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潼关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鲸图片唯美 2025-10-07 15:54:19
沙雕搞笑图片无水印 2025-10-07 15:38:14
这样用图片搜索信息 2025-10-07 15:36:24

潼关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18 05:15:23

㈠ 潼关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写的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1)潼关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潼关》前两句写“云”和“风”:自古以来,潼关始终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而今萧瑟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第一句写潼关的古老与高耸,第二句用“秋风”“马蹄声”来表现潼关的苍茫,同时也暗含一个“关”字。

第三、四句写潼关的环境: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用“河”与“山”来表现其险要。“河流大野犹嫌束”有两层意思:黄河在潼关脚下流向了广袤的原野;河床变宽了,而河水却还嫌其不够宽广,奋力冲击着河岸,丝毫不减其咆哮奔腾的气势。

写黄河不写其在山谷间的奔流,却写其流入“大野”的情形,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是逆向立意,本来是潼关建立崇山之间,但作者偏说是群山一来到潼关就变得巍峨高耸了,好像潼关有着特别的神力一样。

㈡ “山入潼关不解平”出自哪一首古诗

出自《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全诗如下: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如下: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潼关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