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广西钦州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钦州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如跳岭头、采茶、龙舞等民俗。钦州岭头节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长、最红火、最热闹的节日,向来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每年农历八九月间秋收之后,钦州各地在习惯范围内,一村接一村轮流举行。举办岭头节的村寨,村民们合伙宰牛,家家户户做“牛红生”和“岭头饐”,大宴宾客。参加岭头节又叫“吃岭头”。岭头节的核心活动是“跳岭头”(傩舞)。傩舞本是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就是“跳神”,壮族称“跳鬼庙”,汉族称“跳岭头”、“跳鬼僮”,后来从宗教祭祀演变为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跳岭头”的地点一般在村头社树下的地坪,由相对固定的业余班子表演,附近各村群众赶来观看,场面热烈,通宵达旦。这样的节日,当然也是青年人谈恋爱的大好时机。
‘贰’ 农村领头节的由来是什么
岭头节到来之时,主办村便请来一班"鬼师"(巫师)来跳岭头,意在酬神祈福。届期远近村民咸集,主办村杀牲设宴,盛情款待,一连两日或数日在岭头跳舞唱歌,通宵达旦鼓声不绝,场面非常热闹。跳岭头的"鬼师班"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头一天晚上,鬼师先在村旁矮岭或草坪所立的庙地设坛安师,俗称"收地头",旨在请祖师(北帝)诸神收禁五方妖邪。安坛时用色纸写上神名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偈联分别张贴在神坛中和庙坛门楣上。接着打一阵锣鼓,这样就算是"开庙"。次日早上,鬼师班全体人员齐集神坛,用竹蔑、色纸制作成的"龙船"、"牙旗"等物供放神坛上,然后跳"高脚师":由一人带上面具,穿上龙褂,手执系铃、朝筒,打一阵锣鼓唱一句歌词,松明火把照得庙场通亮,村民聚集庙场周围观看表演。灵山县现有"跳岭头"的老师班127个,其师承基本上都与邓阳村清河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叁’ 师公戏是怎样发展的
师公戏是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一带。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也称木脸戏。最初剧目的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有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
除广西外,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与师公戏同属一个类型。由于各地师公舞均有相对统一的祭祀内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饰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风格特色。
跳岭头衍生师公戏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在古籍记载中,“跳岭头”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祭祀活动,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祀戴面具舞蹈。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跳岭头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它始终伴随着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一系列文化艺术现象,当代学者称之为“傩文化”。
桂南民间盛行跳岭头。由于桂南地区各地区各村庄的节期有所不同,所以跳岭节的日期也各有不同。每年的八月初三、初四,或于九月十五、十六跳岭节,是桂南人们走亲访友的节日。而岭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看跳岭头。
跳岭头的传统节目有《跳三师》、《扯大红》、《捉妖精》、《跳仙姑》等。每跳完一个节目,接着就唱这个节目里的人物故事,观众看表演时,不时结合剧情燃放鞭炮。特别是演到捉住妖精时,鞭炮齐鸣,场上的气氛更加热闹。
第三天是跳岭头的高潮,艺人们扮成天将,把这几天捉来的妖怪放进一条纸糊的龙船里,然后把龙船扛到河边,点火焚烧,放进河里,让这些灾星妖孽随水流去,让人们安康吉祥,平安度日。跳岭头结束了,岭头节也随之结束。
在古老的跳岭头活动中,师公跳神别具特色。“师公”是人们对祭祀时巫师的一种称谓。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之中,“师公”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们心中可以沟通天地神明,并且向神明祈祷幸福具有崇高地位的职业。
“师公”,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男性才能从事、接替和承袭的角色和身份。我国汉文古籍中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觋”的说法。
师公技艺传习的内容中除神灵鬼怪、经书咒语、法事仪轨知识外,还有歌舞艺术知识。师公戏就是在师公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流传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和来宾、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等县。
在悠久的师公戏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师公技艺之中的歌舞技巧,被认为是师公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是师公技艺传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早期的师公戏,多是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祭祀、敬神、打醮、农闲时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时间。
师公戏在我国历史上先后被人们称为唱师、跳师、傩戏、尸公戏、道公戏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跳娱神舞,并且演唱酬神故事,从而使祭祀活动娱神、娱人。
清代中期以前,广西的傩活动处于师公歌舞阶段。清代中晚期时,师公歌舞逐渐向师公戏演变。
在清同治年间,师公戏开始广泛地吸收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以丰富演出内容。在戏中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戏剧的雏形。
清代诗人梁廉大曾经写过两首诗,描述重阳日乡人看“跳师”的愉悦场面,并给两首诗分别作了注脚:
遥闻瓦鼓响坛壝、知是良辰九九期;
三五成群携手注,都言大社看跳师。
重九日街墟尾大社每装假相跳舞唱歌,谓之跳师,人多注看,次早则沿门颁符,古乡滩之俗存也。
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
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疫时。
乡俗每值秋季扮万相唱歌谓之跳师,次日沿门逐疫,家家以黄豆羌丝祀祖,盖犹存滩之古俗云。
后来,在古典小说和其他地方戏种的影响下,师公戏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反映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小戏,其主旨亦由请神驱鬼和消灾祈福完全变为娱乐。但在表演形式上,师公歌舞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肆’ 我知道[ ]族的[ ]节都很热闹 还有那几个族的节日都很热闹
傣族,泼水节
壮族 1.铜鼓节
2.农具节
3.吃立节
4.农具节
5.花婆节
6.三月三歌节
7.牛魂节
8.药王节
9.吃新节
10.莫一大王节
11.擂背节
12.尝新节
13.跳岭头节
14.壮年
侗族
1.姓氏节
2.侗年
3.冬节
4.花炮节
彝族 开年节 唱哈节 护林节 跳弓节
太多了,你看参考资料吧
‘伍’ 广西灵山县的岭头节
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岭头节”。客家人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届时,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竭塘捕鱼,宰鸭设筵,祭祖敬神,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来年好顺景。
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跳岭头”,是灵山县大芦村“岭头节”中的重头戏,盖因其在山间岭头表演而得名。据村民介绍,今年表演“跳岭头”的是世代相传的“老师班”。表演者将头戴面具,身着戏服,拍击长鼓,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期间还穿插有武术及民间魔术表演。表演时间从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上午延续到农历十九日(9月18日)早晨。
当地官员介绍说,民俗舞蹈“跳岭头”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灵山县的“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头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灵山县一直希望能够组建一支岭头节艺术表演团队,融入当地农业生态旅游长廊中。
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的大芦村,位于灵山县城东郊8公里处,这里活跃着一批热爱民间音乐舞蹈的艺人,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习俗,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考察采风。
‘陆’ 跳岭头的介绍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在古籍记载中,它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汉族传统祭祀活动,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它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它始终伴随着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一系列汉族文化艺术现象,当代学者称之为“傩文化”。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柒’ 广西地区的 吃领头 ,是怎样的风俗习惯
民俗“吃岭头”
说到“吃岭头”必须从广西钦州民俗“跳岭头”说起,“跳岭头”是古代乡傩(戏)的遗存,古老的傩文化与历代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跳岭头”是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 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传统“跳岭头”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月余。“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必备一种点心叫“岭头”也称“糯果”(类似粽子), 即用糯米煮熟活成面包上红豆馅,然后用冬叶、竹叶、芭蕉叶包裹两只一对放笼上蒸熟,用来招待和回馈亲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捕鱼捉蟹,大宴宾客,俗称“吃庙”也称“吃岭头”。
‘捌’ 壮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1.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2.农具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 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3.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5.三月三歌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着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6.牛魂节
壮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是日,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7.王节
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8.吃新节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又称开青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尝新。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9.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10.擂背节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11.尝新节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12.跳岭头节
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13.壮年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来妖魔作祟,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玖’ 少数民族的节日的资料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1、蒙古族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2、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傈僳族刀杆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4、彝族火把节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5、白族三月街
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拾’ 岭头节。什么是岭头节啊
岭头节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