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侧面脸图片女生唯美素描 2025-09-16 01:34:27
小米手机充电头接口图片 2025-09-16 01:21:56

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31 17:19:55

⑴ 哈尼族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哈尼族特点: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1)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哈尼族习俗:

西双版纳哈尼人的传统节日, 从6月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尼乌斯开始,也就是3-5天的节日期间, 在节日期间,人们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吃饭、喝酒或出去散步的亲戚朋友。

节日期间,还有赛马、陀螺仪、竹舞等活动。生活沙沙作响:汉族称为 "黄稻节" 或 "二月年"。

哈尼节牺牲了摩卡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使者, 所以节日是听到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第一个电话,选择干草的一天举行,节日的结束。

扎拉特:这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为它是在农历十月举行的,所以它也被称为 "翻译与现实",即10月年,六天前后。元旦那天,每个栅栏都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都按家庭均匀分布。

⑵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体现在宗教、婚俗、丧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2、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别的丧葬方式

人死后实行土葬。一些地区为死者选择墓地时用滚鸡蛋的方式,鸡蛋滚到什么地方破了,就在那里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别的礼仪禁忌

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

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

⑶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吃新米、过姑娘节、庆祝传统节日苦扎扎节等。
1、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2、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3、姑娘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4、建筑习俗:从整体印象上来看哈尼族的居住习俗,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习俗理念,同时也完全符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哈尼族人一般都会将房子建筑在半山腰,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时期主要建筑特色。几乎每一户哈尼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会单独盖一座面积较小的“耳房”。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主体住房的两侧,搭建两个“耳房”不仅特别对称,而且这种房子的样式还有一点类似“四合院”。
5、服饰习俗: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欢用青布裹头,然后上身穿对襟上衣下身配大裤裆裤子。这种服饰形制其实与壮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饰都差不多。只不过在佩饰或纹绣上有所差异,还有就是布料或颜色上也会有一定差距。哈尼族女性服饰比较而言比男性服饰更丰富,“豪尼”、“碧约”、“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较传统的服饰。“豪尼”一般多以粗布为原料,从形制上来看其实就是满肩长衣服。这种衣服的长度一般都会到达膝盖左右,前胸镶彩色滚边下摆两边开叉至腰部。从实际感官上来看就是“筒裙”。穿这种衣服的时候还需要裹蓝布包头。所谓“碧约”就是一种上身为长衣,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饰。女性在穿“碧约”时还要戴帽子或包头布,包头布上还会有银泡珠。

⑷ 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如下:

1、哈尼族的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

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

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

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各种美味,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3、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

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

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下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宴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

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

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

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5、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6、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

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8、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8、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9、哈尼族的饮食,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4)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参考资料:网络-哈尼族

⑸ 哈尼族在云南什么地方

哈尼族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作为标准音,创立了一套哈尼族文字方案。

住屋形式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

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

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

⑹ 阿卡族是哪个国家

阿卡人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云南省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三国边地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原始形态生存方式,十分有趣,这一地区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伦族、勉族、布朗族等。

他们和中国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是同源的,比如赫蒙族就是中国的苗族,阿卡族就是中国的哈尼族,而勉族实际上是泰国的瑶族。

(6)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阿卡人村寨处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替的一个特殊时期。男人和女人终生不在一个床上睡,房子中间有一个叫“露卡”的东西隔开,男人睡一边,女人睡一边。女人走女人的楼梯,男人走男人的楼梯,把女性贬到特别低。但是很奇怪,女性又保留了一些特别的权利:祭祀祖先的祭台,必须设置在女人这一边的房间里;女人要出嫁,必须获得这一姓最年长女人的同意,才算合法出嫁,才受到这一姓氏的庇护。

有一年,寨子里生了一对双胞胎,这在他们看来是恶鬼降临,于是从祖训杀死双胞胎,举寨搬迁;有人死亡时,攀车(头人)会沿着阿卡人千年前的迁移路线,把死者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⑺ 哈尼文化是哈尼族的灵魂,哈尼文化是种什么文化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居住的地区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人们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充分认识到自然中各因素循环变化的规律。于是聪明的哈尼族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而衍生出了一套生存规则。所以哈尼族的文化其实是一种人跟自然统一的文化。

三、哈尼族的服饰

除此之外,哈尼族的服饰也体现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的衣服,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了哈尼族先祖迁徙的英雄事迹。所以哈尼族的服饰的色彩款式都是哈尼族民族生存的折射,也是哈尼族身份的象征。

⑻ 哪位大神知道下面图片背景是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哪个镇或者是村庄吗这里好像都是哈尼族人

这里是去勐海县勐遮镇天鹅湖水库路上一个寨子,也就是从勐海去勐遮路上经过一个叫黎明五分厂加油站的对面有条路,下去后顺路走就到了。

⑼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何能成为电影芳华取景地

“七彩云南,彩云之南”美丽的云南一直是都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是无数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向往之地,每年放下眼前的苟且去云南散心的不在少数,义无反顾的拿起背包奔向心中的风花雪月,坐在前往远方的车上,戴着的耳机中传来民谣《去大理》的歌声,仿佛自己就在苍山下、洱海边,好像听到大自然在为你唱的情歌。

除此之外红河州还是冯小刚制导的《芳华》取景地,这部电影在无形之中还是为红河州做了很大宣传的,电影中出现的小火车就是在红河蒙自的碧色寨,是一个充满了欧洲风格的小镇,曾是热闹的集市,现在还保留了火车站钟、法国员工宿舍等遗址,还有中国现今唯一运行最慢的火车叫米轨小火车,火车从建水古城出发,沿途可以看到建水古城的独特风情。

⑽ 哈尼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1、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

2、 “耶苦扎”开始这天,中年男子杀猪、杀牛;小伙子上山砍树,割藤条,运回寨里做秋千;妇女则在家煮饭、做菜、舂糯米粑。荡秋千,是节日的一项重大活动。节日里,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赛球、拔河、歌咏比赛等,使传统的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风彩。

3、祭母节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祭品,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扯来芭蕉叶,垫在地上,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肉、鸡、甘蔗、糖果等祭品,并敲响大鼓和铓锣。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并唱起思母歌。

4、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的日子。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这头猪被杀死后,即安放在树台上,呈跪匐状。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然后叩头膜拜。祭拜完毕,饮酒吃饭,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

5、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

(10)ppt哈尼族风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哈尼族注意事项:

1、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2、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

3、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