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三件事:
(1)阅读闲书的问题:说明阅读闲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偏科问题:季老教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3)学习外语的问题:季老认为,早学外语比晚学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季老认为学一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
(4)积累古诗文:季老倡导多背古诗文。
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1)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 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Ⅱ 大树破土冲天或者参天大树的图片。最好是动漫的图片。
绝园的暴风雨里面应该有这样的镜头
Ⅲ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写作背景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着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着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3)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张钫的经历: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2018年2月,张钫身患绝症。在治疗期间,她依然用阳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对妈妈说:“活一天就得有一天的人样儿,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2018年7月7日,张钫在美国休斯敦因病逝世,年仅29岁。
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苗苗与北大着名学者季羡林就读书的话题展开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人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以明白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适应如今这个多元素的社会,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4)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寓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表面上课题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和“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长的内容。
Ⅳ 描写嫩芽破土而出的句子有哪些
1、做破土而出的嫩芽,藤蔓生长,朝天空顶点冲去。
2、小草从田野中探出嫩芽,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3、这颗种子的嫩芽破土而出了,然后它静静的长,最后它嫩嫩的,绿绿的身体潇潇洒洒地撒遍了原野。
4、这个嫩芽的两片叶子凑在一起,像螃蟹的钳子,它好顽强,之前一直在努力破土而出。
5、做一颗顽强的种子,就算有顽石压顶,也要破土而出,成为苍天大树。
6、它努力地拨开一小撮泥土,慢慢地露出脑袋,那雨后的温暖阳光,让它忍不住伸了伸懒腰,终于蹿出了那黑暗的世界。
关于嫩芽的词:
1、萌芽
读音为méng yá。指草木刚长出嫩芽,比喻新生的事物。
1、芽苞初放
读音为yá bāo chū fàng。指植物在春天刚刚抽出嫩芽,长出苞蕾,比喻新出现生命力旺盛而且带有崭新的力量。
3、百草萌动
读音为bǎi cǎo méng dòng。指开始发芽;比喻事情刚起头。
Ⅵ 树的生长过程
树木生长的过程是这样的:
1、一粒种子落到土里,经过一段时间,当条件适宜(多在春天)的时候就开始发芽,由一粒种子长出胚根,胚芽和胚轴。然后继续发育,胚芽发育成外面的部分,胚根发育成地下的部分,胚轴发育成中间的。
2、然后,植物的叶片就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开始合成糖(葡萄糖),然后在叶片中的加工场把糖合成淀粉,进一步合成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然后通过筛管运到植物的各个部位,供应他们的生长和发育,根就从土中吸收水,矿物质,还有N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等。然后通过导管运到各个部位,供他们合成等。
3、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长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是细胞形成层,它是植物的有丝细胞分裂的主要地方,通过它的分裂,细胞越来越多,植物也越来越粗,另外植物长长主要是靠分裂的细胞吸水,然后长长。
(6)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树木是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 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
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树的主要四部分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在树干的部分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树皮,树皮是树干的表层,可以保护树身,并防止病害入侵。
树皮的下面是韧皮部,这一层纤维质组织把糖分从树叶运送下来,
第三层是形成层,这一层十分薄,是树干的生长部分,所有其他细胞都是自此层而来。
第四层是边材,这一层是把水分从根部输送到树身各处,此层通常较心材浅色。
第五层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边材,二者合称为木质部。树干绝大部分都是心材。当树长大时,它的根会将身体下的泥土牢牢缠住,防止水土流失。
参考资料:网络-树木成长
Ⅶ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现代作家张苒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共有15个自然段.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一~九自然段):苗苗与季老关于儿童是否可以读闲书的谈话,表明了季老对儿童阅读课外书的支持。
第二部分(十~十一自然段):季老根据偏科问题,向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三贯通”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十五自然段):季老鼓励早学外语,并提出积累古诗文的要求。
(7)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课文解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表面上课题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和“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长的内容。
作者简介:
张钫(1989年1月12日至2018年7月7日)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2018年7月7日,张钫在美国休斯敦因病逝世,年仅29岁。
Ⅷ "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这句诗的意思是
今天还是小孩子,但他必定会成人 、成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鲜花一一儿童的希望。也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
Ⅸ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中心思想
该文是一名小学生对着名学者季羡林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着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9)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参考资料 网络 季羡林
Ⅹ 课文写的是苗苗和季羡林先生的对话为什么用小苗大树的对话做标题呢
原因
1、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2、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文章简介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着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
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10)小苗破土大树成长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语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