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切烦恼,莫向外求
一切烦恼莫向外求
烦恼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现在,把一支笔放到大家面前,问这是什么?在大人眼里是笔,在小孩子的眼里是玩具在小狗的眼里是磨牙棒,在蚂蚁的眼里是巨物。为什么答案不统一?这就是取决于认知,那认知又从哪里来的。
来源于从小到大环境的影响灌输。好比,见人恶,即内省,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笔本没有意义,叫什么都行,你可以叫它苹果,也可以叫它汽车,都行。是人为的赋予了它意义。
如果你有一定的觉照功夫,你去观察你的情绪,每次情绪起来之后,向内观照看看情绪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就是这个认知让你每次在遇到类似事件时都大动肝火,失去自我,内耗自己与他人。
好比你有一个别人提醒你,就是控制你的认知,那当对方说你时你就有情绪,你不会允许。好比冷落你就是不爱,那当对方冷落你时,你就有情绪,你不会允许。等等,都可以去回想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不允许,都是潜藏在你情绪背后的认知,耐瞎是你的限制性信念。
是它们把你绑住,让你紧张,焦虑,不安,占有,贪婪,恐惧,患得患失。并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让你如何了。外在的人事物跟笔一样,是空(中)性的。是你的认知在定义,在让自己作茧自缚,钻牛角尖。
当你内在的认知去定义外在人事物的时候,当下的人事物,就已经不是本来的样子了,而是另外一个你。你在给人事物加滤镜,失真了。那应该怎么办?借假修真,借着外面人事物修证自己,突破。
外在人事物的意义是帮你看到情绪,认知。应当感激。回到当下觉照情绪,做到念起即觉,觉知不随。念头如天空中的云,流经身旁的水,吹过的晚风,跑过的小汽车,只要看到它就可以了。芹册不要跟着跑,你跟着跑会很累,这就是内耗的本质。
或者把情绪背后的认知拎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限制性信念让你这么难过,然后转念或放下。放下不是放弃,而是随缘不变。回到内在放下自己的那些匮乏的标准,执昌首空念,要求,期待等等。
当你放下它的时候,也就放过了自己放过了别人。解决了自己的情绪,就解决了事。也就消了你的业,改了你的命。所以说,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怎么演,你自己说了算。修好自己,不要再去修理别人了。不要小看了自己的能量。
你觉悟了,好了,家就会好,大家都好了,国家就会好,世界就会好,天地就会好,天清地宁,世界灾难都会减少。
‘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
佛,就是觉悟心,就是佛修,就是修行,依教(佛陀的教诲)奉行也。通俗来说,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见解等。
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不要向外弛求,应该反观自心。自心觉悟就是佛。佛与道的究竟区别。佛是究竟脱离六道轮回,道教究竟是上天享福(未脱六道)。天眼是神通之一。法眼等都是方便说,要打开天眼,首先要修禅定,而修定,必须要严持戒律。所谓:戒定慧三学也。
不可以信仰两种教意。
(2)莫向外求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佛在灵山莫远求》是由 印能法师发表在《心中的菩提》专辑中的一首歌曲。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 勿使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待到山穷水尽处
自然得个休歇处 从此识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待到山穷水尽处 自然得个休歇处
从此识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叁’ 莫向外求
莫向外求
朝望
去年G20会前的一天,在同村微信群里看到在杭州工作的堂侄来到南宁的消息,便问他有无时间来北海玩玩,第二天正好星期六,懒觉中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果然他来到北海火车站了,年轻人就是风风火火,我约定到前面路口的公交站接他。
那天天气正好,没风没雨,因为北海是个海边城市,台风或翻风总是捉摸不定的,我问他想去哪玩,他说随便,我就开着车搭着他,到处溜达,北海离不开海,开车顺海边慢慢欣赏,就当着兜兜风,从国际码头往银滩,从银滩往金海湾,车子两侧,先是海边树影婆挲的防风林,再到海滩上低矮连片的红树林,从车窗是吹进的海风让人有些惬意,我一边介绍,一边缓慢开车,一路走走停停,他只听不说,虽然,一路上看到许多游客赤脚提鞋海边戏水,也没见他感兴趣,直到金海湾红树木保护区,我才转头往冠头岭方向开去。
不久,我们又到另一个方向的海边了,不过眼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绿色连绵的山丘,这就是冠头岭,是北海市附近唯一的山丘,可能是像顶帽子而得名,总之,海边有一座山总是有些看头。到了山脚下,我介绍给他说,山上有一座大寺庙叫普度寺,很多人来参拜,要不要去看看,他说可以啊,我便开车顺上山公路,来到半山腰处的呈台阶状依山而建的寺庙群伏亩桥处,车子开进寺庙右侧停车场里,快到中午了,边上正好有一家素食餐馆,我们就将到吃点东西,里面放着袅袅佛经的背景音乐,感觉是踏入了佛教环境之中,听着这佛教音乐,我一边吃饭一边讲起我们董事长讲课说起唐朝神秀、惠能两位佛学大师的做诗故事,前者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者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个比一个悟性高,他觉得挺有点意思。
从餐馆出来,我们从侧门进入寺庙大院,大院是一个大广场,中间放着供人们烧香的炉子,不少人在烧香,香气缭绕,我们顺台阶上到第一殿--天王殿,高大镀金的大缺猛肚弥勒佛笑咪咪地迎接着每一位参拜者,让我想起一幅对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再上一层便是大雄宝殿,最高一层是观音宝殿。一个比一个庄严堂皇,这座汉唐风格宏伟的寺庙,据说是根据北海出土文物的佛像、佛珠、西域僧人陶俑等史料,证明这里曾经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通道的历史事实而修建,也是供东南亚各国民俗文化交流的场所。
我们学着别人一个一个大殿地参拜,然后顺原路回到第一层的天王殿门前,此时,整个院子和大门自然而然地摆在眼前,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再往前遥望是天水相连…,大门由四根石材大柱组成牌坊式结构,中间门柱右柱书写着“两万里天波淼淼 白鸟翩翩怡性也须陶性”,左柱书写着“数千年法理悠悠 梵音缕缕山门更是善门”,门梁上的书写着四个大字“莫向外求”。堂侄好奇地问“莫向外求”是什么意思,我说:“我的理解是:到此一拜已经足够,无须再求。 二是寄托求助于他人,不如求助于自己”。他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耐宴
直到晚上叫在北海的全家人一起才吃饭时,他才透露此次他来南宁的目的是想求人借钱合伙做生意,那晚他决定改变主意了,也许是“莫向外求”给他的提示。后来,我从《六祖坛经》读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原来我的理解狭隘了,正如杜牧诗曰:“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看来,堂侄已经悟出其中的道理了…。
‘肆’ 求唯美古风背景图片,不要人物,做图片用,素净一些的比较好
这种可以吗?若看不到图,请留邮箱
‘伍’ 适合女生用的桌面背景图片有哪些
适合女生用的手机壁纸美图,iPhone壁纸高清,苹果手机壁纸图片,2019手机桌面壁纸,苹果手机锁屏壁纸,iPhoneXS壁纸,苹果XR壁纸高清,抖音超火的壁纸,抖音热门壁纸,点赞最多的壁纸,10W+壁纸。适合女生用的桌面背景如下:
女生壁纸关注我,你和你的壁纸都会比别人好看! 全世界只有不到3 %的人关注女生壁纸你真的真的很了不起 关注女生壁纸喜欢什么类型的壁纸,头像 以及背景图都特别的美。
我喜欢向日葵,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它都是面朝阳光的。我也想要和它一样,一直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你不喜欢我,我不怪你。可能是现在的我不够好,让你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吧。我一定继续加油,好好努力,让你重新认识我。
‘陆’ 莫向外求什么意思
“莫嫌册毕向外求”意思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
莫向外求,意思就是不用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同照镜子一样,去探寻自己就够了,即去除我执。
莫向外求,固姿简然有不求外道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求”自己的内心,愿行一切善,愿除一切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积累自芹芹己的福报。
(6)莫向外求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平时的心都是向外追求攀缘的,认为外在有我所需要的。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灵修或修佛之道。
心即是佛,莫向外求,性净明体为本体,佛名号和咒为用。体用不二,都是自性。咒即是心,心就是咒。
开悟是拨开遮障,见到清净自性的本体,恰恰是念佛持咒拨云见日的结果。
‘柒’ 你用过最好看的手机壁纸是什么样的
以前我的手机壁纸是不固定的,有的时候隔几天就会换手机壁纸,有各种风格的。风景的,建筑的,人物的,反正不管什么类型的都有涉及,一张壁纸不会超过两个星期。那么,我用过最漂亮的壁纸都有哪些呢?
在这之前,我会用一些风景图作为壁纸,我不喜欢太明亮的图案,所以我一般用的都是暗色系,那种湖蓝色,在加上古老的大树,一轮圆月,给人无限遐想,那种意境无法表达出来,看着这张图片整个人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好,很美妙,那种空灵的感觉,像古老的森林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悠远,是一张很美的图片,夹杂着点凄凉和幽静。
我对手机壁纸的要求很高,有的时候拿着手机,看到那些好看的手机壁纸心情也会好很多,手机壁纸首先要求画质高,再就是要好看,无论是风景还是人,之前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要不然拿手机玩的时候心情都会变得很糟。这样的话,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且好看的手机壁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些明星和演员的人物照还有那些具有地域风情的风景照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捌’ “莫向外求”出自哪里
“莫向外求”出自一道佛学理论:不向外求。
佛早就断言:有求皆苦。又说:无求品磨烂自高。心无外物,等同虚无。
莫向外求理解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
佛教认为,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
“莫向外求”还出自一句名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出处: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
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典故: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尘没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瞎兄漏。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着名的“龙场悟道”。
(8)莫向外求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灵修或修佛之道。
心即是佛,莫向外求,性净明体为本体,佛名号和咒为用。体用不二,都是自性。咒即是心,心就是咒。
开悟是拨开遮障,见到清净自性的本体,恰恰是念佛持咒拨云见日的结果。
念自性而见自性。
正如很多寺庙的外墙上都会画的“生命之轮”描绘的一样:阎罗王手里拿的,是一面镜子,上面映出的是包括“十二因缘”在内的场景。
镜子的作用是什么,是照自己的。所以,莫向外求,意思就是不用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同照镜子一样,去探寻自己就够了,即去除我执。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不执着,不期待,便可以看破滚滚红尘了,也就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