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ppt琵琶行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大小不同的熊图片卡通 2025-10-05 15:57:44
图片视频手机软件 2025-10-05 15:48:50

ppt琵琶行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20 16:10:32

‘壹’ 唐朝诡事录中藏着哪些文化细节

1.苏无名的衣衫

相信各位友友一定都知道一句诗叫“江州司棚亩马青衫湿”吧,白居易曾经也被贬为司马,也着青衫。

其实在唐前期司马是一个有实权的官,但是在中后期司马这个官职一般是被贬之人的闲职,只拿俸禄,无事可做,甚至很多人都怕引火上身不敢结交。所以白居易才会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唐时期的司马也是分品级的:

从四品下:亲王府司马;

正五品下:上都护府司马;

从五品下:上州司马;

正六品下:中州司马;

从六品上:下州司马;

由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出苏无名被贬到下州做司马,因而只是一个从六品小官。

Ok,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唐朝官服的颜色,

在唐代,一品、二品、三品官服是紫色的。

四品、五品官服是绯色,

六品、七品官服是绿色。

八品官服是深青色。

九品官服是浅青色。

官服的颜色是区分官员品级的大小、地位的高低的标志,不能随便乱穿。

所以前期苏无名的衣服一直都是青绿色的为主,最近几集的剧情,他做了洛阳长史才有了红色的袍服。

2.卢凌风的横刀

说起唐横刀,蜗蜗就是一阵唏嘘,唐朝灭亡之后,横刀的制作工艺随即失传,即便是现在工艺发达,我们也无法复原出一把唐横刀。但是在日本、高丽这些国家或许还能见到一二,因为当年唐朝的文化广为流传,横刀的制作工艺也被周边国家所借鉴学习。

下面这张图片的横刀就是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也是很多研究横刀的专家学者重要的实物资料。

横刀是隋唐时期兵士们主要的配刀,是唐代军队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横刀的刀型起源于汉代的环首刀,刀身挺直,刀鞘朴实无华,很符合儒家内敛谦让温和的思想。

其实蜗蜗很少在唐朝的电视剧中看到过横刀的踪影,所以这次还是蛮惊喜的。

3.长安女子的花钿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链搜森罗裙翻酒污”是《琵琶行》里的女子,同样都是唐朝背景,所以电视剧中的长安女子也有罗裙和花钿。

我们先来说说花钿,花钿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额间装饰品,多为红绿黄三种颜色,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红色,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花钿样式也是红色花型。

花钿的制作原料主要是金银等,剪裁好后用鱼胶贴在额头上,花钿的形状除各种花型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逼真有趣。

关于花钿的起源也有很多传说,蜗蜗今天就讲一个唐朝的吧,感兴趣的友友可以翻看我们以前的文章,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相传上官婉儿因为祖父而被罚漏模没为掖庭奴婢,后被武则天重用,但是在一个谋逆案件中,武则天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名字,于是十分气愤,对婉儿施与了肉刑,在她的眉间留下了一个伤疤,后来婉儿就在这个伤疤上花了一朵娇艳的鲜花,没想到衬得整个人越发明艳动人,于是很多人便都争相模仿。

此外长安女子的衣着也是唐朝时期很流行的齐胸衫裙,即使是在现代也是很多汉服袍子们超级喜欢的汉服形制。

‘贰’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琵琶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衡纤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咐旁仿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并序)全文翻译: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启漏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拓展: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

2、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播放琵琶曲,让学生从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便是着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着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着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着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着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解题。《琵琶行(并序)》原作《琵琶引》。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四、诵读诗歌,并理解文中难懂字词(朗读诗歌时,要求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意境)

五、整体把握。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着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2、把握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3、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4、分析结构: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作者的感慨:对琵琶女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迁谪后的郁闷心情。

六、赏析

1、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2、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3、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第二课时

一、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二、赏析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三、分析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四。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五、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相同的境遇,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才写下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六、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象。《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

‘叁’ 琵琶行解说词

《琵琶行》解说词: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的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基伍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搏唤或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肆’ 《琵琶行》背景是什么

《琵琶行》背景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悉缓严缉兇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轮迅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睁桐模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伍’ 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凯晌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赏析:

《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盯搜锋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创作背景: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漏信。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陆’ 琵琶行分为几个部分

琵琶行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辩宽租“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从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到最后的景物描写,“东携兆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琵琶行的写作背景。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巧袜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柒’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早枯”,“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出自:《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

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7)ppt琵琶行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哪睁猜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作者介绍: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

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

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李型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

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

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着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捌’ 琵琶行的原文怎么背

琵琶行 (pí pa xíng) (全文加拼音) 作者:白居易

浔(xún)阳(yáng)江(jiāng)头(tóu)夜(yè)送客(sòngkè),枫叶(fēngyè)荻(dí)花(huā)秋(qiū)瑟瑟(sèsè)。主人(zhǔrén)下马(xiàmǎ)客(kè)在(zài)船(chuán),举(jǔ)酒(jiǔ)欲(yù)饮(yǐn)无(wú)管弦(guǎnxián)。醉(zuì)不成(bùchéng)欢(huān)惨(cǎn)将别,别(bié)时(shí)茫(máng)茫(máng)江(jiāng)浸(jìn)月饥辩正(yuè)。忽(hū)闻(wén)水(shuǐ)上(shàng)琵琶(pípá)声(shēng),主人(zhǔrén)忘(wàng)归(guī)客(kè)不(bù)发(fā)。寻声(xúnshēng)暗(àn)问(wèn)弹(dàn)者(zhě)谁(shuí)?琵琶(pípá)声(shēng)停(tíng)欲(yù)语(yǔ)迟(chí)。移(yí)船(chuán)相近(xiāngjìn)邀(yāo)相见(xiāngjiàn),添(tiān)酒(jiǔ)回(huí)灯(dēng)重(zhòng)开(kāi)宴(yàn)。 烂悔 千呼万唤(qiānhūwànhuàn)始(shǐ)出来(chūlái),犹(yóu)抱(bào)琵琶(pípá)半(bàn)遮(zhē)面(miàn)。转轴(zhuànzhóu)拨(bō)弦(xián)三两(sānliǎng)声(shēng),未(wèi)成(chéng)曲调(qǔdiào)先(xiān)有情(yǒuqíng)。弦(xián)弦(xián)掩(yǎn)抑(yì)声声(shēngshēng)思(sī),似(sì)诉(sù)平生(píngshēng)不(bù)得志(dézhì)。低眉(dīméi)信(xìn)手续(shǒuxù)续(xù)弹(dàn),说(shuō)尽心(jìnxīn)中(zhōng)无限(wúxiàn)事(shì)。轻(qīng)拢(lǒng)慢(màn)捻(niǎn)抹(mǒ)复(fù)挑(tiāo),初(chū)为(wéi)《霓裳》(níshang)后(hòu)《六幺》(liùyāo)。大(dà)弦(xián)嘈(cáo)嘈(cáo)如(rú)急(jí)雨(yǔ),小(xiǎo)弦(xián)切切(qièqiè)如(rú)私语(sīyǔ)。嘈(cáo)嘈(cáo)切切(qièqiè)错杂(cuòzá)弹(dàn),大珠小珠落玉盘(dàzhūxiǎozhūluòyùpán)。间(jiān)关(guān)莺(yīng)语(yǔ)花(huā)底(dǐ)滑(huá),幽咽(yōuyè)泉流(quánliú)冰(bīng)下(xià)难(nán)。冰(bīng)泉(quán)冷(lěng)涩(sè)弦(xián)凝(níng)绝(jué),凝(níng)绝不(juébù)通(tōng)声(shēng)暂(zàn)歇(xiē)。别(bié)有(yǒu)忧愁(yōuchóu)暗(àn)恨(hèn)生灶塌(shēng),此时(cǐshí)无声(wúshēng)胜(shèng)有声(yǒushēng)。银(yín)瓶(píng)乍(zhà)裂(liè)水浆(shuǐjiāng)迸(bèng),铁骑(tiěqí)突出(tūchū)刀枪(dāoqiāng)鸣(míng)。曲(qǔ)终(zhōng)收(shōu)拨(bō)当心(dāngxīn)画(huà),四(sì)弦(xián)一(yī)声(shēng)如(rú)裂帛(lièbó)。东(dōng)船(chuán)西(xī)舫(fǎng)悄(qiāo)无(wú)言(yán),唯(wéi)见(jiàn)江心(jiāngxīn)秋(qiū)月(yuè)白(bái)。 沉吟(chényín)放(fàng)拨(bō)插(chā)弦(xián)中(zhōng),整顿(zhěngdùn)衣衫(yīshān)起(qǐ)敛容(liǎnróng)。自(zì)言(yán)本(běn)是(shì)京城(jīngchéng)女(nǚ),家(jiā)在(zài)虾(xiā)蟆(má)陵(líng)下(xià)住(zhù)。十三(shísān)学(xué)得(dé)琵琶(pípá)成(chéng),名(míng)属(shǔ)教(jiào)坊(fāng)第一(dìyī)部(bù)。曲(qǔ)罢(bà)曾(céng)叫(jiào)善(shàn)才(cái)服(fú),妆(zhuāng)成(chéng)每(měi)被(bèi)秋(qiū)娘(niáng)妒(dù)。五(wǔ)陵(líng)年少(niánshào)争(zhēng)缠(chan)头(tóu),一曲(yīqǔ)红(hóng)绡(xiāo)不知(bùzhī)数(shù)。钿(diàn)头(tóu)银(yín)篦(bì)击节(jījié)碎(suì),血色(xuèsè)罗裙(luóqún)翻(fān)酒(jiǔ)污(wū)。今年(jīnnián)欢笑(huānxiào)复明(fùmíng)年(nián),秋(qiū)月(yuè)春风(chūnfēng)等闲(děngxián)度(dù)。弟(dì)走(zǒu)从军(cóngjūn)阿姨(āyí)死(sǐ),暮(mù)去(qù)朝(cháo)来(lái)颜色(yánsè)故(gù)。门前(ménqián)冷落(lěngluò)鞍马(ānmǎ)稀(xī),老大(lǎodà)嫁(jià)作(zuò)商人(shāngrén)妇(fù)。商人(shāngrén)重利(zhònglì)轻(qīng)别离(biélí),前(qián)月(yuè)浮(fú)梁(liáng)买(mǎi)茶(chá)去(qù)。去(qù)来(lái)江(jiāng)口(kǒu)首(shǒu)空(kōng)船(chuán),绕(rào)船(chuán)月(yuè)明(míng)江水(jiāngshuǐ)寒(hán)。夜深(yèshēn)忽(hū)梦(mèng)少(shǎo)年事(niánshì),梦(mèng)啼(tí)妆(zhuāng)泪(lèi)红(hóng)阑干(lángān)。我(wǒ)闻(wén)琵琶(pípá)已(yǐ)叹息(tànxī),又(yòu)闻(wén)此(cǐ)语(yǔ)重(zhòng)唧唧(jījī)。同(tong)是(shì)天涯(tiānyá)沦落(lúnluò)人(rén),相逢(xiāngféng)何必(hébì)曾(céng)相识(xiāngshí)。 我(wǒ)从(cóng)去年(qùnián)辞(cí)帝(dì)京(jīng),谪居(zhéjū)卧病(wòbìng)浔(xún)阳(yáng)城(chéng)。浔(xún)阳(yáng)地(dì)僻(pì)无(wú)音乐(yīnyuè),终岁(zhōngsuì)不(bù)闻(wén)丝竹(sīzhú)声(shēng)。住(zhù)近(jìn)湓(pén)江(jiāng)地(dì)低(dī)湿(shī),黄(huáng)芦(lú)苦竹(kǔzhú)绕(rào)宅(zhái)生(shēng)。期间(qījiān)旦暮(dànmù)闻(wén)何物(héwù)?杜鹃(dùjuān)啼(tí)血(xuè)猿(yuán)哀鸣(āimíng)。春(chūn)江(jiāng)花(huā)朝(cháo)秋(qiū)月夜(yuèyè),往往(wǎngwǎng)取(qǔ)酒(jiǔ)还(hái)独(dú)倾(qīng)。岂(qǐ)无(wú)山歌(shāngē)与(yǔ)村(cūn)笛(dí),呕(ǒu)哑(yǎ)嘲(cháo)哳(zhā)难为(nánwei)听(tīng)。今夜(jīnyè)闻(wén)君(jūn)琵琶(pípá)声(shēng),如(rú)听(tīng)仙(xiān)乐(lè)耳(ěr)暂(zàn)明(míng)。莫(mò)辞(cí)更(gèng)坐(zuò)弹(dàn)一曲(yīqǔ),为(wéi)君(jūn)翻(fān)作(zuò)琵琶(pípá)行(háng)。感(gǎn)我(wǒ)此言(cǐyán)良久(liángjiǔ)立(lì),却(què)坐(zuò)促(cù)弦(xián)弦(xián)转(zhuǎn)急(jí)。凄凄(qīqī)不(bù)似(sì)向前(xiàngqián)声(shēng),满座(mǎnzuò)重(zhòng)闻(wén)皆(jiē)掩泣(yǎnqì)。座(zuò)中(zhōng)泣(qì)下(xià)谁(shuí)最多(zuìō)?江(jiāng)州(zhōu)司(sī)马(mǎ)青(qīng)衫(shān)湿(shī).

拓展知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琵琶行》、《长恨歌》、《闲居》等。

‘玖’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没如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9)ppt琵琶行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凳察弊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枣族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拾’ 琵琶行继承了什么的优秀传统

琵琶行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携厅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琵琶行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春饥反侧”之心。

白辩森隐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兇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