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女取《诗经》,男取《楚辞》”,这句话如何理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女孩子偏向《诗经》,男孩子偏向《楚辞》。
这不仅仅是因为两种作品中的词汇、表述有所不同,更是因为两者之间描写对象与情感蕴藉的差异,其中包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同期许与美好祝愿。
如果能了解《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了。
《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诗经》虽然说是没有确定的创作者,但通过其隐性特征,实际上可以认定是采诗人整理过的诗歌。
“雅”、“颂”都是官方乐曲,肯定出自上层社会的乐官,这个毋庸置疑。但其内涵往往都是追怀祖先,歌颂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所以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描述较少,民间气味比较浓重。
而十五“国风”虽然号称民歌,但是它们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以四句为主,在结构上都是“一唱三叹”,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工整性。
试问,十五封国的地盘何其广大?各地人民生活的习俗又何其不同?
如果都是民间传唱的歌谣,那又是如何做到全国上下如此统一呢?
所以,“国风”中的诗作,是采诗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或者只是根据民间百姓的诉求,另行整理或创作出来的。
就像一位记者写了一篇人物专访,内容肯定是来自于素材,但创作者是这位记者。
如此看来,《诗经》中的诗歌代表的其实是底层生活的写照,更接地气一点,描写的内容往往也多是普通百姓的诉求。丰收、爱情、娱乐、功劳等等。
这些内容与女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通的,强盛的生育能力、美满的爱情追求等等,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多有言表。
《楚辞》有明确的创作者。
一般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被记录的第一个作家。《楚辞》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由屈原创作,宋玉等人只有零星几篇而已。
因为贵族身份,屈原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带有社会阶层的观感在其中。比如《国殇》中对战士勇武的歌咏,《离骚》里对不得志的愤懑,这些内容离百姓的生活是很远的。
但是,男权社会里,成为贵族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女子对君王是否忠诚,这个没有任何的关系,但男子却一定要有忠诚、勇敢等等诸多品质的。
这种男性独特地位的表现,使得其取名的时候更贴近于《楚辞》。
《诗经》和《楚辞》所蕴含的情感不同
内容来源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两部作品情感蕴藉的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
《诗经》中的情感往往是期许、希冀、赞美、歌颂的,即使是像《硕鼠》、《氓》一样描写凄惨事件的诗歌,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爱情的追求。
比如,《氓》虽然写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描述是这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在失望之后离开的决绝。它有着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幸福要去争取、不幸要靠自己走出来。
很多解析者往往只关注着女子在当时社会的不幸遭遇,其实是片面的。当时虽然是男权社会,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在,女子只是失去了对社会走向的话语权,但从地位上来说,还没有到后世丧失得如此严重,还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所以,《诗经》里表述的情感更符合女性对生活的期许。
《楚辞》中的情感往往是无奈、愤懑、失望、悲伤的,这与上层社会的构架有关。
屈原的身世很不简单,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与楚王属于同宗,所以说楚国是屈原的宗国,其他人都可以出走投奔别国,但屈原不能离开。换句话说,对很多臣子来说,楚国出俸禄请他们工作,这个国家就相当于一所公司一样,但屈原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脉,这是他的家。
而这样的地位依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在诗歌中咏叹,这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愤、无奈、失望的情绪。但这些情绪更能衬托出其志向的远大,男儿应当定国安邦,志存高远。
所以,《楚辞》中的情感自然就更符合男性对理想的追求。
Ⅱ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首诗如下: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Ⅲ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这是二年级部编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首先这是李白写的。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形容山光水色之美.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字作品,而是形容水色之美,说它有着错杂的花纹和色彩.
第二层意思是指:如果没有山,则不成画,泛指山的美丽,如果没有水则不能成文章,(古代无山不成画,无水不成文,意思是画画没有山则不能叫画,没有描写水则不能是文章)指的是山水的重要性和在人类生活之中的比例.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出自——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的自题联。
“白马秋风塞上”是指秋天。秋天的时候,乘着秋风,骑马奔驶在塞外辽阔美丽的草原上非常惬意。
“杏花春雨江南”是指春天。春天的时候,杏花绽放,春雨绵绵,秀丽的江南景色越发秀丽动人。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白马秋风塞上”是指秋天.秋天的时候,乘着秋风,骑马奔驶在塞外辽阔美丽的草原上非常惬意.“杏花春雨江南”,是指春天.春天的时候,杏花绽放,春雨绵绵,秀丽的江南景色越发秀丽动人.
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两种景色,都非常优美动人,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以美衬美,运用了正衬手法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思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说明作者对于所处的环境非常高兴,从而赋予身边的山山水水以感情。
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意思是山上的雾随风飘荡,时隐时现,一会儿能看见山,一会儿只能看到雾,水天一色,天水相接。
这是一首回文联,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这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Ⅳ 摄影基础知识的介绍
CCTV摄影大讲堂 网络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Ⅳ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什么构成的山林秋景图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出自:《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原文: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5)如诗如画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赏析:
《山行》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
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Ⅵ 129平如诗如画新中式,如此美宅你沉醉了没
如果你喜爱中式风格的家装设计,但又担心中式设计太过古典和庄重,那么新中式风格是你最好的选择。它删繁去奢,在中式风格的基础上,添加进入一些现代元素,更实用,也更符合当下社会的审美。今天小兔就要给大家带来一套129平米超唯美新中式风格设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赶紧来欣赏一下吧。
【案例简介】
房屋平数:129平
房屋位置:台北市
设计风格:现代风格
房屋状况:新成屋
空间格局:玄关、客厅、餐厅、厨房、书房、主卧室、小孩房、次卧房、两套卫浴设备
主要建材:雪白碧玉大理石、香槟玫瑰大理石、浅金锋大理石、云山水大理石、金镶玉大理石、咖啡绒大理石、枫木水波木皮、橡木洗白染灰海岛型木地板、进口高级壁布、高级茶镜、
渐层内缩的黑白方框地坪,与水波纹向外扩散的端景墙线条,在鞋柜门片的镜射倒影中,放大玄关尺度,IS国际设计将擅长的石材艺术带入公共空间,纹理细致的白色大理石墙包围客厅立面,借此放大电视墙器度,延伸线条收在水墨莲荷的订制画作前,形塑艺文优雅气息。设计师并依循天花梁体处的黑色描边线条,在地坪处框以相同金色饰带与之呼应,并同样施作在餐厨区。隐藏在深色枫木水波木皮起伏线条内的私领域,加入木地板与高级壁布元素,场域的转圜,也借由材质与色彩的跳接,有了公私领域不同的变化。
如水墨画般的写意设计,让这套129平米的三居室大放异彩,诗意的背景墙和留白空间的设计,体现出屋主不一般的品味和文化涵养。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都在这间屋子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设计,赶紧收藏起来吧,说不定等到自家装修时就能用上了。
更多有关新中式设计精选案例,请多多关注土巴兔学装修频道。您还可以订阅土巴兔装修资讯邮件,每周一期精选家装资讯,花点碎片时间学习,装修肯定没问题。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Ⅶ 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如诗如画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5
2011-09-12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诗体会到了什么20
2017-01-17霜叶红于二月花对什么诗2
2017-11-27停车坐爰枫林晚全诗霜叶红于二月花读着后两我仿佛看到了什么5
2016-12-02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怎么说了?14
2017-09-29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诗人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26
2019-10-26“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能体会到什么?4
2017-10-26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诗人把什么和什么做比较写出了枫叶的火红艳丽
Ⅷ 不少于25个字的古诗及翻译及赏析及背景
不少于25个字的古诗及翻译及赏析及背景?
如: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Ⅸ 古诗十首赏析加意思,急!!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意思:
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快,越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岭。
赏析: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 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 ,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 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 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长歌行(汉乐府)》
作者: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
园里的葵花绿油油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阳光。
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
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
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啊它会再向西流淌?
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3.《野望》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该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4.《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意思: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5.《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意思:
在翠绿色的柳树枝头上,两只黄鹂正在对话,一行美丽的白鹭向着尉蓝色的天空飞去,杜甫客居在客栈,他打开窗户。
看到对面西岭山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再往前门河边看,一艘艘船只准备要到很远的东吴去,很壮观。
赏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6..《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思: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
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7.《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意思: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
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
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8.《观猎》
作者: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译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赏析: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
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
“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9.汉江临眺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意思:远望汉江,在古楚之地与“三湘”之水相连接,又与长江各条支流汇聚合流于荆门。浩淼的江水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地之外,山色苍茫,忽隐忽现,若有若无。
依稀可辨的城邑在前方的江水中上下漂浮,汹涌澎湃的波涛使远空也为之震动。襄阳这风和日丽的日子,要留与我和山翁醉酒赏景。
赏析:这首《汉江临眺》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势浩渺。诗人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10.《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意思: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
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 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
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