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和吃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着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薯仔、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㈡ #露个脸#端午节吃粽子小常识粽子的正确食用1、粽子不好消化,因此食用粽子应注意适量,不要一次大量进食拜
端午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与春节、中秋可媲为三驾马车。在乡下,小伙子处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在端午节是要向未来的丈母娘送节礼的。所谓“送节”,就是佳节来临时,准女婿要登门到丈母娘家送一点礼物,如烟酒、鸡鸭鱼肉等不拘,依各地的情况和风俗,不可一概而论。但“送节”不是逢节就送的,只有春节、中秋、端午这三个节才送,这就看出端午的地位崇高了。 民间过端午节的由来已久,至于说过端午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老人家,那只不过是在屈原投江之后七百多年,一个创作志怪故事的人写出来的,与屈原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虽然如此,这个风俗总是寄托了人们一点善良的愿望吧,倒也不必过分去追究。 端午的习俗,全国各地差不太多,无非就是喝点雄黄酒,大门上插几支艾叶,再煮点菖蒲水洗澡什么的。小时候,母亲在这一天早早就煮好了一大锅子艾叶菖蒲水,全家人依次沐浴。原来我看古典白话小说时,常看到“香汤沐浴”这个词,总是弄不大明白,还以为王公贵戚们奢侈到把餐桌上喝的汤也用来洗澡,在端午洗了这个澡后,才真正是弄懂弄通了什么叫“香汤沐浴”。直到现在,一说到端午仿佛都能闻到艾叶和菖蒲那股淡淡的清香,可惜此地求之而不可得,不用艾叶和菖蒲水“香汤沐浴”已经好多年了…… 说到端午就不能不说到吃,中国向来是以吃来衡量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的,大事大吃,小事小吃,到了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二五聚会,在吃的方面就要弄出个五的花样来,于是,“五子登科”应运而生。至于这登科的五子,恐怕各地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不过版本怎样的不同都不打紧,都应该算是正版。我的家乡“五子登科”是粽子、蒜子、包子、鸡子、鸭子。 为什么是这五子而非别的五子,我想这大概与季节有关的成分居多吧。端午正是初夏时分,冬天的蔬菜已告罄,本年的各样新鲜蔬菜隆重登场。去年冬天的大蒜这时已经落蔸成了蒜头,又经过五月阳光的曝晒,正是可以入仓储存的时候,于是,蒜子便正好进入五子之列了。我想,端午吃蒜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进入夏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各种虫蛇纷纷出洞,因此,除了喝雄黄酒,也吃点随处可寻的蒜子来防病防灾。药典上不是说了吃大蒜子可以防感冒的吗?想来是有道理的。 其次就是鸡子了,鸡子即鸡蛋的通俗说法,这时节是母鸡们产蛋的高峰期,不吃鸡蛋吃什么?何况我们从立夏就一直吃将过来呢。 然后是包子。这个缘故从何而来,有什么掌故,我不大清楚,说不定与古时人们到了这天要带香包有关?我不敢妄语。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且做个智者,不去说它。 端午吃鸭子的习俗,我想也是关乎季节。过去乡下养鸭子可不像现在,现在是专业化养鸭,一年四季农贸市场随时有得卖,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但过去就没那么方便,一般要等到春天鸭子下了蛋以后,让母鸡孵化出小鸭子来,一天天地盼着鸭子长大,如果没有碰上瘟病和狐狸什么的,端午就能吃上鸭子了。过去是土法养鸭,除了喂它吃食,不进行任何的人工干预,因此,鸭子的生长期就慢了,不过等那鸭子长成了,味道也是如今所谓的“西装鸭”无法比拟的。原来家里养鸭子,一直要等到鸭子翅膀上长长的羽毛都长齐了,并且能相互交叉在一起后,才会宰杀来吃,据老人说,吃了没长齐翅膀毛的鸭子,人是要患病的,也不知真假。 端午节最隆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我觉得端午吃粽子仍然关乎季节。这时候,山上新出的箬叶正进入成熟期,如果在这之前采摘的箬叶,一是叶子太小包不住米,二是叶子太嫩容易破,而过了这个季节呢,叶子就老了,少了那一股清香。 粽子的主要原料当然是米,而且必须是糯米,才软绵可口,没有听说谁纯用粳米来包粽子的,糯米里最好掺点红豆,或豆沙,或火腿,千变万化才有吃头。糯米要先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全家坐在一起包粽子了,遇上人多势众的家庭,那种全家大小齐上阵的场面也是蔚为壮观的。我知道两种包粽子的方法,一种叫“尖角粽”,一头大一头小,棱角分明,显出那小巧玲珑的模样来,甚是美观。另一种叫“枕头粽”,真是和一只扁平的枕头差不多。包粽子的绳子用撕成条条的棕树叶子最宜,棕树叶的味道煮进粽子里,更增添了一种香气,和青青的箬叶在颜色上也浑然一体。现在许多人用棉绳甚至用时下流行的包装带来扎粽子,那模样就太恶劣了。 包粽子也是要有点技术的,包太松了会散架,下锅一煮成了一锅米,粽子已无处可寻。包太紧了米转不过身子来,不容易熟。煮粽子时还要放一点碱,才真正是色香味俱全。 说到粽子就想到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端午节那天的一大早就去邻居家串门,正遇上邻居家在吃早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桌子上除了各色菜肴,中间还放了一大盆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主人见有客人来访,礼貌地请他一同共进早餐。那人连忙推辞说:“不、不、不,我刚从家里吃了早饭来,也是大鱼大肉,吃得饱饱的,连一粒饭也塞不下去了,除非是尖角粽子,看还能不能尖下去两个。”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 河 紊袼怠4怂党鲎远 骸恫芏鸨 贰4呵锸蔽夤 页嘉樽玉愫 ┒乐螅 紊瘢 廊税Ф 乐 视卸宋缃凇?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着《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采纳哦
㈢ 吃粽子有什么讲究
端午节临近,香喷喷的粽子上市。不过健康专家提醒,粽子好吃但不要贪嘴,往年因多 吃粽子而闹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下面,看看吃粽子有哪些禁忌:
一、粽子在未熟时不能吃
看着可口的粽子就在眼皮底下,袅袅青烟,粽叶飘香,让人忍不住想“趁热吃”一把,殊不知,粽子是要在小火慢慢熬了之后才能真正的熟,而不熟的粽子不仅味道不佳,且极难消化,对人的胃产生极大的负荷作用。
二、吃粽子时不能太快或太多
每年都有一些因为吃粽子太快或太多而发生消化不良甚至有类似窒息事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消化能力较差的原因,极其容易 因为吃得快或者多而使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家佳福食品公司提醒您,在吃粽子时,最好是 一旁佐以茶,一边细嚼慢咽的品尝粽子,一边喝茶,这样有助于吞咽和消化,而且,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粽子时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其极不易消化,建议可以吃迷你粽子。
三、不能吃储存已久的粽子
自制的粽子未经过真空处理,保质期是极其短暂的,如是天气炎热,最好及时吃掉,万 一不行才存储在冰箱中,但最好在4天内吃完,且再次吃时一定要再次煮熟,要不会硬邦邦的,一点粽子的味道也没有了。当然,若是准备多存储些时日,可以选择真空包装的粽子,其的保值期一般是180天。
四、以下3种人切忌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胃肠道病患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 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3、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 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明祖食品提醒您以上人千万不可随性而吃,实在想吃了,尽量少吃。
五、在端午佳节前夕,提醒大家几点吃粽子注意事项,让大家过佳节无健康负担:
1、传统粽子大致分为南部粽或北部粽,两者差别在于,南部粽是将未经油炒的糯米直接与馅料包入粽叶,以蒸笼蒸熟;而北部粽则是糯米先经油炒,再与馅料包入粽叶后,直接水煮。两者比较之下,是以南部粽为较健康的选 择。
2、糯米为含醣的五谷根茎类,若食用过量,血糖同样跟着上升,皆需多加留意。且糯米为支链淀粉不易消化,以一般女生拳头大的粽子而言,建议每日摄取量勿超过两颗,避免肠胃功能不适,如: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甚至是急性肠胃炎等问题症状出现。
3、食材的选择:尽量以瘦肉或豆干来替代高脂的五花肉或肥绞肉,蛋白质价值相同,却可避免不必要的油脂摄取。咸蛋黄的胆固醇与钠含量皆高,建议尽量不选用,以乾香菰、菜脯、竹笋或蒟蒻丁为主,纤维量的增加可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坚果类的栗子或花生含有维生素E,但因油脂与热量偏高,建议酌量使用以搭配口感为主。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建议减少馅料的高油爆炒,可尝试以香椿提味。市售粽子许多都尝试以五谷米为主,五谷米的纤维量约为一般糯米的四倍,五谷粽的选择可为健康与血糖稳定加分。
4、一般粽子大小约3-5份主食,可替代一餐的主食份量,建议再搭配1-2碗的小鱼乾苦瓜汤或海带豆腐汤,补充适量蛋豆鱼肉类与与充足的青菜量,即可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5、调味品的选择,如:酱油膏、辣椒酱或 甜辣酱等含钠量高,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或肾脏病人而言,容易引起血压上升,且增加肾脏的负担,建议少量食用或加水稀释后再使用。
【养生闲谈】
端午节将近,很多朋友在市场上买粽子时不怎么注意包装上的问题,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当前市场上的粽子、糕点等节日食品多不胜数,可是经过质量监督部门检查过关上市的商品却不多,尤其是个体户和一些制造条件差的手工作坊制造出售的“三无”产品,其成分和质量不得而知。所以大家在买粽子时,对于没有卫生合格证、商家名和商家地址的“三无”产品,切勿购买。
很多朋友为了省事爱把粽子当早餐吃,还有少部分特别钟爱粽子的朋友甚至拿来当正餐,端午连续几天都把粽子拿来当饭吃。少数人每个星期都从商场或超市里买大量的粽子, 一次就带走二十来个,拿回家就扔在冰柜里,天天拿个当早餐。
据相关资料上说:粽子是糯米做的,其本身就很难消化,早上吃粽子的话,糯米滞留在消化道的时间更长,会分泌更多的胃酸,假如你有胃病等消化道疾病的话还会因此而导致发作。粽子从冷藏室里拿出来之后,应该把它加热巨晕,待其变软后再食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夜晚睡觉前切勿将粽子当宵夜,不然这天晚上你别想睡个好觉了。
吃粽子时最好备点红茶或者绿茶,边吃粽子边喝茶,这样既方便下咽也帮助消化;每次吃粽子的量也要控制,切勿贪食,最好是买小型粽子。另外,粽子也要吃得清淡一点。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的人吃粽子可选素粽,不要放糖,不要吃得太甜;有胆功能和胰腺功能的病人,最好放弃肉粽和蛋黄粽,因为比较肥腻和高蛋白的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胀,使疾病急性发作。
㈣ 棕孑怎么做好吃
方法/步骤
把大米,薏米,绿豆,花生,糯米放盆里,淘洗干净,加水,刚刚淹没食材就可以,加白糖适量,冰糖两块。多种食材,比单一的糯米要好吃哦
自己做出来的会觉得更好吃呢
注意事项
㈤ 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讲究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
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这些人不宜食粽子
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
健康吃“粽”有窍门
虽然专家们建议美味的粽子不可多吃,但只要掌握好窍门,美味与健康其实可以兼得。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除了少油、低热量外,还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许多包装粽已经开始标示营养成分了。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食物搭配: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不仅享受美味,还可营养均衡,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8-06/05/content_8314578.htm
㈥ 粽子怎么吃才好怎么做呢
关于粽子的传说和由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粽子的吃法有“南咸北甜”之分,粽子怎么做才好吃哪?这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南方多以肉粽为主,北方则以甜粽为主,但是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总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做粽子所用的是食材的选择,制作流程,煮粽子的火候。
1.糯米洗净后提前浸泡数小时,粽子容易熟。干粽叶用热水泡两个小时,泡软洗净,去掉头部。
2.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这种方法也可以把红枣换成猪肉蛋黄,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食材。
3.粽子一定包严实,绑紧,不然很容易露馅或者煮到最后,糯米和粽叶分家。
4.煮粽子时,用重物压着,这样粽子不会散。先用大火烧开,小火慢慢的焖。粽子里的糯米容易熟透。
要想粽子好吃,必须选好的食材,这是最基本的,糯米提前浸泡,粽叶的处理,煮粽子的时间和火候都很关键,喜欢的朋友们可以试试。粽子虽好吃,但是不要过量。
㈦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㈧ 一斤粽叶包几斤糯米 一斤粽叶能包几个粽子
一斤粽叶包几斤糯米
一斤粽子叶包五斤米,看粽子叶大小,大的35个,小的40个,一个一条绳子。
4-5斤米,多少由你包粽子的大小决定.
粽叶有芦苇叶和竹叶。大多是干的,因为便于储存。新鲜的是否填加防腐剂就不好说了,如果是直接采摘的没有问题,如果在市场买的就真的不好说了。另外,颜色太鲜艳的不要购买,很可能是用硫酸铜浸泡过的。
新鲜粽叶怎么包粽子
1、准备好材料。粽叶、糯米以及其它食材。
2、将糯米泡在冷水中,大约泡3-4个小时,然后控干水分。
3、粽叶也需要提前浸泡哦,泡开后最好煮沸消毒一下。
4、此处高亮!拿起两片粽叶,光滑的一面朝上,自底部卷起,呈漏斗型,漏斗下方要包紧一点哦。
5、接下来,要勺子挖适量馅料装入粽叶中,并用勺子压实。
6、之后将突出来的粽叶折过来,并且将两边的粽叶轻轻压下,然后将剩下的粽叶折好,并将折起来的小尾巴朝里折。最后用绳子或白线将粽子扎起来。
㈨ 吃粽子不小心会中毒,正确吃粽子的方式是怎样的
事实上,如果吃了粽子会中毒,该粽子可能是含有了硼砂,这种物质服用过量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对于普通粽子,只要加热以后适量食用,搭配相关的蔬菜就没有什么问题。
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许多粽子当中所含有的硼砂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硼砂的化学成分是四硼酸钠,是一种含水硼酸盐的矿物,硼砂易溶于水且带有甜涩味。因为它的特殊性,许多商家会将其夹在种植当中,吃粽子的口感变得更加的好,保存也更加的长久。
含有硼砂的粽子吃多了会导致人体中毒。
这是由于硼砂造价便宜且服用效果好,有一些无良商家就会给食物当中添加一定程度的硼砂。人体在摄入过量硼砂后,就会立刻产生胃酸反应,并形成硼酸。由于硼砂不仅难以被排出还会在人体内聚集,都会引发人体的硼砂中毒现象。轻症和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很相似,会导致脑和肝肾、皮肤黏膜的过敏和损伤。引发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问题。症状严重时不仅会导致昏迷,甚至还会产生休克,甚至是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