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通图片 » 甜粽搞笑图片
扩展阅读
心塞唯美图片带字 2025-07-30 23:04:40
书包侧面图片卡通 2025-07-30 21:06:38
提取抖音快手的图片软件 2025-07-30 20:55:12

甜粽搞笑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5 14:37:09

1. 你吃过哪些特殊口味的粽子

1、卫龙辣味梅干菜肉粽

特殊配料:梅干菜、猪肉、藤椒油、花椒油、辣椒粉、液态法白酒

作为营销鬼才的卫龙,早在前年就大胆回应网友诉求,上架了辣条粽子。从最初抓人眼球的抢购而空,到如今大众的习以为常,卫龙后来不再以新奇出圈,更多注重了整体口感:在配料上取消魔芋爽,加大藤椒比例。

2 、稻香私房×COSTA联名咖啡粽

特殊配料:咖啡粉、巧克力

稻香村与COSTA携手,打造了一款中西方结合的粽子礼盒。一盒共有5种口味,都比较中规中矩。但在主推的咖啡巧克力棕上,COSTA把自家咖啡粉融进了糯米,算是一大亮点。虽然作为甜粽,但口感不会过于甜腻,整体清香有余。

3、盒马高汤玫瑰腐乳肉粽

特殊配料:玫瑰腐乳、高汤、猪肉

腐乳汁会浸透整个粽子,把糯米染成玫瑰色,比常规粽子多了一种独特的香气,可以说是腐乳爱好者的福音了。

4、味BACK人造肉粽子

特殊配料:人造肉

粽子界科技感最强的No1,味BACK主推的人造肉可以通过黑科技,让植物经过烹饪,最终能散发肉的香气和味道,使“肉”的口感变得清爽,缓解传统肉粽的油腻感。目前一共有5种口味可供选择:咖喱牛肉、黑椒丸子、海鸭蛋五花肉、梅干菜五花肉、五香牛肉。

5、五芳斋×拉面说粽子

特殊配料:牛腩、椒麻酱

喜欢搞事情的新晋网红“拉面说”,这次和江南粽子大王“五芳斋”组起了cp,让同一种口味在不同食材上呈现得淋漓尽致:拉面味粽子、粽子味拉面。粽子主要提供了两种口味:茄汁牛腩粽和椒麻肉粒粽,这应该是为数不多的酸甜口肉粽。

2. 你喜欢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我喜欢吃甜粽子,作为北方人,从小到大吃的都是甜粽子,尤其是奶奶亲手包的蜜枣粽子,我可以一口气吃好几个,可能也是吃习惯了,对于咸粽子的味道有点接受不了。

其实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粽子还有咸的,后来互联网发达了,才了解到一些南北差异,才知道粽子的馅料除了蜜枣、豆沙之外,还可以是蛋黄、五花肉。

第一次发现超市居然有咸粽子的时候(以前没有),毫不犹豫的就买了,毕竟作为一个吃货,是不会放弃任何一种美味的。

第一次吃咸粽子,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难以下咽(夸张了O(∩_∩)O哈哈~),但确实是怎么吃都觉得不对味,不管是蛋黄的还是鲜肉的,跟这黏黏的糯米配在一起,就觉得是门不当户不对,怎么吃怎么别扭,小小的一个粽子,被我吃出了水火不容的味道。

幸好买的不多,剩下几个被我打包送给南方来的朋友了,这位朋友说:“大米饭就要搭配咸的吃,所以粽子必须吃咸的。”-_-||

由此可见,南北的差异还是挺大的,北方人是习惯把糯米做成甜食的,这是从小就吃的,家的味道,不是那么容易改的,我想南方的朋友喜欢咸粽子也是同样的理由吧。

其实不管是咸粽子还是甜粽子,都是我们和家乡的一份羁绊,爱吃哪个都不是问题,美食是用来享受的,没有高下之分,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3. 谁有用钱包的粽子图片!

如下图:

(3)甜粽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参考资料:粽子(节庆食物) - 网络

4. 粽子怎么吃才好怎么做呢

关于粽子的传说和由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粽子的吃法有“南咸北甜”之分,粽子怎么做才好吃哪?这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南方多以肉粽为主,北方则以甜粽为主,但是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总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做粽子所用的是食材的选择,制作流程,煮粽子的火候。

制作技巧总结

1.糯米洗净后提前浸泡数小时,粽子容易熟。干粽叶用热水泡两个小时,泡软洗净,去掉头部。

2.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这种方法也可以把红枣换成猪肉蛋黄,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食材。

3.粽子一定包严实,绑紧,不然很容易露馅或者煮到最后,糯米和粽叶分家。

4.煮粽子时,用重物压着,这样粽子不会散。先用大火烧开,小火慢慢的焖。粽子里的糯米容易熟透。

结语

要想粽子好吃,必须选好的食材,这是最基本的,糯米提前浸泡,粽叶的处理,煮粽子的时间和火候都很关键,喜欢的朋友们可以试试。粽子虽好吃,但是不要过量。

5. 你最喜欢那一款粽子

中国粽子千千万,我独爱蜜枣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相信很多朋友从小到大已经吃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粽子,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各式各样,因此,会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粽子出现。其实我个人认为粽子按口味可分以下三大点:


上面说的粽子都是挑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很多很多粽子,大家可以在未来慢慢去尝试去探索。

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我最喜欢的是蜜枣粽,你呢?



6. 你最喜欢吃的粽子口味是什么

个人觉得无论喜欢哪种口味的粽子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情有独钟是那甜甜的蜜枣粽。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源自天香崇拜,是中国古代祭祀龙演变而来,端午的结缘涵盖了中国古老心想文化、人文哲学等方便面的内容,传承了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端午节的时候有两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因为疫情原因已经好几年没有举行了。但是吃粽子的习俗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影响而消沉。

对于我这个纯纯的北方的人儿来说,最经典的就属蜜枣味的了吧!不知道为什么,我只喜欢那种淡淡的枣香粽子。多少年了,依然不曾改变。小时候都是妈妈亲手包,外面卖的粽子即使花样再多,也不及妈妈的十分之一香糯可口。

粽子作为庆祝端午的传统食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无论哪种口味都是我们浓浓的中国情怀。

7. 谁有端午节的黑板报或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菽:采集。糜:蓄糜)。《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803-863)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147)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约1225-1264)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1274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沈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杨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虾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顾禄的《清喜录》(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着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8. 三个人面朝同一个方向,各拿一把刀指向前方的图片。要求猜一个成语,答案是什么

我爱我家

我的家很大,
却一张床也放不下。
我的家很温暖,
夜晚却没有一个儿女回家。
我的家人口众多,
却只有妈妈 、姐姐、 哥哥和大大。

当第一缕曙光照耀大地时,
我的家就已准备着迎接
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儿女。
任我们嬉戏 、 玩耍。
妈妈给我们讲动听的故事和神奇的谜题,
哥哥带我们在院子里游戏 、 锻炼身体,
姐姐领我们唱悦耳动听的歌曲,
大大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爱我家,
因为她不仅给了我自由的活动空间。
还为我插上了思想的翅膀,
我爱我家,
因为她不仅有博大宽容的胸怀。
还因为,
无论我走到哪儿,
都能感受到她爱的温暖,
托起我欲飞的梦想。
我爱我家,
我的学校,老师我的妈妈

我的家是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爸爸是一名军队研究所的研究员。
爸爸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事都是它负责,平时最忙的也是他。经常为了一个科研项目跑来跑去,有的时候半个月都不回家。有时回家很晚,很早又起床走了,所以我基本上跟爸爸连面都见不上。我也经常埋怨爸爸,他常常忙得把答应我的事忘了,忙到我生病了也不回来看看,忙到给他打个电话只说一两句话就挂了,…忙总归于忙,爸爸平时还是很关心我的,每次出差回来都要给我买一些手工艺品或者其他我需要的学习用具。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一份地图,告诉我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一些美丽的景色。爸爸最关心的还是我的学习,一个科研项目忙完了,爸爸已经精疲力竭,但总是抽空问问我在班里考试考的怎么样,做了多少题,英语学了多少,如果知道我学习上有困难,不管有多累也要帮我解决了,自己再休息。爸爸爱唱歌,在我和妈妈劳累一天以后,让爸爸用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唱上几曲,都会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一天的疲惫全消除了。
妈妈,我们家的后勤部长。她每天下班,都要到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菜为我们做一顿丰盛的晚餐。除此之外,妈妈还要负责家务,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洁有序。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对我们可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她还要关心我们的健康。每天晚上,她还要为患有腰腿病的爸爸按摩。白天,她得在学校教课,晚上回家还有这么多事要管,她这一天可真够累的。累虽然累,但妈妈还是特别关心我的学习,一心希望我长大了能够有出息,所以我努力的学习也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回报。
我呢,是全家的开心果,不仅平时经常逗他们开心,我优异的学习成绩也令他们开心,我的懂事也令他们开心,我知道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所以呀,我不能惹他们生气,我很少令他们失望。
在我看来呀,我们这一家三口可谓是绝配。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又紧张,紧张而又开心。爸爸妈妈平常爱跟我开玩笑说我不是亲生的,说我的亲生父母有钱有势,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过。我说不愿意,因为我知道我爱这个平凡的家,这个幸福的家!

我爱我家
我们一家共有五口人: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一家人和睦相处,快快乐乐。

——具有跨世纪新思想的姥姥

我的姥姥今年快70岁了。可也没闲着。您猜她什么呢?您就是敲破了脑袋也猜不着,我姥姥“玩”电脑呢!自从老年生活丰富起来了,姥姥就对电脑着了迷。她说:“都跨入新世纪了,没有电脑可不行啦!不光你们得学,就连我——老太太也得学了。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我和妈妈都会电脑,就自告奋勇当起了姥姥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姥姥。从学习键盘上26个字母到打字,上网,发信。有时姥姥总忘记要领,步骤,我和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姥姥却风趣的说:“不急不急,就是不脑袋上那根筋硬化了吗,没事。我把 它记下来不就行了。”还甭说,姥姥记了大半本之后,就能很好地操作电脑了。过了很长时间,姥姥提起学电脑的事儿,脸上就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呢!

——心灵手巧的姥爷

我的姥爷最大的特点是心灵手巧。但是,他的手布满了老茧,不太雅观,可就是双手造福了我们整栋楼。 “老张。帮我看看这收音机怎么回事,怎么一点声也没有?您看,要不然,我拿到八里庄修修去。” “花那冤枉钱干啥呀?!这样吧,你把收音机搁我这儿,我修好了就给你送去。” “太谢谢了!” “别客气。”我知道,姥爷开始工作了。果真,姥爷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会儿这儿敲敲,那儿碰碰。当天就把收音机修好了,并还给了它的主人。

——爱抽烟的爸爸

凡是见过爸爸的人,都劝爸爸戒烟。他呀,一天能抽二盒烟。人也瘦下去了,痰也多了起来,牙齿黄得不能再黄了,对身体害处极大。为这,妈妈没少和爸爸吵架,可爸爸就是不听。妈妈常说:“你呀,要是剩下钱不买烟,咱们家就能住进别墅了。”我也插嘴说:“就是就是,您要能用买烟的钱,给我买零食,能买多少包呀!”每当这时,妈妈和爸爸都会瞪我一眼,我只好一缩头,转身——溜了。

——爱唠叨的妈妈

人们都说:人过五十,就会唠叨。可我妈才三十九,就已经变得唠唠叨叨的了。每天早上,她就会像准时报时似的,开始了话匣子。到了晚上,当广播停止播放时,妈妈才会关上话匣子。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就开始说:“不能快起床,要先静躺一分钟,再静坐一分钟,才能起床,这样做有这几个好处:1…… 2…… 起床之后,该吃饭了,妈妈有会唠叨:“吃饭得慢慢吃,吃完不能剧烈运动,否则,会得阑尾炎的……我已经走出门了,不知道,妈妈还在唠叨着什么。

——好强的我

有一次,我因看课外书过度而导致成绩下降,妈妈数落了我一顿。我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考个100分!于是,我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期末我还真考了个100分。

我的家庭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弹着一个调,众多调子合在一起,奏成了雄壮的交响乐。

我爱我家

在我家,爸爸自称学识渊博,无所不能,人称“博学先生”;妈妈则以“万能太太”自居,而我,则是个地地道道的“乐天派”,无论大事小事,我都要笑上两声。我们一家三口凑到一块,屋里便是笑声四溢了。
话说这一天,“博学先生”一不小心把我的随身听弄坏了,无论什么磁带放进去,拿出来,肯定是被搅得乱七八糟。嘿嘿,这让我那个自称“无所不能”的老爸损伤了不少脑细胞,他翻烂了使用说明,按遍了所有能按的键,就是不起作用。于是他呆呆地望着我自言自语道:“完了,它又该进修理厂了……千古罪人呀……”正说着,妈妈迈着四方步,慢条斯理地走进屋来,拿起随身听,不屑一顾地看了几眼,打开盒,捣鼓起来,一会儿工夫,递给爸爸道:“给,好了。”爸爸望着她,哪肯相信,冷笑了两声,试探性地把磁带放了进去。刹那间,优美的音乐从里面“流”出,而且音质似乎比原来更好,我不禁拍手称绝,再看看爸爸,他惊讶地望着妈妈,眼睁得滴溜圆,我真担心他的眼球会从眼眶里掉了出来。“好了,作为答谢,你洗一个星期的碗吧!”“万能太太”打着官腔道。“好,好”。爸爸一边作答,一边放下手中的随身听,走进厨房,洗碗去了。
不一会儿,妈妈哼着小调,走出屋来,见了我,高兴地唱道:“这周有人洗碗啦……”“好啦!唉,妈,你怎么修好的?”妈妈立刻闭上嘴,一甩头发,一扬眉毛——“保密”。别看这“万能太太”这时挺聪明的,有时,她做的事能让你哭笑不得。
这不,说出事就出事,一天早上,我睁开眼睛,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表,“呀,6:40!”我一个跟头从床上翻起来,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服,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裤子了。“妈,我的裤子呢?”“呀,洗了,好像还没干……” 不一会儿,她拿了一条半干的裤子,跑到我面前说:“没事,我来给你处理一下。”说着,便把裤子拿进了厨房。我十分诧异,真不知这“万能太太”又要搞什么新名堂,时间紧迫,我冲进卫生间刷牙洗脸。不到1分钟的时间,一股焦糊味飘过来。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裤子遇难了!果然,妈妈递给我一条有20多个洞被烤焦的裤子。“真不好意思。我刚才只是把它放进微波炉里烘了一下,就变成这样儿了……”“万能太太”呀!,你让我是哭还是笑呀!无奈之下,随便穿了条裤子,便冲出了家门。
哎,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在这个家里,经常发生着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搞得我经常在梦里都要笑出声来。我呀,打心里想说一句:我爱我家!

广东饮食文化

(一)粤菜简介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着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 味, 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二)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 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 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 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 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

(三)粤菜的悠久历史

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着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 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

(四)广东凉茶

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广东凉茶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

(五)广州菜

广州菜特别讲究厨艺精湛,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炎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而且随季节时令的不同而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广州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广州菜取料广泛,品种花繁多,令人眼花燎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惊异。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广州菜有许多调料,如蚝油、鱼露、柱侯酱、沙茶酱、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酱、咖喱粉、柠檬汁等,为广州菜的独特风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对比起中国其它菜系,广州菜较少用浓重辛辣的调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广州菜的着名菜肴有: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红烧大裙翅、菊花龙虎凤蛇羹等。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1、广州小食

广州小食大体可分为油器、粥品、粉面、糕品、甜品、粽子和什食等七大类,这些小食价廉物美,遍布全市大街小巷。

油器类小食,有油条(炸面)、油香饼(咸煎饼)、笑口枣、牛利酥、脆麻花等,有咸的、有甜的,也有甜中带咸、甜中带酥、甜中带脆的。
粥品类名目繁多,油器和粥品一般都同时经营。

粉面类品种有面条、云吞、沙河粉、猪肠粉、桂林米粉等,以云吞面和沙河粉最受群众喜爱,猪肠粉则多在早上供应,十分畅销。面条、沙河粉配以各种肉料可制成牛腩面、猪手面、鱼蛋面、牛腩河粉、肉丝河纷、鱼片河粉等,既可汤煮,又可炒制。

糕点类有松糕、棉花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伦教糕等,这类食品的共同点都是蒸制而成。

甜品类在小食中所占的份量虽然不大,但有其特色,较受群众欢迎的有双皮奶、去壳绿豆沙、红豆沙、芝麻湖、杏仁糊、麻蓉汤丸、冰糖炖木瓜、冰花炖鸡蛋、寄生蛋茶等等,这些不但营养丰富,价廉物美,有些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如芝麻糊能去肠燥,炖木瓜可清心润肺,寄生蛋茶可降血压等。

粽子类大体可分为甜粽和咸粽两种类型,甜粽类以枧水粽为基础,其特点是制作比较简单,黄澄澄带有枧水香味,爽滑可口,耐存放,品种有豆沙棕、莲蓉粽,近年莲香楼创新了蛋黄莲蓉粽。咸粽类制作比较复杂,品种有咸肉粽、裹蒸粽、火腿粽、肇庆裹蒸粽等。广州市的粽子是群众喜爱的小食之一,在街头巷尾常年可见售卖。

杂食类多为流动个体摊档经营,品种有煲牛杂、炒田螺、猪红汤、牛骨汤、酸辣菜等,这些品种各有风味特色,销售量虽不大,却也经营者众,有些经营者在煲牛杂时配以萝卜、白灼菜胆以及各式酱料,光顾者颇多。

2、饮茶

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茶市供应各式咸甜干湿点心,如自助餐,凭君所好,各取所需,价格也很实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费。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六)潮洲菜

潮州菜简称潮菜,发源于潮汕平原,历经千余年而形成和发展,以其独特风味自成一体,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腻;讲究佐料,注重汤水;烹调方式上,烧炒炖炸俱全;讲求色香味型,丰富多彩。潮菜,不仅风蘼南粤,走俏神州大地,而且饮誉海外,香飘五洲,影响广泛深远。 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咸点心。秦以前潮州属闽地,其语系和风俗习惯接近闽南而与广州有别,因渊源不同,故菜肴特色也有别。

潮州小食品种繁多,源远流长、制作巧,如有名的水晶球、蚝烙、羔烧番薯、粽球、牛肉丸等。有的以酥脆喷香取胜,有的以鲜美可口见长。在制作过程中,一是选料上乘。二是注重调味。三是烹调独特。

秋到蚝肥,炭烧蚝、蚝仔烙,鲜香四溢,这里也有种新鲜的吃法,上来时只见菠菜汁、薯粉裹身,入口蚝肉、蚝汁才绿色薄衣溢出,给你惊喜。试过原味,再蘸点鱼露,可以增添鲜味。

“粉”类主食,在潮阳十分常见。这里所说的“粉”,多指用粘米粉制作成各种主食,炒咸糕稞最为经典,打成年糕模样再切条,奇怪的是伴着咸肉末和青菜来炒,不爽不粘,口感软滑。

潮州的贝类海产,不少可以生吃。血蚌是一种很特别的贝类,肉质鲜美,开壳见红,因而得名,不过由于在泥沼里生长,采购回来时是灰头土脸的,必须经过清洗、清水养护一番,才能“见客”,功夫一样费时。

汕头牛筋丸,爽是出了名的,但是要看正宗不正宗,一定要咬过才知道———正宗牛筋丸里总是藏着丰富的天然牛油,肉味香浓。师傅介绍说,牛筋周边都有一定的牛油,用的牛筋越多,牛油就越多。下锅前,瘪得比普通丸子还小,一旦到了热锅里,迅速变成一个乒乓球!小孩子们还以为是变魔术呢。

(七)客家菜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与潮菜、粤菜比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而客家菜的变化又反过来说明社会的文明坤,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其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

比较具特色的有:

1、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肴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2、东江酿豆腐

东江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逢年过节,东江人便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

这道菜的特点是: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八宝窝全鸭

八宝窝全鸭与盐焗鸡堪称东江菜中的“双绝”。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等各种原料作馅,填入鸭腔内,经过氽、煲、蒸的手续巧制而成,以上汤佐食,浓郁芬香,软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欢迎。

(八)饮食习俗

它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到广东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 广东人对饮食的选择,也正是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9. 贩卖人口幽默广告搞笑的

再甜的的甜粽,也没有两个人过节甜。再咸的咸粽,也没有单身狗的眼泪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