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气压带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雨中行走的孤独男人图片 2025-10-04 16:01:15

气压带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4-09 23:37:32

㈠ 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怎么画

一、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1、低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因为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二、南半球风带有3个,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


(1)气压带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一、低纬度环流圈

1、位置:位于赤道和南、北纬30°之间

2、形成原理:赤道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积云时释放的潜热驱动哈得来环流,高层大气向极地运动,在分别到达南、北纬20°~35°时下沉。

3、结果:由于空气在赤道上升过程中有水汽凝结,使得在南、北纬20°~35°附近下沉的空气较干燥,且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下沉的干燥大气使得这个纬度带少雨而干早,成为全球副热带沙漠地区,北非的撤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沙漠都位于这个纬度带上。

二、中纬度环流圈

1、位置:在三圈环流模型中,南、北纬30°~60°的环流称为费雷尔环流,由威廉.费雷尔提出。

2、盛行西风带:费雷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的近地层为西风气流。

三、高纬度环流圈

1、形成:极地环流是由极地附近的下沉气流驱动的。

2、下沉气流在地面附近向赤道方向运动,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一个极地东风带。这些寒冷的极地冷空气向赤道方向移动,最终在中纬度地区与较暖的西风气流相遇。

㈡ 高中地理,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问题,见补充及图片

7.8月份,直射点南移动,气压带芦纯风轿李带也跟着南移动了。并且,北半球的副高受闭哗迟海路热力因素的影响,已经被切断,成为高压中心,因此它的移动并不完全同副高一致。

㈢ 请告诉我世界上13种气候的名称、分布、特征和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这两个一定要有图片),谢谢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源尺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兆裂好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族铅。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㈣ 气压分布图名称的图片(地理)

气压带 太平洋 亚欧大陆顷猛 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 阿留申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雀枯桥压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亚速尔败枯高压

我自己整理的是一张表

㈤ 请告诉我世界上13种气候的名称、分布、特征和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这两个一定要有图片),谢谢

1、热带雨林气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2、热带草原气候 :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散闷档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3、热带季风气候 :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4、热带沙漠气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两种):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6、地中海气候 :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7、温带海洋性气候 :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8、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9、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10、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形成原因: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

气候特点: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

分布规律: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

11、极地苔原气候:

形成原因: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

气候特点: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

分布规律: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12、极地冰原气候:

形成原因: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气候特点: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分布规律: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5)气压带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

1、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2、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罩哗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3、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气流冲乱、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终究还是可以主要归结到辐射因素上。

4、纬度因素 :地球形状和运动

地理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通常情况下,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及内陆降水较少。

5、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热能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和

6、地球自转、公转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影响。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几乎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7、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气候的因子包含气温、雨量、气压和风。

8、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为湿度和热量。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地形地势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气候中的阳坡效应和阴坡效应,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对气流产生阻挡和抬升作用。

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云层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

10、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气候

㈥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不同吗哪里不同分点回答

气压带是一样的

极地高气压带、皮答、、、60°是副极地低气压带、、、30°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兆仿、、、还有赤道低气压带

风带是由气压带造成的、、、风由高族握纤压到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望图片可以帮助你

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图

三圈环流分低纬、中纬、高纬环流,低纬环流形成的原因:赤道地区气温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燃州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度附近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空气就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链岁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棚段睁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㈧ 如何快速掌握气压带风带

着重理解气压带风带交替相错和南北对称的特征,结合图片,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㈨ 用科作业纸做。画出东亚,南亚的季风图,标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名称和风向,同时再画一遍世界气候简图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带磨胡候蠢拦热带草原气候和地游雀中海气候

㈩ 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北半球的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也是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10)气压带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大气环流的成因:

(1)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2)二是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3)三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四是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

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和复杂多变的形态。

2、大气环流主要表现:

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3、大气环流的研究意义:

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 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