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基督教背景图片素材大全
扩展阅读
吃饭饭图片卡通图片 2025-10-04 02:03:34
微电影汉服高清图片 2025-10-04 01:56:25
复古优雅女人卡通图片 2025-10-04 01:44:31

基督教背景图片素材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4-27 05:49:49

‘壹’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宗教是什么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力最大的是基督教。这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成立的背景,受众的的人群,产生的影响。

这三大宗教之中首敬,影响力最大的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中的基督教徒远远超越其他的宗教信徒。

‘贰’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

原始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众多派别中的一派,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巴勒斯坦的历史密切相关。

古代以色列—犹太人是西亚地区的一个灾难深重的弱小民族。自公元前11世纪建国以来,先后被亚述、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与托勒密王国统治和奴役长达数百年,公元前2世纪罗马势力扩及东地中海后,犹太人的民族灾难达到了顶峰,反抗外族统治的斗争也达到了最高潮。

公元前63年罗马侵入巴勒斯坦后,庞培与克拉苏等先后四次占领耶路撒冷。庞培曾屠杀12000名犹太人,勒索巨款后,将犹太大部分领土划归叙利亚行省,设傀儡统治;克拉苏继而掳掠耶路撒冷,席卷圣殿一空,总数达12000塔连特。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军事贵族希律任巴勒斯坦国王(公元前40年至前4年),他任职期间曾残酷地镇压了犹太人民的反抗。公元前4年希律死后,罗马将巴勒斯坦国土三分,北部为加利利及外约旦,中部撒马利亚,南部为犹太,分别由希律的三个儿子担任国王。至公元6年又将犹太划属罗马直辖行省。在罗马数次入侵和统治下,除被屠杀者外,有记载的被俘为奴的人数达6万多人。犹太被划归直属行省后,所受统治和剥削更为加重,经过普查人口,厘定税金,犹太人民缴纳人头税、农业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此外还要向圣殿交什一税。流落他乡的犹太人,每人每年也要向圣殿交两个德拉赫麦的贡赋。在这种残酷的剥削下,犹太人民尝尽了国破家亡之辛酸,发动了持续不断地反抗罗马的运动。公元初,加利利的犹大、约旦河谷的奴隶西门、牧羊人阿斯朗琪先后起义,自称犹太国王,掀起抗交人头税的斗争,结果被叙利亚总督瓦鲁斯率领的两个军团镇压下去,起义地区的人民被屠杀与掠夺,2000人被俘后钉死在十字架上。直到公元66年前,起义和反抗连绵不断,加利利的犹大的三个儿子先后担任起义领袖,自立为王。其中二子于公元48年失败后被罗马巡抚钉死在十字架上,另一子曼那汉是犹太战争开始时的领袖之一。此外,还有伊里查起义,斗争长达二十年。至公元60年代初,由于罗马的高压政策和罗马军队再次抢劫圣殿金库,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从而爆发了遍及巴勒斯坦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者占领耶路撒冷,烧毁债券,杀死罗马步兵队,并得到其他地区的响应。罗马派军3万人前来镇压无效,公元68年又派大军围剿,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始被攻陷,起义失败。

‘叁’ 请问基督教的源头在哪里

基督教的源头在巴勒斯坦地区。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海各地,公元四世纪后逐渐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族键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为睁察了说明"基督教"的确切概念,本词条称"新教"为"基督新教",而不是惯称的"基督教"。
更多关于基督教的源头在哪悉穗茄里,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5ed04161582283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肆’ 沙发墙上挂什么画比较好,比得兔,基督教家庭背景墙挂什么好呢

基督教家庭,背景墙一般圣母与童女类,那是慈爱的像征,或挂耶稣像。。

‘伍’ 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人物、时间、地点人物

基督教产生的时间 公元1世纪、地点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了反对罗马的统治创立。创始人是耶稣。

‘陆’ 请问这个图片是基督教吗本人是基督教,帖在客厅当电视背景墙不知道有没有关系的

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分格,
当背景墙是没有关系的,
因为基督教也有这样的风格。

望采纳,谢谢。

‘柒’ 基督教在罗马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背景是什么

公元初年,在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现今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后来影响着整个欧洲社会的宗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居住在这里的希伯莱人,深受民亩慧缓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双重痛苦,在平民和下层劳动者中间,反抗罗马帝国的占碧好领,向往平等友爱乐园的愿望被反映在耶稣·基督所阐明的教义之中。因而它代表了受压迫的穷苦人民的愿望,迅速得到传播。在它产生的最初3个世纪,罗马帝国以残酷的手段镇压基督教的活动,所以它只能以秘密的方式传播。耶稣本人也在公元29年.被罗马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彼拉多下令处死,钉在耶路撒冷街头的十字架上。由于没落的奴隶制社会腐朽和罪恶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普遍感到要寻求一种精神上迅模的依托,因而,尽管遭到残酷的镇压,基督教还是不胫而走,很快在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域中传播开来。公元2世纪末,连首都罗马也有了基督教徒的地下活动。他们利用罗马人在住宅地下挖掘的“地下茔窟”(Catacomba)举行秘密的宗教仪式,在这些场所,为了应付罗马士兵的搜捕,往往用十分隐晦的象征手法,画上双关的、符号式的图画。例如以鱼表示耶稣,孔雀表示永恒,葡萄表示天国,牧羊人表示上帝爱护人民等等。

‘捌’ 基督教的历史作用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基督教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之后,基督教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驯化野蛮人的基督教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特别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知反抗着世俗权力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比如,耶稣殉难之后,又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殉教,圣·奥古斯丁的忏悔)。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惩罚,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会。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德,才能在无限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验伦理,逐渐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节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基督教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腐败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反抗,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强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基督教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逐渐变成文明人。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在世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昔日的罗马帝国统一。正如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温斯顿·邱吉尔所言:“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获胜的野蛮人也同样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虽然他告弊中们并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义和神灵的启示。一条联接着欧洲各个民族。一个世界性机构遍布所有国家,它无比强大,而且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惟一成为系统的机构。这一机构的首脑是罗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职的形式,恢复了罗马皇帝已经丧失的权威。”(《英语民族史》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温斯顿·邱吉尔着,薛力敏林林译,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P83)

正是凭借着圣徒的榜样激励、教会的超然权威、教义的普世正义、教士之布道安慰、仪式之庄严魅力、信徒之坚定虔诚……才培育出互助、慈善、克制、苦行等社会公德。僧侣们的开荒拓土,教堂和修道院对弱势者的庇护、对穷人的赈济、收养鲧寡孤独、安顿迷途旅客,教会医院救死扶伤,特别是救助那些被遗弃的罪犯和传染病人……等等,宗教场所不仅成为施善育德和救死扶伤之地,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源泉,交战双方不得进入宗教场所,已经成为世界通则。

二、改变社会结构的基督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三大功能。

1,教会成为凝聚社会大家庭的组织纽带和自治权威,也成为秩序与和平之源。不仅是罗马教廷提供了西方属灵世界的统一权威,而且各地方教会也成为社区自治的组织核心。这种以教会为组织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对结束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来说,具有着远比世俗政府更强大的功能。怪不得有人戏称:“梵蒂冈的世界性权威就是宗教领域的‘联合国总部’。”但与现在的联合国相比,梵蒂冈的统一权威具有悠久的传统,而联合国的权威仅仅是二战后的产物,所以卜塌,梵蒂冈对世界各地的天袜山主教会的权威之有效,远非纽约联合国总部对各成员国的权威所能比拟。梵蒂冈训令对全世界的教徒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而联合国决议却难以真正约束各主权国家的行为。

2,基督教信仰,逐渐凝聚起整个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识,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世俗权力及其利益的超验良知,随着教会的普及和日渐扩张,这种独立于世俗王权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识,逐渐变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宗教权威,在世俗政权本身无法形成对最高权力的内部制度化制约的情况下,基督教作为社会性的精神权威,发挥着从外部制约世俗王权的作用。由此,基督教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在世俗政府的权威之外,造就了另一个独立的属灵权威,构成了两种权威、两套法律、两种责任的并存。神权的确立及其教会财产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变成一神教的同时,也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元社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西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由一元变成二元,神权与王权、教会与政府、僧侣与俗人、宗教法与世俗法……的并存,构成了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一是僧俗并存并日趋走向政教分离,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并存。正是在两种不相上下的社会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对抗中,西方社会才能逐渐形成两种统治力量相互制约的权威均衡,为西方制度向自由宪政的演变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3,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验基础。在基督教成为古罗马的国教之后,不仅教会法在技术上为世俗法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对象,而且对来自超验正义的教会法为法治秩序的超验基础,于是,西方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稳定的普遍的规则,首先,法律来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恶法,《摩西五经》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仅仅来自恺撒,就很容易变成主要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恶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会被尊重、被自愿服从,整个社会才能具有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公共意愿。否则的话,法律要么变成“恶法”,只服务于统治者的意志;要么形同虚设、被法律之外的潜规则代替。

三、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督教从人文精神的特质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讲,基督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

1,基督教的教义及其神学思想,对西方的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教义提供普世道义,拉丁文提供统一文字,自耶稣殉难以来的西方,没有基督教背景的一流精神产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神学、哲学、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建筑,只要是人文和艺术的创造,无一不打上鲜明的基督教印迹。不要说神权时代的人文精神被基督教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现代西方,基督精神也为人文创造提供深层的滋养,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非理性主义运动之中诞生的文化巨人们,尽管以复兴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来对抗神权主宰的中世纪,但是从但丁的《神曲》到意大利三杰的绘画,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从康德的绝对律令到尼采的超人,人们都能看到基督受难的形象和听到天国的钟声。可以说,基督教已经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标志。

2,基督教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卓着,不仅是与基督教传承直接相关的古典遗产,还有大量异教和异端的文献资料。经院神学家对古典哲学做出的独特性解释,对古典精神的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教会开办的神学院为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现代的大学及其研究制度的母体。教会、修道院和神学院训练出大量的教师、学者、法官、外交官和内阁大臣。教会的慈善事业也包括资助艺术创作,西方的音乐、绘画和建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没有教会所提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
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

近现代以来,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制度,基督教的信仰征服已经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展,而且一直持续到当代世界。基督教及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先后造就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利坚新帝国,并由武力的征服和占领的殖民扩张演变为资本的扩张和福音的扩张(道义扩张),基督教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意识注入了“传播上帝福音”的道义动力,其世俗化进程表现为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资本”为了利润而进行的无远弗界的扩张中,虔诚而富于献身精神的传教士,也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地传播福音,甚至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传教士的足迹。

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历史富于戏剧性的发展证明:自发形成于特定地区的基督教、市场经济和自由宪政,之所以具有难以抗拒的扩张性,就在于它们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与人性的内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确立人的尊严、鼓励自由竞争、确保和平秩序和激发人的首创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渐显露出其普世性品质,被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变成难以抗拒的历史大势,顺治者昌而逆之者亡。

‘玖’ 基督教背景与早期基督教艺术 古埃及宗教观念与金字塔建筑的关系

督教在非洲大陆的传播,始于埃及。

据传说,埃及基督教的奠基者是彼得的弟子马克。这位来自罗马的传教者,在埃及犹太教徒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徒①。犹太居民是在公元前就进入埃及的。公元初年,他们已经散布在昔兰尼加到努比亚之间的埃及广大地区,尤其在亚历山大城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可以大致推测基督教传入埃及的时期,约在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早期,埃及出现了早期基督教文献,内容主要是反犹太教的。这说明,此时基督教与犹太教之分野已十分鲜明,争论已十分尖锐,基督教在埃及的势力已经相当可观。

公元180年,首次出现了关于亚历山大城基督教会组织的记载。此时亚历山大城的教会是由主教和12名长老所领导。公元189年,长老们选举了德米特里乌斯为主教。他在位长达43年①。

从一开始,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就对基督教抱有警惕与敌视的态度。基督教以它平等、博爱的朴素教义在普通埃及百姓中传播,无疑意味着对统治者与压迫者——罗马人——某种形式的抗议。所以,早在公元203年,埃及的神学家克里门特就遭到罗马当局的迫害,逃离亚历山大城。

对基督教的迫害不久就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行动。公元250年,罗马皇帝戴克犹斯全面迫害基督教。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徒死的死、逃的逃。大批教徒在各种威胁之下被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公开申明效忠罗马帝国和皇帝。此时,基督教在埃及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亚历山大城。因而亚历山大基督教会的溃散,就意味着基督教在埃及的严重受挫。

然而,基督教很快便从这次打击中恢复过来。因为促使埃及人民皈依基督教的社会因素——罗马帝国的压迫——更加残酷了。正是在戴克犹斯时期,罗马帝国已在经历它走向衰败的各种矛盾与危机。罗马人在埃及的统治也同样走向衰微。作为埃及生存命脉的水利工程逐渐废弛。又偏逢自然灾害:尼罗河枯水周期。罗马统治者又加重其赋税,并逮捕、拷打那些逃避赋税的人,甚至没收他们的财产。这样,衰落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基督教的势力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大批埃及百姓不堪赋税繁苛之苦,纷纷逃入荒原,基督教势力也随之深入荒原。公元257年,亚历山大城主教迪奥尼西乌斯面临迫害性审判。这一次,从挫折中复苏的亚历山大城基督教会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的宗教领袖。当迪奥尼西乌斯被放逐到卡夫拉绿洲时,他就乘此良机在当地居民中进行传教活动。戴克犹斯迫害的最终结果,却是基督教在埃及城乡的广泛传播,以及亚历山大城在埃及基督教会中无可争辩的中心地位。

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基督教遇到了一次空前的大迫害。为了克服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危机,戴克里先进行了改革。他将埃及划为三个省,每省派军事长官实行严厉统治,并增加军队与驻防军的人数。这样就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与此同时,加紧迫害基督教。对那些坚持自己信仰、拒不屈服的基督徒,动辄处死。公元311年,甚至处死了亚历山大城主教彼得。不过,这一次迫害尽管严厉,埃及的基督教会却没有溃散与屈服。许多基督教徒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以至戴克里先迫害时期又被称为“殉教者的时代”①。正是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堂在埃及广大农村取代了旧时的神坛。

在罗马人的迫害下,埃及基督教徒纷纷逃入荒漠,进行清修,逐渐发展起一种新的、修道院清修形式。中世纪欧洲盛极一时的修道院体制,盖源于此。到了公元4世纪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南山区,在上埃及的塔本尼西,以及在尼罗河东岸荒原上,都建立了强有力的清修组织②。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皇帝即位。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开始从敌视、迫害转变为利用。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亲自在尼卡雅召集宗教大会,讨论教内争辩不休的诸神学问题。埃及长老、神学家阿里乌斯的学说被宣布为“异端”。尼卡雅大会的一个成果,是由宗教法规宣布基督教三大主要的主教辖区:罗马、亚历山大城和安条克。承认这三个宗教中心指导其下属主教的权力。其中,亚历山大主教控制了从利比亚边界到努比亚边界大片地区的基督教会事务①。亚历山大城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宗教中心之一。由于亚历山大城是罗马帝国时代对红海印度洋贸易的起点,伴随着贸易活动,基督教也向南阿拉伯与埃塞俄比亚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古国采用基督教为国教,并奉亚历山大教长为自己的宗教最高首脑。

公元379年,西奥多昔乌斯一世即皇帝位。在他统治下,君士坦丁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跃而成为“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对于亚历山大城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与打击。从此,埃及的科普特基督教派(阿拉伯人征服以前,埃及人用希腊字母来拼写埃及语,这就是科普特语,科普特教派以此得名)同拜占庭正教之间不断进行教义之争,即科普特派奉一性论而正教奉两性论。这一斗争终于导致双方分裂。

科普特教派同正教的分裂,表面上看是教义之争,实质上却是由于亚历山大城所代表的埃及不甘受拜占庭帝国政治、经济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控制。科普特派基督教已是全埃及性的宗教,并控制着从昔兰尼加到努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大片地区的宗教事务。尽管如此,东罗马帝国仍然维持着自己在埃及的统治。

公元619年,波斯人入侵埃及。次年攻占亚历山大城。在波斯人短暂的征服期间,埃及科普特教会对波斯占领者采取敌视态度,但并不进行积极抗争。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641年占领亚历山大城。广大仇视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埃及人民和科普特教派,认为拜占庭在埃及统治的瓦解是罗马人罪恶统治的自然结果,因而不仅未对阿拉伯人实行抵抗,反而采取静观与合作态度①。

埃及以外受罗马统治的北非地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罗马很深的影响。不过,当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在北非当地居民的宗教生活中,尽管罗马诸神也受到祭祀,但当地原住民的宗教仍然根深蒂固。即使是罗马时代北非的浮雕,仍反映着对当地诸神如马库尔塔、维希纳等的崇奉②。特别是远离海滨的内地山区,罗马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基督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区的。

关于基督教传入北非地区的时间和路线,目前难以确定。大致说来,基督教可能主要是从埃及经过一些港口,特别是迦太基传入北非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世纪。公元197年,着名的非洲基督教神学家德尔图良已经指出,在罗马北非“基督教徒遍布四野、城堡以及岛屿”,“不同性别、不同年令乃至担任不同职务的人都转到”基督教一边。他在15年后又指出,基督教徒“在每一个城镇几乎都占多数③”。诚然,作为基督教的辩护人,德尔图良的话完全可能带有宣传的味道,难免夸大其词。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情况。到了公元3世纪初,在迦太基举行的宗教领袖会议上,已经有以阿格里平主教为首的70名总督领行省与努米底亚的主教参加。在240年前后举行的另一次宗教会议有90名主教参加①。

不过,我们迄今并未能发现早期的基督教堂以及修道院等建筑。这大约是因为,早期北非基督教一般首先在犹太教徒当中活动,吸收教徒,直至利用犹太教堂作为自己的活动场所。本世纪初德国考古队在北非的发掘活动表明,甚至直到公元3世纪中叶之前,还无法找到带有鲜明标志或文字的基督教徒的坟墓。因此,对于北非地区早期基督教之影响,也不应有过分的估计。

从传入北非那天起,基督教就带有鲜明的被压迫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色彩。北非人民从基督教博爱、和平的教义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在热诚地信仰天堂和上帝的同时,就暗含着对世上统治着他们的罗马帝国的否认。因此,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受到北非地区罗马统治当局的敌视。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80年,在西里城就审判了12名基督徒。公元203年,在总督领行省的土布尔波—米努斯市,又有6名基督徒被判投给野兽。其中有一位22岁的少妇佩尔佩图亚②。她的献身基督教的故事被写进一篇文献流传下来。

罗马当局早期对基督教的迫害,还带有某种自发和分散的性质。被审判的基督徒们的命运,往往还取决于某个总督或市政长官个人的态度和意志。进入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危机日益加深,即使是进行改革也无济于事。北非地区柏柏尔居民反抗罗马统治的活动也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人在北非开始推行对基督教进行大规模迫害的政策。

公元250年,罗马统治者戴克犹斯宣布敕令,要求臣民摒弃一切其他信仰,特别是放弃基督教。他还强迫帝国所有臣民公开表明自己忠于罗马帝国。在罗马北非,到处掀起捣毁教堂、没收财产、强迫基督徒叛教等活动。这一迫害活动,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又一次加剧起来。在罗马帝国迫害时期,更多的基督徒宁死不屈,成了殉教者。但也有不少教徒被迫叛教。特别是一些高级神职人员甚至同当局妥协。他们的妥协行为引起广大教徒不满。努米底亚地区的教徒拥立多那图斯为领袖,组成了多那图斯教派,坚持了反对罗马帝国的斗争。

公元4世纪初,迫于形势的发展,罗马帝国改变了它对基督教实行迫害的政策,转而承认教会。从此,基督教从一个“抗议的教会”转变成为一个压迫者的教会。罗马帝国在承认基督教的同时,却宣布多那图斯教派为“非法”。罗马统治当局同教会当局联手,共同残酷迫害多那图斯教派。

公元4世纪中叶,不甘受压迫的北非居民掀起了大规模的阿哥尼斯特运动。罗马当局迅速同基督教非洲教会组织联手镇压起义。这一形势促使阿哥尼斯特运动和多那图斯教派联合。后来,另一次柏柏尔人大起义——费尔姆起义也同多那图斯教派联合。罗马人的镇压,反而促进了多那图斯派的巨大发展。然而,教会当局在对多那图斯教派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雄辩的奥古斯丁。奥古斯丁以他出色的辩才,精彩的神学着作和超人的组织能力为教会赢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奥古斯丁的成就并不能挽救罗马帝国的统治,因为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公元435年,汪达尔人入侵北非,占领了迦太基。在汪达尔人百年统治期间,信奉基督教的另一个教派阿里乌派的学说,对罗马天主教实行迫害①。公元533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命贝利萨留率军攻克迦太基。汪达尔人败亡。天主教会又一次抬头,修建教堂,同时迫害阿里乌派、多那图斯派和犹太人。在被压迫人民中又出现了与天主教会对立的聂斯托里教派。而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无休止的辩论,使北非基督教会完全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①。

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北非,在摧毁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时,也摧毁了压迫北非人民的基督教。随着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北非地区基督教影响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若干教堂的废墟供人凭吊②。

本页面为铁血书库档案页,提供网友方便查阅,风格简洁,没有眩杂广告。希望带给您一个安静的读书空间,欢迎常来! 军事、历史、玄幻、武侠、网游、言情等大量小说,尽在铁血文学!
[一统天下][一统天下]

‘拾’ 古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

距罗马遥远的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东起波斯湾,西至埃及边境的新月形沃壤西南端,历史上经历了兵燹劫掠的遭遇。从公元前20世纪,它就先后遭受亚摩利人、喜克索人和埃及人的占领、蹂躏。公元前15世纪,希伯来人(原意是从大河那边过来的人,后来指以色列人,即:通称的犹太民族)开始进入这块迦南美地,并同迦南土着和腓尼基人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公元前13世纪,埃及人重新征服了这一地区,但其统治后来又被北方来的一个新民族非利士人所推翻,埃及帝国旋即灭亡。公元前8世纪起,亚述、巴比伦、波斯人相继入主迦南,使当地犹太民族一次一次地遭到打击和压迫。到公元前3世纪,这一地区又经希腊帝国的统治。最后于公元前1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犹太人对千百年的异族统治,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起义和反抗。例如公元66年,罗马总督野蛮地劫掠犹太人奉为神圣的耶路撒冷神殿及其宝库,遭到了犹太人的起义反抗,坚持达4年之久。公元70年罗马统治者对耶路撒冷的起义者和居民进行了血腥的报复和镇压,居民成为奴隶的达7万人之多。有些民族领袖由于斗争失败感到无能为力,就把希望寄托于宗教。盼望救主降临来拯救自己。这种盼望清楚地记载在犹太民族的宗教经典:律法书和先知书中。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反抗罗马的外来统治中,由于经济、社会也位以及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几个宗教 -- 政治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有:(1)撒都该派(the Sadcies),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律法书》(Torah),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2)法利赛派 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而组成,遵奉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3)奋锐党(The Zealots),亦译吉拉德派或狂热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他们的犹太当权者;(4)艾赛尼派(the Essenes),亦译敬虔派,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患难相助、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教规,寄望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记载,耶稣对撒都该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已门徒中有1人属奋锐党,现代不少学者通过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的部分信徒和艾赛尼源的库姆兰社团极为相似。基督教可能脱胎于艾赛尼派。
犹太人作为东方的一个民族,具有东方人的心理和文化特点,所以基督教创始时也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以犹太民族为主体,基督教还吸收了东方一些其他民族的思想.习俗和文化。犹太民族长期遭受异族统治,并和异民族杂居在一起,很自然地要接触许多外来文化,通过这种接触和交流,促使犹太教的一神论、末世论、魔鬼论等宗教信仰日益发展,这些信仰后来明显地反映在基督教的教义和崇拜仪式中。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基督教研爱的东方神秘宗教影响,(1)起源小亚细亚的母神崇拜,每年春分为纪念阿提斯神(Attis)死而复活的节期,到时候由祭司取血献祭; (2)埃及的伊西斯 -- 奥西里斯神崇拜中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这种崇拜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3)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信奉万物创造者和万物之父的太阳神密特拉,密特拉诞辰为冬至后的12月25日,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用血作洗礼,等等。 这些礼仪和节期后来明显地为基督教所吸收。
19世纪德国研究基督教的大卫.弗.斯特劳斯曾指出:毫无疑问,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但这乃是在这块士壤已经被外来成分所渗透和饱和之后。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在基督教的起源和最初形成期中,不是已经有西方和东方,有希腊罗马精神和犹太精神共同参与其中,它就决不会成为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宗教,特别是后来成了西方特有的宗教。 所以,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最后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就哲学思潮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着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以及鼓吹人类一体; 天人谐和,同受一位主宰支配,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犹太哲学家斐洛(约前20年 -- 约公元42年)还将这两种思想同犹太教教义融为一炉,一方面力图找出希腊哲学思想在犹太教圣经中的根据;另一方面则用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道,Logos)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思想,对基督教伦理的发展,教会体制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当时罗马帝国形成了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折衷主义思潮,流风所及, 初期教会不仅向往彼岸世界和来生的福乐,也注意此岸世界的行为和今生的遭遇。基督教既继承犹太教传统中某些合理部分,并吸收其他外来文化中的因素,在世界的环境中加强了世界化的倾向,这些都得归功于罗马文化的贡献。
总之,我们可以用国外的一位学者所说的话来概括基督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那时的世界,政治是罗马的,文化是希腊的,社会是异教的,宗教是希腊化东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