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2年青海兄妹挖水管道,挖出7万枚银元,后来怎样
开元天宝物盛极,自此中原疲战争。——《感二子》
要知道在我国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代王朝兴衰更迭,又有多少代王朝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瑰宝。不论是文献典籍还是艺术画作又或者是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很多已被省级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但流落民间的文物遗迹不胜其数。我国极具工艺价值与历史价值的文物不计其数,但是大多数的珍贵宝物以及建筑瑰宝都在战争时期被无情地摧毁,我国的文物不止流落民间,还有很多流失海外。我们想让这些文物回到自己的国家,甚至要出高价购买,但不得不说这就是落后的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承担一切落后带来的后果。
当把这些银元运走时,用的麻袋也是不尽其数。人们会有疑问,这几万枚银元为什么会被埋起来?后来经史料记载和专家们的解释,清末民初西宁镇总兵马元海是一个大贪官,他好欺压和搜刮百姓,这些东西都是他从百姓的身上得来的。兄妹两人铺设管道的地方就是马元海在当时的住处,而他将这些不义之财埋在此地,以备不时之需。被发掘的这7万枚银元,两兄妹直接上报给了国家,没有自己贪取一分一毫。当地政府为了表扬他们,给了他们先进个人的称号记一等功,还奖励了他们很多的奖品。得知二人先进事迹的当地人都称赞兄妹2人为人坦荡,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❷ 怎样分辨银元真假
分辨银元真假的5种方法:
1、听音法
用两枚银元相互敲击,听其声音。真银元:声音“平”柔和而音长,音频时间间隔可达4秒钟左右;假银元:声音“尖”,虽响,但尖而带轻,音从尖高到低落,音声过短,音频落差较大。
2、掂量法
用中指掂其币的重量,感觉是否轻飘。如内夹铜、铅、锌、锡等假银元,在重量上有一定的感觉。
3、秤量法
看其重量是否与真币的重量相符,一般假银元在重量上差别较大。
4、视形法
用肉眼仔细察看银元的老包浆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暗记、轮齿是否正常。假银元一般图案泛肿、重量轻重不一、银本色带青灰或暗淡无光(其成分含铜、铅、锌、锡)、花纹不甚凸出或者模糊不清、边缘粗糙、轮齿采用手工锉边。
5、考证法
(1)首先对收藏喜爱的银元,有必要了解此银元的铸造时间、发放数量、工艺图案、重量及历史背景等知识
(2)切记盲目收藏,对自己喜爱的银元,必须多花时间查阅此币的相关信息资料
(3)也可以利用高科技和化学药物等手段,对持币各种元素进行分析比对。
❸ 在哪里可以卖银元
去你们本地的古玩城找古玩收购店。
主要信息: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干隆宝藏”银币。
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称柱洋、本洋、佛头。系1535-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
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我国,但到鸦片战争前,仅作为士大夫阶级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鸦片战争后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
❹ 银元如何辨别真假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16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第一、看银元首先要看包浆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包浆,包浆就是岁月的流通痕迹,薄薄的一层,不容易去掉。真品的银元包浆一般很均匀,不容易去掉。如果有的银元用手使劲擦就能擦去,肯定是假的。包浆一般不容易去除,真品银元包浆非常均匀也很平均,反之有些假银元或高仿银元的包浆,只在局部或者在一些字口或者花纹的凸处,分布很不均匀,这边包浆很厚而那边或许还有贼光。
另外老银元的光透出一种润度,虽然有包浆覆盖但还是有耀眼的亮度,如果你看到一种灰黑的烟怠色,不论是多么透亮,基本都是假的,这个一下否定。虽然有些人说鉴定银元光看包浆不行了,现在的高仿包浆是做的如何好之类,但我仍然认为看包浆是鉴别新老银元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二、从整体上看
1、首先说从神韵上看,也就是字口要有神,端正大方。
现在很多高仿字口看上去不好,老银元字一般比较有神,下笔如流水不会出现字别扭的现象。而高仿这个地方到位了而那个地方却不到位,也就是说经不起推敲总有漏洞。如看龙洋我主要看龙鳞,是否凹凸分明,看龙眼睛是否炯炯有神,特别要注意,龙牙,龙须,龙鳞,一定要看细节。
现在有本书叫细节决定成与败,同样看银元也一定要看细节。因为高仿大的方面一定做得很到位,但往往忽略了细节,我认为这与现代人的浮躁有很大关系。呵呵又扯远了,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总之我感觉老银元龙鳞清晰,英文字母干净利索。反之高仿币龙眼无神,龙须或者龙牙飘浮,或者模糊一片,文字感觉生涩。
2、从机械压力来看。
机械压力也就是凹凸分明。字口有拔地之感。地章与字口几乎垂直的。让人一看很有力度,很有气势。而高仿币字绵软无力,有的芊细让人一看没有气势。有经验的老行家从字口和机械压力上就能鉴定银元的真假,当然这个得需要时间才能学会,但是新人一定要多上手老东西,多总结经验,肯定错不了。
第三、看珠圈与马齿
珠圈与马齿也是鉴别银元的一个重要方法,真品珠圈呈椭圆形颗粒饱满,距离相等。而高仿的珠圈一般大小不一,间距不近相等,有的疏有的密而马齿也是同样如此,马齿的机械压力都差不多。但是这个也不能太绝对了,有的马齿或珠圈磨损了,你就说假的。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
第四、看银元的边齿
看边齿是鉴别银元的重中之重,如果一个银元哪里都合格但边齿不过关,那就直接枪毙。还有的人说现在高仿哪里都突破了,但唯独突破不了边齿这道关,如果造假的把银元边齿在突破了,银元将没有新老之分,够可怕的,可见看银元的边齿重要性。
很多有经验的行家一看边齿就知道新老,老银币的边齿由机械压制而成,清代民国造币机械虽然落后,但平均的冲压力达到5到6吨,所以边齿一定是很深而且很均匀的,一般是中间较深而两边较浅,呈橄榄形。高仿或假币边齿一般比较浅,当然磨损除外,有些老银元磨损厉害,边齿也是比较浅,但这种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流通痕迹,很容易辨别。有些高仿的机械压力不足,会造成边齿发毛,为了解决这个破绽很多人用锉刀,在边齿打磨但这样边齿留下了锉痕,用40倍的放大镜会看到细小的锉痕,绝大多数有锉痕的肯定是假的,另外拿银元边齿往手上拉拉,感觉比较光滑感的一般真的多,如果感觉拉皮肤,几乎肯定是假的。
第五、再看整体
老银元一般都光泽,润洁,白亮,如果用放大镜看到有砂眼或凹凸不平一般假的多,另外老银元还有一种润度,象上了一层油一样,而高仿一般没有润度,白擦擦的,有发皱发硬的感觉。
银元打假任重而道远,有人说:等你看银元看到想吐的时候,你看仿品你怎么看怎么不舒服。那个时候就完全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看了真的,自然就能分辨假的了。
❺ 古代真实的银子是什么样子的,专家是怎么说的
根据专家对出土文物得研究,我国在4000多年之前的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流通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发展史就像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缩影一般。
在商朝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后来因为人口的增多,贝无法满足需求,商超就用青铜做成贝的形状来进行交易。战国时期每一个国家的货币材质样式都不一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以圆形方孔的秦币作为天下之币。汉朝之后又出现了金银这样昂贵的货币。
现在博物馆等地方收藏的很多明清古银都是黑不溜秋的,上面还坑坑洼洼的,若是掉在地上,跟路边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
❻ 古代的铁钱泥钱和假交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要说在我国从古至今,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行当。这个行当,入门门槛极高,利润极大,风险也一样巨大,同时危害也相当恐怖,它就是造伪钞。
贯穿我国货币发展史,与我国货币发展直接相连的就是我国的伪钞史。可以说自从我国有了货币,就开始有了伪钞,
那么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奇奇怪怪的伪钞呢?这些伪钞又是都从何而来呢?
上图_ 清朝 白河县厘金局 (白银)
到了清廷入关之时,白银已经正式成为官方货币,然而白银货币化解决了假币,却带来了另外的问题——物价飞涨,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大明朝最终在这股历史浪潮之中死于农民起义之手,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也在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货币,只有最适合它的时代。
❼ 银元的鉴定方法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
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7)银元从哪里来的图片扩展阅读
其他版本银元鉴定:
1,铜质银元:这种银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元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制造出来的,因为铜质坚硬造成图案粗糙模糊,虽然外表镀银,但一磨擦,即现出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比真银元尖亮,并伴有哨声。
2,铅质银元: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图案与真银元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
3,夹馅银元: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比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夹馅银元是假银元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钢、铅、锌、锡等多种成分,敲击出来的声音厚实、短促沉闷,没有转音,重量比真银元轻,通常不足25克。
❽ 银元区分真假鉴别
1、铜板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有哨声,在石头上磨一下就会露出铜来。
2、铅板银币:以铅充银,也有在银币色彩皮内以铅充银,其花纹与正常银币无异,但敲击时它的声音较厚、沉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3、夹板银币:其一是内底为用原真品或图录做模型,用灌模法,以铸铁之法铸之,再镀上一层薄薄的银层就算了事,此类表面仿佛有沙眼,砂粒,尽管用真银镀之,然而还是完全掩盖不住其瘕丝,看上去好像被涂上了一层胶水,紧巴巴的罩在其上;其二在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铅等多种成分,其敲击时的声音尖短、沉闷,且无转音,不像真品那样传音优美悠长。
4、哑板银币:这是一种含纹银的真银币,只是在储存、使用过程中受到损伤,例如被火烧过或曾埋于地下或被石灰等镪过,以及与化学方面的腐蚀液接触过等原因,因之声音发哑,不像一般银币那样声音柔和、清脆而有转音。人们误认为这类银币不可靠。
5、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币,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币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由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为琼版银币。其特点是敲击时的声音尖高,且币的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6、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银币,是将正常银币用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取一部分银质。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敲击时发音微慢。
7、其它: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情况,收入微薄,劳力不值钱,有些就把银币的齿边用锉平再锉出齿边,通过改小银币等手段来获取银子。这类银币,只是重量略为减轻,一般人不易察觉。一般只要对照一枚足重的真银币即可鉴别。
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一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铅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改小银币:严格说来这一种还不算是假银币,只是重量有所减少。这种银币是将正常银元之齿锉平、改小,然后获取细毫碎银。一般只要对照一枚足重的真银元即可判别。
砂版银币:这种银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质,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做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