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肩扭筋穴位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一般电脑的图片尺寸像素 2025-09-21 04:37:41
卡通动物图片素材 2025-09-21 04:36:22

肩扭筋穴位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5 10:57:13

① 分别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哪些个穴位 网上查‘八门’图片上很笼统。没看出分别位于什么部位,穴位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风门: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穴
。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石门: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关门: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盲门:第一腰椎下旁开三寸处。
金门: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命门: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还有京门、神门、幽门、殷门、梁门、液门、章门、期门、滑肉门、魂门、箕门、、、、、、。

② 肩井穴在哪里,百度图片

先收藏,等下下班去给你找找,

③ 肩井穴位置在哪里

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肩背疼痛、乳腺炎、难产、头项强痛。直刺0.3~0.5寸。

④ 我爷爷肩膀受风了 听说拔罐挺好的 但我不知道穴位在哪 能发张图片吗 谢谢

拔肩井穴,同时按后脑勺的风池穴,左右两边同时按,10分钟即可,老人进风的部位在拔罐时绝对不能受寒,采用真空罐窝在火炕或者火炉边拔比较好.这种天气拔完了穿厚衣服并围条围巾防寒,穴位可以BAIDU网络里面查

⑤ 谁给人体致命穴位图

免责申明:

请注意,提供图片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图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⑥ 肩井穴、命门穴在哪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http://healthy.firetear.com/zhongyishi/renshentishangyouoshao-quot-xuewei-quot-15364/

http://www.sc999.com.cn/yx/cs/200608/90498.html

http://www.hongmoyi.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9

很全了,朋友!

⑦ 阳明经穴位在什么地方

分布在食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7)肩扭筋穴位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所属穴计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四十五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手阳明大肠经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足阳明胃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