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设计原则:空间与图形背景的关系(二)
如果你看到平面设计中是在一个画布上组织形态的过程,那就只看到它一半的工作,因为在画布上如果负空间能够被积极的利用,也是很重要的。
设计中包含着形态的变化和空间的布置,要使得空间更加高效的利用,首先就是要积极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从中观察它如何在形状、空间样式和空间与空间之间如何相互联系。这是一系列初学者需要掌握设计原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对于形状的把控,而第二部分也是基于格式塔原则的,并很大的程度上获得设计基本原则的知识。
最适合用于格式塔原则中的空间原理的就是图形与背景。在一切的设计之初都会视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既不能解除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改变彼此一方。
所以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互补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来增强或减少效果,并是有效的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以达成设计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设置一个背景时我们应该仔细想想,如何联系设计?并且它们之间的原理又是怎样的?
“白色的空间会认为是一个很活跃的元素,而不是只是一个被动的背景。”— Jan Tschichold
从上面三个块的样式思考,在最左侧的块,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黑线,它们之间有等量的空间,总之,黑线和白线的等量间隔会形成一种灰色的区域,也就是黑白间错形成的一种效果。在中间面板中去除白色就变成一块黑色的面板了,此时不仅看不到空间的样式,其他的各个元素都变成一个单一的元素。
在最右边的面板中,区域中有两条黑线已经被删除,这将会激活一个空间,使得这个区域是位于灰色区域的顶部,背景就成为图形,就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设计。
(1) 稳定 :很清楚元素与背景,以及一个形状和另一个形状中谁是要突出的主要元素。
(2) 可逆 :这里的两个图形和背景能够深深的吸引用户,从而造成一种紧张感,因此无论其他的什么元素,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营造一种动态设计效果。
(3) 歧义 :元素可以和背景同时置换使用,彼此之间可以形成有趣的形状,并让观众以自己的切入点组成。
根据上面的关系,如何设置和平衡图形与背景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得观众看到不同部位的设计,并结合上下文之间的彼此关系来解释理解它们。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不是它们在格式塔原则的最突出作用,另外这里还有两个:
(1) 接近 :接近通过一个封闭空间的元素来连接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段落之间的间距要大于段内行与行之间的间距。
(2) 封闭 :这会使得空间中的元素存在差异。观众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会填补空白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整体。如果有大部分是背景,那么封闭就没有必要了。空间太少了就不需要设置封闭了,只有保持空白和内容区域的平衡才会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想想音乐,如果说每一个音符或者是和弦被同时演奏,那么就不会产生音乐,此时会听到噪音。
当声音有一种此起彼伏的对比时才会出现音乐。而不同的音符的开始和停顿就会创建出节奏和旋律,如果没有停顿就没有音乐。
同理,空间也可以执行类似的功能,它对空间的有透气性提供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设计它会使得视线能够自由的来回移动,寻找元素。作为正负反差,如果没有空间就没有设计,就会产生视觉噪点,除非你的设计倾向于空间的设计。一般情况下访问者不会抱怨空白区域太多,而是太少。
对于留白区域,可以做到下面几点:
(1)建立对立的一面,突出重点和建立层次关系
(2)产生情感张力
(3)元素与元素之间有透气性
正如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一样,意味着空间里面只需要存在一些基本的元素,加入太多的元素空间就显得不太明晰了,因此图形和背景之间应该建立某种关系,来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络。
其中对于空白区域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提高可读性和易读性。对于大片的留白,会使得文字部分更具有吸引力,而相对于比较局促的空间应该使得元素更加清晰。
微空间 :就是在一组元素内的空间,这是字母、单词和段落之间的空间。
大空间 :这是主要元素之间的空间。它们会是单独的元件或元素,并提供路径,眼睛能够在这些元素之间有足够的透气性。
空白区域可以传达品质,通常在大空间区只出现极少的元素。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高端的和折扣的商品包装。哪一个会使用更大的空间呢?哪一个包装的空白区域会更加多一些,这些都是传达一些信息的。
空间可以传达信息比如质量等,例如:
(1)精致
(2)简单
(3)豪华
(4)干净
(5)个性
(6)开放度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使用时,可以使用填满的设计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捕捉设计元素之间的相关联系来避免空间的浪费。
设计的最终形状结构中也包括所用的留白形状,因此不要恐惧使用留白。而是把留白看成自己完成设计的一个元素。
留白在网页设计中的几个案例
为了更好的使用留白,首先要有很强的这种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并熟悉识别不同的运用留白的设计。请仔细留意使用的形状,以及思考它们与画布元素之形成的相互联系。为此让我们看看一些网站中的设计,是如何使用这种留白的!
“保守派”
汤姆·约翰逊的设计保守派就使用了大量空白,使文本和其他元素存在呼吸空间,观众不会弄错什么是背景,什么是突出元素。
信息与信息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进行相对应的隔开设计(可以回忆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就近原则),进行区分元素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就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空间。
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在页面的中心,两侧有较大的空白,而中间的元素时而间断,并且又存在激活两者之间联系的线段元素。这样就有助于提醒用户这个区域是特别要注意的区域。
Heroku的状态页面
下面图片显示了部分Heroku的状态页面。这个网站上有很多事件被报道。在这里,有更多的留白就意味着更好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页面的背景不一定要是白色的,虽然网页的默认是白色的背景空间,而且它也很实用,不过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信息需要提示,例如状态更新和最新报告,中间间断的空白区域。
Introcing the Novel
在顶部的空间中文字“Introcing the Novel ”处于不对称状态,并起到积极的作用。请注意页面的左边的大块空白区域直接导致眼睛看到内容。如果点击页面,从上向下滚动,就会发现页面的空白之间是彼此分离和组合。
浅色的线条用于区分这些分离和分组的块,当浏览这个网站时,会发现这些线条不仅起到区分块的作用,还保持块之间的透气性和流动性,以避免集中于一点。
Elliot Jay Stocks
这个网站对于其背后的设计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因为它使用一种不对称的空间设计出一种很有动感的效果。
在这个页面顶部大图片可以作为一个临时的模块,用于访问下面的内容。另外大图的周围又留下足够的空白,保持让人很舒服的透气性,如果在左侧的侧栏内容使用相同的背景,就很容易导致眼睛在两者之间移动,而且颜色变化也会的更加困难。
另外和上面的网站类似,空间上既可以用于组装和区分不同的信息,以及群体,还可以使得每个组从中脱引而出,从而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留白可以让视觉放松休息。
菲尔·科夫曼
这个网站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单一的形式使用了大量的空白。尽管缺乏一些积极的效果来突出那些本来元素的重要性。
使用了彩色的矩形背景,文本间距留有足够的空间,使得周围变得很容易阅读,而不是被误认为在页面上其他文本。
重点元素需要适配不同浏览器窗口的宽度的,但单个形状包围仍然存在。
在2013年网站的New Adventures in Web Design会议上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网站。空间中不同的信息块包含不同的信息,整体页面上显得那么的活泼。
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图像的左上方有一个带向右的灰色圆形箭头。这些箭头并没有遮挡了空间流动性,因为它并没有触碰到,每个虚线的地方有间断,强调这个区域可以流动的,另外也限制了其他区域的流动。借助较浅的灰色,防止箭头成为主导,以提高流动性。
总之,当我们的浏览很多页面时会截图,箭头不会和主要内容重叠。然而,大约1280px的宽度为主要的内容区域。总之而言,它的工作原理在于我们能否更好的流动性,而不是箭头。
我将会使用一些logo来作为空间留白的经典案例。同时指出各使用的负空间,以及会做一些指导的意见,并能自己思考空白的应用。
其中一些标识依靠封闭原则。你会看到它们不会真正的存在,但是仍然能看到它们,这些logo就是使用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当看到背景时,图形会是什么样的,整个logo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大量运用负空间的logo的核心就是让观众想到什么。
各种logo,有云和床的结合,黑猫、转换、海豚、牙科、森林等。
我希望你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收获到最重要的两点:首先是在格式塔原则中使用图形与背景进行设计并彼此之间建立连接关系,而格式塔原则也作为设计师的基本指导。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需要努力观察和花时间研究空间在设计中的应用。不要让空间成为优秀设计的辅助地位,应该好好利用这种空间来更高效的完成设计因为任何页面的布局都是空白区域的相互组织。能有意识的分析空白,有意为设计创建一个更好的环境。不要使得它成为附属品,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然后思考并塑造的元素和空白之间产生积极作用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会增加更多一系列有关的格式塔原则,更重要的是带领我们如何应用到设计中,例如视觉重量和平衡关系。
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4/05/design-principles-space-figure-ground-relationship/
② 请提供格式塔理论的图例,越多越好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我这儿有电子书籍[email protected]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二
格式培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讥称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问题在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如果是前者,则构造主义的大厦就会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三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同型论这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考夫卡认为,大脑并非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感觉运动的连接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场。例如,让被试坐在暗室内,室内有两个光点交替闪现。当两个光点闪现的间隔超过200毫秒时,先见到第一光点,后见到第二光点,两者均静止不动;当间隔只有30毫秒时,被试则同时看到两个光点,它们也静止不动;但是,当间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60毫秒时,被试则看到一个处于连续运动的光点。被试在事实上无运动的情境里觉察到明显的运动,说明光点引起了相互交迭的两个脑场,使之产生运动感觉。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心物场的张力在脑中表现为电场张力;顿悟解除脑场张力,导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考夫卡坚持心物场与脑场之间在功能上是同型的,从而使他在对经验和行为作出整体的动力学解释时幸免于二元论。
格式塔同型论与神经系统机械观相对。神经系统的机械观认为,神经活动好比一架机器的运作,它不能组织或修改输入机器的东西,正像“记忆机器”忠实地复制知觉印象一样,它的机械性使知觉印象与其皮质复本之间在大小、形状和组织方面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推论,对每一知觉过程,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的组织精确对应的皮质“画面”。例如,一个人看到一个十字形,视觉区的皮质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为一种十字形的形式,其视网膜意像与皮质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对应,正如视网膜意像与刺激图形具有类似的对应一样。为了反对这种机械观,考夫卡以似动实验为例论争道:既然经验到的似动和真动是同一的,那么实现似动和真动的皮质过程也必定是类似的。但是,这种同一是指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与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相同一,是指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而非刺激与知觉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是现实世界“真实”的表象,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现。它们在大小和形状方面并不等同。正如一张地图不是它所代表的地域的精细复制。它有逐点的对应,有关地区的特征都在图上表示出来。但是,也有歪曲,地图只是它所代表实地大小的一个分数,地图的曲线在现实中可能不那么分明,有些特征可能被略去。然而,正因为地图是同型的,它才用作旅行的向导。
那么,这种同型论是如何解释形式之间对应的呢?考夫卡等人的假设是:皮质过程是以一种类似电场的方式运作的,其最简单的例证是一种围绕一个磁铁形成的力的电磁场的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在未受干扰的磁场中,力的线路处于平衡状态。一俟引进干扰,磁场便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但是,很快又会出现力的线路的重组,平衡得以重新确立。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种磁场是一个联结系统,场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会随之影响其余部分。
将这一假设用于脑场,表明脑中的电学过程在对那些由传入神经元内导的感觉冲动进行反应时,也可能建立神经元的活动场。例如,一个人注视灰色背景上的一个十字形,与刺激型式同型的枕叶皮质视觉区就会激活电学过程,该十字可由皮质中相当强的皮电活动来代表,而十字形的界外则皮电强度渐弱。实际上,一种神经的格式塔会在皮质中形成,其势能差异存在于毗邻的组织之间。同型论是为了说明心和物都具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都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四
尽管格式塔原理不只是一种知觉的学说,但它却导源于对知觉的研究,而且一些重要的格式塔原理,大多是由知觉研究所提供的。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知觉研究及其成果占了很大比例。
在考夫卡看来,知觉问题涉及到比较和判断。当我们说这种灰色比那种灰色淡些,这根线条比那根线条长些,这个音比那个音响些时,我们所经验的究竟是什么呢?考夫卡用一实验予以阐释:在一块黑色平面上并排放着两个灰色小方块,要求被试判断两个灰色是否相同。回答有四种可能性:(1)在黑色平面上看见一大块颜色相同的灰色长方形,长方形中有一分界线,将长方形分成两个方形;(2)看见一对明度梯度,从左至右上升,左边方形较暗,右边方形较亮;(3)看见一对相反方向的明度梯度,从左至右下降,左边方形较亮,右边方形较暗;(4)既未看见同色的长方形也未看见梯度,只有一些不确定的、模糊的东西。
从这些经验得出的判断是:(1)相同的判断;(2)左方形深灰色,右方形浅灰色;(3)左方形浅灰色,右方形深灰色;(4)不肯定或吃不准。
根据上述的描绘,在理论上可以推断出什么呢?考夫卡认为,该描绘解释了两相比较的现象,“比较不是一种附加在特定感觉之上的新的意动……而是发现一个不可分的、联结着的整体。”以(2)和(3)的判断为例,梯度的意思并不只是指两个不同的层次,还指上升本身,即向上的趋势和方向,它不是一个分离的、飘忽的、过渡的感觉,而是整个不可分的经验的中心特征。考夫卡指出,这种整体性知觉不仅在人类被试身上得到证实,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当动物面对两个刺激,被训练成对其中一个作出积极反应而对另一个作出消极反应时,它习得的究竟是什么呢?传统的理论认为,动物在与第一个刺激相应的一个感觉和积极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在另一个感觉和消极反应之间也形成了联结。与此相反,考夫卡认为,动物习得的是对整体或组织的反应。例如,将浅色b和深色C两个物体置于动物面前,b下有食物,C下无食物。动物选择b可以得到食物,选择C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动物进行选择,直到动物总是选择b为止。然后,将这对刺激(b和c)替换成另一对刺激(a和b),其中a比b的颜色更浅些。根据传统的理论,动物必须在熟悉的、肯定的b和新的、中性的a之间进行选择,由于b有过训练,并与积极反应联结起来,所以要比没有建立任何联结的a更容易为动物所选择。事实上,动物选择了a。为什么?考夫卡认为,动物在先前的训练中,已经学会对明度梯度中那个较高的梯度(较亮的刺激)作出积极反应,所以当它面对一对新刺激时,按照整体反应原则,将会以同样的行为选择刺激a。
上述事实说明有机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有赖于其本身的态度,也就是自我问题。在考夫卡看来,被试在面对刺激以前,必须对最终将产生的结果先有某种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实现一定结果的一种准备性。它意味着,当被试进入一个特定情境时,在准备性上已具备某种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格式塔所谓的组织。对此,考夫卡例举了华虚朋(Washbum)的不同指导语的实验结果。该实验是研究触觉的空间知觉效应:用两脚规连续两次刺激被试手掌一边的同一区域,两个针尖的相距总是15毫米,要求被试报告两次刺激的相距是大于、小于还是相等。对第一组被试,指导语含有大小关系的意思,对第二组被试,指导语总是含有相等关系的意思。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判断两个针尖距离相等的次数要明显高于第一组。在共80次的判断中,第一组判断相等的只有5次,而第二组则有20次。这说明,由于暗示作用,态度在知觉判断中具有定向效应。
为了证明上述例子的真实性,考夫卡以格式塔的一个典型研究为例来证明这一假说。用速示器以一个短的时间间隔连续星现a和b两条直线(见图3)。被试看见的是一条直线朝着箭头方向转动。该实验先重复几次,然后将a线的位置逐渐变动,a和b的右半段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直至成为一个直角,最终成为一个钝角,使转动的方向如图4所示那样保持恒定。
如果实验以上述最后的那种形式开始,则被试便自然会看到相反的运动。这种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被试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有赖于原来的运动一组织之力。如果以图5形式呈现a和b,重复多次,然后去掉a,只呈现b,被试又会看到什么呢?b会停留在它自己的真实位置上吗?不会!被试看见一条直线仍然循着先前的方向运动,只是转动的角度较小,如图6所示。
如果以短的时间间隔只重复地呈现b,这个运动还可以保持几次,只是每次角度都变得更小了。假设一根单独的线条,如b,是在没有特定的运动态势时呈现,那自然不会引起任何运动的经验。考夫卡指出,在上述实验中,运动-组织的预备状态竟然能被一个不充分的刺激所引起,恰恰证明了组织的预备状态或预期的真实性,那就是自我中的态度。
五
考夫卡认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在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
(1)图形与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例如,我们在寂静中比较容易听到清脆的钟声,在绿叶中比较容易发现红花。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军事上的伪装便是如此。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一个物体,例如一块冰,就物理意义而言,具有轮廓、硬度、高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但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心理场内缺乏轮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俟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等。
(2)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例如,图7表明,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如图8所示,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经验到。
(3)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如图10所示。观察者总会将此视作猫头鹰图形,而不会视作其他分别独立的线条或圆圈。完整和闭合倾向在所有感觉道中都起作用,它为知觉图形提供完善的定界、对称和形式。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如图11所示,O代表白色,●代表黑色,观察者容易将该列看作按直线排列,而非以横线排列。
(5)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6)共同方向运动。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例如,图12,根据接近律,可以看作abc、def、ghi、jkl等组合。如果cde和ijk同时向上移动,那么这种共同的运动可以组成新的整体,观察者看到的不再是abc、def、ghi、jki的组合,而是ab、cde、fgh、ijk等组合。
六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向当时存在的诸种心理学体系提出中肯而又坚定的批评,对人们深入思考各种对立的观点具有启迪作用;它的主要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致使后人在撰写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时不得不正视该学派的理论;它使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固于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而是从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识经验,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打下了伏笔;它通过对行为主义的有力拒斥,使意识经验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然而,对格式塔的理论不是没有批评。事实上,这种批评从格式塔心理学问世时便产生了。概括地说,这些批评涉及下述几个方面:
(1)格式塔心理学家意欲把各种心理学问题简化成公设(postulate),例如,他们不是把意识的知觉组织看作需要用某种方式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存在的现象。单凭同型论并未说清组织原则的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种用回避问题存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用否定问题存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一样的。
(2)格式塔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术语过于含糊,它们没有被十分严格地界定。有些概念和术语,例如组织、自我和行为环境的关系等等,只能意会,缺乏明确的科学含义。格式塔心理学家曾批评行为主义,说行为主义在否定意识存在时用反应来替代知觉,用反射弧来替代联结,其实,由于这些替代的概念十分含糊,结果换汤不换药,反而证明意识的存在。有些心理学家指出,由于格式塔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也十分含糊,因此用这样的概念和术语去拒斥元素主义,似乎缺乏力度,甚至使人觉得束捆假设是有道理的。
(3)尽管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的,但是许多格式塔实验缺乏对变量的适当控制,致使非数量化的实证资料大量涌现,而这些实证资料是不适于作统计分析的。固然,格式塔的许多研究是探索性的和预期的,对某一领域内的新课题进行定性分析,确实便于操作。但是,定量分析更能使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
(4)格式塔理论提出了同型论假设,这是从总纲的意义上而言的。在论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组成部分时,却明显缺乏生理学假设的支持,也没有规定出生理学的假设。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均有其物质基础,即便遭格式塔拒斥的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也都十分强调这一点,而格式塔理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这就使它的许多假设不能深究。
③ 格式塔崩溃实验是什么样的
实验研究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1913年至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由于他做的实验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兹仅举两项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说明。
(1)“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
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2)“叠箱问题”实验 叠箱问题实验先是“单箱问题”实验。香蕉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内有一只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够到香蕉,须将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然后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于香蕉之下,或者观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后解决了问题。叠箱问题就更加困难了。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上叠起的三只木箱的上面才能够到香蕉。
大猩猩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起初站在一只木箱上够,却够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一种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将三只木箱叠在一起,爬到箱顶,取下香蕉。
(3)格式塔背景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产生的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
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还有其哲学思想渊源,我们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场可以用磁力现象加以解释:把铁屑撒到一张纸的上面,当纸下放有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随着磁铁向同一方向移动。
并排列成特殊的形状。铁屑很明显地受到了磁铁周围磁力场的影响,这个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对场论有过重大贡献,他强调事件的自然属性及对量的测定背后特殊过程的探讨,他反对经验论和对量的测定的过分倚重。
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止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里专门向普朗克致谢。苛勒在此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脑是具有场的特殊的物理系统。他试图说明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而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棱费尔这两个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叶的“形质学派”。着名的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有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由这个学派作一倡导”。
④ 用5个格式塔心理原则,分别找出5个对应原则的企业标志,和Logo。
格式塔心理学家根据对知觉的大量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一些形成一个良好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或因素:1、图形与背景:一般来说,图形是具有一定界线的组织比较严密的对象,背景则是没有界线的同一性的空间或时间;图形是被包围的比较小的对象,背景则是包围着的比较大的对象。图像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越突出而为我们所感知;反之,我们就越不容易把图形与背景分开。2、最短距离原则或邻近的原则:某些距离较短的或互相邻接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3、类似原则:互相类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4、共同命运原则: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那么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5、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6、闭合的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形而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空间,也可适用于时间;不仅适用于知觉,也可适用于其他的心理现象。
⑤ 这种图片叫做什么图片
错觉图片
幻觉是感觉器官缺乏客观刺激时的知觉体验,并且与真正的知觉体验有相同的特征。幻觉是产生于外界(或躯体内部)的一种类似知觉的体验,而不像意象是内心的体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生眼见非实的情况。例如,在快速骑着自行车时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朋友,打完招呼才知道认错了人,或经常回头察看是谁跟踪自己。这些都是发生在视觉或听觉器官上的错觉。在照明不良、视觉减弱、身体疲乏、精神紧张和恐惧的情况下以及期待心理的支配下,常常会出现错觉,这种错觉是知觉障碍的一种,经重复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错觉图经典的有:
黑林图形
黑线看起来是不是向外弯曲的?
解析 黑线完全是笔直而平行的。这种经典幻觉由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黑林首先发现。
错觉图片
梯形幻觉
哪条线显得长一点,红线还是蓝线?
解析 红线比蓝线显得长一点,尽管它们的长度完全相等。小于90°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短一些,而大于90°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长一些。这就是梯形幻觉。
错觉图片
棋盘
解析:棋盘完全是平面的,这个棋盘以瑞典艺术家奥斯卡·路透斯沃德的一个设计为基础,由布鲁诺·危斯特创造。
错觉图片
时间暗示
节约时间的暗示:奇妙的图形/背景幻觉图形,由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
错觉图片
长度与透视
长度与透视:线AB和线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
错觉图片
埃斯切尔盒子
错觉图片
埃斯切尔的不可能的盒子:比利时艺术家马瑟·黑梅克,从荷兰平面造型艺术家M.C.的一幅画中吸取灵感,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盒子的实物模型。
错觉图片
扭曲的圆
错觉图片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旋吗?
解析 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尼古拉斯·韦德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一系列同心圆。
错觉图片
爱之花
爱之花:你能看到玫瑰花瓣中的两个爱人吗?
解析 瑞士艺术家桑德罗·戴尔·普瑞特创作了这幅充满浪漫情调的、有歧义的、含义模棱两
错觉图片
可的幻觉作品
身体的紫罗兰
错觉图片
身体的紫罗兰:你能在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的侧面人像吗?
错觉图片
隐藏的拿破仑
隐藏的拿破仑
隐藏的拿破仑:你能发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这幅图形/背景幻觉图出现于拿破仑逝世后不久。
解析 拿破仑就藏在两树之间。两树的内侧树干勾勒出了站立的拿破仑像
错觉图片
比泽尔德幻觉
比泽尔
比泽尔德幻觉:图中所有的红色看起来都一样吗?
解析 语境会影响你对颜色的感知。所有的红色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比泽尔德幻觉。
错觉图片
盒子幻觉
盒子幻觉:看立方体外侧面上的这个图形。哪条线与竖线垂直?哪条线不与竖线垂直?把立方体的边线遮住,你将发现你的感知发生了变化。
解析 盒子幻觉的感知提示为你确定图中心线段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背景。离开盒子你的视觉系统就必须使用其他背景。这就是盒子幻觉
错觉图片
赫尔曼·格瑞德幻觉
幻觉产生幻觉:这是一个精彩的幻觉产生幻觉的例子。在交叉部分你能看到微弱的蒙胧的小点。(赫尔曼·格瑞德幻觉)这些点又产生出一系列同心圆的印象。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尼古拉斯·韦德创作了这幅精彩的幻觉产生幻觉图。
错觉图片
共时对照幻觉
共时对照幻觉:交叉部分的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格更白更亮?
解析 白色方格看起来更白一点,尽管二者并没有区别。小白格看起来好像位于黑色背景上,这强化了每一个小方格和它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
错觉图片
米勒·莱尔幻觉
米勒·莱尔幻觉:哪条红线更长?
解析 信不信由你,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传统的米勒·莱尔幻觉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传统的米勒·莱尔版本逊色不少。
方格幻觉
晃动的方格幻觉:这些方格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彼此倾斜?
令人产生错觉的方格
解析 这是一个定位对照幻觉的例子。两个方格邻边的定位差异,很可能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接部分夸大了。神经连接部分有时候强化了感知的差异,这有助于我们察觉另外的微小事物。心理学家保罗·斯诺登和西门·沃特于1998年发现了晃动的方格幻觉。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你看的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头的侧面像?
解析 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花瓶。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是这个经典的图形/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 花瓶/人脸图形是一个主体/背景可互换的两可图形。它既可以看成是白色背景上两张对视的黑脸,也可以理解为黑色背景上白色的花瓶。
在这幅主体/背景可互换的图形里,线条有两种外形。轮廓的外形取决于线条被认为图画的哪一方面--背景还是前景。视觉系统依据物体的轮廓来对其进行编码的。同时,视觉系统必须能够将物体从它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当有伪装存在时,事情就变得困难了。
观察者的知觉状态和个人偏好也会有所影响。对轮廓或是外形的偏好会导致对某一方面的加强。对于同一图形,一些人偏向于看做花瓶,一些人则更容易将其看成是脸庞。
这个两可图形非常重要,它表明了视觉并不是仅仅由视网膜上的图象决定的。大脑参与了这一过程。它对视觉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花瓶/人脸两可错觉的起源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使这一花瓶/人脸两可图形大扬其名,但追溯这一两可图形的家谱却远早于1915年。我们可以在18世纪法国的印刷品中找到例证,那些印刷品中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通常自然状态下的花瓶,而且两个侧面像是不相同的,每个侧面像代表了一个特定的人。
弗雷泽螺旋
“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之一。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解析 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插图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疯狂的螺帽
疯狂的螺帽 :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乎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 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美国魔术世界里·安德鲁斯创造了这个精彩的幻觉作品。
曲线幻觉
解析 当你的视网膜把边缘和轮廓译成密码,幻觉就在视觉系统发生。这就是曲线幻觉。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 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稍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舞者与手势
舞者与手势:在瑞士艺术家桑德罗·戴尔·斯普瑞特创作的这幅有歧义的画中,手和舞者都呈现出优雅之态。
三角长度幻觉
三角长度幻觉:哪个颜色的线看起来更长?
解析 绿色线看起来比红色线长,虽然它们其实一样长。
⑥ 有哪位大哥大姐知道格式塔心理学的一张“两个人脸,一个花瓶”的图片的作者十万火急!先谢谢了
你好!
应该是考夫卡吧~~
他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
在组织律中提到的关于图形和背景的关系~~
和人脸花瓶的图像有很高相关~~
如有疑问,请追问。
⑦ 各位高手们谁知道什么叫"格式塔"(艺术方面的知识),给我举个例子啊!
“完形”心理学派的诞生大约是在1912年的德国,当时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发表第一篇有关“现象”的论文,首次对“完形”心理学作了有系统的陈述,因而发展起来。 Wertheimer认为视觉元素的组织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须要刻意去学习。他把视觉元素组织的因素定名为知觉组织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就是后面要讨论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并首度提出所谓“群化”的原则,对于过去画家在“呆板”与“散漫”的画面之间,只知道“统一中求变化”的构图原则,建立了一个严谨的理论基础。七年后另一个对于20世纪现代艺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艺术及建筑学校,也由建筑师Walter Gropius在德国威玛(Weimar)创立。他们对于人类在这段期间由于科技昌盛衍生的问题,同样采取一种整体统合的方式。虽然“包浩斯”艺术及建筑学校与Dr. Max Wertheimer领导的“完形”学派并无直接传承的关系,但是“包浩斯”充满实践精神的艺术走向,以及对于“视觉场”之研究与视觉元素间的数学性与表现性的分析,其实两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包浩斯”艺术及建筑学校是一所相当于大学层级的美术学府,这所学校的艺术走向与传统唯美主义与古典主义相反,采取“形式服从功能”及“以少胜多”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它的设校精神是将艺术与工业技术结合,认为“艺术与工程应该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纪一样彼此视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实际上是一所讲求功利主义与务实精神的美术学府,强?#123;理论科学与实证观念同样地重要。“包浩斯”艺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特别重视形式分析与色彩结构的基础训练课程。如何将艺术的创意与熟练的工艺技能及科学知识相互结合,并符合20世纪工业化大量生产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学上的一大特色。
这所学校的师资阵容包括:20世纪重要的美术理论家及观念艺术家,如Paul Klee(图C5-1)、Wassily Kandinsky(图C5-2)、 Lyonel Feininger(图C5-3)、Moholy Nagy(图C5-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亲身的创作经验,加以系统整理,编成有条理具创见的教材。Kandinsky并以色彩实验的作品强?#123;单纯颜色的心理效应,开启“抽象艺术”(abstract art)的风潮,被称为抽象画的鼻祖。“包浩斯”提供学生自由创作的学习环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创作,鼓励学生透过动手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Workshop式的教学绞剑�蔀楝F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尤其目前各国的大学大多将建筑系列入理工类别而非人文学科,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背景,据信与“包浩斯”教学的成功有关。
“包浩斯”筹划各种崭新的美术课程,试图用一个完整方法来解决高度工业化与科技发展下所衍生的问题。“包浩斯”的许多老师与Dr. Max Wertheimer同样深信:其实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与人类的知觉系统十分类似,它们都在不断寻求一个简单而安定的状态。因此Dr. Max Wertheimer与“包浩斯”的教师们便首先提出“场”(field)之观念,并把建筑结构学(Structure)的理论应用在设计课程之中。他们巧妙地将纯艺术与纯科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工艺生产与实践经验。其中Moholy Nagy开始采用感光材料不经由照相机直接曝光的实验,完成抽象拼贴的影像(C5-5),最终到达传统摄影相当的作品。这些当时十分前卫充满实验性的观点,彻底扭转了20世纪建筑与设计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学理念后来逐渐受到政治及外在学术势力的干预,1925年被迫迁校。不到10年光景又由于失去当地市政府的支持,1932年再度搬迁至柏林。1933年?#123;粹政权强迫该校关闭,执教的老师们多数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国,随后陆续辗转投奔美国。值得一提的是,“包浩斯”创办人Gropius后来进入哈佛大学讲学;Rohe来到后来改名为伊利诺技术大学的建筑、计划和设计学院执教;Nagy则在1937年于芝加哥创立了New Bauhaus学校,可惜只维持短短1年时间。这批大多成长于欧洲具有创新观念的杰出艺术家们,后来成为领导20世纪全世界建筑、绘画、设计、摄影与美学理论的领袖人物。
“完形”心理学派初期的核心人物苛勒因纳粹德国的破害,后来陆续辗转由欧洲移居美国。由于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顿悟学习”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学者之介绍倡导,“完形”心理学在1930年代才逐渐被美国心理学界所熟悉。而Dr. Max Wertheimer任教于柏林大学时期的受业弟子Rudolf Arnheim,则是“完形”心理学得以大放异彩的关键性人物。
1928年Arnheim获得博士文后,便因定期发表默片之电影评论,而钻研苏联、美国及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电影资料,1932年写成一本将电影视为一种媒体来讨论的电影理论专书----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国纽约,并获得古根汉奖助金,从事将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尤其是完形心理学)沟通搭桥的工作。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在视觉上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与艺术作品之关系。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经典着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艺术与视觉认知)(如图C5-6),也为艺术行动与观看行为之间找出两者的共通性。同年,他应聘在Sarah Lawrence学院任教。1968年Arnheim离开劳伦斯学院,赴哈佛大学Carpenter艺术中心教授艺术心理学课程。1969年他又发表Visual Thinking一书,阐释“视觉思维”在艺术创作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临摹自然,艺术家的工作也不只是观察事物,而是在于发现事物之本质。1974年Arnheim自哈佛大学退休,随即应聘担任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为止。他在美国大学教授艺术心理学期间,勤于着述才将这一名称很奇特的“完形”理论发扬光大,成为完形心理学集大成之一代宗师。
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兹(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们在电磁学与重力场的领域获致十分显�耐黄萍俺删汀T跉v经许多次的实验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了一种所谓的电场、磁场与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会彼此影响。它们不是彼此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视觉研究受到当时新发现的物理学定律影响,他认为和物理世界的“场”一样,在人类的知觉世界里应该也有一个极为类似的“场”存在。相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便称为“视觉场”(visual field);和人类生活、学习等情境相关的是“知觉场”(perceptional field)。人们知觉到此一场地,并加以利用再把握这个整体,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学被称为“场地论”(field theory)。
“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是: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在一个“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体以及各部份之本来特性,因此整体是大于或不等于部份之总和。而“完形”法则证实了Dr. Max Wertheimer的视觉观点:一个物体被人们感觉的方式由它存在于“场”的状态或条件所决定。也就是说,人类“视觉场”中的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个整体(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自独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学所归属的认知结论,其实就是描述在“视觉场”中整体(grouping)的认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学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用“完形”理论与法则,研究发现潜藏在人类知觉系统内某种群体化的动力,因而建构了一套临床心理学之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疗上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与尝试。
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也许是一幅画或某一场景),能否把其中的几个视觉元素连结起来,看成一个有组织的外观轮廓,端视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知觉上的某种关连性。为了找出元素间并不真实存在之关连性,完形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着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Gestalt Law(完形法则)。它们有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图与地”之概念,还有对视觉创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对称性”、“连续性”、“封闭性”、“共同命运”及“异质同形”等法则。这些被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纳粹;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平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人员,辟建一条能够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重重繁琐之造形、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罣碍,进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
事实上,“场”的范围与观念还可以扩充至人类的社会与生活,如由多数人组成的封闭团体------公司、学校、社区、族群等也形成了一个类似的“场”,“场”中的元素------同事、同学、家庭、同宗等团体成员也会彼此影响。其中兴趣相同、背景类似、年龄相近的成员可能彼此吸引,进而时相往来,这也是成语“物以类聚”的最佳批注。反之,种族、身份、地位、个性、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的,就容易产生疏离感甚至冲突磨擦,关系也会比较淡薄或对立,这个现象和完形法则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个人在面对日常工作时,一定要做完一个段落才愿意罢手,否则心里会有不安的感觉。这也是完形法则的“封闭性”的鲜明写照;未完的工作(象征未封闭)将会造成心理上的张力与沮丧感。而在迈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人们早已摆脱农业社会的旧有体制,崇尚自由及简单的社会关系与价值。这种现代人公认的生活态度与形式,也和完形法则源于简单(simplicity)的原则相仿。因此“简洁不累赘、功能单一”的形式蔚为21世纪服饰、家俱、建筑、汽车等产品之流行时尚,甚至于也成为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针。
因此,要评断一位画家或摄影师他的视觉表现水准,究竟是高是低,并不能只考量观察其技术与美学的表现而已,还要审视他(或她)对于存在于“视觉场”内各种元素间关系的敏感度是否够高而定。诚如完形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整体与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图C5-7)中,读者可以选择去看各自独立由C、A、M、E、R、A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成一台单眼相机的图像。而后者就是将所有的元素看成一个整体,这种将视觉元素聚集成单一形像的动作,其实这就是一种“完形”(Gestalt)。
http://post..com/f?kz=153293273
http://post..com/f?kz=148941422
⑧ 交互设计之“费茨定律”“格式塔”
今儿我来和大家唠嗑唠嗑在交互设计中常用的五大设计法则,(假装严肃)咳咳..作为一名优秀的UX设计师,你怎么能不博览群书,在方法论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呢,emmm...学习了解这些设计法则并不是纸上谈兵哦,而是让你的设计更具有说服力的助力剂~
费茨定律指的是:使用指点到达一个目标的时间同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设备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D)。距离越长,所用时间越长;
2.目标的大小(S)。目标越大,指点到达目标所用的时间越短。
开始举栗子:
左图星爸爸截图, 可以看到,星爸爸将“登录”和“加入星享俱乐部”按钮放在了右下角,套入费茨定律,当我们右手拿着手机,以我们的右手大拇指为指点去进行点击按钮的操作,会发现相当的方便和迅速,因为这两个按钮离我们的大拇指指点近,并且按钮设计的尺寸足够大,这样“近且大”的设计不管对于小屏手机还是大屏手机都是通杀的,用户点击的时候不会那么辛苦,不会出现因适配大屏手机而导致按钮距离太远不好点击的问题。再继续观察会发现“加入星享俱乐部”按钮比“登录”按钮设计的要更大,根据费茨定律,按钮越大越容易被点击,所以也可以看出“加入星享俱乐部”这个功能对星爸爸来说更重要,或商业价值更大。
中间闲鱼截图, 闲鱼的slogan是“让你的闲置游起来”,鼓励用户在平台多发布自己的闲置,所以在此截图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将“发布”icon按钮做的比其他tab上icon按钮更大,让用户在点击或寻找的时候不会那么辛苦,一眼看到,然后迅速点击,icon大点击热区大,点击精准度高~
右图爱奇艺截图, 同样是关于续费的功能,为何一个入口小,而另一个入口更大?首先看看两个功能入口各是啥,小的不起眼的入口为“管理自动续费”,是用户取消自动续费的入口,而大的入口为“立即续费”,是鼓励用户去充值会员消费的。所以很明显,帮企业获益赚钱的入口理所应当的更大更显眼更利于点击。当然举这个栗子只是想强调下费茨定律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控件是更重要、使用频率更高,或对于企业来说更有商业价值,更能赚钱的,都是有理由且应当做的更大一些。
图一:你看到的是类似于奖杯的形状还是人脸的形状呢?图二:你一眼就看到了这个三角形吗?图三:你看到的是奔跑的人还是箭头?仔细看,你会发现你所看到的这些图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而是你的大脑脑补出来的图形,这就是“格式塔”的神奇。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解释一下“格式塔”(解释来自《集创思维设计矩阵》这本书):
“格式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潜意识的脑补行为,人们会把形式上、颜色上、距离上相关的东西归为同类,对具有潜在闭合趋势的对象进行自动闭合,是人对图形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套用在界面设计上的话,“格式塔”告诉我们尽量将相似的、有关联的信息摆放在一起,不要让用户迷茫,要让他潜意识里就知道哪里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下面请开始我们的举栗子:
上面为网易严选和微信读书的界面截屏,这两张界面设计中都没有使用线条去进行模块间的区分,但用户依然能一眼分清它们间的关系,这就靠的是每个小模块间的距离上的区分、形式和颜色上的统一,来让用户能够自发性的脑补出图中① ② ③部分的三个信息大区块。
距离上的区分:如果想有效清晰的区分信息块,可以遵循一些规律:相关信息之间的间距要 小于 其他类信息的间距,就拿图中网易严选和微信读书界面中所标注的红色线段为例,便可发现~
形式和颜色上的统一:网易严选里每个商品类目的组成元素都是统一的:图片、标签、主标题、辅标题、价格;商品图的背景在颜色上也进行了统一的处理,全部采用浅灰色,这样既不会对主体商品图的视觉呈现产生干扰,同时也有效的通过统一的背景色让用户产生“格式塔”效应自动去对信息进行正确的类别划分。
除了上面截图的栗子,操作反馈也遵循着格式塔法则,将相似、有关联的信息尽量摆放在一起,让用户能够在他的“预见”范围内,无缝连接的得到反馈信息,这样不仅在信息浏览的效率上得到提升,还能让用户对产品有种掌控感,减少用户认知障碍,提升产品体验。吐槽下:有些产品的操作反馈体验就很差,反馈的内容并不在相关信息条目的附近,每次视觉轨迹都要扫视一圈,移动端屏幕小还能勉强忍受,Web端那就真的痛苦啦,不自觉想起找不同的游戏(捂脸)...
今儿这篇唠嗑差不多结束了,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对自己思考的一个记录吧,想说啥说啥,对或者不对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不对的也欢迎各位小伙伴严厉的指正我哈哈哈),重要的是一直在UX这条路上努力就好~
⑨ 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原则一般如何运用
其实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也许听的不多,但是其实你已经在生活中切切实实的在运用了,举个简单例子:当我们在逛街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会立刻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叫卖声还是视觉元素引导?
例如上图中,我们会下意识的把同色系的招牌归为一类,如果面对无法划分类型的复杂内容时,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不舒服,就像有时候我们在看产品设计或体验设计的时候,就是觉得不好用或不好看,但是又说不上哪里不好的情况一样。这就是人的认知心理在作祟。
那么作为体验设计师的我们而言,格式塔心理其实对我们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我们输出的内容有时候是难以衡量的,需要有理论支撑我们做出的考量。而不是我们随意发挥臆想的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其核心观点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并且部分依从于整体
听起来有点像是哲学概念,但是不重要,关键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其主张的7大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与我们的体验设计才是息息相关的。
格式塔创始人总结的七个基本原则:
接近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闭合性原则
简单对称性原则
主体与背景原则
共同命运原则
01
接近性原则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元素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说明它们之间关系更强。但是接近也是有对比的,在复杂的设计中,我们要一边考虑它们之间内部的逻辑关系一边来排版。
在上图的两个图形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出“A”中的圆角矩形给我们的视觉效果是以横向的“行”为单位进行组合,而“B”中更像是以“列”为单位进行组合。因“A”每两个圆角矩形之间的间距横向 20px 大于竖向30px,而“B”与之相反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距离近的关联亲密,距离远的就各自独立分组这就是格式塔理论中的接近性原则。
我们在做版式设计时会把图文信息以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分组排列,在视觉上营造视觉层次,便于用户阅读。如上图元素以组的形式分布在海报中的各个位置,形成不同大小的视觉层次,让我们能够依次看到主要信息、次要信息、辅助信息等内容。
我们在体验设计时常用划分固定的位置区域,例如导航栏,内容区,操作栏来做区分。还有就是通过距离远近来进行信息归类。属性相同、场景相似的信息应该放到一起,降低阅读成本,提高用户获取效率;不想干的信息尽量区分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02
相似性原则
人们在感知时,会对那些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人们会把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形状、大小、共同运动、方向、颜色等)的事物当成一个整体。与不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元素相比,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元素被认为更加相关。
虽然与亲密性非常类似,但他们又的的确确存在不同,亲密性强调位置,相似性强调内容。通常是把具有明显特征的事物(形状、颜色、大小)组合在一起。常常用于表单和导航
03
连续性原则
因人眼的视觉会偏向连续的形式,使阅读上更具有连贯性,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形成一种视觉延续的感受,这就是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也就是视觉的惯性。利用连续律我们可以让用户操作界面时不经过思考就点击一个固定的位置。人的视觉有追随一个方向的延续,以便把元素联接在一起,使它们看来是连续向着特定的方向。
我们在体验设计过程中,或者在体验某些产品界面时,不难发现这些产品基本都是通过将多个不同的信息以某个非常微小的共性,结成一个整体来展现的。
04
闭合性原则
真实的图形是非闭合的,但在视觉上我们会自动把空白填满形成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格式塔的闭合性原则。因为闭合时一种完形的认知规律心理。主要是在人们观察熟悉的视觉形象时,会把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结束;但是如果局部形象过于陌生或者简略,则不会产生整体闭合联想。
人们的视觉系统或者说视觉心理会自动把不相干的图形元素封闭起来,感知为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单独的视觉化元素。这种心理视觉影响更多应用在logo设计中,界面设计中也有。主要表现为:正负形、封闭边界、不完全闭合
05
主体/背景原则
当小图形重叠大图形之上,我们的视觉会倾向于将小图形归为主体,大色块为背景,这就是格式塔中的主体与背景原则。当主体与背景重叠时,人的视觉更加倾向于将小的物体视为主体,大的物体视为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小与图的关系,将我们希望传递的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展示。
(图1)
(图2)
如图1中所展示的弹窗,主体是弹窗,背景是底部界面,利用空间感给用户做视觉引导,让用户快速感知我们想要传递的重要信息内容
06
简单对称性原则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第一印象更倾向于简单而且对称的图形,这就是格式塔的简化对称性原则。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对称的元素往往被认为是归属在一起的,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都给我们一种牢固和有序的感觉。
07
共同命运性原则
一起运动的物体会被感知为属于同一组或是彼此相关这样的一种视觉现象,这就是格式塔中的共同命运原则。无论元素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或者它们看起来有多不同,如果它们一起运动或变化,它们都被认为是相关的。
iPhone删除应用时候,所有图标都一起晃动起来,左上角都有一个删除的按钮,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么删除,要么保留,这就是共同命运原则。
其实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并不是一定要死记硬背的理论,它其实在我们没有接触设计之前就已经在运用了。之所以,需要复习重温就是需要我们明白,我们在日常设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思维或者说考虑,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这才是锻炼我们成长的关键所在。
⑩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其着名的实验便是苛勒做的猩猩吃香蕉的实验:把香蕉悬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笼顶上,笼中黑猩猩在试图跳着攫取香蕉几次失败后,干脆不跳了,它若有所思地静待了一会儿,突然把事先放在木笼内的箱子拖到放香蕉的地方,一个够不着,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爬上箱子取下香蕉。格式塔学派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都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还有其哲学思想渊源,我们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场可以用磁力现象加以解释:把铁屑撒到一张纸的上面,当纸下放有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随着磁铁向同一方向移动.并排列成特殊的形状。铁屑很明显地受到了磁铁周围磁力场的影响,这个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对场论有过重大贡献,他强调事件的自然属性及对量的测定背后特殊过程的探讨,他反对经验论和对量的测定的过分倚重。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止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里专门向普朗克致谢。苛勒在此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脑是具有场的特殊的物理系统。他试图说明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而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棱费尔这两个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叶的“形质学派”。着名的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有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由这个学派作一倡导”。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的分歧和争论,可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却不谋而合。它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视行为为研究主题,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经验和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不反对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行为主义不用意识建立一种心理学是荒谬绝伦的,但为了避免误解起见,他们尽量不用“意识”一词,至于完全与意识一词有同义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经验”代之。行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考夫卡指出,“心理学虽可成为意识或心灵的科学,然而我们将以行为为研究的中心点”,因为“从行为出发比较容易找到意识和心灵的地位”。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上,同样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所强调的内省法,也不反对行为主义所依靠的客观观察法,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过他们做了一些改进和修正。
由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自然观察到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知觉结构原则就成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韦特墨早在1923年就指出人们总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后来,苛勒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公式易使人产生误解。他认为反应很明显地依赖于组织作用,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刺激丛一组织作用一对组织结构的反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诸多组织原则,它们描述了决定我们如何组织某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构造或解释视野中某些刺激变量。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1913年至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由于他做的实验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兹仅举两项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说明。
(1)“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2)“叠箱问题”实验 叠箱问题实验先是“单箱问题”实验。香蕉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内有一只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够到香蕉,须将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然后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于香蕉之下,或者观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后解决了问题。叠箱问题就更加困难了。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上叠起的三只木箱的上面才能够到香蕉。
大猩猩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起初站在一只木箱上够,却够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一种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将三只木箱叠在一起,爬到箱顶,取下香蕉。 (一)知觉律或学习律
在韦特墨看来,学习即知觉重组,因此,知觉与学习几乎是同义词。他提出的一条最基本的知觉律是蕴涵律(1aw of pragnanz,又译包含律)。这就是说,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需注意的是,这种“完好的形式”并不是指“最佳的形式”,而是指具有一种“完整性”。这个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觉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五条知觉律:
1.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2.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如,我们在小组辩论中,往往几个人争着发言,但我们仍然能从嘈杂的声音中听出某个人的讲话,这是因为这个人讲话的音质始终有相似性的缘故。如果他讲话的音质经常在变化,那就很难从噪音声中分辨出他的话来。
3.闭合律(law of closure)
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4.连续律(law of continuity)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5.成员特性律(law of membership character)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二)记忆律
格式塔心理学家沃尔夫(Wulf,1922,1938)对遗忘问题所作的经典性研究,是关于视觉图形——简单线条画——的遗忘。他在实验时,要求被试观看样本图形,并试图记住它们,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里要求他们根据记忆把它们画出来。他发现,当初呈现的样本图形与被试后来相继复制的图画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在有些情况下,再现的图画比原来的图画更简单、更有规则;在有些情况下,原来图画中的某些显着的细节在再现时被更加突出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再现的图画比最初的样本图形更像某些熟悉的物体了。沃尔夫把这三种记忆组织倾向称之为“水平化”、“尖锐化”和“常态化”。
1.水平化(leveling)
水平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小的不规则部分,使其对称;或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中的具体细节。
2.尖锐化(sharpening)
尖锐化是在记忆中与水平化过程伴随而行的。尖锐化是指在记忆中,人们往往强调知觉图形的某些特征而忽视其它具体细节的过程。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人类记忆的特征之一,就是客体中最明显的特征在再现过程中往往被夸大了。
3.常态化(normalizing)
常态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痕迹对知觉图形加以修改,即一般会趋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它似乎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加以修改的。
尽管这些样本图形并不清楚地表示某一物体,但被试都看到他们与自己所熟悉的物体的相似之处。在所有这类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试趋向于画出一幅更清楚、更一致的图画。换言之,即趋向于形成一个更好的完形。因此,被记住的东西并不始终是学习知觉到的东西,而常常是比原来图形更好的完形。同样,遗忘不仅仅是失去某些细节,而是把原来的刺激连续不断地变为具有更好完形的其它某件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为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年),在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早在1921年考夫卡和苛勒就先后前往美国许多大学讲学,并且,考夫卡于1922年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他与苛勒的一些着作也被翻译出版,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也于1929年先期用英文出版,他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也受到不少心理学工作者的赞同。
第二为迁移时期(1927~1945年),在这一时期三位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美国,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丁作。然而,出于三人所在的大学都没有学位授与权,因此无法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同时又因为格式塔学派的着作多为德文版,这无形之中阻碍了其理论的传播,削弱了他们 的影响。
第三为艰难的综合阶段(1945年至今),尽管美国心理学家对格式塔学派的接纳是很缓慢的,不过它最终还是吸收了众多美国的追随者,他们发展着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表明这“学派是比较富有生命力的,并且在美国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谢里夫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研究报告,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运用格式塔的方法和观点撰写的第一篇有分量的论文,探讨了游动现象,开了从众心理研究的先河。阿希继承了谢里夫的研究思路,设计出了更为精密的实验来研究从众心理和首因效应问题,并出版了一本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发展了格式塔理论。赫尔森在使美国心理学界了解格式塔学派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通过自己的一些实验研究支持了格式塔理论,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阐述格式塔理论的文章。考夫卡的学生哈洛关于母爱和同伴对幼小猴子的影响的研究,吉布森关于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格式塔理论。另外与格式塔学派有着密切关系的勒温及其弟子的大量的研究,阿恩海姆的美学心理探讨,更证明了格式塔原理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格式塔学派的诞生地德国,由于有了适宜的政治、文化气氛,这一学派又有了复活的趋势,并对三位代表人物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格式塔学派对日本心理学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在30年代最显着,并一直持续到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