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曲四大悲剧,指的是哪四个,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悲剧故事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以及赵氏孤儿。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讲的是窦娥的父亲把只有七岁的窦娥买给蔡家做童养媳。等到成年后便和蔡家公子完婚,每过两年丈夫却病故,有个张驴儿的流氓,和他的父亲一起强行住进了蔡家,还逼着婆媳两个分别嫁给他们。窦娥誓死不从,张驴儿便想先毒死窦娥的婆婆再把窦娥占为己有,阴差阳错的被张老儿喝掉毒发身亡。张驴儿便把窦娥告上衙门,说窦娥是杀害父亲的兇手。
赵氏孤儿讲的是,赵家被屠岸贾全部杀害,唯一活下的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屠岸贾知道漏掉了一个婴儿,便下令全称寻找,程婴用自己的孩子代替,才留下了赵家最后一点血脉。等到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前来寻找屠岸贾,报当年赵氏一族的血海深仇。
⑵ 《汉宫秋》讲的是什么故事
《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墙(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阙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赏析
马致远的《汉官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
⑶ 《汉宫秋》简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3)汉宫秋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艺术特色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艺术特色鲜明,结构精妙。第一折写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污图像,发入冷宫。
可是汉元帝在一次巡宫的时候,听到她的琵琶声,发现她是一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的女子,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这一节气氛欢快,元帝与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汉元帝本来坚决不让王昭君出塞,无奈文武大臣都怯懦无能、畏刀怕箭,没有人敢带兵去抵抗匈奴。汉元帝费尽口舌反反复复责备群臣,他们仍然是不出任何抗击匈奴的计策。
最后汉元帝只好到灞桥为昭君饯行,眼睁睁看她被匈奴使者带走。王昭君到汉番边界即投江自尽。在这两折中,汉元帝面临着意想不到的灾祸,竭尽全力挣扎,终于没能逃脱悲苦的命运。
⑷ 《汉秋宫》简介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4)汉宫秋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作品主题
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⑸ 汉宫秋的作者是谁
《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该剧改编于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添加与改动过多与正史相差甚大。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⑹ 《汉宫秋》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吗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⑺ 古筝曲《汉宫秋月》的背景
《汉宫秋月》是着名的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崇明派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
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而《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作者是马致远。《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汉初时开国元勋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贱。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梦想,即有朝一日能获得被皇帝宠幸的机会。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过。
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介绍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宫廷画师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王昭君的相貌显得比较普通。
由于宫女太多,汉元帝只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上来选择宫女。这样一来,原本拥有惊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没在众多的宫女里了。此为野史,不足为信。
(7)汉宫秋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⑻ 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历史故事
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历史故事为《汉宫秋》。
马致远:
马致远和郑光祖是元代杂剧繁盛时期的代表作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生于1250年前后,卒于1321—132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曾任江浙行省的小官,后归隐田园。《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创作的代表作。
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记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前人一般着重描绘昭君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运。但是,马致远笔下的《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
汉元帝身为帝王,尚且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昭君本是无缘得见君王之面的宫女,马致远虽将其变为汉元帝钟爱的妃子,但仍是一名无法自保的弱女子,从而更为深刻地反映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的沧桑无奈之感。
马致远改编这一故事,在蒙古族当权的现实背景下则包含了作者更为深层的思想内涵。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⑼ 马致远《汉宫秋》赏析
1、艺术特色鲜明,结构精妙。第一折写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污图像,发入冷宫。可是汉元帝在一次巡宫的时候,听到其琵琶声,发现是一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的女子,对其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这一节气氛欢快,元帝与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2、第二折和第三折写毛延寿把美人图献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于是呼韩邪以武力威胁汉朝,强迫汉王朝交出王昭君。汉元帝本来坚决不让王昭君出塞,无奈文武大臣都怯懦无能、畏刀怕箭,没有人敢带兵去抵抗匈奴。汉元帝费尽口舌反反复复责备群臣,他们仍然是不出任何抗击匈奴的计策。
最后汉元帝只好到灞桥为昭君饯行,眼睁睁看着被匈奴使者带走。王昭君到汉番边界即投江自尽。在这两折中,汉元帝面临着意想不到的灾祸,竭尽全力挣扎,终于没能逃脱悲苦的命运。他由欢乐的顶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渊。
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是整个故事最大的转折点,也就是逻辑上的高潮。在《汉宫秋》这个剧本中,逻辑上的高潮与感情上的高潮并没有重叠在一起,因为汉元帝满腹的辛酸和悲苦在送别时还没来得及尽情倾诉。
3、第三折逻辑上的高潮的出现,已经造成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势,从而为后面抒发感情上的高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前三折的戏全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全是为第四折积蓄力量。由于前三折铺垫得好,才能形成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
4、第四折的构思非常巧妙,作者让汉元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大雁的叫声惊醒。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大雁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极度苦闷忧伤的感情。
(9)汉宫秋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汉宫秋》主题鉴赏:
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但这个剧本所写的,并不符合史实。王昭君并没有自杀,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讽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宫秋
⑽ 《汉宫秋》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哪一位的故事
《汉宫秋》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王昭君的故事。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讲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汉宫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
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
其次,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主要对象。
(10)汉宫秋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但这个剧本所写的,并不符合史实。王昭君并没有自杀,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讽今。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唱腔优美。它在唱词中所表现的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光以及在画面中所渗透的怀念和忧伤,形成了唱词意境的独特风格,堪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唱词细腻、优美、明丽的意境相媲美。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大约在1250—1321年之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过着归隐生涯。他还曾参加过名震一时的元贞书会,与艺人们一起编剧。
一生所作杂剧十七种,计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撰《开坛阐教黄粱梦》、《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等七种剧。《刘阮误人桃源洞》尚存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