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古诗和古诗绘画背景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电脑上禁毒卡通图片 2025-10-08 01:12:12
手机图片放大清晰软件 2025-10-08 01:03:05
日本建筑图片用什么软件 2025-10-08 00:52:32

古诗和古诗绘画背景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2-12 16:17:51

⑴ 古诗配画图片大全

古诗配画图片大全,需要素材可以到网上下载,地址http://so.ooopic.com/sousuo/2585017/

⑵ 小学生简单古诗配画图片

一、《静夜思》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⑶ 古诗《山行》诗配画

山行

【作者】杜牧【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3)古诗和古诗绘画背景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山行》作品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

那么晚了,本人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⑷ 桌面背景古诗词

1.求那种一系列的诗词壁纸,比如有一种是“心悦君兮君不知”“花落人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是新生命即将到来的曙光

2.15首古诗的背景图

/2006-11/28424.htm (岑参-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2006-11/28469.htm (朱熹-观书有感)/2006-11/28716.htm (陆游-示儿)暂时只能找到这一些了,在网络图片上找古诗名字就行了,这是网址,上面有图片。

⑸ 山行古诗配画图片,古诗《山行》的诗配画

提起山行古诗配画图片,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诗《山行》的诗配画,另外,还有人想问山行的古诗配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样画《山行》这首诗的简笔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诗《山行》的诗配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行古诗配画图片

1、古诗《山行》的诗配画

1、原文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古诗画图大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古诗配画简单又漂亮。

2、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山行一步一步的画。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诗配画

创作背景山行诗配画简单又好看步骤。

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石路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他突然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

他停下车来,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更饱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诗人在秋天来临之季,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在促景伤情,而是歌颂大自然的秋色之美,有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的山林秋。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春晓诗配画简单又好看图片。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山行儿童画简单又漂亮。

杜牧的这首《山行》是即兴咏景诗,也是咏物言志的诗篇,蕴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志趣的寄托,给后人无限的启迪和鼓舞。诗中不仅用蜿蜒连绵的山路、高居山巅的人家、多姿多态的白云、如火的红叶,装点出一幅统一的美好画面。

还把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的美丽,和江南二月绚烂的春花做比,让霜打之枫叶胜出几分。这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透过那一片红色,诗人看到的是秋天热烈蓬勃的生命力。

杜牧跳脱出一般文人悲秋伤秋的哀伤叹息,浓墨重彩地来歌颂秋色之美,体现的是豪迈向上积观的精神,给人英爽俊拔之气,使这首诗成为秋色的赞歌。

2、山行的古诗配画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怎样画《山行》这首诗的简笔画

先在右下角画上一些枫叶,再画一个诗人,后面停着马车,顺着画出山路以及上面的石阶,路边画上山石和草丛,继续画枫叶,空白处画一个卷轴,上面写上《山行》这首诗,**给画面涂上好看的颜色,简单的诗配画就画好啦。

具体画法步骤如下:山行配图儿童简笔画。

1、先在右下角画上一些枫叶,再画一个诗人,后面停着马车。

2、然后顺着画出山路以及上面的石阶,路边画上山石和草丛,右上角继续画枫叶。

3、补充左下角的高山,在空白处画一个卷轴,上面写上《山行》这首诗,补充画出更多的枫叶。诗配画。

4、接下来先给枫叶涂上红色,山路涂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路旁的一些景物也涂上枫叶一样的颜色。

5、再给诗人和马车上色,高山和山石涂灰色,卷轴和台阶涂橙,补充其它颜色,简单的诗配画就画好啦。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山行简笔画古诗配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一诗一画图片大全集八山行。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山行:在山中行走。山行古诗配画1000张图片。

怎样画《山行》这首诗的简笔画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二年级山行古诗配画。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古诗配画简单漂亮一等奖。

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山行的简笔画。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上就是与古诗《山行》的诗配画相关内容,是关于古诗《山行》的诗配画的分享。看完山行古诗配画图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⑹ 15首古诗的背景图

http://web2.tcssh.tc.e.tw/school/guowenke/books/tangshi/poem44.htm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欣赏)
http://www3.upweb.net/index237-img/showlog.php?id=3408 (望洞庭)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013580
(夜雨寄北)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424.htm (岑参-逢入京使)
http://bbs.ywms.net/space/14512/viewspace_955_aid_856.html (滁州西涧)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E2%C1%D9%B0%B2%DB%A1&in=14&cl=2&cm=1&sc=0&lm=-1&pn=13&rn=1
http://web.mmyz.net/cyq/mzhxd/tangshishangxi/poem/poem210.htm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赏)

http://www.writebar.com/photo/Photo_Class.asp?ClassID=20&page=15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469.htm (朱熹-观书有感)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716.htm (陆游-示儿)

暂时只能找到这一些了,在网络图片上找古诗名字就行了,这是网址,上面有图片。

⑺ 望天门山古诗图画

望天门山古诗图画如下:


一、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翻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三、出处

唐·李白《望天门山》

(7)古诗和古诗绘画背景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着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着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二、赏析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⑻ 关于春夏秋冬古诗的图片+古诗背景``好的加50

春: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秋: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请到碧霄。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着名诗人。
------------------------------------------------------------------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
-----------------------------------------------------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
唐·孟郊《苦寒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天寒色青苍,
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
短日有冷光

唐·元稹《南秦雪》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着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本诗妙在自然,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