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肇庆裹蒸粽的传说
裹蒸渊源
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有岭南故都之誉。当地的裹蒸是肇庆地道的特产。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秦始皇当政时,苛捐特重,劳役繁多,农民悲苦难言。 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至汉代,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春节、端午节包裹蒸和粽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肇庆裹蒸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由此可见,裹蒸与粽子不同,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裹蒸还曾奉为贡品,南齐书记载: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这一道菜。皇帝十分喜爱:“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剩余权当晚食。”
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更详细的看这里
http://www.freemall.cn/commerce22.htm
‘贰’ 肇庆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一、肇庆的地理位置: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肇庆市全境处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之间。
二、简介肇庆
现下辖端州、鼎湖2个市辖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和广宁、怀集、封开、德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由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故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叁’ 裹蒸棕的来历
裹蒸粽的来历是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端州有一对青年男女,女的叫阿青,男的叫阿果,情深意笃。但阿青父母认为阿果只是一介书生,无财无势,不允许女儿和他相爱。为此,阿果立志发奋图强。
这一年大考又到,他打点行李赶赴京城。清晨,阿青赶到,送上连夜用冬叶包裹的糯米绿豆饭团,叮嘱他一路珍重,勿忘双方情意。阿果高中状元,皇帝欲招为驸马,阿果不从。皇帝怒而囚之。阿果每日抚饭团而泣,公主奇之,阿果曰:糟糠尚不弃何况饭团乎?
公主大受感动,遂放阿果归乡。阿果和阿青终成仙眷。后人发现用冬叶包着糯米、绿豆、猪肉等材料做成的饭团味道甘香可口,遂纷纷仿效,及至后来,更成了端州年关时家家必备之物。裹蒸者,“果青”也。
(3)肇庆裹蒸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包粽的前一日,先把猪肉洗净去皮,切成小方块,调入适量盐、糖、五香粉、味素拌匀。绿豆洗净,浸过夜,然后用手搓擦出豆皮,再用清水掏去,豆肉沥干水分,用少许生油、盐捞匀。糯米洗净,沥去水分,加入适量生抽、盐、糖、味素和五香粉拌匀。咸蛋黄一个切开两件。
裹蒸粽是选用干的荷叶包裹的(即干莲叶,要先用水洗净,再用温水浸软,涂上少许油),先铺上一层糯米,再铺一层绿豆;然后放入肥瘦猪肉和半边咸蛋黄等;
最后,又销上一层绿豆和一层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结扎,即可放进蒸笼锅内,隔沸水蒸熟。用莲叶包裹的裹蒸粽,蒸熟后有一股芬香的荷叶味,吃起来特别可口。
‘肆’ 裹蒸的历史典故
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有岭南故都之誉。当地的裹蒸是肇庆地道的特产。
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秦始皇当政时,苛捐特重,劳役繁多,农民悲苦难言。 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叶来裹米煮熟后可随身携带以作干粮,就是最早的裹蒸。另一种说法是,秦汉征统岭南时期,为驻军而设的随身携带可随时食用的保鲜熟食。
至汉代,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春节、端午节包裹蒸和粽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肇庆裹蒸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由此可见,裹蒸与粽子不同,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据说包拯在古端州(今肇庆)因政绩突出被调往京城,赴任之际,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绿豆,加上猪肉,制作成一种形状像铁拳的食物,让包拯带着路上吃。因此,肇庆裹蒸,更像包公铁拳的形状。
‘伍’ 肇庆裹蒸粽为什么这么大,有什么历史故事或原因吗
裹蒸是肇庆先民们,在古时候外出劳动是带的粮食,冬叶包住糯米可以保鲜防止裹蒸变坏,糯米是一种比较耐饱饱的食材,有条件的可以加上猪肉等配料。裹蒸随着千百年来的演化已经变得有很多个品种了!
再次强调,肇庆的裹蒸不是粽子,裹蒸只有肇庆才有,粽子全国都有。大家不要搞错。
‘陆’ 肇庆的特色小吃
特色小吃很多,裹蒸粽、牛杂、德庆竹篙粉、广宁竹筒饭、宋城猪肠粉、马蹄糕、烧烤
千层糕和杏仁糕在很多饭店酒店的茶市就有
味道比较好的酒家有利好,小花园等等
‘柒’ 肇庆裹蒸粽的介绍
粽文化是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国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粽子,而肇庆的裹蒸粽是众多粽子中最具特色的粽子。具有“万粽之王”之称。裹蒸是肇庆特产,人称“茶点王”,也叫裹蒸粽。
裹蒸粽历史悠久,南北朝包裹蒸已成地域风俗,很多史书、古诗都对它有所记载或描述。
《南史》就曾记载南北朝齐明帝吃裹蒸趣事:“太宫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片破之,余充晚食’。”这表明裹蒸在当时已经成为“贡品”、“御食”,而皇帝对它的喜爱和珍惜,也说明裹蒸在当时已经颇为名贵。
唐代着名诗人杜甫所写的《十月一日》诗曰:“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裹蒸如千宝,焦糟幸一拌,滋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学者推断,民间每年入秋后食裹蒸的习俗在云贵高原由来已久。而汉代古端州与云贵高原同属“南蛮之地”,风俗习惯有很多相同之处。后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和睦相处,肇庆人民吃裹蒸的习俗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现在人们继续了吃裹蒸的习俗,逢年过节还将裹蒸粽作为佳品赠送亲友,采用裹蒸粽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丰衣足食,来年好运。
桂城华记推出的粽子礼盒,真空粽子,卫生安全,深受人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