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通图片 » 锅盔搞笑图片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锅盔搞笑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22 00:21:00

Ⅰ 四川方言很搞笑也!你们说点最地道的嘛

1.很讽”:意思是说这个人有点宝里宝气的,也和“驻鼻子“通用!比如:“那个人很讽哦,天天都去王爷庙去跳舞,都60几的人了!”

2、“匀尽”:就是比较舒服满意的意思。比如:
“你两口子这几年是整匀尽的哦!买了房子还有车子!还去旅游!”
“你生活过的匀尽哦!天天吃回锅肉!“

3、“下课”:就是本事不够该辞退的意思!球迷应该很有感触!
比如:“XXX 下课!XXX下课!!”

4、“假巴意思”:来源于假腥腥一词,表达这个人不老实,虚伪的很!
比如:“
“我知道你有,不要和我两个假巴意思的!”

5、“做尖做似”: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故意的做作!
和前面的很讽有点相近!比如:“这个人有点做尖做似的!”

6、“眼睛下乡”: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嘿嘿!
比如:“你眼睛下乡哇?该你出牌了!”
“今天和我去买衣服,在店铺门口你眼睛下乡了,给我说清楚,不然我给你毛起!”

7、“害怕会”:意思是不会的意思!或者你理解错我的意思了!
比如:“害怕会,我杂子敢嘛!”

8、“捡耙鸡儿”:意思和捡便宜相近,也有捡耙活的用法!
比如:“今天我是运气好,在单位捡了个耙鸡儿!”
“你不要天天想斗捡耙鸡儿,还是做点实际点活路!“

9、“妖艳儿活闪”:就是故意的的调皮,转移话题!装做不知道!装腔作势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妖艳儿活闪,你今天给我说清楚!”
“你不要嘻皮笑脸的!等会我给你两个妖艳儿活闪的够你受哦!”

10、“吃混堂锅盔”:意思和浑水摸鱼,不了了之相近!比如:
“几天你休想再吃混堂锅盔,说清楚再走!”
“看来你是个吃混堂锅盔的人哦!”

11、“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较轻松!比如:
“你干的这个活路好轻松哦!好久给我也介绍一下三!”

12、“经事”:指一个事物比较耐用。比如:
“今天我买的这个碗还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打烂!”
13、“晕、晕不懂”:就是搞不懂,理解不到别人的意思,
通过自己反复考虑的事情而找不出答案。比如:
“没学过,晕不懂!”
“川戏我不会,晕不懂!”
“你晕没晕懂我的意思哦?”

14、“哈数”:就是心里有没有数,或者有没有把握。比如:
“这人还是有点哈数,不傻!“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哈数哦?”

15、“关火”:就是表达一件事情稳当,比较有把握,或者是比较牢靠的意思!比如:
“这个人很关火!这个事情觉得关火!”

16、“打麻轧符儿”:主要是欺骗和蒙混过关的意思。比如:
“今天你不要给我打麻轧符儿,昨天是不是你把我的钱用了?”
“你一天到黑的打麻轧符儿,还是做点实际点的事情。!”

17、“阴斗”:意思是悄悄的,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不让别人知道!比如:
“他经常是阴斗去菜市场,怕我们看见笑话他!”
“你不要老是阴斗阴斗的,耿直点!”

18、“哪干前”:意思就是哪里的意思!比如:
“你家住在哪干前?”“这是哪干前哦,没有印象。!”

19、“闯鬼啦”:意思是表达一个人倒霉,象遇见鬼似的。比如:
“我今天闯斗鬼了,着交警整了几道!”

20、“捡相因”:内江表达的是捡便宜的意思,也不劳而获的意思。比如:
“我今天买的东西捡了相因,”
“看斗来,盯斗来,相因卖,来捡相因哦!”

Ⅱ 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最好吃烧饼”,你都吃过哪些

说起烧饼,相信很多人都吃过,也有很多人很喜欢吃,这是我国最经典的小吃之一了,很早就被人发明出来,距今为止可能都过了几千年了。烧饼是面食,将面团做成饼的形状,加上一些馅料,然后烙熟,味道特别香,而且还很耐饱,唯一的不足就是比较噎人,不过再来一点水的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下面小编就向大家介绍5种最好吃的烧饼,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专业级的吃货也不一定全吃过。

Ⅲ 乾县油面锅盔怎么做

原料:面粉500g、干酵母7.5g(1.5茶匙)、五香粉1/4茶匙、盐1茶匙稍多、芝麻1大匙、温水300ml。

做法:1、将干酵母与温水(约40度)搅拌均匀,静置十分钟;

2、用酵母水和面,加上五香粉、盐揉匀放置在温暖出进行发酵(温度30度左右);

3、大约2小时后,面团发至两倍大,加芝麻揉至光滑;

4、揉好的面团擀成一个比平底锅稍小的圆饼;

5、平底锅中刷上一层薄油,大火烧热平底锅,将面饼放入锅中,火调至最小;

6、为了防止面饼膨胀,用筷子在面饼上扎几个眼;

7、盖上锅盖,烙至两面金黄,用筷子扎眼可顺利干净抽出即可。

8、烙好的锅盔切块,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上各种菜或者辣椒酱来吃。

注意事项:1、干酵母的用量在5克-10克之间,根据季节、温度还有酵母存放时间的长短可以增减用量。如果酵母买回家放的时间超过一年了,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下用量。冬季或者温度低的时候,也需要适当增加用量。

2、发酵的时间也是根据季节有长有短的,具体判断方法:面团要大至原来的2倍,撕开后有均匀的蜂窝出现即为发好;

3、和面用水量与面的软硬度,喜欢吃饼稍硬一些的,用250ml的水就可以了,如果家里有老人喜欢吃软一些的,300ml左右的加水量比较合适;

4、水的温度,水的温度在35-40°最好,即伸手进去,有微烫的感觉,夏季水温可以稍低一些;

5、为什么一开始要大火烧锅?如果冷锅就将面饼放入,锅盔的皮就会比较厚,吃起来口感要稍差一些;

6、烙制过程中要注意翻面。

食材明细发面团:面粉300g死面团:面粉150g

发面团:酵母3g发面团:温水140g死面团:鸡蛋75g死面团:盐2g

制作步骤1. 先做发面团。酵母用温水溶解;

2. 倒入面粉中,搅拌均匀;

3. 和成面团(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4. 放在蒸锅里,隔水加热一分钟的样子;

5. 发酵一个小时左右至两倍大;

6. 死面团制作:面粉加鸡蛋和盐;

7. 搅拌,揉成光滑面团;

8. 将发面团和死面团揉成一个面团,要多揉一会,可以揉一会,饧饧再揉,确保内部组织机构细腻,无气泡;

9. 把揉好的面团擀成厚1~2cm的圆片,最好厚2cm;用牙签扎眼;

10. 还可以用瓶盖压花纹;(可以省略)

11. 入锅;

12. 往饼上洒水,撒芝麻(洒水是为了可以粘住芝麻);

13. 瞧瞧!

14. 翻个面瞧瞧!

15. 经过三翻六转,烤至两面金黄;

16. 出锅。对切成小块。

锅盔饼做法小贴士

1、在烙饼过中,要不停的翻转,以免焦糊了;

2、可以洒点水,防止太干了;

3、最好要盖锅烙饼,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太干了;

Ⅳ 老关中八大怪

八大怪之八“碗盆分不开”。过去,关中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用。过去关中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圪蹴到人多处,边吃边谝,老碗盛的饭多,既省去了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八大怪之七“凳子不坐蹴起来”。这是关中农村老辈子沿袭下来的生活习俗,常见有人端着老碗,圪蹴到城门口或谁家门前,边吃边聊天,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与先秦亦兵亦农的兵役制有关,战事频繁,圪蹴着便于奔跑,一有敌情,撂下碗就走。
八大怪之六“秦腔吼起来”。据传,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或净、丑)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俗称“怒大将”。吼秦腔或许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
八大怪之五“面条象裤带”。关中“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吃法,“裤带面”就是其中的一种。“裤带面”用盐水和面,通常宽约二指半,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八大怪之四“辣子一道菜”。图片上的物件叫“碾槽”,过去农村家家就用这东西碾辣子面。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关中人就嘟嘟囔囊的不高兴。渊源及功能: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农村老辈子大批四川、湖北移民有关,据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
八大怪之三“锅盔象锅盖”。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渊源及功能:据考证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据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
八大怪之二“房子半边盖”。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
八大怪之一“帕帕头上戴”。其习俗多见于陕西关中农村,帕帕即手绢,颜色各异,通常年轻姑娘媳妇喜爱颜色艳丽的帕帕;中老年妇女则用浅蓝色或白色的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

Ⅳ 四川红糖锅盔做法

用料

面团

面粉 200克

酵母 2克

白糖 一撮

水 120g

红糖 80g

面粉 20g

四川红糖锅盔的做法

  • 面团所有材料混合揉至光滑,盖保鲜膜醒20分钟。

  • 开吃吧。

Ⅵ 成都有没有不辣的美食

在成都,其实能吃到许多不辣的美食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乐山甜皮鸭一种乐山特色卤鸭子,在成都也随处可见,最大的特色是皮是甜的,鸭肉是咸的,咸甜搭配得很好樟茶鸭用樟树和茶叶熏过,所以叫樟茶鸭,香得很

炖蹄花就是炖猪蹄,成都人宵夜最爱吃,我也搞不懂为啥大半夜大家都喜欢啃猪蹄子兔头还有成都暗黑小吃兔儿脑壳,除了麻辣味的,还有五香味的哦豆花成都的豆花种类太多了,有辣的也有不辣的,有甜的也有咸的,不能吃辣,你还可以吃红糖豆花醪糟豆花啊红糖豆花

醪糟豆花

这一碗是甜品店的豆花,不是传统豆花,甜品店花样更多

还有不辣的豆花火锅了解一下?红糖糍粑几乎所有川菜馆火锅店都有的一道小吃,吃火锅必点的甜品

冰粉有红糖冰粉醪糟冰粉水果冰粉,街头到处都有,夏天来了冰粉就是成都街头最人气的当地冰品

凉糕一种米糕,比较像布丁,淋上红糖吃,一般面馆里都有卖凉虾这个在成都好像不怎么常见,可以看作是条状凉糕

锅盔锅盔就是四川的烧饼,很多都不辣(但是可能会麻

糖油果子又叫天鹅蛋,油炸的糯米团子,裹上红糖和芝麻,又香又甜

蛋烘糕

图片来自知友Ada冻粑一种米糕,有点像发糕,比发糕更香甜,用玉米叶包裹,一般卖包子的地方能找到

这是煎过的冻粑,有的餐馆有

豆汤饭一种豌豆汤饭,一般用鸡汤打底,干豌豆煮烂在里面,还能加其他的料,哎呀味道不摆了各种面成都所有面馆都有不辣的口味可选,有的面馆主打的就是不辣的面比如豌杂铺盖面,就是鸡汤加豌豆和肉末做的杂酱,铺盖面就是一大张的扯面比如广汉金丝面,是用鸡蛋和面做成非常细的面条,有清汤成都没有馄饨,只有长得像馄饨的抄手,抄手也有清汤的,还有海味的另外川菜里不辣的菜有很多,开水白菜鸡豆花这种传说级别的一般馆子没有就不说了,常见的不辣的川菜有家常豆腐,粉蒸肉,酥肉汤,红烧肉,烧肚条,咸烧白甜烧白……不可能你到一家川菜馆点不出不辣的菜(重点推荐甜烧白,烧白就是扣肉,这应该算一道甜品,五花肉夹豆沙放糖和糯米蒸成半透明,甜腻甜腻的肉肉,没吃过的可以想象一下

Ⅶ 《长安十二时辰》崔器为何头盔里藏胡饼和历史典故有关吗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17集里有这样一个情景,就是崔器一个人很失落地坐在地上,想着刚刚过去的几个时辰里发生的惊天事件:哥哥死了,手下的兵在阙勒霍多的爆炸中非死即伤,自己也是几次以身犯险,整个靖安司的人都是提着脑袋和一个死囚张小敬打配合,为得就是剿灭长安的狼卫,解救长安的百姓。

欢迎关注我,带你用独特视角挖掘、解读当下热门影视艺闪光点的原创作者!

Ⅷ 军屯锅盔酵面制作

面食在北方人的食谱中可以说是一种主要的食食物,甚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像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是一样的,锅盔作为一种陕西的特色主食还是被很多人喜欢的,天天吃馒头,偶尔烙两个锅盔来吃,换换口味儿也是不错的,今天就教大家来做一道陕西特色的油酥锅盔。

注意事项

  • 主食盐不要放太多

  • Ⅸ 陕西八大怪介绍和图片

    陕西八大怪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具体介绍】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