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西藏山沟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男人图片头像成熟高清 2025-09-24 03:17:07
macpro浏览图片软件 2025-09-24 03:08:54

西藏山沟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4 05:56:12

A. 西藏德宗温泉到底是什么样的

‍‍‍‍

西藏有四大圣泉,其中之一就是德宗温泉,这里的温泉水不仅有普通温泉的养生疗效,还有与其他地方温泉与众不同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呢?小编带你一起来看一看。

德宗温泉在止贡堤寺西南方,约七公里的路,止贡堤寺住着喇嘛,而这里住着尼姑。德宗被藏传佛教徒说成是南瞻部洲的七圣地之一,莲花生大师和他的明妃康珠益西措杰在此修行之后,至今仍有康珠益西措杰的化身出现。

德宗的自然景色出神入化,美不胜收:山下的小河中,石头呈现出情侣饮水、狮子狂舞、乌龟看经、河马抬头等奇观;山上的悬崖峭壁上展露出山涧瀑布、一线天、磷峋怪石等景象。

这一切如诗如画的美景,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德宗温泉:药浴、治病、朝佛、修身、养心的特殊圣地,使来此的人们感觉到身体得以休养,心灵得以净化,百洗不厌。

与药蛇共浴西藏德宗温泉的奇特一景

德宗距离拉萨140公里,是一个山谷中的美丽的藏族小山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两旁山坡是高山牧场,寺院的金顶夹杂在白色的藏房中间,终日回荡着海螺声。德宗温泉,因为莲花生大师所开光,成为西藏的四大圣泉之一。

德宗温泉温度适中,据说可以治很多皮肤病,当地的很多藏族人都去泡,温泉池子是用石头搭建半高的围墙,部分有简单的顶子,大部分为露天,条件简陋,是非常自然原始的温泉,男池在上,女池在下,各有泉水涌出的泉眼。

周围的木板上通下漏,泡温泉的人也不大在乎走光。如果有男士不自觉偷窥一眼,就会遭到藏族大婶的嬉笑指骂。

更有趣的是德宗温泉的狗,在哪儿懒洋洋的晒太阳,躺在温泉边看那些赤身裸体的人沐浴,等你从池子里爬上来是也是目不转睛的看着你,看得你心里发毛,生怕它一不小心,把你的命根子都咬了去。

德宗温泉在止贡堤寺西南方,约七公里的路,止贡堤寺住着喇嘛,而这里住着尼姑。德宗被藏传佛教徒说成是南瞻部洲的七圣地之一,莲花生大师和他的明妃康珠益西措杰在此修行之后,至今仍有康珠益西措杰的化身出现。

如这一世的康珠名叫丹增曲珍,本是牧女,后被认定为康珠,在德宗寺后面最高的山坡上修行。

德宗寺有100多位尼姑,她们善待每一位来客,寺内有朗朗诵经声,寺外有风力和水力转经筒,猎猎的经幡将山沟装点得庄严美丽。

德宗温泉有久远的历史,它与上贡堤寺一起,形成止贡地区的文化风景区,“止贡”的意思是出产牦牛。这个文化风景区属于墨竹工卡县,墨竹工卡是“大边的牧场”之意。

从止贡堤寺回转2公里左右,从北边叉道而入约2公里,沿着德宗温泉流下的水形成的小河西岸,有一幅约20米高、6米左右宽的冰瀑横空而出,正面望去犹如一面巨大的“玉壁”。

这里的老百姓说这座山像一头大象,这是大象流出的鼻涕……从前这块“玉壁”都是终年不化,近年因气候变化,冰面在缩小。

德宗温泉泉水不深,只及腰部,池底和围墙都是用石头铺设,显得很有大自然的原野风味。冬天,雪花会从天上飘落到头上。身体泡在温泉当中,虽然是一丝不挂,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还可以欣赏到漫天风雪的美景,很有日本露天风吕的味道,可这里是海拔四千多米的西藏,还可以看见七彩经幡在风雪中飘动的情景,比起日本露天风吕更有趣味,此时此景,人生何求。

小编寄语:西藏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下次如果有机会去西藏旅游,记得到德宗温泉一游哦!

‍‍‍‍

B. 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素有“小瑞士” 之称,是哪个

说到旅游,相信没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魅力,有些人喜欢结伴旅游,但有些人却喜欢独自旅游,有些人喜欢跟团,有些人却喜欢自驾游。但要说到自驾游那就不得不说到西藏这个地方了,这里可是自驾游爱好者的天堂,每年去西藏旅游的人都是不计其数,西藏如此的有魅力,但却只有一个5A级的景区,这个地方你知道是哪儿吗?

如果你想要来这里,那么选择的季节最好是四月份,因为这时候这里的花草树木都已经开始生长变绿,是踏青最好的选择。并且来到这里之后,你一定要来湖中央的扎西岛看看,据悉这个岛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里边供奉的是莲花生和千手观音,以及金童玉女。并且有传闻称这个岛其实是飘在湖面上的,是空地,被人们当作是精神信仰的所在。不知道你知道这里吗?

C. 九寨沟的传说故事

1、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

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林之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世界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

2、传说玉皇大帝听人禀报,说九寨沟的藏族村民,世代热爱保护自然环境,使其变为人间天堂。速委派钦差大臣下来调查了解,是否属实。

钦差大臣,实地考察了解,的确不错,景色优美,如诗如画:座座绿色的山林夹着条条深沟,“丫”字型的深沟碧水长流;山、林、沟、水,连成一体;群瀑跃动,浪花飞舞,歌声回荡;天在树中蓝,鸟在林中语,花在水中开,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

雪峰伴绿林,一步一景,一步一色;动与静结合,刚与柔相济。原始森林面积达到3万公顷,原始生物2756种.。红杉、冷杉、云杉、云松、华山松,等稀有的植物60余种;独叶草、雪莲花、报春、虫草稀等70余种稀有草本植物;大熊猫、白唇鹿、扭角鹿、金猫等珍稀动物几十种。

玉皇大帝听后很高兴,觉得这些藏民不一般,不只为自己着想,而是想到更多的人,他们的精神可贵,应该重奖。于是就奖励他们108个海子,让他们富富有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108个海子,是九寨沟人108颗最美的珍珠,日夜光灿明亮。

(3)西藏山沟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18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六绝”。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区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公里。峰顶和两侧山峰基本终年积雪。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

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

D. 西藏最牛的沟,中国的小江南,珞巴圣地,为何被称为“药王谷”

导读: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服气,不就是一条沟吗,有什么神奇的,说实话还真有那么神气,在喜玛拉雅山脉北麓,距县城有20公里,纵深40多公里,有“藏地药王谷”之称,又有小江南之称,是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今天小旅就带大家走进神奇的南伊沟!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5.南伊沟景区的南伊河,是森林覆盖下的圣水圣河,流入雅鲁藏布江,南伊河也称小雅鲁藏布江,南伊沟景区的山,是绿色和白云拥抱之中的东段喜马拉雅山,南伊沟景区的树木花草,是原生态千姿百态的树木花草,南伊沟虽为自然景区,还是给你文化和历史的感受。那里可以近距离地看那个割裂中国领土近100年的麦克马洪线,大概距离不到20公里。南伊沟景区,一个给你生命、壮美和绮丽的地方。

E. 西藏古格王国神秘消失的原因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在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但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难免有误差,战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综观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决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总之,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国太多太多,淹没在沙海里的文明也太多太多,这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是要靠跨学科的学者们,通力合作去探寻才能破译的。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上台成为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着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着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寺庙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 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庙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清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合作编辑者: 出晓、5ihllcn、muzon、寻梦xo、无畏级驱逐舰、高楼居士、阿拉斯加猎人、萧邦11月、小松博客、wanmengsu

F. 西藏地名中很多山峰都叫某某隆巴,隆巴是什么意思

“山峰”的藏语是“日则”
“山沟”的藏语是“隆巴”
因此,估计当地人把山峰下的山沟称之为“某某隆巴”,并不一定指的是“山峰”。建议向当地人请教一下!!!

G. 窨子木是什么东西

《鬼吹灯》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就是传说中地窨子棺了,在深山老林的山沟山阴里,阳光永远照射不到之处。有种碳色异树,这种树从生长开始,就从来没见过阳光,普通的树木,每一年增长一圈年轮,而这种不见阳光的树,要过几十上百年,它的年轮才增加一圈,这就叫窨子木,这名宇很特殊,形容它是在地窖中长起来的树。”

窨子木,鬼吹灯小说中虚构的树木,在深山老林的山沟山阴里,阳光永远照射不到之处,有种碳色异树,这种树从生长开始,就从来没见过阳光,普通的树木,每一年增长一圈年轮,而这种不见阳光的树,要过几十上百年,它的年轮才增加一圈。

在深山老林的山沟山阴里,阳光永远照射不到之处,有种碳色异树,这种树从生长开始,就从来没见过阳光,普通的树木,每一年增长一圈年轮,而这种不见阳光的树,要过几十上百年,它的年轮才增加一圈,这就叫窨子木,这名字很特殊,形容它是在地窖中长起来的树。” (鬼吹灯小说中虚构的树木)。

H. 开着领克05自驾西藏,一路的景色真的绝美!

雪山圣湖布达拉,青稞糌粑酥油茶!

很多人梦想着去西藏,却由于各种理由没能成行,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但作为一个说走就走、活在当下的及时行乐本人,西藏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地方我去过三次不止了!

看日出,自驾游,去放生,去羊湖......来西藏有千千万万种解放自我的方式,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你都可以!

不过,自驾的小伙伴还是要注意安全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