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江雪作诗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大书柜电脑桌一体图片 2025-10-09 23:04:01
素描画图片女人简单漂亮 2025-10-09 23:03:17
群裤图片大全 2025-10-09 22:52:43

江雪作诗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22 01:57:46

Ⅰ 《江雪》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的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什么"和"什么"对举

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做对举,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江雪》【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释义: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1)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Ⅱ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描绘一副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图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赏析: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Ⅲ 25课古诗两首,第二首古诗江雪,第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什么的渔翁形象

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回小船,船答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Ⅳ 《江雪》的写作背景

《江雪》的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4)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名家点评

根据《书郑谷诗后》记载,苏轼当年读完这首诗之后,感慨良多,他反复吟诵,表达了自己心悦诚服的态度。他在《东坡题跋》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可见,苏轼看到的不是山水景色,他看到的是柳宗元那孤独的人性。而且苏轼也对柳宗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天之赋予,不能追及!

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

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

Ⅳ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的画面,寄托了什么的情怀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的画面,寄托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怀。

原诗: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释义: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5)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然而正如坡仙所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诗人并未一味地通过外物来表现自己的孤独。诗人也有自己可乐之处。我们注意到,诗人选择了“渔者”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渔者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多是智慧的象征。诘屈原于江畔的,是渔父;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是“白发渔樵”,《西游记》中笑傲王侯的,也是个渔夫。柳宗元的选择,实际上是他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

诗人因外界给予孤寂,于是转向独我的追求——这也是中国文人惯有的手笔,达则儒,穷则道。不能济天下,于是只好独善其身了。

最后,这渔者所钓之物,不是鱼,是雪,这也正点明了诗人孤独缘由之所在——因为他不入俗者流,而自有更高的追求——如雪一样清洁之物,或者说是一种境界。

如此一来,诗人的心境完成了由悲愤到寂寥再到孤傲自得并夹着许多无奈的多次转换,短短二十个字,以惊人的张力包容了诗人用满世界似冷雪掩盖起来的奔突不已的情绪。

Ⅵ 寻柳宗元《江雪》配图

你说的是这个么,我也很喜欢“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Ⅶ 江雪作诗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原诗: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释义: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7)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永贞革新”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革新运动被扼杀, 唐朝政治更加黑暗,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本来就有相沿成习的趋势,在唐宪宗以后,都开始表面化了。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Ⅷ 江雪这首古诗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8)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Ⅸ 江雪的创作背景

《江雪》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由于反动势力的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诗人压垮,在政治上不利,诗人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代·柳宗元《江雪》

释义: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9)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诗人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Ⅹ 古诗江雪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场景

古诗江雪后两句写的是: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场景。

出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文: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10)江雪作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803年,30岁的柳宗元任监察御史一职,与官场上层人物交际,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

公元805年,顺宗继位,重用王叔文,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王叔文被削职。

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宪宗即位,王叔文被赐死,王叔文政治集团遭到严重的打压。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并且没有官署可住,他不得不在龙兴寺安身。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

他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这首《江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赏析:

《江雪》这首诗中的冰天雪地,何尝不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作者的心境。作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以景寓意,从“鸟飞绝”、“人踪灭”,可想象到雪花翻卷。

铺天盖地,寒冷到了极致。在这极寒的雪天,应该无人在外了。然而接下来却写了不怕寒冷的渔翁,即便是寒雪连江,他依然能够在一叶孤舟上独自垂钓。

不论是实景写照,还是创作有意而为,作者通过对人物描写,都极大的丰富了诗的内涵,在空旷寂寥的白山黑水间,雪的冷漠与渔翁的执着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孤立无助,那份执着是不屈服的精神,是不垮的毅力。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个渔翁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战胜,

这颇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也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暗示。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绝句在于少中见多,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涵,《江雪》这首诗只有二十字,可谓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

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