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龙形楼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腰和背在哪个位置图片 2025-09-23 07:55:16
看女人的图片不全 2025-09-23 07:31:16
ps文字和图片怎么排版 2025-09-23 07:20:26

龙形楼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2 01:46:06

❶ 龙形图案的桥墩在上海哪里

成都北路/延安东路(路口)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锏惧害鍦板浘

❷ 商朝摘星楼在哪里

商朝摘星楼位于淇县县城中心,是着名的殷商文化遗址、寻根问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摘星台,是一个夯筑土台。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殷商文化。

据《淇县志》载,摘星台为纣王所建,意谓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台之高。是纣王和宠妃妲己观朝涉、摘国神比干心处。自纣王在此摘国神比干心后,人们为纪念国神比干,俗称此台为摘心台。

商朝国力强盛的时候纣王宠爱苏妲己建造了摘星楼,让她站在上面遥望家乡。后来纣王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种宴会,主要是寻欢作乐。苏妲己和纣王在摘星楼饮酒作乐,而且还让宫女脱去衣衫唱歌跳舞。

后来苏妲己建议纣王在摘星楼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将这些不听话的宫女丢进去和蛇蝎虫蚁在一起。这样的刑法惨绝人寰,非常血腥。在《水经注》中记载主峰摘星楼海拔779米,山势挺拔,植被茂盛,各种奇石在一起,形状像是楼,直冲云霄。

(2)龙形楼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纣王为了讨好苏妲己,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楼,因为建造的特别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楼。

后来,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叫做摘心楼。之后的两千多年,高楼损毁,夯土垒成的楼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台子,因此,现在的人们都把这座摘星楼的楼基称之为摘星台了。

❸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在哪取景的

先后在北京,新疆哈密,甘肃敦煌等取景拍摄。虽然有一些场景是在搭棚拍摄的,但是拍摄精绝古城就去了新疆,拍摄南海归墟和巫峡棺山的时候,就去了南海和重庆等地拍摄。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摸金校尉,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毕竟那些龙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举动,都迵异庸俗,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历史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地被揭开的故事。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Uov05sBcVxCE_k6B4xovnw

?pwd=itpu 提取码: itpu

❹ 开平迎龙楼位于哪里,这座碉楼有什么历史背景

迎龙楼位于开平市赤坎芦阳村委会三门里,开平碉楼众多,迎龙楼是最古老的一座,历史上叫迓龙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它是开平碉楼被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地之一,它被建与清初,至今已经四百多年历史了!清光绪九年(1884)和三十二年(1908年),开平遭遇了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迓龙楼的庇护,芦阳村的乡亲都平安无事。四百年来,在抗匪和防洪的斗争中,瑞云楼和迓龙楼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村民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悉心保护,不断维修,使它们完好地保存下来。可惜,由于兴修水利,1926年瑞云楼被拆毁了,只剩下迓龙楼了。

❺ 梅州客家围龙屋图片

广东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二、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三、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

四、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外景及内景

五、八角形围楼

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性。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

六、围龙式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围龙屋)
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新丰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楼、一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

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八、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堂横屋类型)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九、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十、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 深圳龙岗李氏正埔岭(城堡式围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十一、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横岗西坑围(围村) 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世居(围村)

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十二、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始兴太平曾氏憩春阁(碉楼)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碉楼)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

十四、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梅县梅江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自由式围屋)

十五、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崇正新村最为集中。

城堡式围楼仅见沙田山厦围一处。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荃湾陈氏建于清干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相关连接:南粤客家围掠影

❻ 中国四大名楼在哪里

四大名楼分别是山西鹳雀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1、山西鹳雀楼

鹳雀楼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所处的山西省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2、江西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榕门路仿古街58号,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3、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4、湖南岳阳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6)龙形楼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

其中比较着名的就有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远景楼因为苏东坡题名《眉州远景楼记》而着名,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而闻名遐迩。

❼ 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早有龙图腾的文物在何处谁可给我文物上龙图腾的图片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前。

下附龙图腾图片:

❽ 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在哪

北京奥运会最为重要配套工程,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T3)3月26日全面投入使用。外形宛似一条巨龙的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率先拉开了东方古都的奥运序幕,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国门”形象。

走进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主楼,抬头就能看到红色三角形网架搭建成的“中国红”屋顶。 据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机场项目经理樊军介绍,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南北长2900米,宽790米,高45米,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T3航站楼龙形外观
龙吐碧珠,指的是旅客进出的“集散地”,即GTC(交通中心),俗称停车楼。这一次扩建的停车楼面积为34万平方米,拥有7000个停车位。南来北往的旅客将在这里汇聚,发自东直门的机场快线终点站也设于此地。同时,这里还将建有大型的综合商业中心。
龙身是扩建工程的主体。作为“龙身”的3号航站楼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南北向长2900米,宽790米,建筑高度45米,由T3C主楼、T3D国际候机指廊、T3E国际候机指廊组成。两个对称的“人”字形航站楼T3C(国内区)和T3E(国际区)在南北方向遥相呼应,中间由红色钢结构的T3D航站楼相连接。投入使用后,首都机场的滑行道将由71条增为137条,停机位由164个增为314个。第三条跑道可供F类航空器起降使用,空中客车A380等新一代大型客机将可在首都机场起降。
龙脊,指的是主楼双曲穹拱形屋顶,这是整个T3工程中最为壮观的地方。这里的钢网架由红、橙、橘红、黄色等12种色彩起伏渐变而成,如同彩色云霞托起腾飞的巨龙。
龙鳞,指屋顶上正三角形的天窗,从远处看,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片。它们还是可以自然采光的“龙鳞”天窗,这也是国内机场首次运用这样的技术。航站楼天花板上有155个这样的采光天窗,能让阳光洒向大厅的每个角落,大大节约了能源。
龙须,意味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设计师巧妙利用了本次扩建工程中同步配套投资建设的进场交通工程,把它们拟态成了“龙须”,包括三条高速公路、一条轻轨和地方路改造。
在从进场高速两侧到航站楼前,还辟有两湖一河,这条巨龙,就如同卧于碧波之上,灵动万分。

T3航站楼地理位置

北京首都机场原有跑道2条,飞行等级为4E;T1、T2两个航站楼,建筑面积分别为7.82万平方米和32.65万平方米。
根据首都机场东扩规划方案,在机场东侧新建第3条跑道,新跑道长3800米,可起降F类飞机,与现有东跑道间隔1525米。
T3航站楼位于现有东跑道与第三条跑道之间的中央位置,与T2航站楼隔东跑道遥遥相望,直线距离仅1.2公里,但因从T2抵达T3需绕行东跑道,故行车时间为20分钟。届时,机场股份将提供T1、T2、T3之间往返的通勤车及摆渡车。

T3航站楼楼层功能

T3A为功能楼及国内登机楼,共五层。
功能分别为:五层商贸;四层国内、国际值机;三层国内出港;二层国内进港及国内、国际行李提取,中转厅办理国内转国内、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中转手续;一层站坪层。国内进出港旅客流程、国内转国内中转流程均可在A楼完成,无需前往B楼。
T3B为国际登机楼,共三层。功能分别为:三层国际进港;二层国际出港;一层站坪层。国际进出港联检柜台均设在B楼。国际出港旅客需在A楼四层办理值机手续后,乘坐捷运系统前往B楼登机;同理,国际进港旅客需在B楼下机后,乘坐捷运系统前往A楼二层提取行李。即国际进出港流程均需跨A、B楼方可完成。B楼三层设有国际中转柜台,国际转国际旅客可在B楼实现中转,无需前往A楼。

地面部T3运行新模式

鉴于T3航站楼作业区域广阔,环境复杂,地面服务部将在新航站楼内实施“资源配置集中化,运行管理区域化,员工技能多元化”的运行新模式,从而有助于高效率使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完善组织机构。
上述新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支持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有信息高度集中,才能使人员的集中化分配,资源的区域化管理成为可能,才能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减少大型设备长距离移动,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为节约型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转场至新航站楼后,地面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及信息的传递将更多的依靠系统取代现行传真、内通、对讲等传统的方式。重新设计后的离港前端系统(CAPSS) 、航班运行指挥系统(FGOS)、行李再确认系统(BRS)、旅客自助值机系统(ECI)将成为T3航站楼的灵魂系统,为我部进入T3航站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火车”方便旅客换乘
新的航站楼对大巴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的流量、车体的大小、上客时间等均制定了相关的流程。为了方便旅客在不同航站楼之间换乘航班,机场新建连接三个航站楼之间的路侧摆渡车。而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在新航站楼中投入使用的“小火车”。3号航站楼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多楼连通的旅客捷运系统(APM),这是一套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

一分钟起降2架飞机
为了满足实际发展需要,2005年9月,国务院研究同意,批准增加扩建部分项目建设规模。2007年1月,又进一步批准增建T3C国际指廊。由此,首都机场的实际年旅客吞吐人次达到7600万人次,高峰期每小时飞机起降超过124架次,也就是说一分钟要起降2架次。新航站楼的建成使用,将使这一亚洲最繁忙机场之一的空港,巩固世界第八大机场的地位。

资料链接

T3航站楼基本情况介绍
首都机场是我国的门户,也是我国地位最重要、运输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港。T3航站楼是机场本次东区扩建的标志性建筑。
3号航站楼基本情况
始建年代:2004年3月28日
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
计划年吞吐客运量:4300万人次
计划年货邮吞吐量:180万吨
2月29日零时,首批进入3号航站楼运营的航空公司:山东航空、四川航空、澳洲航空、卡塔尔航空、英国航空、以色列航空
3月26日零时,第二批进入3号航站楼运营的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上海航空、北欧航空、奥地利航空、德国汉莎航空、韩亚航空、加拿大航空、美国联合航空、全日空航空、泰国国际航空、新加坡航空、芬兰航空、国泰航空、日本航空、港龙航空、土耳其航空、阿联酋航空、澳门航空、新西伯利亚航空、埃及航空、波兰航空
T3航站楼的功能:国内国际功能

“小火车”方便旅客换乘

新的航站楼对大巴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的流量、车体的大小、上客时间等均制定了相关的流程。为了方便旅客在不同航站楼之间换乘航班,机场新建连接三个航站楼之间的路侧摆渡车。而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在新航站楼中投入使用的“小火车”。3号航站楼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多楼连通的旅客捷运系统(APM),这是一套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

一分钟起降2架飞机

为了满足实际发展需要,2005年9月,国务院研究同意,批准增加扩建部分项目建设规模。2007年1月,又进一步批准增建T3C国际指廊。由此,首都机场的实际年旅客吞吐人次达到7600万人次,高峰期每小时飞机起降超过124架次,也就是说一分钟要起降2架次。新航站楼的建成使用,将使这一亚洲最繁忙机场之一的空港,巩固世界第八大机场的地位。

观点

英媒:它更像个小国家

英国媒体称,从空中往下看,新建的3号航站楼被设计成中国龙的形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英国BBC驻北京记者在报道中感慨说:“它看起来并不像一座机场航站楼,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国家。”

据新华社、环球时报

亮点

母婴盥洗室充满人性化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共有46个公共卫生间。除了男女厕所外,还包括一个母婴盥洗室和一个无性别厕所。母婴盥洗室为带宝宝出行的母亲提供了一个给婴儿换尿布、喂奶的私密空间。无性别厕所可供使用残疾车的残疾人士使用,而协助他的异性伴侣也能一同进入。

汉白玉雕刻《九龙献瑞》

新航站楼的清明上河图、长城万里图巨型屏风和仿浑天仪的《紫微辰恒》雕塑让人品味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门海吉祥》的4口大缸和汉白玉制作的《九龙献瑞》成为标志性景观,以紫禁城太和殿两侧的铜缸和北海的九龙壁为蓝本;在旅客候机区分布着古典园林景观。

❾ 上海groundsuan大厦

Shanghai Center Mansion——the dragon-shaped skyscrapter is rising straightly from the gournd/springing up. This super "vertical city" will be the 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which is managed by intelligent building facilities.

❿ 鸟巢边上有一个高大的建筑是什么

在奥运核心区内,有一龙形楼盘,龙头高昂,龙尾略摆,造型非常的中国化,盘古大观的名字更显厚重。盘古大观共五栋楼组成,最高的龙头部分是商业楼,中间三栋则是公寓楼,龙尾则是北京惟一一家的七星级酒店。龙头顶部甚至有私人停机坪。

“鸟巢”的外形结构:基本材料,q460钢材,特殊结构。 基本材料: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现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装。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将贴上一层半透明的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同时也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