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虎王坦克历史上有没有这种涂装呢有的话可以给我详细资料吗
1. 二战德军后期的三色迷彩,一般被称为“光影迷彩”。适合使用田宫系水性纯色调喷涂:
TS-3 深黄
TS-2 深绿
TS-1 红棕
2. 就涂装效果而言三者并无大体差异,只要比例得当,效果都不会令人失望。
三者的差异在于如下:
以干燥的速度为基准,快慢程度依次为硝基系,油性系,水性系。
以干燥后涂装的耐磨程度为基准,由强到弱为硝基,水性,油性
以对塑料和树脂的磨损程度为基准,由强到弱为硝基,油性,水性。
硝基漆一般选用LACQUER,GUNZE和仙盈
水性漆一般选用田宫,HUMBROL
油性漆就静态模型的涂装而言很少用到。
3.如果使用田宫水性系漆,注意一定使用田宫溶剂(压克力树脂类有机溶剂),个人偏好漆和溶剂的比例为1:1(如果是喷罐漆则不用溶剂),切毋使用水稀释。水性漆为有机涂料,必须以有机溶剂稀释,如果用水则喷出的颜料会呈颗粒状。则喷涂失败。
4. 对于光影迷彩,由于覆盖色系大于两种,底色的效果会被淡化。
打底:
1. 全车罩喷1000号水补土检查有无气泡,有气泡的地方须磨平。
2.建议底色不使用田宫系水性漆(干燥速度慢且易与上层三色相混)。使用GUNZE 33号消光黑和41红棕硝基系漆,以1:1比例调和为深咖啡色,罩喷全车。
3. 喷涂光影迷彩时需要将喷笔流量调到最低。在车身边缘凸起处所有底漆予以保留。喷涂顺序为:深黄-深绿-红棕。
⑵ 二战德国的虎王坦克
后期都是三色迷彩,但也不一定,东线战场的505重型坦克营的坦克是二色迷彩,虎王刚出场时是没有涂装的,分发到各,个部队时,每个部队都将其涂上该部队的涂装…… 【总的来说,后期的德国作战车辆的涂装并没有做严格规定,车组就可以任意涂装,还可以加一些特殊的标记,如车长女友的名字~】
⑶ 虎王式重型坦克的缺陷
“虎王”坦克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其中最显着的问题是转向控制系统由于过大车重带来的压力,经常突然报废;而且衬垫容易漏油。
另外,坦克的发动机不仅油耗惊人,还很容易过热甚至熄火。这是因为虎王坦克并没有采用为其专门开发的发动机,而是直接采用现成的700匹马力迈巴赫HL230 P45,该型发动机原本配用于较轻量级的黑豹(46吨)和虎式(57吨),使其驱动重达70吨的虎王坦克,是一种“小马拉大车”的行为,发动机必须时刻保持全速运转才能带动坦克,这必然会极大程度的减损发动机寿命并降低其可靠性。
行程方面“虎王”也较差,在公路上1升油只能走162米,为此即使装满864升的油箱,其公路行程也不过140千米,野外时还要减少一半。这对大战末期燃料不足的德军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当时,不少“虎王”在没有受到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因燃料用光而经常被遗弃在荒凉的路旁。
设计厂家亨谢尔的员工,虎王的总工程师埃尔温·阿德勒战后解释道:“虎王坦克的故障频出,主要归因于未经测试验证便仓促投入量产。”动力系统的过度负荷是重型坦克的通病,而在虎王坦克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本来,已经有一款专门为虎王坦克定制改良的迈巴赫HL 234 P45发动机被设计出来,准备为虎王坦克换装。该机采用机械注油技术(燃料直喷)取代HL 230系列的化油器结构,提高了燃烧效率,新款发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预计在850-1000匹马力左右,甚至还有增压方案能让发动机输出更多的动力。但是,由于第三帝国末期战事吃紧,资源匮乏,加之工厂和研究机构时刻受到空袭威胁,这些动力升级方案直到战争结束,都还只能停留在图纸阶段,连一台工程样品都没能制造出来。
⑷ 最近在做虎王坦克模型,设定是春醒行动时期但是缺乏资料特别是参战虎王坦克的照片以确定涂装。请大侠帮忙
1945年的早期,盟军开始从东西两线发动最后的攻击。这时候德国国内的资源短缺已经到极限,几乎所有新出厂的车辆都只有深黄色的基色,没有其他任何伪装和修饰。
大多数装甲师都只剩一个编制而已,一个师只有十几辆坦克。在这种情况下再细致的进行涂装已经毫无意义,一般的装备仅仅几个星期后就会被报销了。防磁涂料在1944年底就不再怎么使用,所以1945年生产的车辆很少可以看到有涂防磁涂料的。
http://tieba..com/p/1964282234
⑸ 虎王坦克的两种型号都长什么样子
两种型号的话,主要就是一个像直角梯形,另外一个像圆形类似于椭圆形,特别的容易分辨。
⑹ 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二战中的德国的虎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 “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2战中德国的虎式(虎1)型坦克。
虎式坦克于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舍尔和其它三家竞争对手(保时捷,MAN,和戴姆勒•奔驰) 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mm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过时。于是虎式坦克的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而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 每月104辆。
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0,000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8,000 辆苏联T-34系列坦克,与1,355辆的虎I 坦克和 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德国马克)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游戏中四号突击炮)的四倍。
虎式坦克能够在1600米内有效摧毁绝大多数对手,比如T-34、M4谢尔曼式坦克或是丘吉尔坦克(包括丘吉尔IV)。M4谢尔曼式坦克的75mm火炮只能在100米内击穿虎I坦克的侧面装甲,零距离也无法击穿正面。M4谢尔曼式坦克的76mm火炮理论上可以在600米击穿虎I坦克的首上装甲,300米击穿炮盾,在1300米击穿虎I坦克的侧面。理论上如果发射HVAP弹药(经常短缺),甚至可能在1200米左右击穿虎式的首上。但是美国士兵撰写的《死亡陷阱—M4坦克》一文中指出,M4/76也不能在正常距离击穿虎I的正面,没有任何M4坦克在273米以外击穿虎I坦克正面的记录。
SS-Haupsturmführer(军衔名)麦克•魏特曼(所属 第101 SS-坦克部队),他被后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他从基层做起,指挥过各式各样的车辆,直到他成为一位专职的虎式坦克指挥员。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领导的第101独立重坦克营的第二连,在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当然包含了不少英军的主力坦克,直到波卡基村战斗当晚,魏特曼的虎式毁于英军的空袭轰炸。
参考资料上有详尽的图
虎王http://act.coho.sdo.com/project/bingzhong/wztk_l.html
虎式http://act.coho.sdo.com/project/bingzhong/6ztk_l.html
既有现实中的图又有游戏中的3D模型,十分直观。
⑺ 虎王坦克图纸
⑻ 二战时期的虎王坦克到底有多厉害
攻击力猛,虎王用的是71倍口径的88mm炮,长身管使得精准度极高,破甲深度很大,对阵美军的潘兴和苏军的IS-2重型坦克,虎王基本可以在1500米左右很有把握地击穿对手,而这两者在500米内才能对虎王造成威胁,至于中型坦克就更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