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潮汕小吃来历
1、潮州春饼
早在古代,潮州人就有吃春卷的习俗,在古时,春饼又称“春盘”,相传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时,就有春盘问世了。春盘,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饼饵、果品、糖果等汇集成盘,馈赠亲友,取其生发迎春之意,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吉祥。
春饼传至近代,又衍变成春卷,与春饼并行,是一种潮州民间着名小吃。不过,饼皮摊得更薄,卷入陷料封口后,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起来特别香脆可口,不仅立春日吃,一年四季均可吃了。
2、潮汕牛肉丸
在清末及民国初期,有许多乡下农民挑着小担,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卖牛肉丸汤。聪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将它移植过来。但潮汕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客家牛肉丸照搬过来,而是吸取其优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如传统乡下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这样效果差,且力度不够,影响打出的肉浆质量,潮州人便改用两根特制的铁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双手轮流捶打,左右开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
由于潮汕人制作的牛肉丸比传统农夫技高一筹,更为精细考究,故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浓郁的牛肉味,特别好吃,制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个潮汕地区,大受潮汕人的欢迎,成为一种最为大众化的潮州民间小食。
(1)小食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潮汕牛肉丸特色: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现打丸机后,手打的传统制作方式也便日渐稀少。
随着来汕的外地人及老汕头人希望尝到那种“掉地上还能弹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现“江湖”。
Ⅱ 冬日里,有哪些温热小食让你念念不忘
冬日的寒意,总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温热的小食:飘散着香味的扁食,热得烫手的海蛎饼,冒着吱吱热气的煎包,还有软嫩香甜的麦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麦煎,我最初的记忆是凌晨五点厨房里的轰隆声。妈妈总是变着花样做早餐,时而是白粥青菜,时而是清汤小面,时而是牛颂搏奶馒头,而我最爱的则是豆浆麦煎。
"豆浆油条"在许多人心里是最佳拍档。然而,油条不是那么健康,所以家里会做麦煎来搭配豆浆。被窝里的我,每当听到轰隆声,就知道早餐一定有麦煎。无惧天多冷,我都会立马起床。
细细想来,除了微波炉泡面,麦煎算是我学会烹饪的第一道菜。
第一次做麦煎是和妹妹一起。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比例,只是把准备好的面粉、白砂糖、水一股脑倒进小盆子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太稠了就加水,太稀了就加面粉。折腾好一番,觉得像模像样才结束这第一道工序。原本只打算准备半盆子的面粉浆,竟变成了满满一大盆。
接着,我们在锅中倒油,烧热后把面粉浆倒进锅中。以前在一旁看着妈妈做麦煎,觉得很简单。当自己真正去做才发现如此艰难。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不是烧焦,便是半生不熟。控制火候真的是一门学问。一大盆面粉浆很快便见底,我们大受打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我们想着"破罐子历首破摔",摊了最后一个麦煎。没想到竟然成功了!油锅稍热,我们便把火调小,舀几勺面粉浆下锅。之后将它摊平,约两至三分钟后,面粉浆由白状逐渐显金黄色。待差不多成型后,我们用锅铲将它翻过来煎另一面。当我们此次"麦煎初体验"的唯一成品出锅时,心里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不亚于考试得100分。
麦煎是莆田的一大特色,有咸和甜两种味道。长大后,我也试着做过咸味肢樱数的,加入葱花、香肠、玉米粒、薯仔丝等。虽然咸味的麦煎味道更加丰富,但我最钟爱的还是那甜味的麦煎。之于我,它不单单是一道小食,而是承载着我最珍贵的回忆。
冬日里,你想起的小食是什么呢?有什么特殊的回忆吗?
想了解更多本地资讯,请持续关注"头条莆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小编)
Ⅲ 澳门有什么好吃的美食,有什么特产
1.葡式蛋挞
葡式蛋挞是澳门小吃中最着名的,它早已成为了澳门美食的代名词。蛋挞底托为香酥的蛋酥层,其上层是松软的蛋黄层,酥软兼备,香甜可口。在澳门有两家蛋挞店是最着名的,一家叫做”安德鲁蛋挞”,另一家叫做”玛嘉烈蛋挞”。其实这两家店名分别是一男一女的名字,而且他们曾经是夫妻,现在和肯德基进行蛋挞合作的就是玛嘉烈蛋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