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背景图片大全小清新 2025-10-08 19:20:25
当前图片在哪里 2025-10-08 19:19:5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31 03:09:07

‘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背景是什么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贰’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整体赏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叁’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

勉强想要依循习俗去登高,可惜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再送酒过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里的菊花,现在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古诗解读: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yuán)间竞相绽(zhàn)放。诗中的“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网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是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出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作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创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