩展阅读
播放妖怪的动态图片 2025-08-10 03:03:38
十分钟看电视背景图片 2025-08-10 03:01:28

卡通山水画步骤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30 16:01:05

1. 简单山水画画法技巧

简单山水画画法技巧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以下是“简单山水画画法技巧”,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先用湿墨勾出山石轮廓造型,勾线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幅画成败的关键,因为勾线实际是总体面貌的设计,通过勾线,山体、树木的形态、走势就确定了,这一步没作好,后期无法补救,所以勾线后要挂起来反复酌作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之后勾画出树木,此树以枯枝为主,可设为鹿角枝或直伸枝,用侧锋笔法点簇出树叶,可先用浓墨点,再用淡墨点外围,分出层次。

用散锋破笔皴擦出山石、树干纹理,皴纹不要太多,本图采用枯笔随意自由皴,似点非点,似面非面,比较自然。也可用扁锋枯笔刷皴,刷出披麻皱。最后用刀笔点簇出山石上的草丛,勾画出小船、飞鸟点景即可。

1.勾斫法

勾斫法是千余年来传统山水的典型画法,通常按勾、皴、点、染的步骤。下图设为北派山水,用熟宣作的画。北派山水的特征是以高山大岭、苍松古树为原型,构图雄伟大气,讲究布局造型,大多采用点子皴法,如关仝的.钉头皴,范宽的雨点皴,李成的麻皮皴,均工密精细,属工写结合的小写意画法,后期郭熙改变为较随意的卷云皴,南宋又变为斧劈皴等,使写意性更强。

勾线:

用淡墨勾画出山石、树木的轮廓线,勾线应先勾近景,由近至远,石质山和苍松古树线条不能太圆滑,应有一定的楞角,且线条应曲折有变化。

勾线

画树:该画有松树、夹叶树和枯树,松树碗形针叶,夹叶树主要用小圆形图案构成。树干部份用淡墨顺着线点刷,皴出树干纹理。

树枝上画一些藤蔓,树干上点一些苔藓更显苍古。画藤蔓将笔毛刮成扁锋,从上向下轻刷,长短不等,数量适度,并点些小点。苔藓用正锋点,数量适度不要太多。

画树

皴纹:山石均使用麻皮皴,用钝笔蘸少许淡墨点皴阴面,靠线处皴密些,光亮面皴稀些。待干后,再用次浓墨和浓墨皴一至二遍,重点是皴山石阴面靠线条处,不要全覆盖头遍皴纹。皴时顺便点簇出山上的树丛草丛。

渲染:用淡墨染树叶、中景山峰阴面。近景山石用浓墨染。

渲染采取分染法,用一支笔顺着山石阴面涂上墨汁,另用中号清水笔染开淡化。远山用淡墨涂出形状,下面用清水笔染开淡化。

待整个画面干透后,再将纸全部喷湿,用大号清水笔普遍罩染一次,罩染时,应在画面内进行,避免将墨染出画面弄脏天空。由于五代后的小写意画多为水墨画,所以不再染色。

渲染

3、染画法

染画法古代不多,是笔者在传统基础上变法出的画法,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水墨的长处,水墨淋漓,韵味悠远,画面滋润,意趣横生。下图设为南派山水,因使用的生宣,所以按勾、染、皴、点的步骤。当然也可按勾、皴、点、染的步骤,只是染时要防止跑墨弄花画面。南派山水的特征是以丘陵江湖、花柳杂树为原型,构图简略天趣,讲究诗情画意,大多采用线皴法,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黄公望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王蒙的牛毛皴,均温润而不张扬。

勾线:构图按两点对角式构图,近景由土坡构成,中景是石山,远山设为丘陵地貌,因此线条应平缓婉延,用湿墨勾画出山石地貌即可,线条应近浓远淡。

勾线

画树:南派山水多画花柳杂树,并将几种树间搭配置,这样画面不会呆板,画法写意一些为好。树画完后,用电吹风将树吹干,用湿墨或淡墨点染树叶和树干。

画树

渲染:待画面干透后,将纸喷湿,以刚好全部湿纸为度。将笔洗净,先蘸半笔湿墨顺着山石轮廓线阴面用侧锋笔势涂染,之后在轮廓线处用淡墨和次浓墨逐步加深至满意为止,加深时采用皴刷的画法较好,蘸墨要少,用笔要轻,此法称为积墨法。注意每次要掌握好墨的浓度,争取一两遍就染成功,不要反复涂染。

如果技法基础较好,也可采用混染,用清水笔蘸半笔湿墨,再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从山石最暗处下笔,顺着轮廓线用侧锋笔势涂染,一次染成一条轮廓线。

云雾采取留白法较为简单,渲染时,留出空白即可。如需破白渲染,用清水笔蘸半笔湿墨,笔尖向内,笔杆倾斜染出云头形状,个别地方用淡墨加深,下图山体采取的积墨染,云层采取的破白渲染。

渲染

皴纹:待画面八成干时,再重勾一下轮廓线,使山石轮廓更为清晰,注意所用墨色浓度与染墨大体相同,笔法以散锋为好。之后,用笔蘸上少许淡墨将笔刮成扁锋。顺着轮廓线轻轻刷画,刷出披麻皴纹,个别地方用浓墨刷画一遍。注意笔上墨汁一定不要太多,以枯笔为好,且皴纹也不宜太多,不要全面施皴,简略皴一些纹理即可。

皴纹

点景:生宣大面积渲染时,难免不跑墨,点景可掩饰跑墨,并可丰富画面。用刀笔或侧锋点画出山石上的丛树,注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跑墨的地方,可点些丛树将其掩饰。之后,在适当位置可画一两株小枯树。在河面上勾画一两只小船或飞鸟,使画面活跃显得有生机。

;

2. 求画山水的步骤

比较复杂:
勾:是指勾线,勾肋出山石、树木的基本轮廓线。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关乎整幅画成败的关键。因为勾线实际上是对整幅画的构思设计,基本轮廓没设计好,画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线前对整幅画要有总体构思和设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时应设计图稿,那种随意画的画法并不见得高明。
勾线设计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岭和古朴苍桑的松柏树木为特征,南派山水则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丽的花柳杂树为特征,现代山水更倾向用横幅长卷描绘全景式的博大场景。
勾线通常用湿墨或清水,忌用浓度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线最好将纸竖立勾画,平铺在画台上勾画易产生视觉误差。勾好后应挂起来反复审视修正,直到整个画面构图,景物造型满意为止。
国画的线条有十八描之多,不同的线条反映不同的质感,因此,选择合适的线条至关重要。通常铁线描、折芦描等棱角分明的线条能较好表现石山、石头、古树的质感,而游丝描、兰叶描等比较平缓的线条能较好表现土山丘陵面貌。
皴:皴擦是山水画特有的笔法,通常讲山水画的笔法除勾线外,最核心的就是皱法,也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皱法是指用笔皱擦出山石、树木的皱折纹理,古今山水画家的风格区别除线条构图区别外,多因皱法的区别而异,历代山水画家创造了几十种皱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比较典型的如关仝的钉头皱,李成、范宽的点子皱,董源、巨然的披麻皱,郭熙的卷云皱,米芾父子的米点皱,李唐、马远的大小斧劈皱,萧照的刮铁皱,王诜、夏圭的拖泥带水皱,黄公望的解索皱,倪瓒的折带皱,王蒙的牛毛皱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点皱,李唐、马远的斧劈皱,萧照的刮铁皱属粗笔皱法,适合画狂放的画,画法洒脱快捷,但显粗糙,其它均属细笔类,适合画精细的画,也由于精细,所以成千上万笔极费时间。
如果说中国画的线法(十八描)是人物画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鸟画的核心要素的话,那么,山水画的皱法,也就是笔法可谓山水画的核心要素,所以历代山水画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点皱、线皱、面皱、染皱四大系列。历代的皱法发展是逐步向简化、快捷、方便的方向发展的。唐代、五代的皱法多以点皱为主,这种皱法极费时间。北宋以线皱为主,南宋以面皱为主,巳逐步简化,元明清线皱、面皱并用。近代的写意画几乎少见皱法,直接涂染,更加简化。实践证明,山水画不用皱法不好,但皱法太繁褥也不好,简洁、明快的皱法是大趋势。
本书讲的则是本人自创的秃笔芝麻皱、破笔乱点皱(点皱)、颤笔乱线皱、破笔发丝皱、横竖折线皱(线皱)、枯笔扫擦皱、钝笔树皮皱、写意飞白皱(面皱)、和水墨晕染皱(染皱),均是细笔皱法,而且较古代的各种皱法更自然真实,简单实用,由于运用了一些特制笔具,故作画时亦快捷方便。以上皱法可依各自爱好选择或自创其它皱法。
点:古画的点主要指点苔藓,本人增添了点树木花草,指在山石上用刀笔、钝笔点画草木,使山石富有生气,这比画荒山秃岭更有意趣。
染:是指用淡墨和湿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水纹,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在古典山水画中,宋画较讲究渲染,而元代以后,许多画法只有勾、皱、点而少染了,现代山水画则更重渲染,大有无染不成画之意。渲染确可增加画面蒙笼美,渲染时,通常采取皱阳面而染阴面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涂染法,有干染湿染之分,干染不湿纸,涂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开。湿染先将纸喷湿,将墨色涂在欲染处,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边缘染开,使之形成浓淡过度自然的效果。涂染法主要用于染画远山,先涂出远山形状,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下面染开淡化,使之形成云雾状。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点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积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与湿染之别,但干染易在两笔交汇处现一道白印,湿染则不会,湿染应先将纸喷湿晾八成干后进行。
刷染法常用于染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是用笔沾少许淡墨,在欲染处采取扫、刷的笔法湿染,以形成浓淡层次。
点簇法常用于染云雾,用枯笔点簇形成云雾状,点簇面不宜过宽大。
混染法也叫蘸墨法,常用于染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通常为湿染,先用笔沾一些湿墨或清水,再在笔尖上沾一点淡墨,然后在欲染处下笔,一次染成,此种染法要求较高,须要较深功底。
勾染法常用于染远山,用特大号毛笔沾清水,笔尖沾淡墨,勾染出远山山形。勾染可笔尖向内,勾染出山的层次,也可笔尖向外,勾染出山峰。勾染通常应一笔成型,不应反复涂抹。
笔尖向内勾染的山……
笔尖向外染画的山……
积墨法是先用湿墨在欲染处平染,再用淡、浓墨在需要加深处逐步加深至满意为止。积墨染第二三遍时应待前遍的水份稍干后进行,否则因水份太多易浸花,也可边染边用电吹风逐除些水份。
破墨法有湿破干和干破湿两法,湿破干是先涂上浓墨,迅速用湿墨或清水破坏浓墨,凭借墨色遇水会浸染的特性使墨色自然散开。干破湿则相反,先湿纸,再上墨。破墨还包括墨破色,色破墨,淡破浓,浓破淡等,不赘述。
染也包括染色,山水画通常用青绿二色,有大青绿小青绿及浅绛之分,在山顶或山脚施一点橙黄或褚色更佳。(网络转载)

原则上是先淡后浓,先外后里,浓淡搭配

3.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先画什么,然后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传统水墨山水画,初学者应该法度严谨,先有法度是为了日后醇熟时的“无法”做铺垫的。纯水墨的山水画技法,构图最好追边走角,起笔前在心中已经打好腹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自有丘壑;讲究起、承、转、合,就像写文章一样;四角最好留空、留白、留好侯款处;山水画在远、中、近等各个景物层次的过渡中会出现空白处,不能小看这些空白处,中国画有记白当黑的说法,在中国人的眼中,有无是相生的,空白处有更深邃的学问在其中,留白的基本审美标准是各个空白区块面积、形状不可近似,得有差距、有变化,更不能出现明显的几何角。

中国画谋篇布局是头等大事,这里面的学问很讲究,一幅作品哪怕各个层次的学问都做足了,章法布局有问题都算是失败了。

起笔动笔的时候,倘若心中犹疑不定,还可以选择用极淡墨勾勒大体轮廓,这给后面的修改留下条件。通常是遵守勾勒、皴擦、点染的步骤,路数熟透时可以改变行笔流程。一般情况都是由近到远步步深入,先画近景,后画远景,但不能忘记虚实相生。一幅浑厚华滋的纯水墨山水画可能要层层加笔墨的,百次千次的复笔,每次加笔墨都要给下一层次保留条件,不能出现堵死、闷塞的情况,不能出现死墨团块,要黑而透,越黑的地方内容越丰富多姿,浓和淡要拉开距离。到最后自己即将满意的时候,用重墨松动的笔触醒醒画面,提提神。

纯水墨的山水画和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草书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也是全人类达到顶峰的艺术。要想在这些个领域有所建树的话,终其一生都未必能登堂入室,因为古人给我们建树的标准太高了。水墨画要想画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矩,还要符合中国艺术的审美和鉴赏标准,那就像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街舞,在近乎苛刻的标准、条件和框架里做轻松、自由的文章。何卫东是专门研究水墨画的,他是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守望者,他说,“我三四十年坚持画水墨画,都没有出过一张自己满意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知识的增长,自己的眼光更高了,更难画出过得了自己关的作品了。”他同时还透露,怕是终生都要当学生了。

4. 初学者山水画步骤

事实上现在很多爱好艺术的人都喜欢画一些山水画,而对于大部分的初学者来说,还要画好这些山水画,那就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步骤来完成。
首先第1步,我们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先做一个构思,自己必须要清楚自己所画的这幅山水画大致有哪些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调墨开始画,开始的时候我们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结构给勾勒出来。勾勒山水画结构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说在勾勒山的脉络时,一定要比较的清晰,要给人一种层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结构的时候也一定要简洁一些。
第1步完成之后,接下来第2步我们就是对山进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灵活一些,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山的实际情况来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这些花草点缀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乱,疏而不散。
接下来第3步就是对整个山体进行皴染,此时我们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浓,比如说在勾勒的时候,如果是山体的一些基本脉络,那我们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则是可以视情况使用一些浓一些的墨色,这样才会主次分明,并且非常有层次感。
最后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绿染木,最后这一步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做的比较好,那整幅画会特别的有空间感。

5. 如何画山水画的山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够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设色山水,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技术成熟很早,且有发展长久,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即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2、笔锋的运用,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行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毛等等。这些传统的用笔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中锋常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树木的枝干,人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干笔点),夹叶也多用中锋。

4、侧锋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5、散锋多用于画山石、树木、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佳。

6、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淡墨又有淡湿与淡干的区别。一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画的墨法,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
泼墨法,就是用阔笔蘸墨大写,使墨彩生发多种变化。它的主要待点是一道墨趁湿可以适当补加,并要注意细心收格,此法常与破墨法结合。雨景山水和马夏一派山水画的一层墨,特别是那些平涂式的大远山,也是泼墨法。 积墨法是与泼墨的一道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由淡则浓,由薄则厚的多层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后再画后一道墨,层层添加,能增加画面的苍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干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点是浓淡,干湿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渗透变化,极有润致。

9、画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规律是:画线画点用浓墨居多,皴檫则浓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浓墨的辅助。滋润处用湿墨,醒提处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笔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现干笔, 调子才能丰富。

10、设色: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11、没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12、青绿山水: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13、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们在总结传统绘画设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关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画设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画面,在勾、皴、擦、点的基础上,用不同深浅的墨染出石的结构和明暗关系。 然后再敷色。除先墨后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点染后勾墨,也可,打破了传统的设色方法,用笔直接蘸,墨,色一笔生成一个块面,使其墨交融。不过此法难度很高。
16、设色要反复大关系,色调要统一。渲染颜色不要把色彩调得很浓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丰润。如渲染后还不够厚重,可在纸的背面加染颜色进行衬托,这种方法叫“背染”。渲染时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几种色调配或加点墨使用。此帧设色与渲染协调统一,白云以白粉背染自有韵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则显深邃。
设色的顺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后上石色。石绿一般表现阳面,石青表现阴面,两色可以掺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颜色是补充墨的不足,墨是颜色的骨干,使墨和色融为一体,使墨色交相辉映才是本意。

6. 山水画中的飘动的雾怎么画啊要步骤!

使用3~4号排刷,用淡墨走S型偶笔,再快干的时候使用滑彩修饰。不知道你弄的是水分二年还是水彩还是国画我说的是国画的画法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雄伟山势,求意境。笔法简劲,达到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之艺术境界。有人并称"荆关",也有人将他与宋初李成、范宽并称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粗圆的线描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人。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之红谷,号洪谷子,自耕而食。又自勉"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环境、心境所至,故其山水画"气质具盛",有笔有墨。荆浩创造出全景构图及皴法和水墨晕章的表现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五代宋初的画家关仝、范宽、李成、郭熙以及后代的众多画家均受其影响。
该画三远全景式构图,左实右虚。实处群峰迭出,怪石嶙峋,长松并茂,堂亭有序,"飞流直下三千尺"。虚处轻岚薄雾,"日照香炉生紫烟",确实能陶醉人于心旷神怡之中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整个画面正如后人所云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法村庄挺劲、山体(石法圆中带方)、树木(树枝瘦劲)、堂亭工细有笔;再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初陕西耀县人。又名中立,字中正。初学荆、关和李成,又曾入居终南山、太华山深林之中,使之心神与大自然相融,所以其作品既有雄伟气势又能感人心魄。
该画是高远章式。上方主峰高山仰止,宽厚有压迫感,是雄伟而不是雄劲。下方小岭则表现较强的质感,但山上之茂密的矮树和由急而缓的山溪,又与远景的雄伟融为一体。所以说,对比的反差与协调处理得很好。同时,疲惫的旅人和负重的驮驴,既使画面有静有动,又可衬托出山势的高深险要。笔法是墨笔画,用粗、短、硬笔勾出山体和树干,而用细笔精勾树叶和人、驴,富于表现力。用自己发明的雨点”层层皴点树木山石的纹理,少用渲染,只用墨之浓淡来烘托泉瀑与溪水的洁白明净。--潘至中在《论画杂忆》中说,北方山水画不难于用笔而难于气韵,不难于奇峭而难于雄浑。"雨点皴"则能较充分地表现"气韵"和"雄浑"。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三远"表现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早春图

郭熙,河南温县人。字淳夫。活跃在北宋中期。画院翰林待召。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实、细腻、工巧,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
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
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窠石平远图

郭熙所作。绢本。墨笔画深秋清旷之景,木叶尽脱,水落石出,远峦一带,轻笼晚霭,神韵独绝。用笔比前更加老练。自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应是最晚年之笔。或有认为乃李成、王晓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山东)。工画山水。宋《宣和画谱》推为古今第一。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画院学生。18岁画成此画,长1188厘米。藏北京故宫。画构图缜密,用笔精细,全卷用浓重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画成,即大青绿设色。因此色彩绚丽,经久不变,这就是青绿山水。画卷开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飞瀑,令人神往。接着是层峦叠嶂,山丘连绵。境界随之一变,危峰兀立,栈道盘曲,凸现中国山川无比壮阔雄伟的气概。随着山峦尽处,江水蜿蜒而来,逐渐进入丘陵地带,画面也渐渐开阔。最后是一望无际的烟波,远处平坡远浦,渔舟摇曳;近处山村水廓,屋舍俨染,正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全卷波澜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见钩皴墨竹;水纹用笔纤细,一览无尽。无款印,后纸有蔡京跋称为王希孟之作。

7. 用丙烯画山水画怎么画啊,我想在家画一副山水画。有知道的朋友能详细点告诉我吗具体的步骤。非常感谢。

丙烯是介于水彩和水粉之间的画材,但是它速干,颜料在落笔后几分钟即可干燥。你会画国画么,那上色的过程和你画国画差不多,你如果需要晕开的效果,你可以先把需要画的地方用水打湿,墙面的晕开效果肯定不如纸张,所以在你用的笔的大小需要比在纸张上大,丙烯干后类似一层胶覆盖在墙面,如果你需要用铅笔打底,你要注意这个问题,用丙烯绘画就是丙烯干的太快了,你要溶色就要在它没干前画完,这个一定要注意,其他就没什么了~~~~丙烯有慢干的调和剂,你可以买回来试试,我没用过,给的建议就那么多~~~~~

8. 画山水画要有什么步骤

1、设色
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2、没骨山水
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3、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4、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
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9.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一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1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为基本特征的工笔画法为主,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皴法,所以没有皴擦的笔法,线条也较单调,大多用高古游丝描作线条,尽管当时技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着山水画巳脱离作为人物画背景而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影响极其深远,其代表作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创新


山水画的变化是随着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上的审美出现了几次转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顾恺之以形传神论影响,注重形态美,所以对构图造型很讲究,高山大岭蔚为壮观,苍松古树别具韵致;元以后审美受苏东坡审美观影响,逐步向情趣美转移,南派简约诗意画盛行,画面简洁,留白很多,讲究意趣,诗意盎然;明代以后受董其昌笔墨论影响,不再重视形态美,笔墨美成为人们偏爱,绘画更侧重于笔墨技法的变化,因此各种画法千恣百态,水墨淋漓;当代山水多受徐悲鸿影响,实行中西融合改造国画,又发展出色彩美,彩墨写实画法大行其道。

传统山水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对于以绢纸为载体的这些国宝,因极易损坏难以长期保存,故真正意义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将其技法传承下去。

国画虽讲究创新,但创新都应源于传统,离开传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会迷失方向的,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所以,凡志于国画者,当深研传统,凡志于山水画者,当认真练习传统山水技法,打好基础。黄宾鸿曾说,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似醇,明清的画是加水的酒,当代绘画只有水而无酒。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

10. 画好中国山水画有什么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艺由心发。

(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

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二)、墨法

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

1、积墨法:

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绘复线,加之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吾密则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

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

(三)、色法:

①色墨重叠法

②色墨对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