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家洗砚池边树中的洗砚池跟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洗砚池的典故和“书圣”王羲之有关。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也就是王羲之故居里。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元代诗人画家王冕曾作诗道:“吾家洗砚池头树伏厅弊,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
翻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伏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❷ 洗砚池这个典故和谁有关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临沂,从小就喜欢书法。擅长真、草、隶、篆俱佳,尤善行书。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在颂姿告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唐太宗的专着。
因为王羲之书法精彩,还受到唐太宗赏赐。唐太宗称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位爱好书法的皇帝,一生都在追寻王羲之的笔迹,临终前留下了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2)鹅池旁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洗砚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自己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册袭砚。王羲之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
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野明的乌黑了。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
❸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书成换鹅:物念辩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罩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
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
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3)鹅池旁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羲之爱鹅: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高猛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所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便是引用这个典故。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