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通图片 » 发电报图片卡通
扩展阅读
边伯贤高清图片酷 2025-08-20 16:51:35
招研究生搞笑图片 2025-08-20 16:50:40
杨君墓志铭图片多少字 2025-08-20 16:50:01

发电报图片卡通

发布时间: 2022-05-13 21:34:50

① 说说电报的原理

原理: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现在,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欧洲的科学家在18世纪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1)发电报图片卡通扩展阅读

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中国1871年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在19世纪初发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电报大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20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② 发电报的原理

电报(telegraph)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原理】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 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划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标点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划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划”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划”;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

③ 打电报的来历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在十九世纪初发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电报大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目录 [隐藏]
1 电报之前的通讯方法
2 电报的发明
3 电报的发展
3.1 电报在中国
3.2 电报在香港
4 电报的使用
5 电报的衰落
6 参见

[编辑] 电报之前的通讯方法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进行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型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编辑] 电报的发明
欧洲的科学家在十八世纪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二十六条电线分别代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发明。两人并为发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

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 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密码。

[编辑] 电报的发展

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初期的电报只能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land line)进行通讯。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到了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Cable)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于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各地仍然要经过电线用来传送电报。尼科拉·特斯拉(Nikolas Tesla)等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四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无线电报的发明使流动通讯变得可能,配备无线电电报机的远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与陆地保持通讯,更能在需要时发出求救讯号 。

[编辑] 电报在中国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1871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1880年,李鸿章奏准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并在1881年12月开通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

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

[编辑] 电报在香港
在19世纪末期,英国人统治香港后,即积极发展电报网络,成立大东电报局,为香港工商界提供对外联络服务。1871年开始,大东电报局便于香港岛西部的钢线湾铺设电报电缆连接香港与外地。

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起飞,电报为香港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不少贡献。在电报最为流行的时期,上至大企业、大银行,下至一般贸易公司、制衣厂,都拥有最少一台电报发送机。

1980年代,随着传真机的普及,电报在香港即逐渐式微。2004年元旦当日,电讯盈科即停止电报业务。

[编辑] 电报的使用
电报的发明使到长途通讯的价格大为下降。最早期电报的传送成本,是依靠目测的摆臂式讯号机系统的30分之1。之后更随着技术的改良和用量扩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纪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负担用电报作长途通讯。当时负责经营电报通讯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设置电报局。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至于各大企业和政府多数拥有其电报专线。而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亦出现了使用专门透过电报传送新闻的机构,即现时的通讯社。当中路透社(Reuters)于1851年在伦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西门子 T100 型号的电传打字机由于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传送文字,而且必须要把文字尽量精简以减少字数。最早的电报用人手拍发,熟练的电报员使用摩斯码大约能每秒钟传送一个字母。后来在1920年代发明的电传打字机(Telex),将拍发电报自动化。电传打字机之间像电话一样以拨号接通,之后把讯息以打字的方式传出,使用与电报一样的技术传送。一般人都能使用电传,传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为减少出错的机会。在传真及长途电话普及以前,电传打字机曾一度遍及各地的办公室,专门用作长途通讯。

[编辑] 电报的衰落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自从电话网络数码化以后,电报通讯变成为数码通讯网络内其中一种以文字通讯的应用。当电脑、电子邮件以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日渐普及以后,电报更进一步被取代。现在一般人已不会使用电报通讯。传统的电报新闻(即电讯新闻稿)亦已由电脑、因特网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别的旧有应用环境下,才会偶然看见使用电传打字机的电报业务。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美国西联电报(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

现时,在北美地区,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维持电报服务,主要针对一些特别喜庆场合,或用作解决法律争议之用。而在日本,NTT东日本和西日本仍然为当地民众提供电报服务,主要用于庆祝新人、毕业,或丧礼治哀之用,而所传的电报,会按场合以特制的纸和信封印出。在英国,英国电讯在2003年,将电报业务拆成一间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电报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讯用途。

④ 看到早期电影里面发电报,电报员手指不断地摁那个东西就把电报发出去了原理是什么

电报的原理是在发射设备的载波控制上利用“开关”(电报的电键)来控制载波的输出的长短和数量,还有输出的间隔时间;这样在某个“单位时间里”就可以输出一组开关信号。习惯上把短信号称为“嘀”,把长信号称为“嗒”,这样由若干个由“嘀--嗒”组成的信号称为“电码”,再由规定的电码组成“电文”,由载波向空中发射,接收方用接收机接收后再翻译成电文,就完成了电报的发送过程。例如:S在在电码上,对应为“嘀,嘀,嘀”;O在电码上对应为“嗒,嗒,嗒”,这样国际呼救信号“SOS”的电码就是“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了。电报从发射到接收理论上是和电的传播速度一样的,主要时间耽搁在呼叫接收方和翻译电文上面。
现在很少用来作“民用”了,因为这不容易普及。
电报挂号是以前指类似于“挂号信”的通信方式。
以前的电报我好象记得是7分钱一个字,加急的是0.14元一个字吧,这么贵就是以前的通讯不发达,在这电报通讯中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多所造成的。

⑤ 电报是怎么发的,是什么原理,什么技术

【简介】电报(telegraph)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原理】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 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划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标点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划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划”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划”;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电报的加密方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个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将中文信息用二进制序列密码来加密?给你一串中文消息,你怎样来加密呢?
在此作者就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思路就是,既然是用二进制来加密文件,那么我们就必须先把中文消息转换成二进制数值,然后才能进行加密。
下面作者提出一种自己的做法。
模型是:中文消息——》四码电报——》二进制编码——》用二进制密钥序列加密——》
得到新的二进制序列——》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用解密密钥解密——》转换成四
码电报——》再转换成中文消息
对于这个模型,存在一个问题必需解决好,那就是怎样进行二进制编码。
我们知道,四码电报是一组十进制的数,如何用二进制把0——9准确地表示出来,这是一个关键,如果编码方式不好,很容易给攻击者留下后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同时在进行加密的时候还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我们要把四码电报用二进制序列密码来加密,还要把四码数组转换成二进制数码,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我们说到很容易走进一个编码上的误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走出这个误区呢?
下面先说一下,编码的要求:
1、四个位置上各个位置0和1的统计必需平衡,也就是说,当统计的数量到一定时,01必需平衡;
2、不能出现某一位的01统计有明显的差别,(这个很重要,这样不会给攻击者留下后门)
3、编码力求简单,均衡
因为0--9这十个数字对应编码要10组,所以就必需要用四位二进制的数组来表示
四位二进制的数组一共有以下的情况: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根据上面的要求;要达每个位置上01平衡,因此初步选择以下10个数码分别对应0-9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0 1 2 3 4 5 6 7 8 9
统计一下各个位置的01平衡性,发现每个位置的0和1个数都为5各占一半,符合我们的编码要求。
因此结合上一编文章的要求,我们这里就给出了一种避免留下攻击后门的四码电报编码方法。

⑥ 发电报是谁发明的

历史
早在莫尔斯之前,就有人想过用电来进行通信,最早的电报机应该是有着26根电线的机器。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英国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希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
上述这些幼稚时期的电报接收装置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的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进者提供了试验基础,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在莫尔斯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
莫尔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他从18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2]
自此之后, 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 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 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 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 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自助者天助。上帝没有创造奇迹,但上帝很公平。他没有使莫尔斯循着四十年的人生轨迹继续走向绘画世界的辉煌--尽管他已是时人公认的一流画家,但让莫尔斯最终实现他的发明梦想,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个席位,从此开启电子通信时代的新纪元。

衰落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自从电话网络数位化以后,电报通讯变成为数位通讯网络内其中一种以文字通讯的应用。当电脑、电子邮件以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日渐普及以后,电报更进一步被取代。如今一般人已不会使用电报通讯。传统的电报新闻(即电讯新闻稿)亦已由电脑、互联网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别的旧有应用环境下,才会偶然看见使用电传打字机的电报业务。
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2008年5月1日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电报技术即日起走入历史。
现时,在北美地区,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维持电报服务,主要针对一些特别喜庆场合,或用作解决法律争议之用。而在日本,NTT东日本和西日本仍然为当地民众提供电报服务,主要用于庆祝新人、毕业,或丧礼治哀之用,而所传的电报,会按场合以特制的纸和信封印出。在英国,英国电讯在2003年,将电报业务拆成一间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电报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讯用途。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型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⑦ 战争时期如何发送电报

通过发报电键和音响振荡器发送电报。

采用莫尔斯电码的人工电报机由发报电键和音响振荡器等组成。发报时,人工按动电键使电键接点启闭,以形成点、划和间隔信号。

这样的信号经报路传输到收信端后控制音响振荡器,产生“嘀”(点)“嗒”(划)声,供人工听抄电报。自动印字的电报机以电传打字电报机(简称电传机)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电报机采用起止式工作方式。

在5单位电码信号的前后分别加有一个起动信号(空号)和一个停止信号 (传号)。电传机的收报器收到对方发来的起动信号即开始一个字符的接收过程,其中对应于5个单位信号依次产生5次采样操作,然后停顿等待下一次起动。

5个单位信号采样接收完毕,便自动进行译码和印字。由于收报器有一段停留时间,当收发两端电传机的通报速率(波特值)不完全一致时,停留时间有所增减,但仍能保持字符上的同步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速率差的积累效应。

电传机因采用起止式工作方式而能容忍一定的速率差。此外,字符之间可以有任意的时间间隙,故允许自由按键发报。起止式电码信号的传输又称异步传输。为适应数据通信的需要,现代化的电传机使用8单位电码,已由机械式过渡到电子式。

(7)发电报图片卡通扩展阅读

随着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到来,电报这种传统的通讯手段逐步退出民间视野。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紧张发报的镜头:

报务员坐在机器前,头上戴着大大的耳机,时而右手按着电键,嘀嘀嗒嗒发出一串电码,时而聚精会神听着电报码,把它们翻译成文字抄录下来……

电报,曾经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有效、最可靠的即时通信方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展柜中的历史,电报业务急剧萎缩,发电报的人也已是屈指可数。

新事物不断诞生,老事物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元素的电报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⑧ 电报怎么发出的怎么听起来一个声

就是一个声音!
但是这些声音是有长、有短的,短点称“嘀”,长一些的称“哒”.
通过声音的长短组合,来表示一个数字——数字组合,表达一个汉字

阿拉伯数字从0—9,分别是:
0:哒
1:嘀哒
2:嘀嘀哒
3:嘀嘀嘀哒哒
4:嘀嘀嘀嘀哒
5:嘀嘀嘀嘀嘀
6:哒嘀嘀嘀嘀
7:哒哒嘀嘀嘀
8:哒嘀嘀
9:哒嘀

然后根据声音的长短搭配,表示一个数字;再通过数字组合,表示一个“字”。
如,一个汉字就是由4个字母组成的,

假设“我”的明码是1234,发电报的时候就要:
嘀哒 嘀嘀哒 嘀嘀嘀哒哒 嘀嘀嘀嘀哒

然后,对方报务员抄收时,直接抄成1234,抄好后把电文按密码翻译“我”。
这样,电报就发出去了。

26个英文字母也是由嘀、哒组成!

⑨ 网上说的玩电报是什么

网上说的玩电报是指玩耍电报的意思也就是相当于这个人随意的发电报的意思。如果说一个人可以随意的发电报,可能是因为这个人是有一个电报机或者是一个特别有钱的人,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这些电报可能是非常的贵,所以可以随意的玩,也就是相当于可以致富这些钱。

电报的通讯方法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

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⑩ 电报的故事是什么

研究密码的弗里德曼

在现代战争中,截获敌方电报和组织专家破译,是电子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往往会关系到一场重大战役的得失成败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各国对电报通信,都严加保密。

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日本海军于1937年便使用了一种为保护最高机密而研制出的“九七式”密码电报机。这种电报机发报时,是采用两本按字母顺序编写的45000组密码。日本军方认为,它保密性极强,其中密码,世人难以破译,有利于军事秘密通信。

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上述日本的密码,还是被人破译了。是谁破译的呢?这人便是美国的密码奇才、破译高级专家——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191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密码的研究工作。从1938年起,他全力以赴地做破译日本密码和仿制日本密码电报机的工作。经过两年多呕心沥血地钻研,终于在1940年9月,通过一架仿制的“九七式”密码电报机,初步破译了日本的密码。1941年1月20日,又正好有一艘日本商船“日新丸”号驶人美国旧金山,美国海军情报机关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便派出几名士兵,化装成海关人员抢走了“日新丸”商船上用的“电报密码本”。虽说这商船用的密码与日本海军用的密码不一样,但总有一定启发,这就给弗里德曼掌握日本密码规律和精确破译日本密码,提供了一个条件。

此后半年多时间,弗里德曼破译了日本外务省与日本驻美大使馆之间的电报达270多份。此外,还破译了90%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出的密码电报。由于弗里德曼建立了这样大的功绩,先后荣获美国颁发的“公民特别勋章”、“最高功勋章”、“保障国家安全勋章”,并奖给他10万美元巨款。

1942年5月20日,日本联合舰队总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发给日本各舰的密码电报,又被弗里德曼破译,这就关系重大了。

因为,此时正是日美太平洋战争中一次大规模海战——“中途岛大海战”即将打响的前夕(日军6月4日凌晨发起攻击)。日本海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航空母舰8艘(舰载飞机400多架)以及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共120多艘,决心攻占中途岛,以达到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目的,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和西海岸。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从破译的密电码中得知日本海军的作战行动计划,喜出望外。但还有一事不明,就是日军这次军事行动要攻占的目标是哪里?密电码中只多次提到“AF”,这“AF”究竟是何地?这又难坏了尼米兹。尼米兹猜想是中途岛,于是从中途岛给美国国防部拍了一封电报,报文是“中途岛的蒸馏水厂遭到破坏,淡水供应十分困难。”有意让日军“窃收”。果然日本海军上当了:日军“窃收”到电文后,在发往日本东京的急电中说:“AF”淡水奇缺,必须在6月5日以前,把大量淡水运到“AF”。从日本海军这电文中使尼米兹证实了日军要攻占的目标“AF”就是中途岛,还进一步了解发起攻击日期可能是6月4日,因为日本海军自以为兵力强大,狂妄已极,想一天就拿下中途岛。全部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像半年前(1941年12月7日)突袭美国珍珠港那样——炸沉、炸伤美国军舰40多艘、击毁美军飞机260架、炸死炸伤美军47575人,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丧失战斗力达半年之久。

但是历史的进程并不都是按日本侵略者的意愿前进的。美国尼米兹海军上将,从弗里德曼破译的日军密电中,对日本海军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于是便巧作如下部署。

由山本五十六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机动部队4艘航空母舰,开进距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海域,派出第一批飞机180架扑向中途岛,企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此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斗群(也称航空母舰编队)已离开中途岛,开进日本第一机动部队4艘航空母舰附近,并派出了200多架飞机,前去轰炸日军的航空母舰。

当日军第一批飞机轰炸中途岛返回、正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日军第二批100多架飞机又挂鱼雷准备起飞的忙乱时刻,美国的两批机群先后扑过来,对日本的4艘航空母舰狂轰滥炸。此时,日本只有寥寥数架飞机拼死迎战,但如飞蛾扑火,已无济于事了。结果,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机动部队4艘航空母舰,都被美军炸沉。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乘胜追击日本的残兵败将,使山本五十六想一举攻下中途岛的美梦彻底粉碎了。

救救我们

如果你看过英国电影《尼罗河惨案》,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场面:制造惨案的兇手,为了隐蔽他们的阴谋,施展出“借蛇杀人”之计。比利时的侦探波洛,在房间里突然遇到了可怕眼镜蛇,在十分危险、又无法走脱的情况下,他机警地用手指敲了敲墙壁,隔壁的雷斯上校听到敲墙的声音,急忙拿着剑冲进波洛的房间,刺死了毒蛇,解救了波洛。雷斯上校来得如此之快,他是怎样知道波洛遇到危险了呢?原来,波洛在墙上敲的是“莫尔斯电码”——“SOS”的响声(嘀嘀嘀,啦啦啦,嘀嘀嘀),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遇险求救的信号,因此雷斯上校听到后,便急忙来援救。波洛巧用“莫尔斯电码”的国际上通用的遇险求救信号,因此雷斯上校听到后,便急忙来援救。波洛巧用“莫尔斯电码“的国际遇险求救信号,便化险为夷了。

那么,这“SOS”的响声(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嘀)是什么意思呢?又是何时规定下来的呢?

原来,在电报发明以前,航海的人们是以火花、音响和旗帜作为遇险求救信号。有了电报以后,1908年国际上一致同意,船只遇险时都用“SOS”作为呼救信号。这“SOS”是几个英语字的缩写,意思是“救救我们”。最早使用这一遇险求救信号的是美国“阿拉普豪伊”号轮船,那是在1909年8月,这艘轮船航行到哈特拉斯角附近时,机器发生了故障,无法继续航行,船上人员十分焦急。此时轮船不得不发出“SOS”信号,希望得到邻近海岸的救援。

这莫尔斯电码“SOS”信号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例如,1909年,白星轮船公司的“共和国”号船发生重大事故;1912年,“泰坦尼亚”号船的惨剧;1913年,“伏尔托诺”号船的火灾;1914年,“爱尔兰女皇”号船在圣劳伦斯河被撞沉……都是由于这些轮船及时发出“SOS”信号,得到援救,才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莫尔斯电码“SOS”信号,自1908年至今,究竟解救了多少人,这是难以统计的。但电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电报捉凶犯

用电报传送信息,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快;二是准确无误,“报文”一般不会出现差错。

电报为什么快呢?快到什么程度呢?以无线电报来说它是以电波的形式传送的,电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样,每秒钟约30万千米。这种速度要比当今3倍音速的飞机(例如美国名叫“黑鸟”的高空侦察飞机)甚至比20倍音速的洲际导弹(洲际导弹落下时速度)都要快许多倍。所以用“电”传“报”,即使地球上两点最远的距离,只需1/15秒就可以传到了,这不能不令人惊异!

1945年1月,英国首都伦敦各家报纸都以大的标题登载了一条追捕逃犯的消息,人们看后都争相传告,说:“这电报可真快!”这里讲的“电报真快”与逃犯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那年元旦凌晨,英国帕丁顿火车站的报务员收到一份从斯劳火车站发来的电报,说那里发生一起凶杀案,罪犯已登上7点42分开往帕丁顿的火车,座位是头等车厢第二节最后一排。报务员收到电报后,马上报告了保安部门。刑警队迅速在帕丁顿车站布下罗网,火车一到站,兇手就很快被捕获。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利用电报追捕逃犯真是快如闪电,逃犯即使乘上3倍音速的“黑鸟”飞机,想从英国伦敦飞到美国纽约,那也难逃法网。因为,“黑鸟”的飞行速度虽然是3倍音速,比步枪子弹刚出枪口的速度还快,但从伦敦飞到纽约也需1小时55分32秒,而电报只要一眨眼功夫,0.1秒钟就传到了。

此外,从以上事例还可以看出,电报是准确无误的。从斯劳火车站发来的“报文”说,罪犯已登上“7点42分”的火车,这“7点42分”不会误为“9点42分”,如果失误,那罪犯就难抓到了。电报为什么不会失误呢?

把电报同普通电话比较一下,就可以了解电报在这一方面的优点了。电报和电话在传输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干扰,如雷电、风沙以及各种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火花的干扰,有时还有敌特施放的电子干扰。普通电话传输的是连续的语言信号,对于上述各种杂音干扰是难以克服的,只好让这些干扰杂波和人说话的声波混在一起,送入接话人的耳中,所以有时听不清楚,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而电报传送的是“滴滴啦”一个个离散的、不连续的“电码脉冲”(脉冲是指一个极短时间的电流,正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虽然“电码脉冲也会受到干扰,但只要“电码脉冲”不被干扰杂波淹没,对方发来的“电文”内容就能反映出来。

特别是,在电报机的接收设备中,有一个“幅度鉴别器”,它能巧妙地对电报信号起到筛选作用。

人们事先确定好“鉴别电平”,当收到脉冲的幅度超过“鉴别电平”时,就输出“有电脉冲”。这就好比江河上有个拦水大坝,只有当水位超过大坝的高度时,才有水流过去。通常,“鉴别电平”是定在正常脉冲的一半以上。这样,只要干扰杂波不超过正常脉冲的一半,干扰杂波就被去掉了。有了“脉冲幅度鉴别器”,如同给电报戴上了一副“滤光眼镜”,大大增强了电报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了电报传送信息的准确性。当然,这是指正常情况下的收发电报。如果在非常情况下——喋血恶战之时,敌方施放强烈的电子干扰,或叫“电子轰炸”(即“电子战”),像海湾战争第一夜,美军几十架电子飞机施放电子干扰,就可能使电报通信失灵而中断。

此外,电报通信不容易出差错是因为有存文可查。电报通信能把对方发来的电文,自动记录下来,发电报的一方也能同时留下一份底文。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差错和留案备查。这对传送上级命令,尤为必要。以上电报的优点,是普通电话不具备的。

现在的“快速电报”,还采用了一种对“错误码元”能作自我检查、自行纠正(简称“自检自纠”)的编码方式,传送100万个码元,差错不超过一个,这就使电报的准确性更高了。

有一种“快速电报机”,当在70个码元中,出现3个以下差错时,能自行纠正;出现4~6个差错,能全部检查出来;出现6个以上差错,能大部分检查出来。检查出来以后,便通知对方,叫他“重发”,直到收下的“报文”,完全无错为止。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快速电报机”,在发报端安装了一整套自动检错和纠错设备。发报时,一边把电报发出,一边又将它存进“存贮器”。收报端收到电报后,一边“落地”(凿成电报纸条或印成字符),一边又将信息送回发报端。发报端把收到的“返回信息”与“原发信息”进行比较,发现有差错,就主动重发,一直到对方收到的电报完全无错为止。这对于传送上级命令,是完全必要的,以免一字之差,造成大错。例如,“凌晨2点发起总攻”,如误为“3点”,那将影响战争全局的得失成败。

密码真的保密吗?

其实,电报不仅快而准。而且它还具有保密性好的优点。

这是因为电报传送的信息(即报文),是一组一组的电码,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没法听懂的,不像打电话那样,谁都可以听明白。如果用电传机(由电报机发展而成)传送电报,由于采用均匀电码,每一个字符是由相等的电码脉冲组成,再加上传送速度很快,像打机关枪那样,那就更没法听清了。这就起到了一定的保密作用。

再就是,中文电报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组一组的数码组成。拍发中文电报时,先要将汉字译成数码,再把数码变成电码。具体来说,要拍发一份“见报速回”的电报,首先你要在电报纸上写好报文底稿,电报局的译电员就根据全国的统一的《标准电码本》,把报文中的一个个汉字,翻译成一组组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电码(“见”是6015,“报”是1032,“速”是6643,“回”是0932),再加上报头,报务员就可拍发了。拍发电报过程见下图。

报务员用“印码电报机”(也叫莫尔斯电报机,它是电报家族的第一代,至今有的线路仍在使用)拍发电报时,根据电码组合按下和放开电键。按下电键时,电路就接通了。这时电流经过电报线路,传入对方电报机的电磁钱线圈,使电磁铁产生磁力,吸动衔铁,利用杠杆原理,把印码轮(平时浸在油墨缸中)抬起,使它正好贴在移动着的纸条上。于是,在纸条上便画出了一条黑线。当报务员放开电键时,电路中的电流被切断,电磁铁失去磁力,印码轮又落在油墨缸中。由于印码轮离开纸条,纸条上便出现了一段空白。发方报务员不断用手指按下和放开电键,电路时通时断,在纸条上便印出了“点”和“划”的符号。收方的报务员把这些“点”和“划”抄译成数字,再由译电员译成汉字,就成了一份电报了。

由以上可见,电报确实具有保密性,如果没有专业的译电员,发过来都是“点”和“划”,或是“6015,1032”等等数码,一般人怎能了解其含义呢?

但是,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近代战争都告诉人们,在远离炮火纷飞的前线,还有一场隐形的激烈战斗在后方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那便是交战国双方彼此“窃收电报”的战斗以及“破译密码”的战斗,简称“密码战”。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对日本鬼子鸠山的生死斗争,就在于不能交给日本鬼子鸠山的“密电码本”。所以在非常情况下,军事上拍发电报,为“反窃收”、“反破译”都需要另外“加密”。所加的密码是一组组人为制造的令人很难摸到规律的乱码,经过双方秘密约定,而且又随时变更,或双方各自用电子计算机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进行及时转换密码。这样“加密”,只要加的密码不泄露,敌方即使“窃收”到了电报,但找不到解密的金钥匙——“密码本”,也是无法了解电报的内容。密码电报的“密”,就在于此。

此外,还有一种密码是“约定语式密码”,是事先与对方约定,把文中的词语用与原意毫不相干的内容替换。收到电报的人一看便知,别人却莫名其妙。1984年11月6日,日本《每日新闻》登出一个寻人广告。广告的文字是:“二郎,恶友已离去,请速归家,有热茶饭相待。母亲千代子启。”在一般人看来,这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广告,哪知是涉及到一桩诈骗案的“暗语”。上述广告文字,真正的意思就是:“鹫,警察不在了,速来联系,同意付款,森永公司。”像这样“暗语”式的密码电报,倒像是敌特相互联系时的“黑话”。要破译它,就太难了。

以上仅是密码电报的几个简例,随着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密码电报更加复杂难破译了。例如,把要传送的文字,逐个用数字加以置换,并及时加上只有己方才明白的数码。对这种密码,除非搞到对方的“换字对照表”,否则破译是十分困难的。据报刊报道说,早在1963年,美国的白宫和前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就建立了一条“直接电报通信线路”,这条线路从莫斯科经过英国伦敦,然后通过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对这条线路,人们叫它“热线”。两国政府之间发出的所有电报,在发出时都是自动译成密码,接收时自动译成文字。可想而知,密码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