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关于民国的图片,可以做杂志封面背景的那种,要区别于晚清
Ⅱ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社会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2)民国时期校园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民国成立的意义
1、政治上: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焚毁刑具,停止刑讯,严禁买卖人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民自由和权利。
2、经济上,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着的增大,实现了自身的第二次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3、民族关系上,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这样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观念占据了人民的大脑,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公民转变
Ⅲ 真实的民国是什么样的场景
中华民国从1912年建立,到1949年结束,总共38年的历史。真实的民国是一个怎样场景呢?由于其实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建立,本身就是一场不完整、不彻底的革命,其积极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窃取。因此其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
加之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之间的战争等等,造成了整个民国期间,人民生活的悲苦。
民国其间战争不断。在着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书中,民国的描写非常真实,近似白描的手法。让我似乎看到了祖父、曾祖父生活的时代。对于这段历史的思量,我可以从小时候的故事记忆中,得到画面的整合与理解。从刘瞎子十月围攻西安城,二虎守长安的故事里。我真实的体验了小时候的奶奶,为什么和她爸爸,离开了那个让她幸福童年,充满快乐的长安城。确实,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逢乱世,命为紧。
民国期间大儒不断出现。民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进行了变法维新、不断向西方学习。例如:《白鹿原》一书中的朱先生,其实就是牛兆濂,关学伟人。我的曾祖父、祖父,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当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对他们的印象,越来越少,脑海里面残留的,仅仅是小时侯祖母对我的一些简单介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关中横渠去张载的名言,也是关中地区每个读书人所向往的精神追求。朱先生,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家国情怀,就是这样一种对人民、对族群、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民国关中文人,傲岸的精神脊梁和内心崇高追求。
民国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能吃上一碗饭,就已经满足了。民国18年的饥荒,整个陕西境内,到处是饿殍遍野,许多县上,人民流失严重。大荔、乾县等地,竟出现了人市,父亲拔一根蒿草,朝子女头上一插,一块银元就卖啦!为了吃饭,有的人家里的二亩地,一个银元也就卖啦!
Ⅳ 上海中学出了57位两院院士,这所中学有何文化背景
上海中学出了57位两院院士,这无疑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中学的教资实力雄厚,且具有非常强大且深远的建校时间,以及背景也是非常的强大,那么,我们可以来关注并了解一下这所学校。
上海中学在目前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大型寄宿制高中,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1950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上海中学。学校一共占地面积为34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42%,堪称绿色校园之典范。截至2014年,上海市上海中学共有有行政班98个,中外学3200余名。教职工280名。所以说,师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并且身处于上海繁华地段,学生接触到的事物也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技术一流,设备强,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学出了57名两院院士,也是非常的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