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熟的人》
何为晚熟,从世俗来理解就是那些年纪大了却还不懂得自己要做何事的人,那些幼稚没有承担的人。可在作者笔下,晚熟的人都是特别善良,且会比那些自以为很早熟的人走的道路更加长久且顺遂。看似都是身边的小人物小故事乃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却蕴含着真正的生活哲学以及人生哲理,每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或者人物,联想到他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便也成了可以理解的了。拟用一些道理比喻现实的社会,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很多人和事都很多的无奈和悲伤。看似表面的无奈,深层次的更多还是自己的选择,所以生活就是自己选择的后果,那便承受着就好,有些事有自己的考量就好。他人说的建议听着就好,可作参考,不可全信。真正的人生路是需要自己的思考,因为最终的生活也都是自己去过。很多的时候看事情看到的都不过是事情的表象而已,而并非是本质,所谓人的善恶,也不过是你对于他目前所做的事情的判断,而并非是对于他这个人的一生来看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判断死于片面的认知,所见非真实,所闻非真相。如何能坚持做自己,有自己的原则,并且坚持,有自己的认知而并非来自于他人的认知。做个坚定的人,如何也能过好这一生。
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反而认为很正确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坏的坏人,心里还存着良知,所以还知道自己的坏,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坏的坏人,心里只有自以为是,他永远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永远都认为别人欠他的,他永远都在恨别人,骂别人。
这个社会,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有宽阔的缝隙。
2. 莫言《晚熟的人》,晚熟的幸福,总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写下来的首部小说集,他在书中描述了12个离奇与现实的故事,以自身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背景 ,反映了社会上一群晚熟的人。
网络有云:成熟,指人的思想观念之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成熟,是一个人质的转变。对于成熟一词,通常我们给一个人定义是早熟或晚熟。成熟的人,无疑能更理性地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适者生存,懂得如何“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如何在激流中猛进,在浪遏中飞舟。
成熟的反义词,是幼稚或者稚嫩,通常表达人见识少,没经验,想法简单。简单稚嫩的人,或者越是长久才摆脱稚嫩的人,常常也说成晚熟的人,无疑他们可以更轻松写意地生活,从容享受生活。恰如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晚熟的人像极了身边的一类人,安静善良、不善言辞、忙于工作、为人踏实不懂表功,这类人有着机灵人没有的“慢”,可能会在一定阶段被欺负,被调侃,但是过了年轻的阶段,就会变得从容和放下,懂得享受生活和善待生活,而这类人因为踏实认真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而获得别人的善意,晚年也会过得自在许多。
可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大浪淘沙的社会,谁不想做这么一个晚熟的幸福人呢,谁又心甘情愿的早早成熟呢?我们有人可以不通人情世故,不懂趋利避害,可以安静写意地成长,可以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回想近代史,落后懵懂的封建中国,受尽先进列强的欺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如果没有先进知识分子,尽早成熟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如果没有成熟的革命家,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如果没有新四军、工农红军、解放军,奋战抗敌,洒热血抛头颅,成立新中国。人民必然深处水生火热之下,何来晚熟之说,何来幸福之言。
当年长沙遭受日本空投炸弹后,有人描述:“身在四面楚歌之湘垣,耳在早已沦异域之故都,处血腥扑鼻炸声雷动之环境……”,有人描述:“予今而能深切了解从前读史书时所云狼狈迁都之窘状,及小说上所谓大批难民扶老携幼之长途流离。”而今人民得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地下生活,国家一直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病毒,一批批的白医天使在祖国的召唤下负重前行,无数的社区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方便的生活保障。而今人们正逐步走出疫情阴霾,有序回归正常生活。我们也不能忘记,当灾难降临时,国家在背后默默扛下的一切,国家一直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如果没有国家的成熟,没有经济规划,没有政策指引,没有健全体系,或许只能是人们自己的成熟,在颠沛流离中,在水深火热中,迅速成熟,方能获得一丝自救之希望。
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的,穷人家的孩子,因为目睹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往往懂事特别早,能帮助父母撑起生活的重担。或许他们因为不懂事,不勤奋,就无法生存,不得不在小小年纪,就带上不相称的成熟,在成人的世界中东奔西突。
也有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们可以诗与远方,可是多少人能体会“陪读父母”的苦楚,多少人又能看到“打工父母”的艰辛。
我们可以不考虑生计,任性辞职,因为家有父母温暖的港湾;我们可以不考虑人情世故,随意得罪他人,因为家有父母强力的臂弯;我们可以不用长远计划,享受当下,因为家有父母安全的庇护……我们可以不这么成熟,因为我们有父母的成熟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晚熟,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正如苏轼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他告诉了世人,一个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聪明的人要懂得收放自如,这才有了愿儿子愚蠢,不要太过于聪明这样的话,毕竟太过于聪明了也不好,会让自己一样害了自己,只要是无灾无难,那么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诚然,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境遇,有父母的孜孜眷护佑也好,无父母的丰资铺路也罢, 对于成长,我们都要一如既往,学会需要保持活力,对生活的充满期待,保持善良与赤诚。
3. 晚熟的人
最近,在读莫言的小说 《晚熟的人 》。而描写的是山东农村的一些生活状况 ,也能从中能够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
晚熟的人 ,特征主要是本性纯良 ,不圆滑,不会所谓的人情世故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现在发现我就是那种晚熟的人 ,不因为自己太过于单纯 不懂人情世故而烦恼 ,被认为是情商很低的那一种 。
有时候也想去学学人家玲珑八面 ,说一些漂亮的话 ,哄人开心。但是真心觉得那样做起来太累 ,身心疲惫 。
那就不如就做一个真诚的人 ,虽然会晚熟一点 ,在社会上讨不到什么便宜, 但我想也不会太吃亏 。
因为我相信上天会眷顾那些心向阳光 、坦坦荡荡 、 努力向上的人 的。
4. 莫言《晚熟的人》摘抄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一个人,特别像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萦的什么。
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无论多么高的山,也有鸟飞过去,无论多么密的网,也有鱼钻过去。
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美好的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丑陋事物的存在。
早熟的人容易对这个世界低头,像成熟的稻谷,被生活所累,弯了腰;晚熟的人,却像冬日山间的松柏,虽腰身弯折,却蓄势待发。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你又傻又呆,别人权衡利弊时,你一片赤诚,一把年纪了才开窍,彷佛那些年都白活了。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实并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没有哪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良明朗。
当别人做的越绝,你反而越容易走出去。所以有时候你要感谢那些毫不顾忌你的人,遇人不淑,放手就是进步,越是苦苦纠缠,越是罪孽深重!当你转身,留下的是背影,面向的却是大海和星辰。
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说人总是越活越平和,我们称之为成长;成长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
5. 《晚熟的人》讲的什么
在《晚熟人》书中,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八年后使用12个故事讲述了内部和外部。这十二个故事充满欢乐和悲伤,荒诞和现实。从上个世纪到现在的社会,从浴室到网络空间。
里面共有十二个故事,背景依旧立足在高密东北乡,只是这次,莫言把自己写进了小说,他似乎把镜中的自己放了进去,做好了让所有人一窥究竟的准备。
十二个故事,十二个意义表达。审美不同,喜好不同,每个人都能挑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故事。
与以往作品不同
与过去的作品相比,《晚熟》的活力较小,更具有镇定和悠闲的幽默感,与莫言的写作状态无关。这次,莫言不再专注于“英雄和混蛋”,而是转向这些最普通和不起眼的小人物。
它们太真实了,好像它们是走出我们的角色。正是这群人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构成了“恒定”和“可变”。
6. 如何评价莫言诺奖后的首作《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6)背景图片晚熟的人扩展阅读
莫言所写的时代,其中就有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
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7. 莫言《晚熟的人》
01
莫言的作品,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不能说真实,也不能说虚假;不能大夸特夸,但也贬不出来。
他的文字平淡无奇,毫无华丽之感。
但它们就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模糊地带。
忽近忽远,忽明忽暗,看似真实又模糊,看似模糊又真实。
其实,世间多少事,本不就如此吗?
你爱一个人会倾注全部的爱吗?你恨一个人会倾注全部的恨吗?你讨厌一个人会倾注全部的讨厌吗?你喜欢一个人又会倾注全部的喜欢吗?
当然不会。
但,人们需要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那些刻意被美化或丑化、个性鲜明的偶像们,就像一个个漂亮的工艺品,一件成色上好的陶瓷,一副壮观美妙的壁画。
它们是摆在那里供人观赏、等人夸赞的。
图片
莫言的作品不是。他的文字不漂亮,却有生命力。
它们会与你对话,与你一点一点延伸对生活的思考。
会让你变得更加热爱,变得更加不热爱,变得话更多,变得更沉默。
慢慢变回你自己。
这些,在我读某些佛学书籍的时候,有同样感悟。
我无需谁对我赞美,也无需谁对我贬低。你说我好,我会把我坏的方面显示给你看;你说我坏,我会把好的方面展示给你。
直到没人给我评价,我也无需给自己评价。
当然,一切是以正念为前提。
所以,莫言先生高出那么一点的层次,正是他获奖的必然。他一定脱颖而出。
图片
02
疫情之下,人人烦躁,唯有读书,方能静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莫言先生的作品《晚熟的人》。
这不是长篇,而是几个短篇小说的合集。
每段小说都令人唏嘘,不断地颠覆着我们的想象力。也同样以惊涛骇浪般的气势引发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就说“护子娘娘吧”。
其实本名是“口哨与火把”。但我更愿意称它为“护子娘娘”。
这也是一篇不是很好定义的作品。
图片
当然,它极大程度地展示了母爱的伟大、无畏的精神。
比如,顾双红用自己的智慧、力量、果敢,夜闯狼窝。
用斧头劈开双眼放着蓝光、呲着獠牙的公狼和母狼的头,然后用火烧死它们。为自己的孩子报仇雪恨。
以至于日后人们想为她建一座庙,称她为护子娘娘。
当然,也描写了一个女人苦命、凄惨的人生。
顾双红出嫁后父母双亡,英俊潇洒的丈夫几年后后也死于煤矿。儿子被狼叼走,女儿因为被大家指责说谎,不堪忍受喝敌敌畏死了。
顾双红一个人活在世上,以超出她应有的能量闯入狼窝,烧死大小四只狼后,也静静地、悄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片
顾双红美丽、有智慧、有文化。是好妻子,更是伟大的母亲。
可以夸赞她的地方太多,尤其是伟大母爱部分,怎么夸赞都不为过。
但真正触动我的还是她的那份“韧劲”。
什么是韧劲?
图片
顾双红结婚前被三个流氓欺负过,后来他丈夫却机缘巧合地和他们成为结拜兄弟。顾双红从未提起往事,她尊重丈夫的朋友。
顾双红的丈夫死后,他的结拜兄弟们前来祭拜。看着顾双红带着两个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他们扑通扑通纷纷给她下跪,对曾经欺负过她表示忏悔,祈求原谅。
顾双红只是冷冷地说,我与你们再无关系。
顾双红曾经尊重他们,那是因为他们成了丈夫的朋友,并非忘记过去、大度,而是运用智慧转换了角色。使得他们不再是他们。
丈夫死去,她又变回她自己,当然不再理睬他们。
顾双红:我可以忘记过去,可以原谅过错,但没必要和你们嬉笑怒骂、勾肩搭背,更无需往来。这是做人的骨气。
这就是韧劲。
图片
当顾双红看着大火殆尽,连父母的一根骨头都找不到时,她哭干了双眼。然后轻轻地说:死了也好,活着也是受罪。
父亲是地主这顶高帽子使他们家备受折磨。
她接受了现实,接受了生活。但并非妥协。没有了亲人的她依然向前。
这就是韧劲。
图片
丈夫去世,儿子被豺狼叼走,儿女喝药死去,她痛苦到心都碎了。
但她没有像祥林嫂那样疯疯癫癫絮絮叨叨。也没有一命呜呼。更没有寻死觅活。
她异常清醒,头脑清晰。每天上山挖野菜。其实她是寻狼窝。
有一天,她开始了行动。
她做了两个又粗又长的琅琊棒,上面一圈一圈地缠满布条,每一层上面灌满蜡烛。她的火把可以燃烧几天几夜。
吃了6个鸡蛋,带上斧头和火把,她要夜闯狼窝。她要去拼命。她要为儿子报仇。
这就是韧劲。
韧劲不是逞一时之快,也不是逞一时之能;它不如钢铁般坚硬,也不如流水般柔软;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逆境时能泰然处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种种打不死的精神……这,就是韧劲。
图片
03
居家十几天,出去买吃的。
大街上空无一人,宽阔的马路上连个车影都没有,只有路口那栅栏和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警察。仿佛世界静止了。
一种无法表达的情绪涌上心头。也许是习惯了应有的喧闹,害怕这种寂静。也许是……
我想起了一部战争年代的电影,大家都藏到防空洞里,街上空无一人,燕子低空盘旋,狂风呼啸……
熬住了屋子里的无聊,却被大街上的空旷与寂静搅乱了心弦……
图片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很多人烦躁、崩溃,被吃、睡、游戏、刷屏奴役着生活。
时间就像那流水,永不静止。静止的只是水中的渔船。
此时,让“韧劲”附体吧,来对付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吧。
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轩说的两个字“熬着”;就像朱先生说的两个字“慎独”。
驾驭得了自己才能驾驭得了明天,驾驭得了自己才能驾驭自己的生活。
韧劲就是与生活共起伏,把患难当兄弟,不娇柔不造作,不矫情不狂躁。充实、平和。
疫情下的我们需要这种品质,需要韧劲。
熬着,不是茫然的熬着;熬着,不是躺平熬着;熬着,不是茶不思饭不想地熬着;熬着,不是思想静止地熬着。
此时的熬着,是备战状态的熬着,是精神百倍地熬着,是自我救赎地熬着。
信念是有力量的,它会产生奇迹。
加油!
图片
本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