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唐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有哪些
隋唐的绘画艺术
(一) 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线描细劲坚实,设色浓重妍丽,造型中的观念性与“以神写形”的强化与夸张。
阎立本的人物画有什么特色?
阎立本乃世家弟子,承家学而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画。
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后者描绘历史上十三位君王,作为“兴废之戒”。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写实性强,重人物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差别。
阎立本的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使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
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澹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二) 尉迟乙僧造型的奇特,铁线描与凹凸法。
(三)“画圣”吴道子----不拘题材,“莼菜条”,“吴装”:焦墨薄彩,“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艺术风格和地位
吴道子创作活动期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至此后人皆誉其为“画圣”。原因在于:
a、吴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了更高境界,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脱落凡俗的“疏体”:其特点是笔势磊落、圆转多变,笔简意全。传为吴作的“送子天王图”,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之变化。
b、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有三个特点:对佛教故事理解中国化;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的中国化;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他的作品是佛教题材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c、吴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萌芽,画法相当稚嫩,顾恺之、宗炳、王微虽然都提出了山水画的理论方法,但在操作上还是装饰性强而写实性少。吴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才使山水成为独立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之作为人物宫观的背景之附庸地位。
(四)张萱、周昉的人物画
丰颊肥体、设色明丽、刚柔相济的“琴弦描”。
唐代仕女画家中最着名的是张萱和周昉,张萱《捣练图》是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长卷式的画面上分为三组,一组是用木杵捣练的场面;一组是理线和缝纫的活动;一组是用熨斗熨平的活动。《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着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
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曹不兴: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吴道子: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此语最早出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
山水画的兴起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
《游春图》描绘达官贵人春季郊野踏青游乐。青绿勾填不加皴染,画面古意盎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还不懂得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游春图》则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配以殿阁舟桥,恰当地表现了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空间透视关系,为山水画的划时代创造。后人视其为“开青绿山水之源”。
李思训父子的“北宗”青绿山水画
李思训(“大李将军”)《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小李将军”)《明皇幸蜀图》
唐代画坛上的“大小李将军”指谁?
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开始改变了以往大都还处于位人物画作背景的状况,脱颖而出为一门独立画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画具代表性。明代董其昌称李氏父子的画为“北宗”山水画创立者。李思训(653-718)唐宗室,工画金碧辉煌的重青绿山水,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父子两人的画格律严密、笔法工整、色彩浓烈,代表着古典画派极盛时期的豪华的风格。李氏父子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
水墨山水
王维“南宗”之祖“破墨”、“皴法”
隋唐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4)
初盛唐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到盛唐出现不同的流派,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1)青绿山水画派:〈1〉展子虔(隋):A.《游春图》:a.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b.画面取俯瞰式构图,获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C.艳丽的设色,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青绿山水的端绪。<2> “大小李将军”(唐):A.李思训:a.史称“大李将军”,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b.绘画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寄寓的情怀:《江帆楼阁图》追求特定的季节效果,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B.李昭道:a.史称“小李将军”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b.《明皇幸蜀图》: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这一细节描绘,对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及唤起联想有较大的作用。(2)水墨山水:<1>王维:a.着名诗人,也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以诗入画,创造简淡抒情的意境。b.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c.以辋川为题材。<2>张璪:a.唐中期画家,以水墨作山水松石。b.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花鸟畜兽画家
韩滉的《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画中五头不同角度的牛,用线勾勒,结构略施晕染,可据此了解当时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技巧。
韩干: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韩干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绘画画史论着作的发展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全书共分十卷,四部分内容: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在古代美术史论着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主要内容:
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着作。(1).作者张彦远:晚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采集前人着述加以汇集整理,并发挥自己的见解。(2)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A.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B.绘画的有关资料,着录以及鉴赏,收藏。C.画家传记及作品。(3)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着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的归纳。(4)专辟叙论部分,集中阐述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A.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B.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C.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5)全书七卷篇幅汇集了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着录,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着,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只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山大本科题 06研考题
书法篆刻艺术
钟繇 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 皇象,《急就草》画如铁石,每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
王羲之 《兰亭序》名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 《鸭头丸帖》《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 论者称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构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祭侄文稿》
柳公权 与颜体不同,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时有“颜筋柳骨”为誉,《玄秘塔碑》
张旭与怀素 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旻(min)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雕塑艺术
杨惠之:唐代雕塑家。与吴道子同为唐开元年间人,两人初为画友并均师从张僧繇。后专攻雕塑,“为天下第一”,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誉。杨惠之的作品当时几乎遍布中州一带,今天所见到的只有传为其所作的苏州保圣寺的罗汉塑像了。着有《塑诀》一卷,可惜已散佚。
陵墓雕塑
隋唐陵墓雕塑主要几种形式:线刻、浮雕、半圆雕、圆雕
昭陵六骏----指立于唐太宗墓前的六块浮雕,内容表现他生前征战疆场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即飒露紫、青骓、拳毛䯄、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六马姿势各异,有站立、徐行、奔驰三种。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巧妙的运用流畅强韧的弧线,犀利挺劲的直线,曲直相辅,刚柔相济,使浮度并不高的战马形象产生了近乎圆雕的强大体积感。“昭陵六骏”是我国浮雕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隋唐雕塑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隋唐雕塑的题材、技法和风格,特别是宗教造像。陵墓雕刻昭陵六骏。随葬俑群主要是陶塑,也有一些瓷塑、泥塑、木 雕和石雕。
唐三彩:绿、蓝、赭三色,故称三彩俑
石窟寺院艺术
中国石窟四大地区:新疆地区、甘肃地区、中原地区、江南和西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
石窟寺:是供佛教僧人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属于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大多依山依崖开凿.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 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 极盛期 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2. 清明上河图完整图片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札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着、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着录。
3. 中国美术史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中国美术史》课程是美术学院教学的专业必修理论课和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骨干课程和延伸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对中国美术历从史前到近现代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等有最基本的了解,把握传统艺术形式语言在美术历史进程中的演进和流变,认识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历程及规律,从而使学生以本民族艺术传统为依托,在较高的文化层面和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
始创:自1982年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前身即洛阳师专艺术系美术科时期起,即面向专科生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注重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色,《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既兼取国内各名校《中国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之优长,更注重务实,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强调良好的教学教法的运用,较早形成并实现了通过《中国美术史》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认知、学科理念培养发挥重要意义的特点。
发展2000年洛阳师范学院升本,实现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美术学院成立,对《中国美术史》课程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美术史》课程建设进入长足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美术学院不断地开展《中国美术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已经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强调在单位教学时间中的专业信息量增大,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引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注重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基础性内容和最新学术成果、本课程和相关课程、传授知识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关系。使得《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形成典型的洛阳师范学院教学所倡导的的科学性、规范性、发展性特点,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培养知识结构全面且具创造性美术人才的过程中效果显着。主讲教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努成就和教学队伍的整体提升和成长,对《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产生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有力的影响。
改革2000年至今是该课程走向成熟化和正规化的时期。2004年洛阳师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被批准为洛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在此背景下,美术学院将主干理论课《中国美术史》课程作为一门精品课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重点建设。在本课程的指导思想的确定、课程模块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以培养新时期的学生美术专业素养为目标,以改革《中国美术史》教学内容为起点,以教材内容在经典性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区域文化优势为抓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行了较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内容建设。2000年开始进行《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建设,重新建立《中国美术史》教学新的框架体系。一方面更加注重《中国美术史》发展和中国古代传统历史文化的相互关系,努力吸取文化等多学科的成果,用高屋建瓴的文化范型来阐释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及揭示美术现象后面的本质。另一方面,在体现《中国美术史》教学内容经典性的基础上注入区域性历史文化课程资源。面对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以《中国美术史》为核心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延伸课程建设,如《河南古代美术遗存》、《河南民间美术》、《河南传统美术欣赏》等专题性课程,都已成为美术学院和全校公选的主要选修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
2、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列为我成教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同行前列,2004年该网络课程被评为省教育厅一等奖,2005年获评全国优秀教育资源。在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课件制作。2001年开始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引入课堂,丰富《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信息来源及信息呈现方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平及效果获得同行及学生高度评价。
4、网络教学。积极参与我校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实现同步教学、异步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开发和建设了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及延伸课程,完成了《中国美术史》网络课程、河南古代美术遗存、河南民间美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构。获得河南省及教育部奖励。网络课程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5、精品课程建设。多年来积极建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为建设精品课程作好基础工作,在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料收集及整理、课件制作、录像资料、举证材料、网络资源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积累,本课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精品课程的良好的基本条件和显着的特色。并且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潜力。2008年4月,《中国美术史》课程获批洛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现状2009年10月洛阳师范学院获批河南省“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对美术学院加大了办学条件、经费、设备、科研、项目等方面支持力度,《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建设由此获得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强大的发展推力。《中国美术史》课程在开展教学改革与实验及进一步实施相关网络课程建设、大型艺术网站“艺术河南”建设方面获得了显着成效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相关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目前学科人员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美术精品课教材研究与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积极参与主持着全省《中国美术史》论专业课教材的改革与制定。
2010年2月,洛阳师院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全面改版,新版《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视觉呈现方式的新颖性、教学过程的适用性诸方面,均体现了新理念、新水平
4. 急急急!!!想求一篇中国美术史的论文
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到周文矩《合乐图》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历代绘画史论着作中的文献资料和当前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最新研究资料,对是图的时代性、画面主要内容、绘画艺术风格及作者进行新的探讨,初步推断出:《韩熙载夜宴图》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周文矩;《合乐图》;
长期被认为是五代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如图一,以下简称《韩》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3.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⑴此卷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为避相而纵情于声色酒宴的放荡生活场面,是我国古代绘画极为珍贵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一) 关于《韩》卷的着录和流传
南唐曾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其一为顾闳中,最早见于《宣和画谱》,⑵“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欢呼狂饮,不复拘制。李氏……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 图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心记,图绘而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其二是顾大中,江南人,与顾闳中同籍,《宣和画谱》卷七疑为顾闳中的“族属”,他曾绘有《韩熙载纵乐图》,也着录于上书中。其三系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事伪主李煜为翰林待诏,奉旨窃绘《韩》卷,《宣和画谱》未录有周氏画本,大约未入北宋御府,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周文矩名下有《韩》卷,其时是“兰坡赵都丞与□所藏”,短卷,“纸本,长七、八尺,前有苏国老题字,内又题:‘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神采如生,真文矩笔也。”⑶这可能是对周文矩版《韩》卷最早最详细的着录。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载:“顾闳中……尝与周文矩同画《韩熙载夜宴图》。” ⑷汤垕《画鉴》亦有同样的记载,“李后主命周文矩、顾闳中图《韩熙载夜宴图》,余见周画二本。至京师,见闳中笔,与周事迹稍异,有史魏王浩题字,并绍兴印。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淫乐之戒耳。”⑸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与上述三人画本均无牵涉。《韩》卷末未钤有北宋宣和的印玺,故决非《宣和画谱》卷七所着录的韩画。《南宋馆阁续录》卷三中亦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可见顾画在南宋末时已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本文论及的《韩》卷应该是汤垕《画鉴》记载的“闳中笔”,因卷末钤有“绍兴印”。徐邦达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汤垕把“绍勋”印误识为南宋高宗的“绍兴印”,⑹也就是说,《韩》卷最初是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的。那么清代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和《石渠宝芨初编》中着录的应为今存的《韩》卷。
从《韩》卷的着录及相关的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和印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传奇而坎坷的流传脉络。现存《韩》卷,无款,姓名见跋中。卷后有“绍勋”一玺,徐邦达先生考证“绍勋”是《韩》卷最早的收藏印,与宋人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印文一致,印主是南宋太师左丞相史弥远,“绍勋”二字系史弥远是要克绍父业之意,甚为允当。是图自此流传有序。又有“商丘宋荥审定真迹”一印,又一印存“吴氏家” 三字,其一字漫漶不可识。前隔水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着此图”二十字,余字及款皆缺。后隔水有“蕉林”、“冶溪渔隐”二印。引首有篆书夜宴图三大字,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代班唯志题跋,经他手被明末的王鹏收藏,又后经清代王铎的两次题写,相继传入孙承泽、梁清标、宋至等收藏家的府第。它和清雍正朝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盖有年氏的收藏印,年氏获罪抄家,于是《韩》卷便被清宫收藏。上有干隆二玺,并御笔题签,“然闳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之秘芨甲观中,以备鉴戒。”⑺此后它一直被珍藏于清廷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1921年,溥仪将是图卖出,流落到北京古玩字画市场——北京琉璃厂,恰巧被张大千撞到并购走。1952年由国家从香港私家手中购回,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 今存《韩》卷的争论
对今存的《韩》卷,在它的创作年代、作者及画面内容等问题上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长期困扰着美术史界。可以说《韩》卷最初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后,明、清的大部分的画家、学者都毫不怀疑的接受了他的论断,惟有清初的孙承泽隐隐感到《韩》卷“大约南宋院中人笔”。⑻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文明传承的载体,能够反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文化特征。随着我们对相关《韩》卷的大量的出土文物、图片资料和历史文献等背景资料的占有,它神秘的纱衣已渐渐被揭开。
首先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质疑了《韩》卷笔墨建构的时代性,认为:一、江南诸臣入宋而在淳化以前,按照法令男子必须服绿,图中男子一律服绿,作画应成于南唐降宋以后。笔者案:李煜被俘,《韩》卷本来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二、“叉手示敬”是两宋制度……三图中所列古器物和《宣和博古图》流行相关,本画完成时间当更晚。沈先生的考辨实际上否定了《韩》卷南唐的时代性。前面 图2 《重屏会棋图》(局部)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考证出此图最早印“绍勋”,有根据的上限只能断代到南宋中期,而且图中人物描染细腻精工,决非五代画家所能做到的。又根据是图中所涉屏风画之风格极近似南宋马远“一角”剪裁画法等,最终得出结论:《韩》卷为南宋人摹本。余辉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是一篇考证详实而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是文首先列举作为南唐图像风格的标尺性文物,如卫贤《高
图3 《宫中图》(局部)士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如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宫中图》卷(如图3,宋摹,分别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弗格美术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等,其次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画风题跋与作者五个方面,详细考证了《韩》卷绘画的时代性,特别是在画风上,《韩》卷与现存的南唐画迹和摹本相 比较,缺乏一定的风格联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风格断层。可以说经过北宋徽宗朝刻意求真的艺术追求,南宋绘画的写实技巧远胜五代,状物精细入微,《韩》卷即已全入此境。如描绘人物,“渲染细腻,神情微妙;勾勒家具,器物,线条平整精到,体现了颇为雄厚的写实能力和界画功底。”⑼与许多宋画的风格技巧极为相近,如北宋末年的《听琴图》轴(传宋徽宗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的《女孝经图》卷和《却坐图》轴、《折槛图》轴等(后两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汉臣的人物画风亦与《韩》卷有许多相近之处。日本着名学者铃木敬先生认为是图中山水画是“北方系山水的样式”,⑽《韩》卷应为南北两宋交替时期甚至还要往后的作品。
其次对今存《韩》卷的画面内容和作者也是持论不一。早在二十年多前我国着名美术史论家李松先生就明确指出:“从重新装褙的情况看,第一段听琴与观舞之间屏风处有剪接痕迹,第二、三段之间也有接痕。而没有接痕的最后两段转折最自然。由这些迹象看,这卷画在重新装褙之前,可能有更多内容,由于画面残损被剪掉了。”⑾美术学博士刘伟冬也撰文谈到此画有些不合逻辑的地方,许多美术史论家根据画面表现的不同情节或场景通常将其分为五段,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这五个情节看上去相为呼应、严谨连贯,然而经作者慧眼详察,按照传统的“五段法”去解读或认知画面内容会产生故事情节逻辑上的矛盾,
于是推断出最后一段的“送别”应该是紧接在“观舞”之后的。其实这一节中的韩熙载并不是在向友人告别,而是告诉他们自己玩后稍事歇息,各尽所兴,并把图中的人物次序重新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排列。笔者认为刘氏的论点虽为一家之言,但也能自圆其说,极有创新可取之处。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以“境界说鉴识学”,更是对此图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细致的求证,不但进行了详细的断代,而且彻底的否定,《韩》卷并非画史上的《韩》卷,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惊天玩笑,《韩》卷其实是《龙舒瑞应图》!描绘的应是老将宗泽以舞乐打动年轻的康王赵构,寓教于乐,促其复国救民,进而瑞应称帝的故事。图中衣红服者正是康王赵构,即将称帝的宋高宗,情节展开皆以他为重心;“韩熙载”正是老将宗泽,是瑞应事件的策动者。全卷应分六段,即嘱咐,宗泽布置计划行动;小憩,宗泽洗手准备;听音,宗泽指挥乐队;观舞,宗泽亲执擂鼓,振奋情绪;唱怀,感化赵构瑞应;最后一段应是称帝,是极为悲壮的“中兴”誓师大会。是图后经明人作伪,可能是唐寅所为,重新裁剪接帖,才改成今天的《韩》卷。⑿余辉根据引首的一段佚名题文,认为《韩》卷的作者应是南宋画院的高手,且作者的名字应在题文中,后被人为的删去,其用意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假顾闳中手迹,以求善价。五代周文矩的《韩熙载夜宴图》曾在南宋流传,现存《韩》卷的作者可能是受周氏画本的影响。
(三) 笔者对《韩》卷的几点看法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动乱,但南方比较安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南唐在当时割据的诸侯国中,比较强大,因此,各方面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其中也包括韩熙载等杰出人物。
夜宴图中的主人翁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于宦官世家,后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其父光嗣被李嗣源所杀,926年,韩熙载被迫南投,其初深受中主李憬的宠信。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还曾有拜他为相的意图。韩熙载定居南京的住所,在今南京城南中华门一带,《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们外,南唐朝韩熙载居此。”⒀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中原的后周、北宋力图统一中国,韩熙载屡献国策,频遭冷遇,使南唐多次错失了北伐的战机。李后主为挽回败局,欲用韩熙载为相,韩氏深知已无回天之力,但又不便违抗君命,遂采取自我放纵的消极方式,沉溺于晚间的美酒佳色和歌舞的狂欢之中。他曾对密友德明和尚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我不能为千古笑端。”⒁——可能是他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真正原因。李后主得知后,命顾闳中等人夜入韩府,详观细察韩氏的夜生活,《韩》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绘成的。有趣的是,李后主欲以此画规劝韩熙载,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
是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太常博士陈致雅、门生舒雅、紫微朱锐、状元郎粲、名僧德明、教墩副使李家明及其妹歌妓王屋山等人的宴乐情况。全卷共分五段,每段巧妙地以屏风相隔而又连贯一气。第一段画韩熙载坐床上,与其他宾客听李家明妹弹琵琶;第二段画韩熙载自击鼓,与宾客观看王屋山舞六幺;第三段画韩熙载洗手休息;第四段画韩熙载聆听众妓吹奏;第五段画韩熙载宾客与诸妓调笑。
《夜宴图卷》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杰作,对图卷里所绘各段听乐观舞、言情调笑等诸人色相,已有许多专门文章细细评论,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韩》卷经过人为的裁剪而使地画面故事顺序显得不合理,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然就此卷的顺序问题前面已详细论述过,笔者亦认为,是卷最后一段 “送别” 应紧接在“观舞”之后,特别是从韩熙载手里拿着的鼓槌和衣着来看,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根据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僭伪传·李憬传》引《五代史补》记韩熙载故事,“韩熙载仕江南,官至诸行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宴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芴,无不曲尽,然后熙载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后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⒂笔者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最后一段 “送别”应该是原来《韩》卷的“第一段”,即宴饮前众宾客与韩熙载的妻妾女仆相互玩乐、调情,为后面夜宴高潮作铺垫,而“观舞”一节应作为第二段紧接其后的。欧 图6《韩熙载夜宴图》观舞部分(局部) 阳修撰《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载“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⒃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韩氏的风流不羁。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对《韩》卷重新合理的排序,是否更能表现出主人公韩熙载的放旷不羁、声色犬马的荒诞生活,从而达到他“不能为千古笑端”的政治目的?对于《韩》卷被裁剪去的内容,笔者更倾向于任大庆的观点:“我认为,更为合理的推测是裁去了不雅的荒纵淫乐形象。”⒄前面汤垕《画鉴》记载:“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淫乐之戒耳。”但于画面所见几乎全为“乐”的场面,毫无“淫”的内容,只有睡床上隆起的棉被及宾客与女仆的调笑起暗示的作用。又宋郑文宝撰《南唐近事》说:“(熙载)婢妾有北齐徐才之风。客亦赋诗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着衣裳’之句,熙载亦不介意。”⒅ 徐才之事,见《北齐书·徐之才传》,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其妻与人淫,之才遇而退避之,曰,妨少年嬉笑,宽纵如此。且此卷首尾也分别记载了其“致妓乐殆百以自污”、“君臣专事春色游戏,徒贻笑于后世乎?”等评论,因此《韩》卷极有可能描绘了一定的淫乐画面,后人嫌其不雅,谋高价而割去重裱,成了今天“乐而不淫”的《韩》卷。
《韩》卷笔墨构建的时代性,前面已经详细讨论过,笔者基本同意徐邦达先生的观点:五代画家曾作图,是图为南宋摹本。余辉在论证《韩》卷的时代性时,认为图中所绘器物具有典型的宋代气息,这是不科学的。我国着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考证,图中温酒用的“鸡首壶”类型的注子并非是固定的宋代模式,其实五代末时就已经出现了。
《韩》卷在明代江南的流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现存两件题为《韩熙载夜宴图》的祖本。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款印,亦无清宫鉴藏印,是图共分五段,顺序与《韩》卷相同,只是画中的衣冠与屏风不同,画风稍有生拙粗略之感;其二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画中有唐寅题字,一说是唐寅临,据徐邦达先生考证:此图为明人临仿本,但唐氏诗题字却是真迹。全卷共分六段,《韩》卷第四段“清吹”被分割为两部分,画中大量出现了明式家具和器用等,室内更加豪华繁丽,屏画也系明代浙派末流的山水画风,但在人物绘画风格方面,线描显得粗重方硬,眉须草草,毫无唐寅灵动秀逸、精巧慎密的工笔人物画风,缺乏文人情致。⒆明·李日华曾见唐寅笔《韩熙载夜宴图》,他在《味水轩日记·万历四二年九月四日》记载:“唐伯虎笔《韩熙载夜宴图》,是卷共分四段,主人公沉湎声色,神情姿态具备,狎客与其姬妾戏,而熙载于屏后追随。”可见此图在意义上是更接近《韩》卷的。
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模本《韩熙载夜宴图》是更早的临本。东博本《韩熙载夜宴图》,明·杜堇作,同《韩》卷比较,东博本在背景器物上有所增加,衣裳、屏风等色彩纹样变化很大,画中人物的数量、姿态、动作等与《韩》卷完全一致。但在段落顺序上迥然有异:全图共分六段,《韩》卷的第四段“清吹”接于第二段,而单独切离“韩熙载休息”为第五段。五位吹笛歌伎独坐于屏风后,各具情态,上有杜堇跋文:“上已之月,主人出周文矩画韩熙载夜宴图……因仿而摹之,自愧不至而效颦也。”日本着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东博本与《韩》卷出自于同一母本,如果东博本的裁切顺序是合理的,那么《韩》卷的顺序是有问题的。⒇同时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载熙载“小面美髯着纱帽”,认为东博本描绘的人物,温厚凡庸,没有个性,不能跟气质高逸的韩夫子相比,只不过一好色之徒耳!
(四) 对《韩》卷作者的讨论
根据前面的着录,南唐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即顾闳中、顾大中、周文矩。顾闳中,一般画史上都说他是“江南人”。“江南”的地域很大,到底是江南何地?这一直是个谜。据《句容县志》的记载,才明确顾闳中是江苏句容人。然而没有一本画史记载他的绘画风格,因此他的绘画风貌现在无从得知。顾大中,被疑为顾闳中的“族属”,《宣和画谱》录有他的《韩熙载纵乐图》,但现已失传,无法比较。我们从《韩》卷画面内容和形象上来理解,画面中使人强烈的感受到纵声情色的气氛,虽然也有宾客宴饮的场面,但占据画面主要内容的还是享乐。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对《韩》卷产生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中没有夜宴的气氛,因此他对此画的定名彻底的否定。如果前面所猜想《韩》卷中已经裁去了许多荒淫的内容是正确的,那么把《韩》卷的母本归属于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是否更加合理?是否可以这样想,宋人摹了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因无款字,被汤垕误识为顾闳中的笔迹而一直误传到今天。或者是宋人临了顾大中此本后,而收藏者认为顾大中的名气不如顾闳中的大,从而依托于顾闳中传世。
《韩》卷三位作者中,惟有周文矩的资料稍详细一点。周文矩,也是金陵(建康)句容人,与顾闳中既是同乡,又是同朝为官。周文矩的绘画风格,《圣朝名画评》评曰:“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图画见闻志》载:“尤精仕女,大约体近周昉,而更增纤丽。” 《宣和画谱》里说他“行笔瘦硬战掣,有煜笔法。”《图绘宝鉴》记“至画仕女,则无颤笔”;《画史》说他“士女面一如昉,衣纹作战笔,此盖布文也。惟以此为别……战笔。”(21)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他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周文矩真迹不传,流于世上的都是摹本,如《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宫女图》(美国芝加哥大学藏)、《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宋人临古画是很注重原作的,非常写实,因此根据这些传世摹本的画风,我们可以考证《韩》卷绘画与周文矩画风的关系。
日本着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韩》卷与《捣练图》(传宋徽宗摹,波士顿美术馆藏)比较,《韩》卷线条更加自然,具有流动性,线描优美,熟练极致,衣服轮廓鲜明,人体纤细,一洗唐代丰满华丽的“周家样”,与同时代阮郜笔《阆苑女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来看,《韩》卷中的线条更能体现主李煜的线描“铁钩索”,近似“松叶描”,衣纹线较多,与庆陵壁画风格类似,具有形式化的特点。这是与周文矩绘画面貌相近的。而传为他的《宫女图》,人物姿态阔达,衣纹线条比较洗练,笔力瘦硬,纤巧精细,表现出良好的人物画技巧。这与《韩》卷中精细的人物画风是相近的。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与 《韩》卷有重大联系。这不仅是此图在绘画风格上与《韩》卷极为类似,而且在画面内容上也符合画史事实。众多画史记载,韩熙载不但妻妾众多,而且皆通晓音律,《韩》卷第二段中的鼓急第四段“清吹”中的笛子、拍板等都来源于民间乐器。《合乐图》中“吹奏”一节(如图8)所展示的正是画史记载的场景。是图中的主人公头戴轻纱帽,据《清异录·南唐拾遗记》记载,这种轻纱帽是韩熙载自制的,当时非常流行,加上有特征的长髯,正是画史记载的“小面美髯” 韩熙载的形象。(22)着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认为:芝加哥美术馆所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其实是失传已久的周文矩笔《韩熙载夜宴图》的部分。无论从画面内容还是画史着录,笔者也非常同意此观点。《韩》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注释:
⑴、⑶、⑷、⒁、⒃、(21)陈高华《宋代画家史料》 [M] 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
⑵(北宋)宋徽宗《宣和画谱》[M] 引自《画史集书》第二册[A] 于安澜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⑸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C]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⑹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
⑺、⑼(22)余辉《〈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J] 《文物》1993年6期
⑻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 转引《中国书画全书》[C] 卢辅圣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⑽ 古原宏深申《韩熙载夜宴图》[J] (日)《国华》
⑾ 李凇 《韩熙载夜宴图》[M] 转引《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J] 刘伟冬 《东南文化》 2002年12期
⑿ 方元 《〈韩熙载夜宴图〉疑辨》 [J] 《荣宝斋》(总第十九期)2002年11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⒀ 洪霞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与江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4期
⒂ 潘金玲《韩熙载与〈夜宴图〉》[J] 《东南文化》 1998年4期
⒄ 任大庆《〈韩熙载夜宴图〉疑辨的疑辨》[J] 《荣宝斋》 (总第二十期)2002年12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⒅ 同⒂
⒆ 同⑹
⒇ 同⑽
⒇ 同⑽
5.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楚帛画 唐代凌烟阁功臣像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 南宋四家 斧劈皴 富春山居图
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楚国的就叫楚帛画。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真人大小的图像,并时常前往怀旧。
岩山寺寺址在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现存文殊殿是金代原物。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描绘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南壁两侧描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剥蚀严重。壁画风格辙丽精细,接近北宋院体画风。
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
斧劈皴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6.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有着怎样的艺术价值这幅画属于中国十大名画吗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洛神赋图》的原卷是绢本。是一部漫画式的,贯通的,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长卷,现已失传。全卷共分三部,曲折细致地描绘了曹植与罗申真挚纯真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得当,在不同的时空里自然交替、重叠、互换。在对山川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一种空间美。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3.这幅画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不是沿袭和改进一种旧的艺术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赞美妇女的道德,而是通过她们美丽的外表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洛神赋图》塑造了女性美好的表达和赞美。在这幅画中,作者试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绘画上近乎图形化的倾向,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美好和活力。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从“图解”变成了审美。为后世的艺术家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7.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背景壁画叫什么名字
楼主,这幅画叫《幽燕金秋图》。
8. 什么是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书
《中国绘画三千年》和《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绘画三千年一书,一部首次由中、美两国学者共同执笔的中国绘画史,全书共30馀万字,收录画作图片约330幅,内容涵盖旧石器时代(约100万年前)到现代(约二十世纪)的各个时期;融合中西美学观点,诸史研究专家权威论述,堪称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绘画史”最完整、全面性的着作。br>由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巫鸿等当今最杰出的六位中美艺术史家分别执笔,以独树一帜的论述方法和风格,阐述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风格及特点。书中一开始,分别由代表中西当代学者,从不同的背景及观点,谈论中国画的鉴赏问题,再由各学者就其擅长,分别撰写断代画史的部分。
9. 清明上河图几几年出土的
清明上河图不是出土的,而是1948年从溥仪的伪皇宫当中截获的。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侵略战争也结束。溥仪和他的日本主人一看到不好的事情就乘飞机逃到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为一场大火而一团糟。
混乱中,许多人趁机进入故宫抢海打捞,大量的伪宫珍品散落在混乱中的人们中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最终《清明上河图》在通化被截获。被截获以后存放在东北博物馆,转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9)中国美术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清明上河图》中最气派的大店孙羊店门前,画有两组小贩正积极兜售篮中成捆束的赤色植物的场景,一组的顾客是一妇女和她抱孩子的保姆。
一组的顾客是三个青年人与一小童。鼓楼外,平桥头,柳树下,一把落地大伞下,也有一个小贩用同款式的篮子在出售同样的东西,那小贩正手抓一束,俯身向一位中年胡子大叔积极游说。
张安治先生认为是卖花柳的担子,王开儒先生认为是在卖杏花枝,有的学者则以为所卖是嫩香椿。理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枝条嫩绿。
槐榆之类枝条尚作蟹爪鹿角之寒树状,正为初春之景,而当此初春之际,正是香椿芽上市的好时节,过此则叶老不中吃了。
10. 《清明上河图》的赏析
主题
此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中期时的苏州,反映的是当时苏州城的繁荣。画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无一不彰显了这一点。
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
色彩
此卷《清明上河图》是重彩风俗画,其在色彩运用上非常灵活亦恰到好处,无处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现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有多本传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馆藏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
而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为仇英真迹。
(10)中国美术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明代中期(约1435~1572年),社会整体经济的日趋繁荣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生产、交换买卖观念,逐渐渗透到了当时文化艺术界的领域当中,并积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直线繁荣。
这一阶段的绘画很多一部分都是沿袭之前宋元的传统艺术文化,再加入一些欧洲传教士和优秀商人们带来的、有关文艺复兴阶段所附有的绘画思想精神,让这一时期的美术整体发展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活力无限。
题材来源
明代绘画内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货物的买卖场景为主的,每个地方都有作画的场所,用以进行古画的临摹工作,正是如此绘画者大多都会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爱好进行绘画题材选择,之后再进行绘画。
当时的画家在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对原作者的作品并不是全部接受,也不会一成不变。绘画者会与时俱进依照当时的经济形势和自我感觉对图画实行适当增加以及删除,在全新演绎绘画内容的同时也将民间的生活状态以及经济状况、民众娱乐内容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