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清明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女人洗好澡图片 2024-05-03 17:24:00
能把图片变成文件的软件 2024-05-03 17:22:41
海盐热敷广告图片有哪些 2024-05-03 17:22:37

清明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11-26 17:39:55

❶ 清明节做小报,该怎么做呢

阳春三四月间,温度适宜,带着家人一起郊游,一起去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小报制作

方法/步骤1:

首先制作清明节小报要收集好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要了解并掌握好这种小报的基本知识,做到有备而来。

方法/步骤2:

小报的版面设计基本常识:(1)确定主题,如“清明节”、“清明祭祀”、“二十四节气——清明”。(2)报头,紧跟主题的一幅画,在这里要找符合“清明节“主题相符的画。(3)划分文章的区域,即你要想表达几个内容,内容的多少情况如何要把握好,同时也要定好文章的主题。(4)花边装饰: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加尾花、版块之间加边花、题目加底纹装饰。

方法/步骤3:

word模版背景和标题设计:打开word,点击页面布局——纸张方向:设置为横向——页面颜色——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插入。就可以插入背景了。如果你不会设计标题,就下载一些只包含标题的背景图片,不要包含文字。

方法/步骤4:

插入版块并设计:点击插入——形状——选择自己想要的形状。接着点击格式——编辑形状的阴影、三维效果,填充效果等。

方法/步骤5:

编辑内容,插入花边或相关图片,如果插入的形状不能输入文字,可以通过插入无框架的文本框插入文字进行编辑。编辑完之后,就插入花边或相关清明的图片。

❷ 清明上河图完整图片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札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着、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着录。

❸ 水彩速涂—简单涂鸦二十四节气主题绘画,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提到清明这个时节就会想到《清明上河图》这幅巨作,刚巧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阿姨手工刺绣的《清明上河图》,虽然看到过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图片,但是看到阿姨花费九年的时间,用18米的长度通过刺绣来表达《清明上河图》这副巨作,还是感到了满屏的震撼。

《清明上河图》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一副画可以像一部影片一样,能如此完整地再现出当时的情景。毕竟构思一副景物,一个人物都要花费好长的时间,何况《清明上河图》当中光人物就有500多人,还要从郊野到市区一路连绵的景物……

大师的作品大酷了,我们还是开始我们二十四节气主题绘画的第十二幅涂鸦吧。

工具:自动铅笔,温莎牛顿水彩颜料一套,水彩纸一张,水彩笔若干,黑色中性笔,胶带。

第一步 :铅笔起稿    自动铅笔

先用胶带把画纸装裱起来,避免刷水后画纸的膨胀褶皱,不易上色。

在借助圆形工具在画面中画出圆形画框,用自动铅笔在画面的左边画出四只竹子,用直尺画出四只竹子的边缘线,再用自动铅笔对竹子进行均匀的分节,然后再用自动铅笔在竹子上画出几只带有竹叶的小竹杆,注意竹叶的大小。

第二步:背景 橙色颜料  黄色颜料  青莲颜料

用大号水彩笔快速的把画面打湿,再用黄色颜料加入大量的水调和出淡淡的背景色,然后用大号水彩笔快速的给右边背景进行上色。

再用橙色颜料加入大量的水调和出比底色稍深一点的背景色,然后用大号水彩笔在黄色背景的基础上点上橙色颜料,底色为完全干透,两种颜色会自动融合,叠加橙色颜料时不要完全盖掉底色。

再用和蓝色颜料加入大量的色调和处淡淡的背景色,给竹子附近的背景进行上色,再用餐巾纸吸取竹子上的背景色。

第三步:竹子 树绿色颜料

用树绿色颜料加入大量的水调和出淡淡的竹子底色,再用小号水彩笔对竹子进行上色,在每节竹子的分界处,注意对颜色的留白。

再用小号水彩笔给每片竹叶进行上色,注意不要超出边缘线。

第四步:竹子  树绿色颜料

在上一部颜色的基础上加入树绿色颜料使颜色变深,在用水彩笔蘸取颜料给每节竹子的上端跟下端加重颜色,怕颜色过渡的不进眼,可以在加重颜色后用一支清水笔把颜色往底部过渡,让颜色自然起来。

在对靠前的几片竹叶的颜色进行加重,不要整体竹叶加重,只加重部分竹叶即可。

第五步:字体  黑色中性笔

如果怕自己的字写的不漂亮,可以用自动铅笔画出字体的轮廓线,再用黑色中性笔对字体进行填色,再画出字框。

到这里,二十四节气主题绘画,清明时节就画好了,上面是近期涂鸦的二十节气主题绘画的其他作品,喜欢的朋友可以动手试一试。

❹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名字是宋徽宗题名的。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年间。

当时,西汉末年衰败,绿林、赤眉的战乱后,社会逐步稳定,生产恢复,各方面蓬勃发展。因此,宋徽宗将其统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地图上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

(4)清明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清明上河图有两个版本是因为原始版本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依照当时宋代的街市场景所画,后来明代画家仇英参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出了当时明代的街市场景。。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着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第二个版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着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❺ 求大神给我搞一下,有关清明节的电子小报,网上下的也行,为啥我下了之后全部成了文字,背景图案什么的都

在网络图片里搜一下就好了

❻ 关于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图片 适合做电视机背景墙吗

A 试题分析: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晚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春秋时期),故本题应选A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则制定的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正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故B、C、D三项的表述与其相符。

❼ 冬奥会24节气背景图分别哪些地方

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设计采用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2月4日当天正处于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编导正好发现那一天的特殊性,以此来引开冬奥会开幕仪式。“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其中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二十四节气”背后分别对应我国古代24首优美古诗词。立春代表迎春迎新执意,用词作为冬奥会开幕设计,也寓意北京欢迎全各各地来参加冬奥会的朋友。





以上是我国发明“二十四节气”具体出处,每个节气,我国会有传统习俗活动,像饮食中吃饺子、吃面条等等,它代表百姓间传承文化以及寄托思念的一种形式,由此展开很多娱乐、养生、礼仪。到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❽ 清明上河图有几个版本,分别都有什么价值

宋本

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一涵绣制的手工刺绣版本主要就是张择端版本的。

明本

又称“仇英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着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清院本

第三个版本是在干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 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❾ 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

立春,红白两色梅花映着黑木屋;立夏,翠绿的竹叶上打着斑驳阳光;立秋,向日葵开得热烈……最近,一组《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在网络上疯传,囊括四时美景,每一幅都美不胜收,受到网友热评。这组照片的作者“青简”,是上海的80后女医生周洁(@青简jane),消化科医生,爱 旅游 ,爱摄影。她的二十四节气图里的取景地遍布了全国11个省份,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及西藏。“春天的节气图中多以江南水乡景色为主,冬天的节气图则多数摄于北方。灵感来源于偶然看到日本有个做二十四节气照片的网站,从拍摄了两年多的照片中挑选、制作了这套图。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节候。如果只选江南地区的图片肯定是不够的”。为了尽自己所能,更准确地表现二十四节气,青简拍照的地方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及西藏,涉及省份11个之多。“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青简说。其中,一幅“处暑”摄自江苏太仓。这张图拍摄的内容很简洁,画面中一根根低垂的柳条纹丝不动,深绿色的柳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盛夏时节。

远处,虚化在画面背景中的白墙灰瓦,一眼便把人带到江南水乡那安静的夏日,使人不免沉醉在水畔树阴下的清凉。喜欢摄影和 旅游 ,青简去过国内很多地方,江苏是她经常到的地方。“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

去年处暑那天,我和朋友正巧到太仓的沙溪游玩。当天阳光热辣又无风,但柳树成荫的水岸边却是阵阵清凉,真的很神奇”。青简说,她拍照用的都是普通器材,因为拍摄的内容都是她带着真实的感受和 情感 拍出来的,“可能这也是引起这么多网友共鸣的原因吧”。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 ,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 历史 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 历史 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必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 体育 活动。

谷雨 ,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 时为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 ,位于24节气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的开始。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 ,位于24节气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 时为小满。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 ,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 时为芒种。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 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 游戏 ,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 时为小暑。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 ,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 ,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 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 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 ,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 ,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 健康 。“

寒露, 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 , 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 , 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 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 社会 ,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 ,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 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 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着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 ,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广州传统:吃糯米饭,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 ,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 后太阳到达黄经300 时为大寒。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 2天。

❿ 跪求word不挡字关于清明背景图片一张

你好,把图片设置为水印就可以了,祝你好运!(快捷键:ALT+O K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