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养生保健怎么样
以上是我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㈡ 什么是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㈢ 任何人都必须养生吗,不养生能怎么样
一、养生到底是什么?
养生主要是对身体的一种调节方式,并且还可以根据患者出现的各种疾病来进行缓解和控制。所以养生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独针对各种疾病患者的保养方式,而是可以面向所有人群的一种调节方法。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养生,但是不论哪一种人,都可以选择养生的方式来调节身体状态。
二、哪些情况更需要养生?
1、发育时期
其实在人体的发育时期就需要进行养生,就比如针对性的营养补充,或者是加强对身体的防护工作,这些都是养生的重要环节。在人体发育的过程中,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对身体容易产生刺激的因素,就可以根据相应的因素来进行调节工作,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或者改善,都可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2、过于疲惫
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过于疲惫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注重养生了,这是因为身体过于疲惫,一般和长期劳动以及过大的压力有关系,如果不进行养生,过度疲惫的身体无法支持各项机能,除了会导致功能退化之外,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身体不适
身体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也是需要进行养生的,对于西医来说,在早期的身体不适有时候并不能明确疾病,但是身体确实已经出现了问题,此时进行养生,除了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这种养生方法就符合中医理念中的未病先防。
4、亚健康状态
如果已经步入亚健康状态,这一类人群是需要首先进行养生的,这是因为亚健康目前已经越来越常见,除了会引发身体不适感之外,亚健康的人群都会出现各种比较典型的不良反应,这已经是疾病开始的信号。所以亚健康的人群,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缓解病症,避免疾病发作,如果养生不当,就可能会向着疾病的方向继续发展。
5、重病阶段
重病阶段的患者也是需要养生的人群,这是因为发展到了重病阶段,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控制,并且针对身体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调节。很多人都认为重病的患者就要加强治疗,这样才能避免疾病继续加重,但其实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患者将很难控制疾病,并且治疗的效果也会不理想,因此养生给患者带来的保障要更大一些。
养生并非是简单的饮食和生活调节,对于各种人而言,养生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就要根据个体的需求来判断具体的养生内容,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养生的时候,除了要调节身体机能,还要针对各项病症加强控制,其实养生也就成为了重病患者的辅助治疗项目之一。
㈣ 中医养生学的环境与养生
环境与养生,中心是人类,环境即指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本章主要探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阐明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人们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其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协调一致,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人体健康。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正如恩格斯所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釆的’。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或者说环境对污染物有一种自净能力.但这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内污染物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调节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㈤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㈥ 如何养生让身体更健康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可以从调整生活习惯、坚持进行运动、饮用养生茶饮等方面入手:
1、调整生活习惯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可以空腹喝杯温水,能清肠,可以排出体内毒素。一日三餐应该多吃蛋类、奶类、肉类以及各种蔬菜水果,保证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不宜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坚持进行运动日常以强度低、节奏缓慢的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游泳、跑步、登山、转呼啦圈等。
多锻炼身体俗话说运动才是健康之本,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还是要多运动的,有利于身体血液循环,增强自身体质。可以选择一些慢跑,或是打太极等不是很剧烈的运动方式,而且锻炼是要经常性的坚持下去,这样才会对养生有帮助。其次、热水泡脚用热水来泡脚可以使体内的气血运行得更通畅,这样能够增强脚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在泡脚的时候应当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温暖和舒适为主。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使用凉水去洗头和洗脚,因为凉水容易伤到阳气,不利于身体健康。还有、
希望采纳和点赞,谢谢,祝你每天好心情!
㈦ 中医养生保健的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暖身攻略1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补充营养
适宜人群减肥和偏食的人
如果除了手脚冰凉,身上其他地方也不那么暖和,可能是营养不平衡类型的寒症。经常减肥、偏食的女孩子和正值中年的女性,最容易维生素摄入不全面,而维生素B2又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所以,属于这种怕冷的人群,又不想吃胖自己来抗寒,可以多吃一点北豆腐烧白菜。
北豆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能减少平时工作、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散失,不但有助于保持能量,还能帮您提高耐寒能力。
制作热乎乎的北豆腐烧白菜,最好选用新鲜的小白菜。将小白菜洗净、滤水后剁碎,豆腐切碎,备用姜丝放入油锅内爆出香味,然后放入小白菜,加适量盐炒至变色后,再加入豆腐,翻炒均匀大概一分钟后,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或豆浆,开锅后两分钟关火,再淋上少许香油即成。
北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红白豆腐,也是暖身的好菜式。因为血豆腐对于贫血型寒症(除了怕冷,还有脸色差、易疲劳等表现)的人来说,特别能起到补铁补血、加强营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暖身的效果。红白豆腐做法特别简单,就是把北豆腐和血豆腐切成条,一起炒熟,调味即可。
暖身攻略2北菇加山药全面滋补
适宜人群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
寒冷的冬天,多吃些菌类和根茎类食物,可以帮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这里说的北菇是指根茎特别粗的那种。在遥远的东北深山生长的这种菇类,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寒能力。如果吃进这种粗根茎的香菇,人体会一次性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铁、硒、钾等。
而冬季的常见蔬菜山药,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物质可以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具体做法是将北菇泡软,去蒂后洗净,山药削皮洗净,切成小段后切片备用热锅后加油炒北菇,再加入泡香菇的水及酱油、糖,烧开,改小火煮10分钟放入山药同烧,并加入盐、淀粉勾芡后即可食用。
暖身攻略3多吃胡萝卜激活内脏和血液
适宜人群心肺功能不好的人
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也是爱怕冷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怕冷问题比较难办,因为这些人怕冷的主要原因是脏器功能不调或代谢不畅。体质虚弱者、有慢性胃病的人,还有脏器功能衰退的老年人这种寒症最多见。
对于这种怕冷人群,建议常喝胡萝卜洋葱汤。因为胡萝卜能够增强体力和免疫力,激活内脏功能和血液运行,从而达到调理内脏、暖身、滋养的功效。而洋葱不但可以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还有显着的杀菌作用,同样能增强抵抗力。
把胡萝卜和洋葱洗净切片,用橄榄油把洋葱炒成透明状后,再加入胡萝卜继续煸炒。加入高汤煮沸,再加少许调味盐等。每天午饭或者晚饭时喝200毫升,长期坚持,就会改善怕冷的情况。
暖身攻略4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缓解压力
适宜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
南瓜、玉米、黄椒等黄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它可起到促进人体代谢循环、补中益气、增强耐寒能力的作用。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的神经失调、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类型(还可能伴有失眠、焦躁、头痛等症状)的寒症人群。
如果您也有这种类型的怕冷情况,建议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因为这款菜味道丰富,并配合辣椒调味,令保暖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用半个小型黑皮南瓜(约1200克),去皮,切成四方块,加入盐和一杯清水,烧至熟软入味,备用然后热锅加油,加入豆豉和蒜末、红辣椒、酱油、糖和少许清水,翻炒出香味后加入水淀粉,关火备用。将炒好的南瓜盛入盘子,淋上炒香的豆豉即可。
暖身攻略5附子羊肉汤温经逐寒
适宜人群脾胃虚寒的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附子是一款温经逐寒、宣通气血的好药材,特别适合那些脾胃虚寒、肝肾功能减退的中老年怕冷人群暖身食用。而羊肉也属于温补性食物,可起到助阳健胃、通血生津的作用。
如果家里的中老年人还有腰部和膝盖部位发寒、小便频繁等症状,可以多喝点附子羊肉汤。每天晚餐时喝上一小碗,不但可以有效帮助身体防寒保暖,还能解决腰膝发寒、小便频繁等不适。
附子羊肉汤的具体做法是将250克羊肉洗净,切成小块将25克杜仲、30克附子、15克熟地用纱布包好再将所有的材料以及葱、姜、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把所有的材料都盖过,用大火煮沸,再转成小火慢慢炖煮至熟烂,起锅前捞起药包,即可食用。
中医养肾误区 对于中医,人们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中医只用于治疗沉疾或者不治之症。这些观念其实都是一些误区,中医和我们息息相关,并且能使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中医误区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中医不是“救命稻草”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中医养生年轻人不可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主要包括:1、经络养生;2、体质养生;3、四季养生;4、药物养生;5、起居养生;6、膳食养生;7、睡眠养生;8、情志养生等内容。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