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舌腹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白衣飘飘的卡通图片 2025-09-23 11:11:08
卡通版tfboys图片 2025-09-23 11:07:38

舌腹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2 15:17:36

什么是地图舌

地图舌又称为游走性舌炎,剥脱性舌炎,是一种舌部浅层的慢性炎症.是4-5岁幼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
主要出现在舌背,有时也可出现于舌缘,舌腹,舌尖.舌的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呈片状剥脱,形成圆形,椭圆形的光滑的红色剥脱区,菌状乳头有时可清晰可见.单个或多个发生,很快可融合成片,边界微高起,似地图的边界.其形态,位置多变,剥脱区以离心方向逐渐扩大,其白色边缘也随之扩大或断离,使人感到病损在游走.病损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或有短时间的愈合.舌的活动和味觉正常.
地图舌其发病原因不明,在儿童与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在成人与月经周期,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精神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病灶感染有关;另外还可能与遗传有关.
治疗:1,治疗牙源性与非牙源性病源感染.
2,保持口腔卫生.
3,合并感染时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疗.

❷ 舌头上味觉感官怎么分布的

面镜张嘴,舌头就大白于你的视野中:呈长椭圆形,由黏膜、肌肉与血管、神经组成,长不足9厘米,重约50克,上面称为舌背,下面叫舌腹;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中间以人字沟为界;舌腹正中有一根筋膜叫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与吸吮、咀嚼和说话等均有关联。

你看,舌头的结构就如此简单,但生理作用却很大,除了参与咀嚼、辅助说话外,主要生理使命就是感受人间五味。可以说,味觉就是舌头的灵魂。

舌头之所以能辨识酸甜苦辣咸,全赖于舌背黏膜上的乳头,乳头里有一种花蕾一样的结构,叫做味蕾,医学上称为味觉感受器,一个成人共约5000个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侧缘与舌尖部,其他部位如舌下黏膜、唇与颊黏膜以及软腭、咽等处则很少。研究发现,味觉还有分工,如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灵敏,舌两侧后半部则对酸味最敏感,对咸味最敏感的当推舌尖与两侧的前半部。另外,味觉对不同味道的感受能力也不一样。比较起来,人对苦味的感受能力最强,溶液中只要有万分之五的苦味物质就能品尝出来,可能与原始人为了识别有毒物质而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关,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选择。其次当数酸味,酸味物质只要达到千分之十二的浓度就能感受到。对甜、咸两种味道则稍嫌迟钝,前者(如蔗糖)能被感知的最低浓度为百分之五,后者(如食盐)则需要百分之二的浓度。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医学专家忠告人们口味过重有害健康,但人们烹调时仍爱添加较多食盐或食糖的奥妙所在。

另外,年龄不同味觉也不一样,总的规律是随着增龄而灵敏度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味蕾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以后多达2/3的味蕾逐渐萎缩,味觉功能下降便成必然。到了老年,味蕾数量降到低谷,如果又患有心脑血管病,引起舌头微循环障碍,代谢减慢,味蕾萎缩加速,味觉更不敏感。至于糖尿病、萎缩性胃炎、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舌乳头萎缩等患者,味觉也会受到影响。故老年人胃口滑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更是某些疾病作祟的结果,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感觉五味外,人类的舌头还能产生其它味感,如涩感、粉末感、烧灼感、油腻感、粘稠感等,不过这几种感觉并非单纯依靠味蕾来获得,而是借助于嗅觉、触觉来完成的。此外,温度对味觉感受也会施加影响。一般来说,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分辨力和敏锐程度,以10℃至40℃为好,30℃为最佳。由此提示我们,要让饭菜保持最佳风味,不仅要把握好烹调温度,还要抓住适宜的进餐温度,过凉过热都不好。

❸ 舌腹在舌头哪一位置

舌头贴上腭的称舌背,贴下巴的就叫舌腹

❹ 舌下面是什么结构

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舌口腔内的肌性器官,表面覆盖粘膜,上面隆起称舌背。舌可分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舌根表面粘膜有许多小结节状隆起,称为舌扁桃体。

舌体表面粘膜,有许多粗细不等的突起,称舌乳头。其中有些舌乳头上皮中含有味蕾,可感受味觉。在正常情况下,上皮有轻度角化和脱落现象,角化上皮以及填充在乳头间隙的脱落上皮、唾液、食物碎屑、透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薄而白色的舌苔。

注:舌由骨骼肌构成的器官,在口腔底部,表面有粘膜,上面布满粘液,里面的肌肉排成3种不同方向,所以能作灵活运动。舌有助于咀嚼、吞咽、发音。与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观察舌的色、质、形态及舌苔变化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4)舌腹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舌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1、感知味觉

舌头具有感知味觉的作用,能够识别食物的酸甜苦辣等。

2、帮助咀嚼

舌头还具有帮助咀嚼食物的作用,以前的大夫还可以通过舌头来分辨病人的病情。

3、搅拌食物

舌头还具有搅拌食物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传送食物的作用,如果没有舌头的话,人们吃什么食物都没有乐趣了。

4、帮助发音

舌头还具有帮助发音的作用,是人类语言的重要器官,如果没有舌头的话,人们就无法发音

❺ 舌头下面有小肉疙瘩是怎么回事啊

舌头下面长肉疙瘩,主要考虑是由舌下腺囊肿、口腔炎症等引起的。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舌下腺囊肿

舌头下面长肉疙瘩可能与舌下腺囊肿有关,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如果舌下腺腺体受到了损伤而不能排出唾液,就会形成舌下腺囊肿,囊肿反复发作就有可能形成肉疙瘩。若是舌下腺囊肿导致舌头下面长肉疙瘩,一般需要采用舌下腺切除术进行治疗,也可以采用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

2.口腔炎症

口腔炎症也会导致舌头下面长肉疙瘩。由口腔炎症引起的肉疙瘩往往会伴有疼痛的症状,患者可以口服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来缓解口腔炎症。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同时也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鲜蔬菜。

❻ 舌头的结构特点

1、上面(舌背):以界沟为界,分为舌前2/3和舌后1/3。舌前2/3又称为舌体,舌后1/3称为舌根。舌前2/3分布有四种舌乳头:
(1)丝状乳头:数量多,分布于舌体上面,司一般感觉。
(2)菌状乳头:散在分布于丝状乳头之间,司味觉。
(3)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排列于界沟前方,司味觉。
(4)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司味觉。
2、下面(舌腹):黏膜平滑,与舌下区黏膜相延续,并在中线形成舌系带。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黏膜皱襞,称为伞襞。舌系带两侧的口底黏膜上各有一小突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称为舌下肉阜,为下颌下腺导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舌下肉阜两侧各有一条向后外斜行的舌下襞,为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
3、肌层:有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是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分别是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

❼ 口腔的舌

舌(tongue)位于口腔底,是一肌性器官,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和吞咽食物以及辅助发音等功能。
舌的形态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称舌背,其后部以呈“八”形的界沟(terminalsulcuc)分为前2/3的舌体(boayoftongue)和后1/3的舌根(rootoftongue),舌体的前端称舌尖(apexoftongue)。舌的下面正中线上有一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舌系带(lingualfrenulum),其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称舌下阜(sublingualcaruncle),是下颌下腺与舌下腺大管的开口处。舌下阜的后外方延续为舌下襞(sublingualfold),其深面埋舌下腺。
1.舌的构造舌主要以骨骼肌作基础,表面覆以黏膜而成。
舌背的黏膜呈淡红色,有许多的小突起,称舌乳头(lingualpapillae)。根据形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四种:丝状乳头(filiformpapillae)数量最多,呈白色,具有一般感觉功能;菌状乳头(fungi—formpapillae)呈钝圆形,鲜红色;轮廓乳头(vallatepapillae)体形最大,排列在界沟的前方;叶状乳头(foliatepapillae)在人类为退化的结构;后三种乳头中含有味觉感受器。
2、舌根的黏膜内,有由淋巴组织构成、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称舌扁桃体(1ingualtonsil)。
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与舌外肌。舌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重要的是颏舌肌(genioglossusmus-cle)。该肌起自下颌体内面中线的两侧,肌纤维呈扇形止于舌。双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单侧收缩时可使伸向对侧。当一侧颏舌肌瘫痪时,舌尖偏向瘫痪侧。舌上的味觉乳头有哪些
舌前2/3遍布乳头,包括下列4种:
1.丝状乳头数目最多,体积甚小,呈天鹅绒状,布于舌体表面,丝一般感觉。
2.菌状乳头数目较少,色红,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而稍大,有味蕾,司味觉。
3.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壁,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多退化。
4.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体积最大。每个乳头直径约2毫米,排列于界沟前方。乳头周围有深沟环绕,沟内有味蕾,司味觉,在后部中线的两旁有淋巴样滤泡,也称舌扁桃体、上述两种组织易患慢性炎症,有不适感,患者误认为患肿瘤,思想负担重,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解除顾虑。
舌参与语言、咀嚼、吞咽及味觉等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舌的解剖层次
(一)上面:舌的上面又称舌背,以“^”字形的界沟分界,将舌分为前2/3与后1/3两部。界沟尖端有盲孔,为胚胎甲状舌管的咽端遗迹。此管如未消失,可形成甲状舌囊肿。舌前2/3位于口腔,称为舌体;舌后1/3为舌根,构成咽前壁。舌背粘膜粗糙与舌肌紧密相连。
舌体背部的粘膜遍布乳头,分以下4种:

1.丝状乳头:数目最多,体积甚小、呈白丝状,司一般感觉。
2.菌状乳头:数目较少,色红、菌状,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而稍大些,有味蕾,司味觉。
3.轮状乳头:一般为7—9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体积最大,呈圆轮状,周围有深沟环绕,沟内有味蕾,司味觉,主要感受甜、咸味。
4.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含味蕾,司味觉,主要感受酸味。易患叶状乳头炎。
舌根部的粘膜则无乳头,有许多结节状淋巴组织,称舌扁桃体。但不要误认为肿瘤。
(二)下面:下面又称舌腹,粘膜薄而平滑,移行到舌下区,正中粘膜皱襞为舌系带。舌系带过短或附着过前时,常造成婴儿吸吮困难,及言语吐字不清,需行手术治疗。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粘膜皱襞名伞襞,向前内方行至舌尖。左右伞襞与舌系带间的三角区内,有舌神经及舌深动、静脉穿行。它们近舌腹部粘膜,以舌静脉最浅,清晰可见。术中须防损伤。
(三)中间层:舌中间层为横纹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分为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肌纤维纵横交织,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颌骨、舌骨、茎突及软腭而止于舌,分别称为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舌腭肌,收缩时依肌肉纤维的方向变换舌的位置。
二、舌淋巴回流的特点
舌的淋巴管极丰富,主要起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内,一部分回流到颏下或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或全部最终汇入在二腹肌后腹与肩胛舌骨肌之间,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上淋巴管,其最上的分颈二腹肌淋却管,最下的是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一般规律为,愈近舌尖的淋却管,其注入颈深上淋巴结的部位愈低;愈近舌根者,其注入的部位愈高。
具体来说,舌的淋巴引流可分为4组: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2.舌前2/3的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引流到颈深上淋巴结(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淋巴结)。
3.舌中央淋巴管:一部分至颌下淋巴结,而近正中者可交叉到对侧颌下;另一部分到颈深上淋巴结。
4.舌后1/3的淋巴管: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三、舌的血运及神经支配
舌由舌动脉供血,舌后三分之一尚有咽升动脉分支。舌静脉变易较大,除伴舌动脉而行之外,尚有舌下神经伴行静脉,都注入舌静脉。
舌前2/3的感觉由舌神经传递,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支配;舌后1/3两侧的感觉及味觉是舌咽神经支配;舌根中部由迷走神经支配。舌的运动神经是舌下神经,但舌腭肌则是由副神经的延脑根,通过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

❽ 舌头的哪个部位先尝到苦的

舌头的前部。

大量味蕾位于舌背后部,沿界沟排列成人字状,并分布于轮廓乳头内部。每个轮廓乳头平均约有250个左右味蕾,中等数量的味蕾位于舌后两侧叶状乳头的上皮组织内,少量味蕾散布在舌尖表面两侧和舌背前2/3部位的菌状乳头。

在接近软腭、咽腭弓、咽后壁的黏膜上皮内也有味蕾,味蕾主要可感受甜、咸、酸、苦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味蕾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

舌头注意事项

反复将舌伸出口外,舔弄口唇者,称为弄舌。心脾有热,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伸舌与弄舌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伸出而内收困难,后者能伸能缩,但反复将舌缩进吐出。

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黏膜萎缩,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