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中国发布的宇宙图片哪里看
扩展阅读
三文鱼高清图片 2025-10-13 12:10:44
锦衣卫男人图片 2025-10-13 11:58:56

中国发布的宇宙图片哪里看

发布时间: 2023-01-03 10:54:00

㈠ 20亿天体巨幅宇宙二维天图是怎么拍摄的你能看懂吗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公众号消息,北京时间2021-1-14,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团队和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国际合作项目团队联合发布了最新巨幅宇宙二维天图,为即将开始的新一代宇宙学红移巡天构建三维宇宙铺平了道路。

现代流行的宇宙起源学说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所有的能量都集中于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点。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地膨胀,温度逐渐降低,物质也不断产生和聚集,形成了我们现在能看到恒星和星系。

近代天文观测证实了宇宙在不断膨胀,而且处于加速膨胀状态。驱动宇宙膨胀的力量被天文学家称为暗能量。暗能量至今还是一个谜团,它占宇宙组成约68%,剩余物质为暗物质和普通重子物质。

哪里有NASA宇宙星空图片下载

给个nasa自己的图库网址:http://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otd.html
虽然不一定全是宇宙星空图,但也有不少好东西

㈢ 18张宇宙高清图片:震撼壮观

【编者按】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科学空间频道选出最壮观的行星、卫星、星系以及星云照片,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宇宙空间照片,其中包括猎户座星云、土星的神秘而漂亮的环结构,还有地球北极地区美丽的极光或者火星上的沙尘暴天气等。图中显示的猎户座星云图像,由阿塔卡玛 探索 者实验望远镜在亚毫米波长上所拍摄,显示了这片恒星形成区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

一、土星与土卫六的高清图像这是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拍摄到土卫六穿过土星盘面的照片。

..................................................

土卫六是土星的最大卫星,直径达到了5150公里,比水星还要大。

..................................................

二、被喻为大理石的蓝色地球

..................................................

由轨道卫星拍摄的地球高清分辨率图像清楚地显示了地球上陆地和云层。

..................................................

三、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酷似“空间彩带”的行星状星云

..................................................

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奇特的行星状星云图像,其编号为NGC 5189,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而明亮的空间彩带。


四、猎户座星云的“彩虹”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而和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联合拍摄到猎户座星云的“彩虹”图像,红外波段揭开了星云中隐藏的气体和未完全角成的恒星。

..................................................

五、宛如长丝的宇宙尘埃

..................................................

科学家最新观测到位于金牛座的长丝状尘埃带,计算结果发现其跨度超过了10光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生的恒星以及致密的气体云,该宇宙尘埃在未来还将演化出婴儿恒星。

..................................................

六、拉西拉天文台拍摄到“宇宙海鸥”图像的气体云

..................................................

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们使用拉西拉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到恒星形成区中一片大型气体云酷似海鸥的头,科学家认为在集群中央或存在强辐射源,将周围的气体分子吹散。其特别的外形触发了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并产生了别样的名称。

..................................................

七、从国际空间站上观看布满星星的夜空

..................................................

本图显示了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所拍摄的夜空照片,国际空间站大约距离地球表面240英里的轨道上,图中还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来自远征31机组的宇航员通过10分钟至15分钟的曝光拍摄到地球夜空的美丽景象。

..................................................

八、高分辨率相机拍摄到火星上的“蓝色沙丘”

..................................................

美国宇航局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 )仪在火星轨道上拍摄到高分辨率的图像,通过反复的观测了解火星沙丘每年的移动情况,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火星沙丘向两极地区移动,速度为每年一米。

..................................................

九、国际空间站和在轨道上放飞的小卫星

..................................................

来自国际空间站的第33远征考察组成员拍摄了这幅图像,其中显示了在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外通过机械臂释放的两颗小卫星。


十、酷似星际怪物脚印的构造


图中的环形山酷似大型怪物留下的足迹,当然这只是水星上一个年轻的陨石坑,科学家对水星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有助于了解这颗星球的地质演变过程。


十一、火星上出现类似大象的神秘图案


科学家通过火星轨道探测器拍摄到一个酷似大象的地形,该图案其实是由火星上年代较近的岩流所形成,其遍及的范围较广,曾有研究人员提出这一地形的形成说明火星上存在液态水。


十二、水星探测器拍摄到水星两极地区的明亮物质分布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探测器证实在水星两极附近环形山出现的高反射率物质并不是水冰,水星的白天温度很高,可使得多数物质出现蒸发,该现象也是太阳系中较为少见的。信使号探测器的成像系统只可以形成部分高度和区域的高清晰度图像,并不能覆盖整个水星。


十三、科学家最新观测到宇宙的“绿色火焰”


该天体坐落在猎户座后方偏东的天区中,如果你处于北半球的晚上,就很容易看到它。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这幅漂亮的景象,是一个巨大的气体云。天文学家正对该气体云中最亮的部分进行研究。


十四、火星探测器拍摄到火星上的“魔鬼尘暴”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测器拍摄到一个酷似蛇形的火星,科学家通过地面阴影估计沙尘暴的羽流可达到800米或者半英里以上的高度。


十五、水星探测器拍摄到酷似“米老鼠”头像的环形山


图中显示的是水星上一处奇怪的环形山,位于水星南半球,三个大型大型环形山排列酷似米老鼠的头像,科学家认为这是水星上长期地质变迁的结果。信使号探测器拍摄这张照片时,太阳正处于水星的地平线上,因此环形山阴影区中留下的长长的暗纹。


十六、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到奇特的“雷神头盔”


在欧洲南方天文台50周年之际,科学家们观测到一个酷似“雷神头盔”的超级宇宙泡沫,其距离地球大约15000光年,跨度超过了30光年。


十七、阿塔卡玛 探索 者实验望远镜拍摄的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M42是位于猎户座的发射星云,也是位于猎户座的弥漫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直径约16光年,视星等4等,距地球1500光年,同位置也在中国星名“伐一”“伐二”“伐三”附近。猎户座大星云是太空中正在产生新恒星的一个巨大气体尘埃云。通过望远镜观察,可以看出猎户座大星云的形状犹如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鸟,它的亮度相当高,在全天仅次于卡利纳星云,在无光害的地区用肉眼就可观察。猎户座大星云是全天最明亮气体星云。


十八、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宇宙极深场


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图像组合成一张有史以来最“深”的宇宙照片。

㈣ 谁能给个有很多宇宙图片的网站呢要真实的!!!

http://www.astron.sh.cn/
这个是我收藏的,而且是中文的,信息也经常更新。

㈤ 关于宇宙的图片

哈勃太空望远镜20年照片精选(图)2010年04月25日08:56国际在线北京时间4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990年4月24日,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哈勃太空望远镜,今天哈勃迎来20岁生日,这架太空望远镜对天体物理学观测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下为哈勃20年来的照片精选。

美宇航局为纪念哈勃20周年发布的最新太空照片

这张图片是美宇航局为纪念哈勃20周年发布的最新太空照片,显示了船底座星云恒星形成区的局部。这一图景令人想起哈勃拍摄的经典的“创造之柱”,而且更为壮观。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一个三光年高的气体和尘埃柱体的上部。

美国时间4月24号,哈勃太空望远镜迎来了它第20个生日。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了太空轨道,从此充当起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睛。20年来,人们凭借它对天体精确的观测能力,揭示了更多宇宙的奥秘。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探索外太空的梦想,“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是实现这个梦想最有力的工具。“哈勃”望远镜的全名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合作项目,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长期在太空中进行观测的轨道天文台。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在20世纪初期发现宇宙膨胀的美国天文学家艾德温·哈勃。

在太空望远镜发明以前,人们观测太空受到很大限制,因为地球大气层对电磁波传输有较大的影响。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最早出现上个世纪40年代,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90年4月25号,“哈勃”望远镜才正式发射升空。“哈勃”直径10米,造价近30亿美元,以2.8万公里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它的出现使天文学家成功地摆脱地面条件的限制,获得了更加清晰与更广泛的观测图像。人们对“哈勃”的赞誉不计其数,它被称为美国宇航局的“骄子”,天文“皇冠上的瑰宝”等等,说它改写了人类太空探测史也并不为过。

哈勃望远镜是在宇宙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卫星,迄今为止,它已经绕地球11万圈,拍下超过100万张图片和光谱。自从20年前发射升空之后,“哈勃”已经成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许多天文学上的基本问题,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认识。它拍摄的恒星的照片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打个比方说,1.6万公里以外的一只萤火虫都难逃它的“法眼”。

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这个地面控制中心在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科学家们再把处理过后的数据用于各项研究。“哈勃”创造了一个个太空观测奇迹,包括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探测到恒星和星系的早期形成过程,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的最遥远、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古老星系。比如拿黑洞来说。“哈勃”望远镜最早的核心计划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由黑洞驱动的类星体和星系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依靠“哈勃”所获得数据和影像构建的模型证实了黑洞的存在。

“哈勃”望远镜可以说已经到了“晚年”。它每隔几年就需要进行维修,如今已经历了5次大修,最近一次维护是在2009年5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在这次太空之旅中,宇航员通过5次太空行走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了最后一次维护,更换了大量设备和辅助仪器。这是对哈勃望远镜的最后一次维护,预计能将它的使用寿命延长至2013年后。届时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能接续哈勃望远镜的天文任务。

“韦伯”是美国宇航局带头,与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合作的项目。“韦伯”原计划于2011年发射升空,但因为制造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延迟到2013年,目前费用已经升到了80亿美元。“韦伯”不像哈勃望远镜那样是围绕地球上空旋转,而是飘荡在从地球到太阳的背面的150万千米的空间。“韦伯”望远镜据称在许多研究计划上的功能都将远超过哈勃,会比“哈勃”观测得更远,但因其是个红外空间观测站,将只观测红外线,在光谱的可见光和紫外线领域内无法取代哈勃的功能。

㈥ 巨幅宇宙二维天图被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中国目前在相关领域什么水平

人类的思想永远都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不停向前进步,所以历史卷轴才能够做到一直向前推进,而人类的发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身边事物,早就已经针对我们所仰望的星空,不久之前嫦娥5号回家,更是直接宣告我国的进步

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带动经济增长,而且也更加为我们增加信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而且本次二维天图的发布,也令很多专业人士为之疯狂,足见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展现出其历史意义,也希望我国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㈦ 哪里能下载到哈勃望远镜拍到的宇宙的清晰照片

http://star.xkyn.com/Article/UploadFile2007/200601/20060114151141919.jpg
美国宇航局1月11日发布的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显示的是猎户座星云。这是至今为止拍摄到的最清晰的猎户座星云照片。

哈勃"太空望远镜新拍到了迄今有关可见宇宙最纵深景观的照片(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

美国宇航局9日说,"哈勃"太空望远镜新拍到了迄今有关可见宇宙最纵深景观的照片,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中可能包含着宇宙诞生后不久产生的最早期星系.
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在"大爆炸"后的3亿年中,宇宙处于黑暗和冷寂状态,随后第一批恒星以及星系开始产生."哈勃"新拍下的照片捕获到的正是宇宙中首批星系所发出的光芒.

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40310/images/20040310101209_2.jpg

局部放大图(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

美国宇航局在公布新照片时称,该照片是根据"哈勃"望远镜两台相机的拍摄结果合成的,共包含约1万个星系.从照片上看,这些星系仿佛散落在黑天鹅绒上的宝石.照片覆盖的太空区域相当狭窄,仅相当于满月直径的十分之一.天文学家们说,照片上的星系如此暗淡和遥远,寻找它们就好比拍摄月球上飞着的萤火虫.

新照片拍摄时间从去年9月持续到今年1月,其间"哈勃"围绕地球运转400圈,太空望远镜上的相机共完成了总计100万秒的800次曝光.照片中不仅包括大批经典的螺旋形和椭圆形星系,也可以看到类似牙签等形状的其他一些古怪星系,还有少数星系似乎进行着碰撞等相互作用.据天文学家分析,这些形状古怪的星系表明当时宇宙要更为混乱和无序.

天文学家们说,他们希望能借助新照片寻找到"大爆炸"后4亿到8亿年间宇宙中所存在的星系,从而为研究星系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线索.他们指出,宇宙的演化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点类似,最急剧的变化往往产生于最早期.因此,看到的宇宙景观越纵深,对宇宙的基础研究也将越深入.

㈧ 有关于宇宙的图片和介绍吗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干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着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着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697820651&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410140603&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1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23855203&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25
打开网页有一个红叉,按那个

㈨ 我国首部8K超高清太空短片发布,短片中有哪些高燃细节

我国首部8K超高清太空短片发布,短片中有哪些高燃细节?根据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2022年6月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8K超高清短片《窗外是蓝星》,在轨6个月里,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用8K太空摄影机拍摄720分钟。此次公布的短片呈现了壮美的地球,以及茫茫宇宙中璀璨的繁星,透过舷窗宇宙中的绝美风景一览无余,窗外蓝星格外耀眼。首先这部影片展现了机器人,而且还利用了电脑合成技术,航天卫星科技,人造GPS,这部影片还展现出来了非常厉害的飞船科技。此次公布的短片呈现了壮美的地球,以及茫茫宇宙中璀璨的繁星,透过舷窗宇宙中的绝美风景一览无余,窗外蓝星格外耀眼。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一起,沉浸式体验在轨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