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二胡创作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实拍男人头像图片 2025-10-04 23:28:05
个人商用图片是什么 2025-10-04 23:24:40
图片男人鄙视你 2025-10-04 23:18:46

二胡创作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30 22:23:42

Ⅰ 二胡曲良宵赏析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刘天华二胡曲《良宵》赏析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二胡曲《良宵》乐曲赏析

《良宵》的特点是一气呵成。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串粉一条“线”,曲调抑、扬、顿、挫,在长篇歌唱性的旋律中,穿插粉锣鼓节奏和音响的模拟,这种穿擂为乐曲增添了色彩的变化。

第一部分

《良宵》全曲只有64小节,乐曲采用D调,为2/4拍,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共32个小节。

第一部分(1--32小节)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在大部分的骨干音上(1、6、5、3、2)都装饰以小的回环,使得情绪变得更为明快。乐曲的开头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平漏野滚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该乐段音调当中出现的55两个音高相同而演奏方法不同的音,前一个5用空弦演奏,后一个5用内弦演奏,以此产生的音色变化表达出无拘无束、洋洋自得的愉快心情。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十度的大跳。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乐曲多次在re音上使用的颤音技巧、多次的力度细微起伏以及多个地方出现的大跳音程(在第18小节出现了少见的十度音程)等既渲染了本乐段的轻松气氛,更为下一段的情绪深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自第33小节至结尾也为32小节抒情性加强,旋律跌宕起伏,使得愉快的情绪更为高涨。该乐段以强力度在二把位的中高音区开始,继而上升到三把位的高音区,随后又通过二把位回到一把位,到最低音do,迂回婉转。该部分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春节的喜庆洋洋,在音乐间尽情流露。接下来的曲调变得更加跳跃活泼起来,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尤其是第四小节以后,几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气氛热烈起来,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欢歌起舞的景象在乐曲中清晰浮现。乐曲的第45小节--48小节,以近似顿弓的演奏手法模仿小提琴中的拨弦效果,并通过内外弦音色的交替对比,让人如临其境,陶醉于欢腾热烈的喜庆浪潮中。紧接着,旋律又迅速推向明朗的高潮,情绪也随着旋律的拓宽,进入到更加高涨的层次。而后,音调又盘旋而下,使情绪被抑制下来,在渐慢、渐弱中以返余和谐、安静而结束全曲。

二胡曲《良宵》的创作背景

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刘天华邀请了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家中过年。当时的他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刚刚与同仁一起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一片过年时的喜气洋洋的景象。[1] [2] 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下,刘天华随手拿过二胡,任脊卖意拉着乐曲。拉着拉着,他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起纸笔,飞快地记下所拉的乐谱。就这样,边拉边记,边记边改,二胡独奏曲《良宵》就写出来了。

二胡曲《良宵》的演奏技巧

把握好“轻快如歌”的分寸,不可奏得太慢、太粘。要做到弓速平稳、弓分配合理自然,接音力度均匀。

揉弦和运弓力度的变化应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和乐曲情绪的发展变化来合理安排。

换把、原位移指和跳把时要少带或不带滑音,但音的衔接应该自然流畅、不可机械,大音程的跳把要反复多练,以保证按音的准确和把握。

附点音前后的音符时值要严格、准确,尤其是跨小节的较长音符一定要保持衔接自然、时值充分。

二胡曲《良宵》的社会影响

《良宵》是刘天华创作十首二胡曲中唯一的一首即兴之作,也是写得最快,篇幅最为短小。在国家二胡考试中被规定为四级曲目,普遍认同《良宵》就是初级阶段演奏水平的反映,是一首较为简单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技巧要求。

Ⅱ 二胡曲《一枝花》的创作背景及含义

以任同祥的唢呐独奏曲《一枝花》的音乐素材为基础,曲调具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区风味。恰当地运用了现代音乐技法和西方交响音乐结构思维。

乐曲依据标题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除了乐队为营造悲壮情境而写的快速序奏部分外,其余多为自由散板的二胡独奏,乐队则只做偶尔的点缀和衬托。

“吟腔”段由慢板和中板构成,“快板”则由快板和急板组成。虽然乐曲进行中偶有速度的变化,但整体速度逐渐加快,呈“散、慢、中、快、急”的速度发展布局,这种渐变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手法,也与西方现代音乐中常用的自由曲式发展原则相似,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

(2)二胡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特色

改编后的二胡曲曾用于电视连续剧《武松》中,作为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乐曲吸收了唢呐卜滑及坠琴上的大滑音、滑揉等技巧,要求尽量用传统手法来演奏,以保持作品朴实的民间特色。1982年在“全国民族器乐调演”中首次亮相即引起轰动,多年来经久不衰,已成为鲁西南风格的代表曲目。

乐曲音调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色彩。高亢嘹亮,悲壮激越。随着电视剧在全国播放。这段动人的音乐主题也得到大家的喜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当听到它,就自然地联想起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当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二胡曲时,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首纯民间乐曲来对待,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这能使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体会,使得作品获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灶吵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

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在慢板里也表现了武松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从小将自己抚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托着无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慢板到结束前演奏出一种厚实、圆润、底气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现出武松豪爽和决不屈服的叛逆性格。

乐曲进入快板部分音乐具有一种“开打场面”节奏强劲、铿锵有力。在头目宋江、吴用的带领下水泊梁山众好汉齐心协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摇摇摇欲坠,显现出梁山隐弊侍好汉的英雄本质。乐曲最后将梁山好汉定格在最辉煌的时期结束全曲。

Ⅲ 二胡是什么样的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 琴轴、琴弦、琴弓、千斤组成。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一般用乌木,红木制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

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级的二胡琴皮。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蟒皮鳞纹粗而平整,色彩对比协调,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音共鸣较好。

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新买的二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

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蟒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数量较少)、乌木或红木。一般用乌木较多。乌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长81厘米,直径约为0.55寸(1.83厘米)。

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

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轴

琴轴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绞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

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若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琴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大多采用金属弦。

琴弓

琴弓(俗称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长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马尾毛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齐,与鱼尾连接处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杆的节应少而小,粗细适中。

全长76~85 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80厘米),用江苇竹(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有些简易二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音响效果较差。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粗细均匀。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

千斤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琴码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码、枫木码。木松节码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码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琴码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因此,琴码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胡的音质。

为了求得二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二胡采用纸码(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声音就要显得 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二胡改用竹码,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二胡采用金属弹簧码,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

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过薄则不起作用,作成音垫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绵、呢子、羊绒、棉布、麂皮、绒布等。

用的最广泛的是海绵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还有能快速的改变音色的本事:它贴近琴码,音色就很润,同时要失去一部分音量;远离琴码,音色就会变的眀亮,要根据曲子需要调整。

(3)二胡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等。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乐器保养

琴皮

二胡琴皮的保养对保持二胡的音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二胡演奏者最关心的。二胡琴皮如能得到精心保养的话,会有很长的使用寿命。

我们见到的琴皮已损坏的二胡大多是由于存放不当、不经常使用而引起的。经常使用的二胡,它的琴皮就会保持一定的弹性,二胡的发音质量也较稳定。二胡的音色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慢慢拉出来的,平时经常使用二胡就是对二胡的一种很好的维护和保养。

为了做好对琴皮的保养,需要对琴皮的加工工艺有所了解。一般来说,琴皮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铲皮,铲皮的目的是将粘在皮上的肉杂物等去掉。琴皮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是套皮,套皮的目的是拉伸蟒皮、去除蟒皮上的油性。

套皮过程中有一道烫皮的工序,其作用是为了使琴皮稳定成型和增加琴皮的光泽度。琴皮加工的第三道工序是蒙皮,蒙皮的要求是做到六角均匀、琴皮的松紧度恰当。从上面琴皮的加工工艺来看,去除蟒皮上的油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油性的琴皮会影响二胡的发音。

所以,在日常的二胡使用中不需要对琴皮上植物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蜡。如在琴皮内外表面涂上油性物质,会影响琴皮的透气性和琴皮的振动。

琴皮蒙好后不能再对琴皮的背面进行处理,因为从琴筒后面对琴皮背面进行刮或打磨的处理,会导致琴皮的厚薄不匀,严重时还会引起琴皮的破裂。要想对二胡的音色局部有所改善,应该从琴弦、琴弓、千金和控制垫等方面采取措施。

琴筒和琴杆

琴筒和琴杆大多都是用紫檀木、乌木、红木等硬质木材制成的。而硬质木材很容易受气候的影响,因此二胡的音色与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空气湿度有一定的关系。

硬质木材密度紧密、质地细腻,在一干一湿或一冷一热的环境中,会造成木料内外应力不平衡的情况,严重时会引起琴筒和琴杆的开裂。二胡处在长期过分潮湿的环境中还会引起琴筒、琴皮的脱胶。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平时不练琴时应将琴放入琴箱,并在琴箱内放入一些干燥剂。

琴弓

在弓子的使用过程中,不要用手碰弓毛,以免日久之后弓毛上沾上油污而影响演奏。一旦发现弓毛上油污较多而影响演奏时,可将弓子卸下,用肥皂将弓毛在清水中洗净,晾干后重新擦上松香再使用。

每次拉完琴后,应将弓毛放松,使弓杆恢复到正常的形态,否则日久后会使弓杆变形,影响弓子的使用性能。如弓子长期不用放在琴箱里,要在琴箱里放一些防蛀剂,以免弓毛被蛀虫咬断。

Ⅳ 二胡曲长城随想简介

《长城随想》是刘文金创作于1981年的一首二胡协奏曲,1982年由闵慧芬和上海民族乐团首演。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二胡曲《长城随想》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二胡曲《长城随想》的创作背景

1978年,刘文金先生随中国艺术团访美,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作者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纽约帝国大厦的万里长城图更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面对这幅饱含着中华民族伟大魂魄和光辉历史的画卷,..似乎找到了社会主义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有力的标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每一根血管。”臼l作者饱满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创作冲动,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写好作品作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刘文金先生从大禅虚酝酿到完成作品的这段时期,正是“”结束以后,整个国家经济、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复苏、稳步发展的过渡时期,人们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对祖国的发展有着迫切的要求,“每一个艺术家都生活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他们的音乐创作必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风尚、文化思想、艺术思潮、审美意识等等的影响和制约。”作曲家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作品中用积极的态度,反映了这段时期人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以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同时,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二胡曲《长城随想》的乐曲鉴赏

《长城随想》的旋律、节奏带有浓厚的民族韵味,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取材于已有的民间音乐素材,而是把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戏曲、曲艺等等方面的音调素材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在结构上,注重中西技法的融合,巧妙地把西方协奏曲四乐章套曲的体裁形式与本民族的音乐结构发展手法结合在一起,通过展衍、变奏等手段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并形成崭新的民族风格。

全曲4个乐章: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第四乐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

作品蕴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曾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长城随想》在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这两方面都发挥得比较充分,所体现的“史诗性”和“交响性”都显得比较成熟。它成为八十年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民族管弦乐创作走向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二胡曲《长城随想》的作者简介

刘文金(1937~2013),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阳。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袭缓总监、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时21分刘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岁。刘文金创作的每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找不到某个民间固定音调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们都有着传统的血缘关系;这就是他长期学习传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西洋音乐,经过消化、提练,再创作的结果。他写的音乐没有说教式的音调,听众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感人,有着民族音乐的神韵;继而听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细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艺术哲理,因而被称为:追求民族音乐神韵的作滚燃曲家。

1951年,14岁的刘文金考入了安阳县的一所中学,他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进了学校的乐队,在这里他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弹月琴,还学会了弹奏风琴。他突出的音乐感觉很快被学校里的音乐老师李景沛发现,便有意识的对他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指导。在刘文金的脑海里,萌生了将来要从事音乐工作的念头。

Ⅳ 二胡十大名曲是哪十首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代表作,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映月是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华彦钧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2、《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1993年,《良宵》获得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颁发的“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3、《听松》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
《听松》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4、《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1928年才定稿。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
《空山鸟语》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5、《寒春风曲》
《寒春风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同样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此曲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根据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研究的结果是华彦钧自己的作品。
《寒春风曲》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6、《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同时也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
《月夜》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7、《流波曲》
《流波曲》是孙文明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流波曲》运用了民间常用的循环变奏的创作手法,乐曲结构短小,结构布局合理,特性音调贯穿全曲,起到点题作用。
全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较小,旋律富有叙事性,感染力极强。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8、《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胡适》《安适》,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的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病中吟》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乐曲写出了作者痛苦与忧愁、挣扎与暗恨的心理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及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9、《三宝佛》
乐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扬琴家严老烈改编为广东音乐《旱天雷》。
《三宝佛》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的情绪。乐曲的其他部分宛转悠扬,节奏流畅,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细致处理,使音乐更为动听。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10、《光明行》
《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这首作品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
作者在《光明行》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